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周洲  赖兵  高采平  王璞  王晗  李良平 《重庆医学》2016,(35):4917-4921
目的 构建胃癌循环肿瘤细胞(CTC)动物模型,为CTC运用于临床提供依据.方法 构建4种裸鼠胃癌肿瘤模型,分别为皮下移植瘤、原位移植瘤、腹腔移植瘤、尾静脉移植瘤,检测各组肿瘤生长、转移水平,比较各组循环血中CTC数目,并进一步行单细胞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分析转移相关基因在CTC与原细胞中的表达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中血管的生成情况.结果 胃癌细胞原位移植模型是研究胃癌CTC的理想模型,裸鼠死亡率低,肿瘤转移明显,CTC数量较其他造模方法明显升高.结论 成功构建了CTC裸鼠模型,为CTC应用于临床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循环肿瘤细胞(CTC)存在于癌症患者血液中,浓度较低,很可能是引起肿瘤转移的原因。一种新的微流体芯片能够分离这些细胞,为诊断和了解肿瘤转移提供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循环肿瘤细胞(CTC)是指经过自发或因临床诊疗操作由原发灶或转移灶释放然后进入外周血循环的肿瘤细胞,研究表明其是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复发和发生远处转移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提高,CTC检测逐渐成为一种新颖的无创性检测手段,在早期诊断恶性肿瘤、监测复发、治疗疗效与预后评估等方面的应用在临床上越来越普遍.同时由CTC衍生出来的循环肿瘤脱氧核糖核酸(ctD-NA)检测也成为了临床研究热点.本研究收集国内外有关CTC及ctDNA文献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循环肿瘤细胞( CTC)是指存在于血液循环中的具有高活力、高转移潜能的肿瘤细胞,在乳腺癌、前列腺癌、结肠癌、头颈部肿瘤、胃癌[1]等多种肿瘤中已证实CTC的存在。 CTC可通过血液系统形成微转移,并在一定条件下可发展为转移癌从而促进病情的发展。在此过程中CTC表现出的强侵袭转移能力是肿瘤转移的基础,而上皮间质转换( EMT)、干细胞特性维持、血管内皮细胞变化、抗凋亡等作用是CTC侵袭转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进一步研究CTC促进肿瘤转移的相关机制,对肿瘤个体化治疗和预后判断等方面都有重要临床价值。现将CTC侵袭转移相关机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循环肿瘤细胞(CTC)在肿瘤传播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最终导致大多数癌症患者死亡。目 前,从癌症患者血液中鉴定和计数CTC 的技术已经将CTC 确立为癌症诊断和预后的重要临床生物标志物。 CTC 具有巨大的潜力,作为非侵入性连续的液体活检技术,相比空间和时间限制的传统组织活检检测恶性肿 瘤更精准。一旦CTC 作为生物标志物用于泌尿系肿瘤患者的精确管理,CTC 的临床应用将更广泛,广大癌 症患者将明显受益。  相似文献   

6.
循环肿瘤细胞(CTC)在肿瘤的侵袭、转移中具有重要作用,并且在肿瘤复发以及药物耐药等方面亦扮演重要角色。近年来的技术进步使CTC检测、计数、扩增和培养方法有了新的进展,已经有多种CTC的检测方法被批准用于临床常规使用。但由于现有方法的局限性,CTC检测仍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诊断方法。在临床上,对肿瘤患者实施靶向治疗时需要不断监测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传统的基因检查方法较为不便,而CTC采样简便,可以实时、全面地评估肿瘤特征,亦为肿瘤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7.
瘤复发或远处转移是导致肺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而血行播散是肺癌转移的重要途径。循环肿瘤细胞(CTC)在肺癌转移和复发中具有重要作用,且伴随靶向治疗的进展,对于无法取得肺癌病理组织的患者,CTC可作为一种肺癌组织替代物来制订治疗方案。故对肺癌CTC的检测有助于患者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且与临床分期有关。在治疗期间定期监测CTC的变化,可为患者提供合理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循环肿瘤细胞(CTC)是指进入血液循环中的具有高活力、高转移潜能的肿瘤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发展为转移癌。CTC 不仅对肿瘤的早期诊断、临床分期、疗效监测及预后判断有重要临床价值,还可为肿瘤个体化治疗提供临床指导,而 CTC 的高效检测则是首要前提。目前常用检测方法大都基于免疫抗原分子、肿瘤细胞物理特性及特异 mRNA 等,而以免疫抗原分子居多。现将近年来关于 CTC 检测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循环肿瘤细胞(CTC)是从恶性肿瘤组织中脱落,进入外周血循环的肿瘤细胞.CTC检测对于癌症的早期诊断,以及检测患者的术后复发与转移、评估疗效与预后、选择合适的个体化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且能帮助理解CTC在外周血中的存活、吸附、侵袭等生物学行为,破译肿瘤转移的机制[1].一张合格的CTC制片是保证信号判读的前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宫颈癌患者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各亚型和循环肿瘤微栓(circulating tumor microemboli,CTM)的分布情况,分析CTC/CTM与肿瘤标志物SCC-Ag、CA125、CA199表达水平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32例初治宫颈癌患者的肘静脉血,采用差相富集-肿瘤标志物免疫荧光染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CTC/CTM,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SCC-Ag、CA125、CA199的表达水平。并分析CTC/CTM与病理特征关系和血清肿瘤标志物的相关性。 结果 32例初治宫颈癌患者中,CTC阳性29例(阳性率为90.6%),CTM阳性9例(阳性率为28.1%)。不同淋巴结转移情况宫颈癌患者CTC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宫颈癌患者CTM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A125阳性28例(阳性率为87.5%),CA199阳性28例(阳性率为87.5%),SCC-Ag阳性24例(阳性率为75.0%)。CTC、CTM与血清CA125、CA199和SCC-Ag表达水平无相关性(P>0.05)。 结论 CTC/CTM监测可作为宫颈癌病情进展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恶性肿瘤转移仍是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缺少早期检测方法,很多患者发病时已处于晚期,循环肿瘤细胞(CTC)有助于肿瘤的早期诊断、疗效评价、判断预后,近年来关于循环肿瘤细胞的研究备受关注,检测技术也不断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循环肿瘤细胞(CTC)检测上皮肿瘤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4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食管鳞癌患者134例,分别在术前1 d,术后1 h、10 d,化疗前1 d及化疗后5 d采集5 ml静脉血,检测循环肿瘤细胞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数量,分析阳性循环肿瘤细胞的病理学意义。结果 134例患者外周血中阳性循环肿瘤细胞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数量与肿瘤浸润程度等指标具有密切相关性(P0.05),与其分化无明显相关(P0.005);Ⅱ期与Ⅲ期肿瘤术前阳性循环肿瘤细胞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数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C检测能有效检出外周血中CTC数量,CTC数量越多,表明肿瘤病理分期越晚。  相似文献   

13.
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 CTC)检测是一种新型的“液体活检”技术,具有无创、便捷、实时、整体、精准和可重复操作等特点,为临床提供了从肿瘤细胞到分子水平的分析平台,弥补了现有临床肿瘤诊断方法的不足,有助于实现肿瘤患者的精准医疗。本文主要就CTC检测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常用方法等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肿瘤细胞的脱落、侵袭并进入外周血液循环是实现肿瘤转移的最初阶段,并为最终形成临床转移灶提供了可能。深入研究循环肿瘤细胞有助于肿瘤转移机制的了解与研究,可为抗转移治疗提供依据。本文综述循环肿瘤细胞的临床意义及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5.
肿瘤休眠中断引起的转移复发是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肿瘤休眠是肿瘤细胞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又没有明显生长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的打破最终引起肿瘤转移复发。肿瘤休眠使得在无法根除肿瘤细胞的情况下,允许通过诱导其休眠防止肿瘤复发或通过靶定存活机制、耐药机制来诱导残留休眠细胞死亡;休眠标志物的发现还有助于判断预后。因此肿瘤休眠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目前肿瘤休眠疗法在临床抗癌治疗中已获得明显的进展。中医药在肿瘤患者术后或放化疗后的无病阶段使用极为普遍,中医药有可能通过诱导或维持肿瘤休眠状态,从而防止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16.
盖希  范凤凤  李占文 《浙江医学》2018,40(2):202-205
循环肿瘤细胞(CTC)的发现,给乳腺癌一开始就是全身性疾病提供了有力证据。动态监测血液中CTC可以早期发现乳腺癌的远处转移和疾病进展情况,为评估治疗效果和患者预后提供依据。随着在基因和分子生物学水平对CTC研究的深入开展,CTC检测有望成为评价肿瘤生物学变化的指标,更有利于个体化治疗。本文就CTC在乳腺癌预后评估中的作用及与乳腺癌分子分型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正>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是指因自发或诊疗操作由原发灶或转移灶进入外周血循环的肿瘤细胞。进入血液循环而未被清除的肿瘤细胞通过迁移、黏附、相互聚集形成微小癌栓,并在一定条件下发展为转移灶~([1])。CTC以单个细胞或细胞团(又称循环肿瘤微栓子,CTM)存在于循环系统中。研究发现CTC的形成与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机制~([2])有关。血液中的  相似文献   

18.
转移以及复发被看作是影响恶性肿瘤预后的核心因素。在转移以及复发的基本理论构成环节中,肿瘤细胞群利用循环系统转运到远处器官,就像种子散布在土壤中一样,形成与原发灶特性及其类似的转移灶,转移灶理论生动地阐明了恶性肿瘤的转移渠道,指出"种子"肿瘤细胞,也称循环肿瘤细胞,是肿瘤转移以及复发的重点,具有可靠的临床分析基础。近几年,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作为肿瘤生物学,以及肿瘤转移环节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引起了肿瘤学家们极大积极性,成为肿瘤生物学分析的热点。本文就循环肿瘤细胞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临床价值及其在临床分析,尤其是肺癌方面诊断及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章铭  刘帅  张丰 《医学争鸣》2015,(2):20-22
肿瘤转移是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一般认为肿瘤转移能力的获得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但是,基因突变难以解释一些常见的肿瘤转移现象。在这里,我们提出肿瘤转移能力可能至少部分来自其起源细胞,而不是完全来自基因突变。另外,我们认为可以利用肿瘤细胞本身具有的强转移特性,定向和定位诱导肿瘤细胞并杀死之。这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治疗恶性肿瘤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探讨肺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CTC)检测在复发转移及预后预测中的应用效果。选择71例肺癌患者设为观察组,所有患者经过化疗、手术治疗,术后3年随访。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检健康者55例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磁珠富集联合免疫荧光染色法测定两组CTC阳性表达情况,分析CTC阳性率与肺癌患者复发、转移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显示,观察组CTC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肺癌患者复发、转移与CTC阳性率呈显著正相关性;肺癌患者预后与CTC阳性率呈显著负相关性。结果提示,CTC在肺癌患者中阳性率较高,能预测患者复发、转移,有助于评估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