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 研究整合素α5β1及nm2 3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 ,检测 5 1例乳腺癌和 10例正常乳腺组织的整合素α5β1及nm2 3的表达情况。结果 ①乳腺癌中整合素α5β1的低表达与淋巴结转移阳性、组织分化低密切相关 ;②乳腺癌中nm2 3的低表达与淋巴结转移阳性密切相关 ;③乳腺癌中整合素α5β1的表达水平与nm2 3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整合素α5β1和 /或nm2 3的低表达可作为早期识别具有高浸润和转移潜能的乳腺癌并判断其预后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2.
CD44v6和整合素α5β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乳腺癌中CD44v6、整合素α5β1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0例乳腺癌中CD44v6和整合素α5β1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结果 80例乳腺癌中CD44v6、整合素α5β1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0.0%(48/80)和100%.CD44v6蛋白阳性表达率与肿瘤大小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与预后呈负相关(P<0.01);整合素α5β1阳性表达率与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5),与预后呈正相关(P<0.05).结论 CD44v6、整合素α5β1的表达与乳腺癌的进展和转移密切相关,术后对乳腺癌组织CD44v6、整合素α5β1进行常规检测,有助于更准确评估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指导术后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整合素对肿瘤的增殖、分化、转移起重要作用。整合素α5β1作为其一亚型证实该基因的低表达和黑素瘤,肠癌等肿瘤的恶性程度,肿瘤转移有关。本研究探讨其在乳腺癌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Northern杂交和图象分析技术,定量检测了5例乳腺良性病变和17例乳腺癌组织中整合素α5β1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结合肿瘤大小,TNM分期和腋下淋巴结转移情况等临床和病理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乳腺良性病变组整合素α5β1基因mRNA的表达要高于乳腺癌组(P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ER阳性和ER阴性的人乳腺癌细胞株整合素亚型α5β1、α4β1和组织蛋白酶D蛋白的表达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关系。 方法 采用细胞培养、Southern杂交、Northern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ER阳性MCF7及ER转染阳性MDAMB231和ER阴性MDAMB231人乳腺细胞中整合素亚型α5β1、α4β1和组织蛋白酶D蛋白的表达,了解它与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关系。 结果 MCF7、ER转染阳性MDAMB231和MDAMB231细胞中整合素亚型α5β1基因DNA,mRNA表达量各不相同。整合素亚型α5β1、α4β1和组织蛋白酶D蛋白在三株人乳腺癌细胞中的定位各不相同,且存在数量上的差别(P<005)。三苯氧胺具有诱导α5β1表达的作用,而对α4β1和组织蛋白酶D无影响。 结论 雌激素受体的表达和整合亚型α5β1、α4β1和组织蛋白酶D状态有关,三苯氧胺具有诱导转移相关基因表达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CD151和整合素α3β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CD151和整合素α3β1蛋白在乳腺癌发生发展和浸润转移中的作用。方法:构 建包含40例正常乳腺和130例乳腺癌组织的组织芯片,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D151和整合素α 3β1的蛋白表达,对临床病理资料进行比较,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CD151和整合素α3β1在正常乳腺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0/39)和7.7%(3/39);在原位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3%(10/30)和30.0%(9/30),在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59.0%(59/100)和70.0%(70/100),两种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在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1.28和χ2 =48.62)。二者的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和组织学类型无相关性 (P>0.05); 但与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程度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此外,CD151与ER 、PR的表达有关(P<0.05)。CD151和α3β1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565;P<0.01)。结论:CD151和整合素α3β1在乳腺癌组织中存在异常高表达,并与乳腺癌 发生发展、浸润转移密切相关。联合检测可作为判断乳腺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杨红军  丁彦青  周军  杨磊 《实用癌症杂志》2007,22(4):331-333,337
目的比较粘着斑激酶(FAK)和整合素(integrin)α5β1在大肠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细胞分化、浸润、转移等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大肠癌及癌旁组织中FAK和整合素α5β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大肠癌组织FAK和整合素α5β1的表达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1);低分化癌组织FAK和整合素α5β1的表达均高于高、中分化癌组织(P〈0.05);FAK表达与癌组织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而整合素α5β1表达与癌组织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FAK较整合素α5β1可以更有效地衡量大肠癌的发生与发展,FAK的表达水平可作为大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1种较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人乳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黏着斑激酶(FAK),整合素α5,β亚基及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1)中表达的差异性,以及它们与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方法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6例乳腺癌和36例癌旁组织FAK,整合素α5,β1亚基及TGFβ1表达的情况。结果76例乳腺癌组织中FAK表达的阳性率为81.58%(62/76),整合素α5为30.48%(23/76),整合素β1为25.00%(19/76),TGFβ1为6579%(50/76);36例癌旁组织中FAK表达的阳性率为5.56%(2/36),整合素α5为75.00%(27/36),整合素β1为83.33%(30/36),TGFβ1为27.77%(10/36),统计分析发现它们之间差异存在显著差异性(P〈0.01)。FAK与乳腺癌的大小,组织学分级(SBR分级),pTNM分期及腋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或P〈0.01),而与患者年龄,绝经状况,ER,PR,C-erbB-2无关(P〉0.05)。整合素α5,β1与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SBR分级),pTNM分期及腋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绝经状况,ER,PR,C—erbB-2无关(P〉0.05)。TGFβ1仅与腋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其他因素无关(P〉0.05)。FAK与整合素α5,β1之间存在负相关(P〈0.05),TGFβ1与FAK之间存在正相关(P〈0.01),而整合素α5,β1与TGFβ1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FAK、整合素α5、β,TGFβ1与乳腺癌增殖、分化、侵袭、转移密切相关,其中整合素α5,β1可能对肿瘤的侵袭转移起负性调控作用,而FAK,TGFβ1可能对肿瘤的侵袭转移起正性调控作用且两者有协同作用。联合检测这4种蛋白的表达有助于了解乳腺癌发生的分子机制,并可作为指导乳腺癌临床诊疗较有参考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李聪  张悦  任延律 《肿瘤学杂志》2016,22(12):1037-1041
摘 要:[目的] 探讨整合素β3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98例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整合素β3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中整合素β3表达与患者的绝经状态及淋巴结转移状态密切相关(P<0.05)。整合素β3阳性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时间及乳腺癌特异性生存时间均显著差于整合素β3阴性者。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整合素β3是三阴性乳腺癌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HR=1.910,95%CI:1.069~3.413;P=0.029)。[结论] 整合素β3可作为判断三阴性乳腺癌预后的重要指标及潜在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9.
朱婷  李群 《癌症进展》2008,6(1):91-95
目的检测KAI1/CD82、整合素α3β1蛋白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43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KAI1/CD82及整合素α381蛋白的表达,选择13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织和14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作为对照。结果①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KAI1/CD8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25.6%,明显低于不典型增生组的53.8%和子宫内膜组的85.7%,P<0.05;与手术-病理分期、细胞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均密切相关,P均<0.05;②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整合素α3β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30.2%,明显低于不典型增生组的69.2%和子宫内膜组的78.6%,P<0.05;与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③KAI1/CD82与整合素α3β1的表达有相关性(P<0.05)。结论KAI1/CD82、整合素α3β1的异常表达是子宫内膜癌浸润转移的重要分子学改变,两者可能形成复合物共同对内膜癌的浸润和转移发挥抑制作用;同时检测两者可作为临床预测和评估其浸润及转移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整合素β3蛋白的表达水平与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129例乳腺癌标本中整合素β3蛋白的表达,分析整合素β3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整合素β3蛋白表达与患者年龄、绝经状态、组织学分级及孕激素受体密切相关.整合素β3阳性乳腺癌患者无病生存时间及5年总生存时间显著差于整合素β3阴性者.腋下淋巴结阴性乳腺癌患者,整合素β3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比较其预后显著不良.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整合素β3是乳腺癌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乳腺癌患者,整合素β3表达增高提示预后不良,整合素β3可成为判断乳腺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许旭  孙敬岩  顾林  刘红  付丽 《中国肿瘤临床》2010,37(23):1326-1329
目的:探讨视黄酸受体β 2(RAR-β 2)基因在乳腺癌、乳腺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改变,分析其表达情况与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的关系。方法:采用半定量RT-PCR 和甲基化特异PCR(MSP)方法检测120 例乳腺肿瘤组织中RAR-β 2 基因mRNA 表达情况及其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去甲基化药物5- 氮-2'- 脱氧胞苷(5-aza-2'-deoxycytidine,5-aza-dC)处理乳腺癌细胞系MCF-7和T-47D,分别检测RAR-β 2 mRNA 表达改变和甲基化状况。结果:在mRNA 水平上,RAR-β 2 基因在乳腺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阳性表达率较正常乳腺及腺纤维瘤组织显著降低(P<0.05)。 MSP 结果显示,20例正常乳腺组织均未发现RAR-β 2 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60例乳腺癌组织中,27例(45%)检测到RAR-β 2 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40例乳腺癌前病变组织中,14例(35%)检测到RAR-β 2 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20例腺纤维瘤组织中,2 例检测到RAR-β 2 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乳腺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RAR-β 2 基因甲基化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5),乳腺癌组织甲基化发生率与癌前病变组织无显著性差异(χ2=0.99,P>0.05)。 RAR-β 2 基因表达和甲基化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P<0.05)。 5-aza-dC 处理后,MCF-7 及T-47D 细胞系均出现RAR-β 2 基因再表达,MSP 法检测证实基因发生了去甲基化。结论:DNA甲基化是乳腺癌中 RAR-β 2 基因表达调控的一种重要机制,RAR-β 2启动子甲基化引起的基因表达下调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乳腺癌组织中ezrin和nm-23蛋白表达与乳腺癌临床因素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63例乳腺癌癌组织,20例癌旁组织,及30例乳腺良性肿瘤中的ezrin和nm-23表达。结果:ezrin和nm-23在乳腺良性肿瘤和乳腺癌癌旁组织中均无异常表达。在乳腺癌组织中ezrin和nm-23的表达率分别为55.56%(35/63)和52.38%(33/63),ezrin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和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呈正相关而和无病生存时间呈负相关(P〈0.05),nm-23的表达和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呈负相关而和无病生存时间呈正相关(P〈0.05),ezrin和nm~23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和年龄、肿块大小以及月经情况无相关性(P〉0.05)。结论:检测ezrin和nm-23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有助于判断乳腺癌的转移潜能和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亚型β(ERβ)在乳腺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97例乳腺癌及其癌旁组织标本进行实验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乳腺癌、癌旁组织的ERβ表达情况,并探讨癌组织标本中ERβ表达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结果:乳腺癌组织中ERβ蛋白表达阳性60例(61.86%),ERβ表达阴性37例(38.14%),癌旁组织中ERβ阳性表达90例(92.78%),阴性表达7例(7.22%),两种组织标本中的ERβ阳性表达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低分化组织中ERβ蛋白阳性表达率为46.00%,低于中、高分化组织的78.72%(P<0.05);浸润性导管癌的ERβ蛋白阳性表达率为56.96%,低于其他病理类型的83.33%(P<0.05);Ki-67蛋白阳性表达乳腺癌组织中ERβ蛋白阳性表达率为52.63%,低于Ki-67蛋白阴性表达组织中的75.00%(P<0.05).结论:ERβ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程度降低,并且与乳腺癌的分化程度、病理学类型、Ki-67表达程度具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nm23基因、雌孕激素受体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nm23基因,ER、P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染色对65例资料完整有7年随访结果的原发性乳腺癌nm23基因表达,ER、PR进行检测.结果65例患者nm23基因高表达36例,低表达29例.转移和非转移组nm23基因低与高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05),nm23低表达易发生转移.生存5年以下和5年以上的两组患者nm23的表达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05),高表达者比低表达者预后好;本研究未发现nm23表达与年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的相关性;65例患者ER(+)PR(+)者33例,ER(-)、PR(-)者16例,两组之间nm23高表达和低表达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nm23基因表达和乳腺癌的转移呈负相关,和预后呈正相关.联合考虑nm23基因的表达高低和强度,才能更合理的判定转移,并可筛选出具有潜在高转移危险的患者;在判断转移和预后方面,ER(+)PR(+)与nm23基因高表达之间存在着正相关性,ER(-)PR(-)和nm23基因低表达之间存在着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细胞黏附分子CD1 5在乳腺癌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及其与C erbB 2、nm2 3、cath D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了微波修复免疫组化技术S-P法检测了 84例乳腺癌及 2 0例乳腺良性病变中CD1 5的表达。结果 CD1 5主要在肿瘤细胞膜及细胞浆内表达 ;在乳腺良性病变阳性率低 (2 0 % ) ,在乳腺癌中阳性率为 57.1 4 % (48/84) ,其表达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高、淋巴结有转移、C erbB 2表达、cath D间质表达呈正相关 ;而与nm2 3表达负相关。结论 细胞黏附分子CD1 5在乳腺癌细胞增殖、分化及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其表达可作为反映乳腺癌低分化及易转移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6.
BRCA1和nm23-H1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BRCA1、nm2 3 H1在乳腺癌预后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 :对 10 6例乳腺癌患者的肿瘤组织石蜡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S P法 )技术标记BRCA1、nm2 3 H1。结果 :乳腺癌组织中BRCA1、nm2 3 H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 ,与生存期呈正相关 ,与复发呈负相关 (P <0 0 5 )。BRCA1与nm2 3 H1蛋白表达水平呈正相关 (P <0 0 5 )。结论 :BRCA1、nm2 3 H1在乳腺癌组织内共同参与癌组织的浸润和转移 ,可作为预后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nm23基因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染色对65例资料完整有7年随访结果的原发性乳腺癌nm23基因蛋白染色进行检测。结果65例患者nm23基因高表达36例,低表达29例,转移和非转移组nm23基因低与高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05),nm23低表达易发生转移。生存5年以上和5年以下的两组患者nm23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05)。nm23表达与年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相关。结论nm23基因表达和乳腺癌的转移、预后有关。联合考虑nm23基因的表达高低和强度,才能更合理的判定转移,并可筛选出具有潜在高转移危险的患者。  相似文献   

18.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designed to evaluate the prognostic value of immunohistochemically detected nm23-expression in invasive breast cancer. Cellular expression of nm23 was assessed in 325 primary breast cancer tissues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The data were correlated to established functional factors of prognosis (age, tumor size, nodal status, tumor grade, steroid hormone receptor status), and to clinical follow-up (median observation time, 92 months). 215/325 (66.2%) tumor tissues were considered nm23 positive. nm23 expression did not correlate to any of the investigated markers. Similar results were obtained after subdivision of the patients into node-negative patients (n=153) and node-positive cases (n=172). With respect to clinical outcome, nm23 expression displaye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to predict the clinical course. In conclusion, the determination of nm23 expression is an independent factor but lacks prognostic or predictive value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  相似文献   

19.
Mortality of breast cancer is almost due to subsequent metastases, but the micrometastasis is difficult to be detected. Early diagnosis of distant metastasis is a key to improve prognosis of breast cancer. The nm23 gene is a putative metastasis suppressor gene originally identified in murine melanoma cell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m23 gene expression (mRNA and protein) and distant metastasis of breast cancer. MATERIALS AND METHODS Pati…  相似文献   

20.
谢永红 《中国肿瘤》2006,15(5):338-340
[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中p53和nm23-H1基因表达,及其与绝经状态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60例乳腺癌组织中p53和nm23-H1的表达.[结果]60例乳腺癌患者中,p53和nm23-H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3%(44/60)和66.7%(40/60);在绝经前患者中p53和nm23-H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7%(16/24)和50.0%(12/24),而在绝经后患者中两者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8%(28/36)和77.8%(28/36).在绝经后患者中p53和nm23-H1基因的阳性表达与腋窝淋巴转移呈显著性相关(P=0.019和P=0.019).[结论]p53可能参与绝经前妇女乳腺癌的发生,可能促进绝经后乳腺癌的转移;而nm23-H1可能参与绝经后乳腺癌的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