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研究无神经系统症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影响脑卒中发病率的相关因素及颅脑CT检查的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07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体检中心体检数据库资料完整、符合诊断标准的无神经系统症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82例,按高血压水平分级,并按危险因素进行分层;颅脑CT检查用PHILIPS6排螺旋cT扫描;统计分析不同分级和危险分层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发病率间的差异。结果CT检查脑发现脑卒中92例(15.81%);1级、2级、3级高血压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分别为15.26%、16.54%、17.07%,三者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低危、中危、高危、极高危发病率分别为0.55%、7.83%、20.16%、48.62%,四者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危险因素女〉55岁/男〉60岁、高血脂、CRP高、糖尿病、靶器官损伤、并发症存在与不存在者脑卒中发病率分别为58.55%和0.70%、30.7%和4.78%、51.16%和12.99%、63.24%和9.53%、50.58%和1.22%、70.27%和12.11%,两者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危险因素吸烟、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肥胖、缺乏体力活动存在与不存在者脑卒中发病率分别为11.29%和16.09%、25.81%和15.25%、17.87%和11.67%、19.44%和15.29%,两者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无神经系统症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脑卒中进行颅脑CT检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其发病率与高血压分级不存在相关性,与危险分层及各风险因素有明显关系,这对选择性进行颅脑CT检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更加合理地利用医疗资源,减轻患者负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细节护理在预防高压静脉注射对比剂渗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9月行CT增强扫描检查的7443例患者为观察组.选择20l1年1月至12月行CT增强扫描检查的9314例患者为对照组。在高压静脉注射对比剂时,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常规护理加重点时段细节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渗漏和肿胀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渗漏发生率为0.067%(5/7443),低于对照组的0.204%(19/9314);观察组肿胀发生率为0.054%(4/7443),低于对照组的0.204%(19/93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压注射对比剂过程中注重重点时段的细节护理能及时发现对比剂渗漏情况.采取有效的处理.避免或减轻对比剂渗漏及其组织损伤 。  相似文献   

3.
尹锋  赵戎戎 《中国医药导报》2007,4(8S):65-65,92
目的:探讨康艾注射液配合胃肠外营养治疗癌症晚期恶液质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晚期癌症恶液质患者54例,分对照组27例单用胃肠外营养,治疗组27例用康艾注射液配合胃肠外营养。结果:治疗组卡氏评分提高大于10分的占74.1%,对照组提高10分的占33.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体重增加的占55.6%,对照组占37%,两组比较P〉0.05;治疗组癌症疼痛缓解率为74%,对照组为22.2%,两组比较P〈0.05。结论:康艾注射液能够改善癌症晚期患者恶液质的精神状况,增加食欲及体重,缓解癌痛,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宫颈液基细胞学技术(Thinprep Cytologic Test,TCT)联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检测在宫颈癌前病变早期筛查中的价值。方法将2006年8月至2008年8月于本院就诊的3120例患者分组,Ⅰ组1040例给予TCT检查;Ⅱ组1040例给予高危型HPV检测;Ⅲ组1040例给予咖检查和高危型HPV检测。三组中高危型HPV阳性或(和)TCT涂片异常者在阴道镜下定点行宫颈组织活检病理检查。结果Ⅰ、Ⅲ组2080例患者中TCT涂片异常者76例(占3.65%),Ⅱ、Ⅲ组2080例患者中共筛查出132例高危型HPV感染者(感染率为6.35%),ITI组1040例患者中高危型HPV、TCT均阳性者35例(占3.37%)。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炎症:Ⅰ、Ⅱ组,Ⅱ、Ⅲ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Ⅰ、Ⅲ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级及以上者,Ⅰ、Ⅱ组,Ⅰ、Ⅲ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Ⅱ、Ⅲ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O.05);CINⅡ级及以上者,三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TCT联合高危型HPV检测进行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早期筛查,其筛查效率高于单独使用TCT。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肢体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4例糖尿病肢体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用西药个体化降糖治疗,治疗组外用中药煎剂清洗后给予黄矾散外敷;对照组用50g/L甲硝唑液外敷。1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评分比值以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35例,显效19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8.6%;对照组29例,显效5例,有效8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44.8%。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提高了糖尿病肢体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HIV/AIDS合并早期隐性梅毒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HLA—DR抗原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72例HIV患者、45例HIV/AIDS合并早期隐性梅毒患者和35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HLA—DR抗原百分比(CD3+HLA—DR+)和B淋巴细胞HLA—DR抗原百分比(CD3-HLA—DR+)。结果与对照组[(6.16±2.47)%]比较,HIV感染合并组和AIDS合并组CD3+HLA—DR+抗原百分比[分别为(16.7±5.13)%和(16.9±5.87)%]显著升高(P均〈0.01),HIV感染合并组与AIDS合并组CD3+HLA—DR+抗原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IV感染合并组CD3-HLA—DR+抗原百分比[(6.79±2.54)%]显著低于AIDS合并组[(12.2±2.47)%,P〈0.01]和对照组[(14.7±3.23)%,P〈0.01],AIDS合并组CD3-HLA—DR+抗原百分比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IV感染合并组CD3-HLA—DR+抗原百分比显著低于HIV感染组(P〈0.01),HIV感染合并组与HIV感染组CD3+HLA—DR+抗原百分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AIDS合并组与AIDS组两组间CD3-HLA—DR+抗原百分比和CD3+HLA—DR+抗原百分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IV/AIDS合并早期隐性梅毒感染患者外周血T、B淋巴细胞HLA—DR抗原百分比与HIV/AIDS患者存在一定的区别,与HIV进程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5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主要病因,25例中,与妊娠和分娩有关16例(64.0%),服避孕药3例(12.0%),中耳炎2例(8.O%),副鼻窦炎1例(4.0%),恶液质1例(4.0%),不明原因2例(8.0%);高颅压、皮质损害为主要表现;CT检查阳性率低;MR1、MRA、MRV及DSA检查阳性率高、可明确诊断;采用降颅压、抗凝、降纤及介入治疗,14例(56.0%)痊愈,9例(36.0%)好转,1例(4.0%)死亡,1例(4.0%)复发。砖论病理性妊娠和分娩为常见病因临床表现无特异性;CT检查阳性率低,MR1、MKA、MRV及DSA检查可确诊,及早采用降颅压、抗凝、降纤治疗,必要时采用介入治疗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硫酸镁热敷治疗碘造影剂渗漏致肢体肿胀53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CT增强扫描时,所用的碘造影剂为高渗药物,其浓度高,粘度大,易结晶,注射时使用高压注射器自动注射,注射速度快,压力大,对血管冲击力强,易造成造影剂渗漏至皮下,形成不同程度的软组织肿胀。我科应用50%硫酸镁对造影剂渗漏引起肢体肿胀进行热敷,取得较好疗效,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致有囊溃疡的情况。方法 分析近3年31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维甲酸治疗致阴囊溃疡的发生率、影响因素、溃疡特点和溃疡治疗。结果 31例患者阴囊溃疡发生率为25.81%(8/31);阴囊溃疡组与无溃疡组在年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骨髓早幼粒细胞百分比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维甲酸中等剂量组阴囊溃疡发生率为44.44%,小剂量组为18.81%,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用化疗药者溃疡发生率28.57%,单用到为25.00%,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提倡小剂量全反式维甲酸治疗,减少阴囊溃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体外局部肝素抗凝在高危出血倾向患者连续性血液净化(CBP)中的抗凝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30例具高危出血倾向的危重病患者行CBP治疗77例次,均采用体外局部肝素抗凝。观察抗凝效果、出血情况及治疗前后患者凝血参数、血小板计数的变化。结果本组患者滤器使用平均时间为20.7±5.6h。CBP治疗12h体外循环凝血情况:0级69例次(89.6%),Ⅰ级6例次(7.8%),Ⅱ-Ⅲ级2例次(2.6%),抗凝效果比较理想。治疗前后凝血参数、血小板计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无严重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对伴高危出血倾向的危重病患者行CBP治疗时,体外局部肝素抗凝的抗凝效果较好,能满足CBP的抗凝要求,不增加严重出血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用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技术准确定量检测非淋菌性尿道炎(NGu)中解脲支原体(UU)、沙眼衣原体(CT)基因,进一步了解UU、CT感染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FQ—PCR技术检测标本1235份。结果UU阳性率是27.5%,其中男性UU阳性率是12.4%,女性UU阳性率是42.0%。CT阳性率是12.1%,其中男性CT率是11.2%,女性CT率是13.2%。UU感染率在男性、女性患者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而CT感染率在性别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UU、CT基因具有操作简单、反应时间短、重复性好、结果客观准确、敏感性和特异性好等优点,其结果对临床诊断、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秋莲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5):630-632,635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征,评估颈动脉超声对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对106例经CT、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颅外段进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观察颈动脉壁的病变性质和颈动脉管腔的狭窄率,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106例脑梗死患者中有78例(73.58%)颈动脉颅外段存在粥样硬化斑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的性质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脑梗死组高血压病、糖尿病患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有密切相关性,对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常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以早期预测脑梗死,防止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超声联合增强CT评价肝移植术前门静脉和肝动脉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3例拟行小儿活体肝移植术的患儿术前行超声和增强CT检查,以术中探查及大体病理为金标准,比较超声和增强CT在诊断门静脉、肝动脉异常中的准确性.结果 33例患儿术中均证实门静脉和肝动脉通畅,超声和CT诊断门静脉通畅的准确性为100%和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及CT诊断肝动脉通畅的准确性均为100%.离肝组的氧分压和肝动脉流速均高于向肝组,其中离肝组中波动型流速曲线组又高于波浪型和城墙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脐静脉重开超声诊断敏感性为76.9%,CT诊断敏感性为92.3%;CT还能发现其他肝周侧支循环.CT诊断肝动脉变异敏感性为83.3%,超声无法显示动脉变异.结论 超声可以对门静脉的血流方向和流速曲线作出准确评估,对门静脉的通畅性诊断价值优于CT.而增强CT对肝动脉的变异及门静脉侧支循环的检出更具优势,超声联合增强CT检查可以有很好的优势互补性,为小儿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有效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联合增强CT评价肝移植术前门静脉和肝动脉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3例拟行小儿活体肝移植术的患儿术前行超声和增强CT检查,以术中探查及大体病理为金标准,比较超声和增强CT在诊断门静脉、肝动脉异常中的准确性。结果 33例患儿术中均证实门静脉和肝动脉通畅,超声和CT诊断门静脉通畅的准确性为100%和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及CT诊断肝动脉通畅的准确性均为100%。离肝组的氧分压和肝动脉流速均高于向肝组,其中离肝组中波动型流速曲线组又高于波浪型和城墙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脐静脉重开超声诊断敏感性为76.9%,CT诊断敏感性为92.3%;CT还能发现其他肝周侧支循环。CT诊断肝动脉变异敏感性为83.3%,超声无法显示动脉变异。结论超声可以对门静脉的血流方向和流速曲线作出准确评估,对门静脉的通畅性诊断价值优于CT。而增强CT对肝动脉的变异及门静脉侧支循环的检出更具优势,超声联合增强CT检查可以有很好的优势互补性,为小儿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有效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三维人胸主动脉中血流动力学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离与重建人体胸主动脉弓的三维仿真模型,对人体胸主动脉中的脉冲血流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和研究。方法运用计算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和血流动力学的相关知识,依据临床上采集到的人胸CT扫描数据,运用图像处理软件Mimics分离并重建人体胸主动脉弓的三维仿真模型。结果计算出当以抛物型脉冲血流作为初始速度时,正常人的胸主动脉内血液流动在心动周期内不同时刻的血液流场、壁面压力、速度分布。主动脉弓与分支血管交界面远心端的血流速度明显高于近心端的血流速度,主动脉弓段内外壁血流存在明显的压力差,血流速度和压力变化剧烈区域,特别是左锁骨下动脉分出点以下约2~3cm处的局部区域,与临床主动脉夹层易发区域相吻合。这说明血流压力和速度对胸主动脉夹层的发生有很大的影响。结论基于CT扫描数据进行数值模拟与仿真建模有利于深入开展生物流体力学研究,而主动脉弓血液流场的数值模拟对临床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比较血浆抵抗素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 邀请在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接受动态血压监测的368名受检者参加研究,其中高血压患者末服用降压药物至少2周以上.检测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抵抗素和hs-CRP的质量浓度.运用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血浆炎症因子与动脉硬化的关系.结果 在简单相关分析及校正了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收缩压等因素的偏相关分析中,血浆抵抗素与baPWV均无相关性(r≤0.04,P≥0.44),而hs-CRP与baPWV显著正相关(r≥0.13,P≤0.02).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收缩压二者共同解释了 baPWV值42%的变异,而hs-CRP只解释了baPWV值0.7%的变异.结论 血浆炎症因子hs-CRP浓度与动脉硬化独立相关;而血浆抵抗素水平与动脉硬化无相关性.动脉硬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年龄和收缩压增高,炎症的作用可能较小.  相似文献   

17.
多功能血管检测仪诊断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美芬  王岭  马中  宁莫凡 《医学争鸣》2002,23(21):1993-1995
目的:评估多功能血管检测仪(PVL)的多普勒超声血流波形分析或(和)节段性动脉压诊断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价值。方法:用PVL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的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22例(31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15例(20肢),共37例(51条肢体)与动脉造影对照,结果:以动脉造影为金标准,多普勒超声血流波形分析对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定位符合率为94.0%,有2肢股动脉病变因多普勒血流波形大致正常而定位上移,节段性动脉压对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定位相符合率为94.1%,节段性动脉对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定位符合率为94.1%,有2肢髂动脉、1例肢股动脉其病变部位血压指数>1.0,相邻压差>4kPa而定位下移;1肢股动脉病变其血压指数和相邻压差均正常而诊断定位下移;1肢胫后动脉病变因踝/肱指数(A/BI)<1.0,膝下与膝上动脉压差>4kPa,诊断定位上移,根据多普勒超声血流波形分析和节段性动脉脉压任一检测方式的异常即诊断该部位存在狭窄或闭塞的标准,全组PVL的诊断符合率96.1%,结论:PVL多普勒超声血流波形分析和节段性动脉压检查与临床资料结合诊断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有重要意义。且无创新、无痛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健康体检人群脉搏波传导速度(PWV)与视网膜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2011年1月—2012年12月行身体检查者2480例,分析其视网膜动脉硬化的发生率,并探讨视网膜动脉硬化相关危险因素及其与PWV的相关性。结果 2 480例正常体检者中出现视网膜动脉硬化138例(5.56%)为观察组,其中Ⅰ级病变95例(3.83%),Ⅱ级病变21例(0.85%),Ⅲ级病变17例(0.69%),Ⅳ级病变5例(0.20%)。与非视网膜动脉硬化组(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平均年龄、糖化血红蛋白(HbA_(lc))、总胆固醇(TG)、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收缩压(SBP)、PWV水平显著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体质量指数(BMI)、舒张压(DB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视网膜动脉硬化程度的加深,PWV水平显著增加,单因素分析表明PWV与视网膜硬化水平呈正相关(r=0.451,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PWV、HbA_(lc)SBP、TG是视网膜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子,OR(95%CI)分别为1.984(1.0215.201)、1.658(1.1875.201)、1.658(1.1873.964)、1.587(1.0853.964)、1.587(1.0853.412)、1.375(1.0523.412)、1.375(1.0524.101)。结论脉搏波传导速度与视网膜动脉硬化程度有密切的关系,是视网膜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子,对视网膜动脉硬化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靶扫描与三期增强联合应用对肺结节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搜集55例肺结节性病变患者,在常规扫描基础上,先行螺旋CT靶扫描,然后依据血流动力学特点,进行3期增强扫描,根据靶扫描肺结节形态学特点、增强后的最大CT净增值,对病变进行定性分析。结果肺结节靶扫描、3期增强扫描对病变定性诊断均有重要作用,两者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靶扫描与3期增强扫描相结合,对肺结节定性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7.3%、87.3%和80.6%。结论靶扫描与3期增强扫描联合应用可明显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胡春燕 《河北医学》2012,18(6):775-777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对眼底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2007年3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130例高血压老年患者按照眼底动脉硬化程度不同分为轻度组75例和中度组55例,探讨两组患者血压与眼底动脉硬化的相关性.结果:①两组患者收缩压、脉压差比较差异不大,但舒张压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②两组高血压病程<5年者差异不大(P>0.05),但6-15年与>15年病程患者有显著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高血压病程、舒张压大小与眼底动脉硬化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