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6 毫秒
1.
目的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磁共振与多排螺旋CT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在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的肝脏性疾病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多排螺旋CT诊断的方式,研究组采用磁共振诊断的方式,对两组诊断是否为肝脏局灶性病变、病变种类以及肿瘤性质的准确率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诊断为肝脏局灶性病变、病变种类以及肿瘤性质的准确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对肝脏性疾病患者诊断是否为肝脏局灶性病变、病变种类以及肿瘤性质的准确率时,应该采用磁共振的诊断方式,诊断的准确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诊断胆道梗阻性病变中应用多排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检查方法,对比观察多排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检查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疑似胆道梗阻性病变患者,共计50例,选择时间为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均先后予以多排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检查方法进行临床诊断,以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对比多排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检查的诊断特异度、敏感性和准确性。结果磁共振成像检查方法的诊断特异度、敏感性和准确性均高于多排螺旋CT的诊断结果指标,P0.05,有显著性差异;其中,多排螺旋CT诊断胆道梗阻性病变的敏感性为82.22%,特异度为60.00%,准确性为80.00%;磁共振成像检查胆道梗阻性病变的敏感性为95.56%,特异度为80.00%,准确性为94.00%。结论磁共振成像检查方法诊断胆道梗阻性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提高诊断早期胆道梗阻性疾病患者的准确性及有效性,大大节约了诊疗时间,有助于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增强延时扫描技术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09年6月~2012年3月深圳市人民医院龙华分院应用CT增强延时扫描技术诊断,后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8例肝脏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8例患者经CT增强延时扫描技术明确诊断后,65例患者与手术病理学诊断结果相同,3例误诊,诊断准确率95.59%,与手术病理学诊断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增强延时扫描技术具有诊断准确率高、患者痛苦少、安全性高等特点,显著提高了肝脏肿瘤的诊断率,在鉴别肝脏肿瘤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临床检查肝脏肿瘤的首选鉴别方法。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螺旋CT扫描(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对肾实质占位性病变的检出率与术前定性明显提高,并且对恶性肾实质占位的手术前指导、分期及良性肾实质占位的保守治疗提供良好的影像信息.作者通过分析36例肾脏占位性病变的螺旋CT表现,对螺旋CT多期扫描在肾实质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孟凡坤  王翠霞  陈海英  周菲  姜哲 《吉林医学》2011,32(14):2801-2802
目的:应用GE1.5T磁共振肝脏三维容积转移期动态技术(LAVA)技术与既往使用的FSPGR技术相比较,对腹盆腔肿瘤性病变的诊断效果进行评价,探讨LAVA技术特点、优势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0月~2010年6月应用GEHD Signa 1.5TMR诊断的腹盆部肿瘤病例62例,分别观察肿瘤的位置、大小、信号特征、浸润范围、累及附近组织情况,并将部分MR所见进行影像学分期,同时与临床手术及病理分期进行对比。结果:LAVA扫描技术在判断腹盆部肿瘤发生部位的准确性为100%,而FSPGR技术的准确性为85.2%;在肿瘤定性方面LAVA技术准确率为85.7%,FSPGR技术为74.1%。结论:MR采用LAVA技术进行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腹盆部肿瘤定位及定性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6.
随着磁共振检查技术及软、硬件不断发展和成熟,磁共振检查技术对乳腺肿瘤的早期检出、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特别是功能成像及波谱技术的应用,为乳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了可靠手段。作者对各种磁共振检查技术在乳腺肿瘤中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析CT增强延时扫描技术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整群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6年3月拟诊断为肝脏肿瘤的64例患者,应用CT增强延时扫描技术诊断,并经过手术病理证实,对比分析CT增强延时扫描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结果本组64例患者,经CT增强延时扫描诊断后61例患者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一致,被误诊患者3例,诊断符合率为(61/64)95.31%;被误诊的3例患者,术后病理诊断为原发性肝癌;64例肝脏肿瘤患者经手术后病理诊断为原发性肝癌18例、肝囊肿16例、肝内转移瘤12例、肝母细胞瘤6例、肝血管瘤8例、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4例。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技术具有操作简单、诊断率高、患者依从性好及痛苦少的优势,在鉴别诊断肝脏肿瘤时,应用CT增强延时扫描技术,诊断率较高,且安全性好,可作为首选的诊断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3.0T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颅内肿瘤性病变的应用现状进行研究,为进一步探讨DTI技术对颅内肿瘤病变的诊断价值提供相关理论依据。方法:查阅国内外关于3.0T磁共振DTI技术的应用原理、在颅脑疾病中的应用现状尤其是在颅内肿瘤的应用现状方面的文献,分析比较3.0T磁共振在颅内肿瘤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3.0T弥散张量成像技术能极好的显示大脑白质纤维束的走行方向,能清晰区分肿瘤组织与正常白质结构。结论:DTI技术具有无创、直观优势,对颅内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螺旋CT增强扫描技术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万安  陈亮  王淑清 《吉林医学》2003,24(6):511-512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技术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螺旋CT扫描机和自动高压注射器对12例患肝脏占位性病变的患者行三期或二期增强加延迟扫描技术。结果:螺旋CT增强扫描技术有利于肝脏病变的定性定位诊断。结论:灵活运用螺旋CT增强扫描技术对肝脏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螺旋CT和磁共振(MRI)在肝脏囊性占位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2011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62例肝脏囊性占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经螺旋CT及磁共振检查,差异其诊断结果。结果两种检查方式检出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检出炎症性病变率明显高于螺旋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和磁共振均能诊出肝脏囊性占位病变,MRI在炎症性病变的诊断中敏感性更高,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CT扫描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随着影像事业的发展,CT在临床上的应用已十分普遍,如何充分发挥CT检查中不同技术方法的长处以及根据不同目的,采用相应的方法十分重要,为了提高CT扫描中各部位病变的显示率,提高诊断的准确性,确保患者在检查中的安全性,做好各项护理工作,特别是CT增强扫描造影剂的合理应用,不良反应的防治,使用高压注射器注意事项等相关知识是十分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进年来随着螺旋CT技术的成熟和三维重建功能软件的逐渐完善,腹部增强扫描已被应用于腹部疾病的检查和诊断。特别是64排螺旋CT的出现以其超快速容积扫描的特点使螺旋CT腹部增强扫描技术可明确诊断腹部占位性病变性质,为影像诊断提供更加丰富的诊断信息已成为一种腹部占位性病变必备的检查方法。64排螺旋CT扫描速度快,图象分辨率高,并且无创,安全方便,但能否顺利检查,  相似文献   

13.
肝脏炎性假瘤(IPL)是一种以纤维组织增生和慢性炎性细胞浸润为特征的良性病变,以往其误诊率极高,达90%以上.随着磁共振特别是动态增强扫描技术的应用[1],人们对该病的认识不断深入[1].而低场磁共振因其条件所限,不能行真正意义上的动态增强扫描.本研究利用现有低场磁共振条件,行弥散加权成像(DWI)及长时间延迟扫描,找出可以提示该病变有价值的征象,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相似文献   

14.
陆力坚  黄仲奎 《广西医学》2003,25(4):556-560
胆道梗阻是肝胆的常见病 ,原因很多 ,常见为肝癌、胰腺癌等肿瘤性病变的胆管外压迫和胆管肿瘤、结石、炎症狭窄等病变引起胆管狭窄或阻塞所致。 B超、 CT、 ERCP ( endoscopic retrograd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PTC ( percutaneoustranshepatic cholangiography)是胆道梗阻常用和比较有效的检查方法 ,但前两者的诊断准确性、特异度有待提高 ;后两者对胆道梗阻的诊断准确性、特异度很好 ,但为创伤性检查 ,要求的操作技术也比较高。磁共振胰胆管成像 ( magnetic resonanc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的临床应用 ,为胆道梗阻的…  相似文献   

15.
CT仿真内窥镜在膀胱肿瘤中的应用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 CT仿真内窥镜在诊断膀胱肿瘤中的临床应用技术。方法 :用多层螺旋 CT对 30例拟诊断膀胱肿瘤患者行容积扫描 ,利用 Navigator软件对容积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 ,形成仿真膀胱内窥镜的影像 ,应用 FlyThrough软件多角度观察膀胱 ,全部病例均行纤维膀胱镜检查对比。结果 :CT仿真内窥镜作为一种无创伤性诊断手段 ,对诊断膀胱肿瘤有极大价值 ,其使用效果与操作技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管荣平  岳建国  贺锋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3):1175-1176
目的:研究 CT仿真内窥镜在诊断膀胱肿瘤中的临床应用技术.方法:用多层螺旋CT对30例拟诊断膀胱肿瘤患者行容积扫描,利用 Navigator软件对容积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形成仿真膀胱内窥镜的影像,应用Fly Through软件多角度观察膀胱,全部病例均行纤维膀胱镜检查对比.结果:CT仿真内窥镜作为一种无创伤性诊断手段,对诊断膀胱肿瘤有极大价值,其使用效果与操作技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低场磁共振(MRI)和CT技术在脊柱创伤中的诊断价值,并对两种技术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收集在该医院同时进行低场磁共振及CT检查的28例脊柱创伤患者,并对患者的低场磁共振及CT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CT检查结果显示三柱解剖结构、脊髓受压程度及骨性椎管情况;低场磁共振显示脊椎、腰椎骨折,合并椎间盘碎裂或单纯性椎间盘突出,脊柱滑脱,脊柱损伤等多种病理变化。结论低场磁共振能够全方位地诊断脊柱和脊髓创伤的程度以及病理变化,能够对椎间盘韧带、脊髓及软组织的创伤作出全面地评价,是一种临床诊断、治疗评价和改善预后的最佳检查方法,特别对CT不能发现的脊柱创伤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赵月梅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24):758-759
CT增强扫描,是在平扫的基础上,静脉快速注射碘造影剂的一种检查技术,可发现平扫时漏检的病灶,提高病灶的检出率,有利于病变的定性和提高肿瘤分期的准确性,是显示和鉴别诊断血管与非血管性病变的有效途径;增强病变器官、区域的显示效果,以更清楚地显示病变特点,为病变确诊提供可靠的依据。增强扫描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使疾病的诊断治疗水平得到极大地提高。作为CT室的护士做好增强扫描患者的护理尤为重要。下面将CT增强扫描的护理体会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CT增强延时扫描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以该院收治的肝脏肿瘤患者42例作为本次实验对象,所有患者均实施CT增强延时扫描予以价差,对比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与CT增强延时扫描诊断结果.结果:42例肝脏肿瘤患者中,手术病理诊断率达到了100%,CT增强延时扫描诊断准确率达到了95.23%(40/42),两种方法诊断结果对比发现无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CT增强延时扫描中,被误诊的2例患者,经手术病理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结论: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CT增强延时扫描技术的应用价值高,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具有较高的符合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CT增强延时扫描技术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肿瘤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CT增强延时扫描技术进行检查,比较分析CT增强延时扫描诊断结果 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 .结果 60例患者经CT增强延时扫描技术扫描诊断符合57例,诊断符合率95.0%,3例患者误诊.结论 采用CT增强延时扫描检查肝脏肿瘤患者的诊断符合率较高,且无创、便捷,能够清晰呈现不同疾病类型影像,为临床准确诊断鉴别肝脏肿瘤提供了科学依据,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