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3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不同血糖水平与AMI发病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2002年~2008年112例确诊的非糖尿病AMI患者,按空腹血糖值分为2组,分别对2组住患者住院期间心力衰竭、猝死发生率、恶性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血糖升高组与血糖正常组心力衰竭发生率、猝死发生率、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AMI早期血糖升高与AMI的预后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糖水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辉文  唐志军 《新中医》2002,34(4):34-3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血糖水平及其对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00例AMI患者入院时的血糖进行测定,并根据血糖测定结果,将其分为血糖正常组(正常组)和高血糖组,比较2组间血糖水平与AMI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100例AMI患者急性期有55例出现高血糖,发生率为55%,高血糖组的死亡危险比正常组高3.26倍,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的出现率分别比正常组高2.6倍,2.9倍和2.6倍,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AMI患者急性期的血糖水平升高是AMI高危的标志,其死亡危险及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的危险均显著高于血糖正常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不典型胸痛及典型胸痛急性期的并发症发生率。方法 本组 99例根据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肌酶学检查及心脏彩超确诊为AMI ,均未采取溶栓治疗。将患者分为 2组 :不典型组 35例 ,典型组 6 4例。急性期并发症 (住院 4周内发生 )包括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结果 不典型组心力衰竭的发生率高于典型组 (P <0 .0 5 ) ,而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病死率 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但总的并发症发生率 2组比较仍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不典型胸痛AMI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典型者 ,因此 ,对于不典型胸痛AMI应提高警惕 ,以免误诊 ,造成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激性血糖升高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2例,按空腹血糖测定水平分为血糖异常组(A组)22例和血糖正常组(B组)30例,比较2组临床症状、病死率。结果A组发病症状不典型,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与病死率均高。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激性血糖升高提示预后差,尽早有效控制血糖,对降低病死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宋晓健  刘卓敏 《中医药研究》2010,(7):796-796,821
目的分析血糖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28例AMI患者,按即刻血糖、24h后空腹血糖水平、既往糖尿病病史分成A、B、C、D组。A组:即刻血糖〈11.1mmol/L,24h后空腹血糖〈7.0mmol/L;B组:即刻血糖〉11.1mmol/L,24h后空腹血糖〈7.0mmol/L;C组:即刻血糖〉11.1mmol/L,24h后空腹血糖〉7.0mmol/L,但在病情稳定后未确诊糖尿病;D组:既往糖尿病史,或在病情稳定后确诊糖尿病。观察4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及死亡等情况。结果 228例AMI患者有139例高血糖,发生率为61.0%,组间比较左室射血分数、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及死亡发生率,C组及D组较A组及B组明显增高(P〈0.01);D组高于C组,B组高于A组。结论 AMI有应激性,高血糖患者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及死亡危险均显著高于无应激性高血糖者,且与血糖升高持续时间有关,可作为反映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糖耐量异常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46例非糖尿病AMI患者随机分为糖耐量正常组(21例)和糖耐量异常组(25例),在入院第4周统计两组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力衰竭、心源性病死发生率的差异,观察1年内心绞痛积分和再次AMI发生率.结果 与糖耐量正常组比较,糖耐量异常组患者在恶性心律失常、心绞痛积分和再次AMI发生率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 非糖尿病AMI糖耐量异常患者较之糖耐量正常者预后较差,控制AMI患者血糖水平,有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杨云仙  廉滋爱 《中医药研究》2011,(10):1183-1184
目的探讨血钠浓度变化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ASTEMI)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 ASTEMI患者120例,根据入院后即刻2、4 h4、8 h血清钠离子浓度(Na+)分为3组,血钠大致正常组(正常组)Na+〉130 mmol/L 50例;轻度低钠组(轻度组)Na+120 mmol/L~130 mmol/L 56例;重度低钠组(重度组)Na+〈120 mmol/L 14例。比较各组心肌酶及住院事件(病死率、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重度组住院期间左室射血分数、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住院事件发生率均高于正常组和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与轻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0例中死亡5例,其血钠浓度低于存活者(P〈0.05)。结论在ASTEMI中出现的低钠血症与患者住院事件发生率密切相关,尤其与病死率相关。低钠血症可能是ASTEMI预后不良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8.
郝芳 《中医药研究》2014,(2):249-25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病人的临床特点和影响预后因素。方法将185例AMI病人按是否合并心源性休克分为休克组(CS组)24例和非休克组(AMI组)161例,比较两组病人心血管痰病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并发症发生率及再灌注治疗,近期病死率。结果休克组高血压痛、糖尿痛、年龄、心率、收缩压、梗死面积、机械并发瘟及肺炎、肾功能不全发生率及住院期间病死率均高于非休克组,再灌注治疗率低于非休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病人以高龄者居多,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且梗死面积大,在治疗过程中心律失常,机械并发症,肺炎和肾功能不全发病率高,积极血运重建可明显降低其痛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血糖升高的预后价值。方法对我院内科病房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68例资料完整的AMI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人院后即刻、24、48h血糖浓度值共分为三组:A组血糖≤7.8mmol/L;B组血糖7.8~11.1mmol/L;C组血糖≥11.1mmol/L。比较各组心肌酶、心肌梗死面积、心功能及住院病死率。结果(1)i组住院病死率分别为:A组7.6%(17/225),B组8.1%04/421),C组33.3%(8/24),C组分别与A组和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心肌梗死面积(S)进行比较,C组分别与A组和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3)住院期间死亡9例,存活59例,存活组与死亡组血糖分别为(7.10±1.02)mmol/L和(12.04—0.85)m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对AMI后30天住院期间死亡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糖升高与AMI后30天住院期间病死率相关。并且30天住院期间病死率随着血糖升高而升高。结论血糖升高是AMI预后不良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我院359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预后与血糖升高的临床进行分析总结。方法:根据血糖结果分为3组,观察患者住院期间主要严重并发症: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脑卒中、死亡等发生情况。结果:随着血糖水平逐渐升高,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脑卒中、死亡率均呈逐渐上升趋势,血糖正常组与血糖升高两组比较统计学有差异(P〈0.05);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时血糖水平有助于评估住院期间病情变化和指导治疗,早期干预,积极把血糖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对预防严重并发症发生和改善预后是获益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高血压 ( HT)引起急性心肌梗死 ( AMI)的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 46例有 HT病史和 45例无高血压病史 ( NHT)的 A MI临床资料。结果 :HT组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心功能恶化、心肌再梗死、住院死亡率均高于 NHT,有显著差异 ( P<0 .0 5 )。结论 :高血压是影响 AMI预后的一个高危因素 ,严重心脏并发症较多 ,近期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讨论在重度颅脑外伤患者治疗中,应用强化胰岛素控制血糖,对治疗和预后的意义。方法:选择80例重度颅脑外伤患者(排除患有原发糖尿病或其它影响糖代谢疾病的患者),分为强化控制组和正常控制组,各40例;其它治疗方法相同,强化控制组加大胰岛素浓度,控制血糖值在4.5~6.5mmol/L,正常控制组胰岛素用量正常,血糖值控制在8.5~11.0mmol/L,比较两组的疗效和预后。结果:强化控制组与正常控制组相比,治疗的总有效率更高,并发感染率和死亡率更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强化控制组平均呼吸机使用天数、抗生素类药物使用天数和住院天数比正常控制组少,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低血糖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重度颅脑外伤患者的救治过程中,积极控制血糖,对改善患者的病情,减少感染,降低死亡率和提高疗效上,有积极的意义,值得临床学习推广。  相似文献   

13.
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已十余年。由于急性心肌梗塞病情复杂、影响急性期予后的因素较多,既往中药治疗的方、药及方法不统一,也缺乏对照比较,故评价其疗效较困难。为进一步探讨益气活血途径的治疗作用、本组没计随机分组对照方法进行观察,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4.
应用Meta分析法系统地评估了生脉注射液(SMI)联合常规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安全性。检索7个数据库,纳入SMI结合常规治疗与单独常规治疗比较对AMI患者治疗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根据Cochrane标准分别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估,数据分析使用RevMan软件(V.5.3)。18个文献的RCTs(包括1 258名患者)被纳入评价系统。与常规治疗相比,在其基础上加用SMI可降低死亡率及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发生率,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和冠状动脉再通率。对照组和治疗组均可发生轻度出血、心悸、呼吸短促、疲劳等不良反应。纳入研究样本量少且质量较低,所得结论尚需低偏倚风险和足够样本量的高质量RCT予以证实。  相似文献   

15.
溶栓结合中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51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溶栓结合中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疗法。方法:101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运用溶栓结合中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51例临床观察,血管再通指标按照《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1年所刊登的急性心肌梗塞溶栓疗法参考方案。结果:两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68.63%和56.00%(P〈0.05),4周病死率分别为3.92%和10.00%,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96%和10.00%(P〈0.01和P〈0.00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严重程度及近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经冠状动脉造影(CAG)明确诊断为ACS患者86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组3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2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0例,另外选取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入院即刻抽取患者静脉血进行hs-CRP及NT-proBNP的检测,然后进行综合治疗,观察并比较各组住院期间不良预后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A组、UA组及AMI组血清hs-CRP、NT-proBNP水平显著升高;AMI组血清hs-CRP、NT-proBNP水平较UA组高,AMI组、UA组血清hs-CRP、NT-proBNP水平较SA组高。与SA组比较,UA组及AMI组AMI、左心功能不全及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增高,与UA组比较,AMI组AMI、左心功能不全发生率明显增高;hs-CRP、NT-proBNP水平与ACS患者的严重程度及AMI、左心功能不全及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呈正相关。结论 ACS患者的hs-CRP、NT-proBNP水平显著升高,且与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及患者短期不良并发症的发生率正相关;hs-CRP及NT-proBNP水平可以作为评价冠状动脉硬化程度的检验指标,并且可以作为ACS的病情预测及疗效评定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不典型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征的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4月-2010年5月确诊为AMI的患者18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治疗后,临床治愈165例,死亡39例,总治愈率为88.7%。其中,死于心力衰竭19例、肺部染性休克2例、心脏骤停8例、心律失常1例、心源性休克9例。结论:不典型心肌梗死治愈率低的主要是因为患者就医晚,确诊晚,于是错过了溶栓治疗的最好阶段,耽误了治疗时机。所以,要加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正确诊断,认识分析其发生的原因,才可以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潘南金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中改善恶性心律失常及心功能的作用。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潘南金组及对照组各40例,在AMI常规治疗基础上,潘南金组予潘南金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点滴,1次/d;同时加服片剂2片/次,3次/d。对照组则予极化液静点,1次/d。2组均在CCU监护1周后转入普通病房,共治疗3~4周。结果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潘南金组为25%,对照组为65%,2组比较P<0.01。出院时心功能NYHA分级改善2级以上者,潘南金组为58%,对照组为45%,2组比较P<0.05。结论对AMI患者尽早应用潘南金治疗,可明显降低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和改善心功能,且不良反应少,可列为常规用药。  相似文献   

19.
救心复脉注射液治疗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验证救心复脉注射液治疗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用CA静脉给药治疗心源性休克20例,用多巴胺注射液作对照。结果;CA组有效18例,无效2例,DA组有效9例,无效2例,组间比较,P〉0.05。结论CA和DA均能升高血压,增加心泵功能,改善厥脱证的症脉,但CA比DA升压速度快,幅度高,作用稳定,对心率有双相调节作用,使心动过速患者心率减慢,使心动过缓患者心率增快。  相似文献   

20.
采用溶栓疗法结合中医辨证治疗急性心肌梗塞58例,并设非溶栓治疗33例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溶2小时血管再通41例,血管再通率为70.69%;急性期休克、心衰、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4周内的死亡率分别为0、15.15%,3年死亡率分别为8.62%,27.27%(P〈0.05);随访3年心功能Ⅲ-Ⅳ级者分别为9例(15.52%)、12例(36.36%)(P〈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