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强锋  李晶晶 《浙江医学》2022,44(15):1643-1646
目的分析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氧化应激指标、肠黏膜功能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70例。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症组43例与中重症组27例。另择同期于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健康体检者120名为对照组。3组研究对象均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炎症因子降钙素原(PCT)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IL-6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氧化应激指标血清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酶学分光光度法测定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血清内毒素、二胺氧化酶(DAO)和D-乳酸水平。结果中重症组和轻症组患者血清PCT、IL-6和sICAM-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中重症组血清PCT、IL-6和sICAM-1水平均高于轻症组(均P<0.05)。中重症组和轻症组血清MD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而SOD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中重症组血清MDA水平高于轻症组(P<0.05),而SOD水平低于轻症组(P<0.05)。中重症组和轻症组血清内毒素、DAO和D-乳酸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中重症组血清内毒素、DAO和D-乳酸水平高于均轻症组(均P<0.05)。结论急性胰腺炎患者存在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紊乱及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其血清生物标志物水平可反映病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法莫替丁能否预防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及急性胰腺炎发生。方法:行ERCP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法莫替丁组42例,对照组38例,法莫替丁组术后用5%葡萄糖盐水500ml+法莫替丁20mg,静滴,1次/日;对照组给能量静滴。结果:法莫替丁组术后发生一过性高淀粉酶血症者20例(47.6%),急性胰腺炎2例(4.8%)。对照组术后发生一过性高淀粉酶血症者27例(71.1%),急性胰腺炎8例(21.1%)。结论:法莫替丁能有效预防ERCP相关性高淀粉酶血症及其胰腺炎发生,两组患者术后发生一过性高淀粉酶血症者比较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急性胰腺炎者比较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3.
①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1(sICAM-1)变化规律,探讨其与脑卒中的相关性。②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应用双抗体ELISA法动态测定13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中sICAM-1的含量,以14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③结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24小时内血清sICAM-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发病24小时~1周呈上升趋势,1周~2周内呈下降趋势,但2周时sICAM-1水平仍高于对照组;大梗死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sICAM-1浓度明显高于中、小梗死灶组(P〈0.01);有高血压病史的脑卒中患者的血清sICAM-1浓度明显高于无高血压病史的脑卒中患者(P〈0.01)。④结论 sI-CAM-1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参与了脑卒中缺血性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4.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对慢性肝炎患者IL-2和TNF-α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慢性肝炎患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和IL-2、TNF-α的关系.方法 对106例慢性肝炎患者血浆内毒素、IL-2和TNF-α的含量进行检测,并与健康体检者98例检测结果对比,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慢性肝炎组内毒素、TNF-α水平明显增高,IL-2水平明显降低.结论 慢性肝炎患者存在着高水平的内毒素血症和高水平的TNF-α,且存在着低水平的IL-2.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肠源性感染患者炎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8月铜川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伴肠源性感染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肠内营养,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2周的血清ALB、前白蛋白、内毒素...  相似文献   

6.
崔银香  陶艳琴 《吉林医学》2009,30(19):2315-2316
目的:探讨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及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与支气管哮喘(哮喘)急性发作的关系。方法:对哮喘急性发作组和缓解组患者取静脉血,离心后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IL-6、IL-8及sICAM-1水平,同时以2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结果:哮喘急性发作组血清IL-6、IL-8及sICAM-1较缓解组及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缓解组血清IL-8和sICAM-1水平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缓解组血清IL-6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6、IL-8及sICAM-1参与哮喘的气道炎症反应,而且哮喘缓解期患者的气道炎症反应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7.
武伟  黄频  余飞龙 《当代医师》2013,(12):1711-1713
目的探讨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对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并发肝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本院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7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4d时间点,观察患者血浆内毒素,血清TNF-α含量及肝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各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TNF-α、丙氨酸转氨酶(ALT)、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P〈0.01);观察组治疗后血浆内毒素、血清TNF—α、ALT、AST、TBI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而DBIL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能不同程度降低患者内毒素、TNF.d、ALT、AST、TBIL的含量.从而起到保护肝脏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高甘油三酯血症、脂肪肝与急性胰腺炎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与高甘油三酯血症及脂肪肝之间的关系。方法将329例急性胰腺炎均进行血甘油三酯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329例急性胰腺炎中HLP—AP(hyper lipidemie acute panereatitis,HLP—AP)35例,占10.6%,HL—AP患者脂肪肝发病率与其它原因所致的AP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P(mild acute pancreatiti,MAP)组TG升高者47例,占17.02%,SAP(severe acute panereatitis,SAP)组TG升高者41例,占77.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同时合并高甘油三酯血症和脂肪肝的百分率高于M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脂肪肝和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患者发生急性重症胰腺炎相对危险度(RR)分别是无脂肪肝和无高甘油三酯血症的26.9倍。结论HL—AP患者常并存脂肪肝;SAP患者的高甘油三酯血症比例较MAP患者明显增高;合并有脂肪肝和高甘油三酯血症的AP患者较无脂肪肝和高甘油三酯血症的AP患者更易发生急性重症胰腺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促肠动力药对老年肝硬化患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治疗价值。方法:将106例老年肝硬化病人分成促肠动力药组(A组)、乳果糖组(B组)和对照组(C组)。疗程2周,治疗前后分别抽血测内毒素。结果:治疗前各组肝硬化病人的血清内毒素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对高于正常的病人(P〈0.01)经促肠动力药物治疗后,内毒素明显降低(P〈0.01);而治疗后肝硬化病人的内毒素水平,在A、B组均有下降(P〈0.0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前后两次检查血内毒素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促肠动力药能降低老年肝硬化病人的血清内毒素水平,提示其对老年肝硬化患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治疗有益。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分析肠内营养结合肠外营养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2月-2013年1月收治的94例重症急性胰腺炎,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9例患者接受全胃肠外营养(TPN),治疗组45例患者接受肠内营养结合肠外营养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组第7天、第14天血清前清蛋白水平、患者内毒素水平下降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组内进行比较,治疗组患者第14天血清前清蛋白水平、患者内毒素水平下降优于第7天,对照组患者第14天血清前清蛋白水平、患者内毒素水平下降优于第7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肠内营养结合肠外营养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稳定了患者营养状况,稳定患者内环境,有效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歧三联活菌联合乳果糖治疗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肝功能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4年2月—2015年2月湖北省黄冈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诊治肝硬化合并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患者68例,采用随机单盲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单予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患者同时给予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和乳果糖口服液,对比临床治疗效果及患者肝功能和凝血功能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8.2%高于对照组的67.6%(χ~2=9.56,P<0.05)。治疗后,2组患者ET、TNF-α、IL-1α、IL-6及ALT、AST、TBil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组凝血功能指标P TA明显高于治疗前,PT、APTT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双歧三联活菌联合乳果糖治疗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和凝血功能,具有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思美泰和思恋康对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32例肝硬化、重症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及慢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治疗组为思美泰和思恋康口服、甘利欣静的点治疗1个月,B组:为观察组甘利欣和茵栀黄持续静点1个月。结果治疗结束时治疗组内毒素(LPS)水平测定: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肝功能检测:治疗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结论思美泰联合思恋康能降低肠源内毒素血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体内C反应蛋白(CRP)、血清钙水平变化及其对病情的预测价值。方法将52例AP患者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MAP)28例及重症急性胰腺炎(SAP)24例,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分析三组患者体内CRP以及血清钙的水平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P组患者入院时体内CRP水平显著增高,SAP组显著高于MAP组(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P组患者血清钙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且SAP组显著低于MAP组(P〈0.05)。CRP鉴别SAP的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5.6%、82.3%、94.5%,血清钙鉴别SAP的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8.5%、83.4%、85.3%,两者鉴别诊断的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9.2%、85.3%、98.6%。结论 CRP及血清钙可作为急性胰腺炎的病情鉴别指标,两者联合检测的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清尿酸浓度测定值变化。方法连续选择69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和74例同期就诊的单纯高血压病患者,对照组为70名同期体检及结论健康者。3组对象均在入院、就诊或体检后次晨接受了血清尿酸浓度测定。结果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的血尿酸浓度、高尿酸血症例数及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均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组和对照组,同时单纯高血压组的血尿酸浓度、高尿酸血症例数及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0.05)。结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存在着明确的血清尿酸高浓度表达。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及P选择素(sP—selectin)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组)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组)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组)25例,采用ELISA法检测其外周血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sICAM-1和sVCAM-1水平。以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结果:ACS组血清sICAM-1、sVCAM-1、sP—selectin水平显著高于SAP组和对照组(均P〈0.01),SAP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ACS患者血清sICAM-1、sVCAM-1与sP—selectin呈显著正相关(r=0.519,0.517,均P〈0.05)。结论:ACS患者血清sICAM-1、sVCAM-1和sP—selectin水平均明显升高,它们共同作用促进ACS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早期IL-6变化及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性。方法:选取2008年2月-2013年2月本院住院的101例AP患者,根据病情程度将其分为轻症组43例,中重症组31例,重症组27例,同时选取30例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组。应用双抗体夹心免疫发光法测定患者第1、3、7、10天血清中IL-6含量,比较三组患者之间IL-6含量变化。结果:在组间比较中,轻症患者d1、d3及d7血清IL-6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10血清IL-6含量虽比对照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症及重症患者d1、d3、d7及d10血清IL-6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中重症患者四次测量IL-6含量水平明显高于轻症患者,重症患者四次测量IL-6含量水平明显高于中重型及轻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组内比较中,轻症组及中重症组患者组内d1、d3、d7及d10血清IL-6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患者d1与d3、d7与d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3及d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IL-6含量动态变化可以作为胰腺炎病情发展的监控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联合检验血清淀粉酶、脂肪酶、C反应蛋白在急性胰腺炎早期诊断中的效果。方法我院2016年6月至2017年10月撷取急性胰腺炎患者87例,作为观察组。然后,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6例,作为对照组。87例患者中,包括轻型胰腺炎者、重型胰腺炎者各70例、17例。所有入选者均接受血清淀粉酶、脂肪酶、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对比两组检测情况、轻型和重型胰腺炎患者检测情况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对照组的血清淀粉酶、脂肪酶、C反应蛋白实行比较,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轻型胰腺炎者、重型胰腺炎者血清淀粉酶、脂肪酶情况比较,不存在统计学的意义,但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存在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急性胰腺炎早期诊断中,采用血清淀粉酶、脂肪酶、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诊断效果准确、可靠,可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CRP、FIB、PA及ALB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急性水肿型和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患者各30例,对其血清中的CRP、FIB、PA及ALB水平进行测定,选取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并对三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两胰腺炎组患者血CRP和FIB水平均明显高于照组(P0.05),同时PA及ALB水平显著低下(P0.05)。出血坏死型与水肿型相比,各急性蛋白结果均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监测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CRP、FIB、PA及ALB的水平变化对本病的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大鼠急性胰腺炎外周血NO浓度、sICAM-1含量、血液流变学、凝血指标变化并观察胰腺组织损伤。探讨NO在急性胰腺炎微循环障碍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50只SPF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胰腺炎6小时、12小时及24小时组。采用胰腺被膜下注射牛磺胆酸钠(Na-Tc)建立急性胰腺炎模型。每只大鼠处死前腹主动脉抽血,处死后取胰腺组织进行HE染色并做病理评分。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的含量、每组大鼠血清NO浓度、每组大鼠血清淀粉酶(AMY)、血清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浓度(FIB),D-二聚体(D-dimer)的含量以及胰腺组织ICAM-1的表达程度。结果:假手术组与空白组比较凝血指标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无明显升高(P〉0.05);胰腺炎6小时、12小时、24小时组均与假手术及空白组比较有显著升高(P〈0.05),且组间两两比较有显著差别(P〈0.05)。假手术组与空白组比较NO和sICAM-1含量未见明显升高(P〉0.05);胰腺炎6小时、12小时、24小时组均与空白及假手术组比较有显著升高(P〈0.05),且组间两两比较有显著差别(P〈0.01)。血清NO含量与血清sICAM-1含量、胰腺组织病理评分、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PT、APTT、FIB、D-dimer及FDP均高度相关(r〉0.7)。结论:急性胰腺炎过程中伴随着凝血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紊乱,并且与NO浓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乌司他汀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对血清内毒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4 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乌司他汀治疗组和一般常规治疗组两组 ,两组患者住院后分别在第 1、4、7、10天抽血测定血清淀粉酶、血浆内毒素水平 ,结合APACHEⅡ评分系统分析观察乌司他汀的临床疗效。结果 重症急性胰腺炎入院后第 1天血浆内毒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健康对照组 ,分别为 (1.10± 0 .2 3)IU/L和 (0 .2 0± 0 .5 0 )IU/L(P <0 0 0 1) ,治疗组血清淀粉酶、血浆内毒素水平下降均较对照组明显 (P <0 0 1) ,住院第 7天APACHEⅡ评分值低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存在不同程度的内毒素血症 ,乌司他汀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疗效肯定 ,并能降低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