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肠结肠炎耶氏菌(Y.e)是一种肠道传染病,在我国分布广泛,在人和动物中引起腹泻及在猪中流行暴发已有报道,可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对小肠结肠炎耶氏菌进行分于流行病学的研究,对控制我国小肠结肠炎耶氏菌的流行、减少经济损失具有现实意义。O:9型是引起人类Y.e菌病的最主要菌株之一,为人类常见的血清型,为了解0:9型Y.e各菌株之间的差异,本文应用毒力质粒DNA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图谱分析的方法对各菌株之间的差异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工.菌株:0:9型Y.e**”菌4株*15、w卫7、侣、12分别来…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徐州地区分离的171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Yersinia enterocolitica,Y.e)的病原学特征及其动态变化。方法通过血清学分型,生物分型,毒力基因检测,分析不同时代分离株的致病性。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Y.e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结果不同时代分离株的优势型别始终为O:3血清型。非致病菌型是近年分离的Y.e菌株的优势菌型。O:3血清型菌株其狗源株和人源株的PFGE带型完全相同。结论不同时代分离菌株的毒力分布特征发生了很大的变迁,O:3血清型菌株流行比较稳定,菌株变异较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徐州地区分离的171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Yersinia enterocolitica,Y.e)的病原学特征及其动态变化。方法通过血清学分型,生物分型,毒力基因检测,分析不同时代分离株的致病性。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Y.e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结果不同时代分离株的优势型别始终为O:3血清型。非致病菌型是近年分离的Y.e菌株的优势菌型。O:3血清型菌株其狗源株和人源株的PFGE带型完全相同。结论不同时代分离菌株的毒力分布特征发生了很大的变迁,O:3血清型菌株流行比较稳定,菌株变异较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杂交瘤技术筛选出能分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O:9血清型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细胞株,用于该型菌株的鉴定.方法采用ELISA方法筛选克隆株,并用玻片凝集法进行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鉴定.结果筛选到3株能分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O:9血清型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分泌的抗体与经鉴定的18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O:9血清型菌株呈阳性反应,而与其他血清型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及常见肠道致病菌无交叉凝集反应;应用于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野生株分型鉴定时,能准确鉴定出其中的24株O:9血清型菌株,与用日本进口分型血清鉴定、PCR毒力基因检测结果相同.结论筛选获得的细胞株产生的单克隆抗体,用于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O:9血清型鉴定,具有很好的型特异性,避免了过去免疫血清制备中繁琐的抗原交叉吸收试验.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中国致病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离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方法 参照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PulseNet实验方法对中国6省165株致病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使用BioNumeric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并按照PulseNet命名原则对带型进行命名。结果 将114株O:3血清型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成25个带型;K6GNllC30012(50株)、K6GNllC30015(19株)及K6GNllC30016(10株)是其主要带型,三个主要带型之间聚类相似性很高。将51株O:9血清型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为14个带型;其中K6GNllC90004(22株)与K6GNllC90010(13株)是其主要带型,K6GNllC90004与K6GNllC90010带型之间有一定的差异。O:3与O:9血清型的主要带型之间有明显的差异。结论 O:3血清型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可能起源于一个克隆系,且在不同地区和年代变异很小;O:9血清型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可能起源于两个不同的克隆系,且各自有一定的变异。O:3与O:9血清型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宁夏回族自治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主要毒力基因分布情况和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子分型特征。方法 于1997-2010年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共分离得到283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用PCR法分析其黏附侵袭位点基因(ail)、耐热肠毒素A基因(ystA)、ystB、黏附素基因(yadA)、毒力活化因子基因(virF);应用限制性内切酶Not Ⅰ酶切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染色体DNA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利用BioNumeric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209株O∶3、O∶9血清型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中ail、ystA、yadA、virF毒力基因阳性,ystB为阴性的占97.6%( 204/209);O∶8血清型和未开展血清分型的菌株5种毒力基因全部阴性;11株O∶5血清型有9株5种毒力基因全部阴性。将致病性菌株进行PFGE分型,根据染色体DNA的Not Ⅰ酶切图谱,将29株O∶3血清型分成12个PFGE带型,包含5株以上的优势PFGE带型有2种。180株O∶9血清型菌株分成13个PFGE带型,包含10株以上的优势PFGE带型有4种,各自是从同一地区猪与家鼠、猪与犬、猪与野兔分离。结论 宁夏地区O∶3、O∶9血清型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具有致病性,O∶3逐步成为如今的优势血清型;O∶5、O∶8与血清未分型的菌株无致病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2008年广东省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分离株的血清分型及分子特征。方法对2008年广东省14起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事件中90株分离自病例和9株分离自相关食物的菌株进行血清分型,耐热溶血素基因(tlh)、耐热直接溶血素相关基因(trh)和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tdh)PCR检测以及选取优势菌型O3∶K6和O4∶K8血清型进行ER IC-PCR分子分型。结果 90株病例来源菌株以O3∶K6(62.2%)和O4∶K8(14.4%)血清型为主,9株食物来源菌株血清型别多样,无优势菌型,且同时分离到病例及食物来源菌株的4件事件中有3起食物来源菌株的血清型与同一事件中从病例分离到的血清型不同。PCR检测发现,99株副溶血弧菌tlh基因均为阳性,trh基因均为阴性,tdh基因88株阳性,其中食物来源菌株tdh基因阳性率为11.1%(1/9),病例来源菌株tdh基因阳性率为96.7%(87/90)。选取22株O3∶K6血清型和10株O4∶K8血清型菌株(均分离自病例)进行ER IC-PCR分子分型分析,结果显示,2种血清型菌株可分为8个ER IC型别,且可区分为2类不同的聚类,这2类聚类之间的相似值为54.7%。同1起食物中毒事件中分离到的O3∶K6或O4∶K8血清型,其ER IC型别表现出多样性;而不同食物中毒事件中分离到的O3∶K6或O4∶K8血清型,部分菌株ER IC型别表现出100%的相似性。结论广东省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分离株血清型多样,同一血清型菌株存在遗传多样性,一群遗传关系密切的trh阴性、tdh阳性的O3∶K6和O4∶K8血清型为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优势菌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杂交瘤技术筛选出能分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O∶9血清型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细胞株,用于该型菌株的鉴定。方法采用ELISA方法筛选克隆株,并用玻片凝集法进行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鉴定。结果筛选到3株能分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O∶9血清型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分泌的抗体与经鉴定的18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O∶9血清型菌株呈阳性反应,而与其他血清型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及常见肠道致病菌无交叉凝集反应;应用于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野生株分型鉴定时,能准确鉴定出其中的24株O∶9血清型菌株,与用日本进口分型血清鉴定、PCR毒力基因检测结果相同。结论筛选获得的细胞株产生的单克隆抗体,用于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O∶9血清型鉴定,具有很好的型特异性,避免了过去免疫血清制备中繁琐的抗原交叉吸收试验。  相似文献   

9.
O157大肠杆菌溶原性噬菌体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E.coli O157携带噬菌体的情况及噬菌体特性。[方法]从3种血清型E.coli O157菌株中分离筛选噬菌体,并分别从O157:H7和O157:NM检出的噬菌体中各筛选出5株对同源菌进行裂解试验。[结果]3种不同血清型的E.coli O157携带噬菌体的检出率O157:H7为29.9%,对同源菌的裂解率为75.0%;O157:NM检出率为17.3%,对同源菌的裂解率为23.1%;O157:H7为8.1%。[结论]3种不同血清型的E.coli O157均携带温和噬菌体,裂解力较差,噬菌斑均为磨玻璃状,符合前噬菌体的特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徐州地区从腹泻病人、家养动物中分离的16株、5种血清型的小肠结肠耶氏菌的病原性。方法:用生化生物分型,自凝性(AA)试验、钙依赖性(CD)试验,PCR检测毒力基因来检验不同菌株的致病性。用ATB Expression自动鉴定系统对致病菌株做药敏试验。结果:仅2株狗源性菌与1株人源性菌为致病菌,他们均为生物3型/血清型O:3,二者耐药模型完全一致。结论:徐州地区,小肠结肠耶氏菌生物3型/血清型O:3是致病菌型,他在狗和人群之间分布关系密切,其他型别菌株可能不致病或潜在致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浙江省部分地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血清型别、毒力基因分布等情况。方法:利用常规细菌分离方法从家禽、家畜和鼠类粪便标本中分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并进行毒力基因检测,同时对血清型O:3、O:5和O:8的菌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结果:2004~2005年,从全省各点采集的动物标本中共分离到22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布于11个血清型,并以O:8和O:3为主。PCR检测将分离到的22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毒力携带情况分为4型:Ⅰ型(ail^+、ystA^+、ystB^-、yadA^+、virF^+),Ⅱ型(ail^+、ystA^+、ystB^-、yadA^-、virF^-),Ⅲ型(ail^-、ystA^-、ystB^+、yadA^-、virF^-),Ⅳ型(ail^-、ystA^-、ystB^-、yadA^-、virF^-)。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O:3型菌株显示有2种带型,O:5型菌株的带型完全相同,O:8型菌株的带型则存在明显差异。结论:浙江省的从动物分离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以非致病性菌株居多,且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猪是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重要携带者,应警惕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通过猪感染人和其它动物以及环境的危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2007年广东省霍乱弧菌分离株的病原学特征,比较不同地区流行优势菌型之间以及霍乱疫情分离株与常规监测分离株之间的克隆相关性.方法 对疫情与监测菌株进行常规生物分型,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分别对不同地区优势菌型稻叶型1d之间、霍乱疫情与常规监测中分离的相同型别菌株之间进行分子指纹图谱的相似性分析,探讨菌株间的相关性.结果 2007年从广东省霍乱疫情中获得31株菌株,共3种血清型,优势菌型为O1群稻叶型1d,不同地区病例的稻叶型1d菌株分子分型相似度在94.5%~100%之间;常规监测分离株16株,菌型分布散在,与疫情菌株的菌型分布一致性差,相同生物型的霍乱疫情与监测菌株同源性不高.结论 广东省2007年霍乱优势菌型稻叶型1d菌株为多克隆并存,显示为流行间歇期的特征.需利用分子分型技术开展分离株的分析,加强对流行的预警监测.  相似文献   

13.
O:3和O:9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主要毒力基因分布调查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了解我国常见致病性血清型毒力基因的分布情况。方法参照国外发展成熟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进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实验证实在我国分离到的主要流行血清型O:3和O:9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毒力基因分布特征为:ail^ 、ystA^ 、ystB^-、yadA^ 、virF^ 占562%;ail^ 、ystA^ 、ystB^-、yadA^-、virF^-占25.6%;其他型占18.2%。结论通过实验证实在我国引起感染暴发和流行的血清型O:3和O:9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毒力基因的分布主要为:ail^ 、ystA^ 、yadA^ 、ystB^-、virF^ 型,很少部分的ail^ 、ystA^ 、ystB^-、yadA^-、virF^-根据以前的资料被认为是毒力质粒丢失的结果,其他型很有可能是非致病的菌株。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江苏省南通地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分布特点和毒力特征。方法用常规方法从家畜家禽粪便标本中分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PCR法检测其五种毒力相关基因,同时对国内分离到的O:8血清型菌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结果从该地区293份家畜家禽粪便标本中分离到91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离率为31.06%。未分离到国内主要流行血清型O:3和O:9,其中有39.57%菌株毒力基因分布特征为:ail^-、ystA^-、ystB^-、yadA^-、virF^-,有60.43%菌株为ail^-、ystA^-、ystB^+、yadA^-、VirF^-,两株国外引进的强毒菌株具有相同的脉冲图形,与国内分离到的O:8血清型菌株存在显著的差异。结论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分布具有局限性,江苏省南通地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分布可能以非致病菌为主。  相似文献   

15.
杭州地区2000-2002年副溶血弧菌的分子分型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杭州地区2000-2002年副溶血弧菌临床和环境分离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172株2000年和2002年从临床食物中毒患者和散发腹泻病例以及外环境(小水产品)中分离的副溶血弧菌菌株进行血清分型.对40株临床来源O3:K6型菌株及环境来源O3:KUT(K抗原未分型)型菌株,应用PCR技术进行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tdh)和耐热直接溶血素相关基因(trh)的检测,并进行核糖体基因分型(ribotyping)、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RAPD)、肠道细菌重复基因间共同序列PCR(ERIC-PCR)等.结果在调查的13起副溶血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中,tdh阳性、trh阴性的O3:K6血清型引起的有11起(84.6%);tdh阳性、trh阴性的O4:K8菌引起有2起(15.4%).在散发腹泻病例中,tdh阳性、trh阴性的O3:K6、O4:K8和O1:KUT菌株分别占26.5%(9/34)、17.6%(6/34)和38.2%(13/34),未能分型的占17.6%(6/34).在水产品中分离的菌株中,37株分属7种O血清型,其中未见有O3:K6和O4:K8血清型;另外有9株未能分型;其中除1株O1:KUT菌株trh阳性外,其余tdh和trh均为阴性.绝大部分食物中毒患者和散发腹泻病例分离的O3:K6菌株在ribotyping、ERIC-PCR及RAPD三种指纹上均属于一种密切相关的克隆群,而环境分离的O3:KUT菌株与临床分离的O3:K6菌株间,在三者指纹上均有明显差异.结论临床来源和小水产品来源的副溶血弧菌菌株间血清型分布有显著差别;一群关系密切、tdh阳性、trh阴性的O3:K6血清型菌株在杭州地区呈优势流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中国屠宰场生猪中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带型分布进行分析,为该菌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从1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屠宰场采集猪咽拭子和猪回盲部肠内容物标本分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同时对致病性菌株进行PFGE分析.结果 采用PFGE分型用NotⅠ酶切后将763株致病性O∶3血清型菌株分为47个型别,其中K6GN11C30021带型是猪中携带的致病菌株优势PFGE型别,占56.49%(431/763);另外1株O∶9血清型菌株为K6GN11C90004型别.所有的屠宰场皆有多种PFGE带型,不同地区除具有各自的优势型别外存在交叉带型.结论 中国屠宰场生猪中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PFGE带型多样,具有一定地域性特征.且猪咽部与回盲部肠内容物中能同时携带多种带型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应警惕猪中携带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通过污染猪肉及其制品以及环境而感染人类,从而对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导了河南省腹泻病人粪便中检出的15株耶氏菌,经生化鉴定完全符合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的特征.分两个生物型,4个血清型。其中0:3型4株和0:9型4株,属生物3型;0:7、8、13型4株和0:6,30型3株属生物1型。经试验证明:0:3与0:9的绝大部分菌株具有毒力,其他血清型的致病性有待进一步探讨,同时,还进行了菌株对12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测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深圳市2007年感染性腹泻分离副溶血弧菌血清型分布,携带毒力基因情况,菌株之间的遗传相关性。[方法]对45株副溶血弧菌进行血清学分型,用荧光PCR检测毒力基因tdh,细菌基因组DNA经NotI酶切后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结果]菌株共分为5种血清型,27株为血清型O3:K6,所有菌株毒力基因tdh荧光PCR检测阳性,血清型O3:K6菌株主要有3种PFGE型,其余同种血清型的大部分菌株有相同的PFGE型。[结论]O3:K6血清型菌株是引起腹泻副溶血弧菌的主要菌型,部分菌株有共同的来源,以实验室为基础的监测有助于副溶血弧菌所致感染性腹泻的主动监测和预警。  相似文献   

19.
副溶血性弧菌引起食物中毒的同源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深圳市龙岗区由副溶血性弧菌O3:K6型引起食物中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和同源性分析.方法:收集不同地区、不同时期食物中毒事件的副溶血性弧菌菌株,并从7宗相同血清型O3:K6的溶血性弧菌菌株中,每宗取1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生化鉴定、血清学分型、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结果:7株副溶血性弧菌,它们的血清型均为O3:K6,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结果显示,有2株副溶血性弧菌图谱一致,具有高度的同源性;5株副溶血性弧菌为紧密相关.结论:通过PFGE分子分型的方法了解到该血清型O3:K6的副溶血性弧菌菌株之间具有紧密相关和高度的同源性,表明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O3:K6是该地区引起腹泻的主要菌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O26:H11及NM血清型大肠埃希菌中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的分子分布特征及其与stx噬菌体的关系。方法 135株O26:H11及NM血清型大肠埃希菌从NCBI数据库获取,利用CRT软件及CRISPR Finder提取CRISPR信息,并用Excel软件对间隔序列进行编号及分析CRISPR亚型,并分析CRISPR与stx噬菌体之间的关系。结果 135株O26:H11及NM血清型大肠埃希菌中均存在CRISPR结构,CRISPR1包括19个亚型,CRISPR 2.1包括22个亚型,CRISPR2.2包括1个亚型,CRISPR3-4包括1个亚型。stx噬菌体在CRISPR群组C中出现,stx+ 菌株比stx-菌株拥有更多的间隔序列。结论 CRISPR位点在O26:H11或NM血清型大肠埃希菌中广泛存在,且存在着不同的亚型,stx噬菌体与CRISPR的分子分布特征有关,可能作为鉴定高毒菌株的分子靶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