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9篇
妇产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36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23篇
药学   20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指状突树突细胞肉瘤(interdigitating dendritic cell sarcoma,IDCS )的临床特点、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报道1例发生于腹股沟淋巴结内的幼儿IDCS 的临床资料,并在Pubmed和国内CNKI、万方等医学文献数据库,  相似文献   
2.
目的认识获得性多凝血因子抑制物所致出血的临床特征。方法老年男性患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伤口持续性渗血不止,PT、APTT显著延长,TT、Fg正常,3P(-),血小板计数和肝功能正常。进一步检测发现8种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Ⅺ、Ⅻ活性均<10%,而相对应的抑制物均(+),滴度8—64Bu不等。结果诊断为获得性多凝血因子抑制物所致出血,补充凝血因子治疗无效,给予糖皮质激素和血浆置换治疗后痊愈。结论获得性多凝血因子抑制物所致出血临床罕见,该症临床出血症状严重,减少抑制物的产生和清除抑制物的治疗可有利于疾病的转归。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在鉴别前列腺癌(PCa)与前列腺增生(BPH)中的价值。方法对疑似PCa或BPH的患者行常规磁共振检查及DTI检查,测量感兴趣区部分各向异性值(FA)及平均表观弥散系数值(ADC)并绘制DTI参数图及纤维示踪图。比较PCa与BPH组间FA值与ADC值的差别,并绘制ROC曲线,确定FA值及ADC值曲线下面积。结果 PCa与BPH的FA值分别为(0.36±0.05,0.28±0.0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为0.82。PCa与BPH的ADC值分别为(1.10±0.27)×10-3 mm2/s,(1.55±0.32)×10-3mm2/s,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下面积为0.85。结论 DTI能够反映PCa与BPH微观结构的不同,对鉴别PCa与BPH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顾艳 《当代护士》2014,(1):137-139
总结了门诊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对策,主要包括分析处理输液不良反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强化输液流程的细节管理等措施.认为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药品剂型、剂量、给药途径、处理方法及转归等进行分析,制定规范处理程序,可有效控制输液不良反应,规避医疗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筛选合适的穿心莲茉莉酸甲酯(MeJA)和非生物胁迫下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的内参基因。方法 利用高温、干旱、紫外和MeJA处理的穿心莲转录组数据,挑选到7个候选内参基因肌动蛋白1(ACT1),肌动蛋白2(ACT2),转录延伸因子(EF-1α),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微管蛋白(TUB),多聚泛素酶(UBQ)和18S核糖体RNA(18S),并以上述处理后的穿心莲叶片为实验材料,进行Real-time PCR验证。利用geNorm,NormFinder 和BestKeeper 3种内参稳定性评估软件进行分析,再利用Refinder软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3种软件基于不同指标进行稳定性评估,结果并不相同,综合分析得出候选内参基因在高温胁迫下表达稳定性顺序依次为UBQ>18S>EF-1α>ACT2>ACT1>GAPDH>TUB;干旱胁迫下表达稳定性顺序依次为ACT1>UBQ>EF-1α>18S>ACT2>GAPDH>TUB;UV胁迫下表达稳定性顺序依次为EF-1α>TUB>ACT2>UBQ>18S>GAPDH>ACT1MeJA胁迫下表达稳定性顺序依次为ACT1>EF-1α>UBQ>ACT2>18S>TUB>GAPDH。其中18S基因表达丰度较高,不适合作为内参基因。结合转录组数据对4种胁迫中穿心莲内酯合成相关基因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合成酶(HMGS)的相对表达水平验证,发现合适内参基因的Real-time PCR结果更可靠。结论 穿心莲高温、干旱、紫外和MeJA胁迫时,UBQACT1和UBQEF-1αTUBACT1和EF-1α分别为最适内参基因组合,为后期开展穿心莲高温、干旱、紫外和MeJA处理中基因的功能调控和表达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血液透析失衡综合症是指在血液透析过程中或血液透析结束后数小时出现的以神经系统为主的临床症状,是血液透析的急性并发症,轻者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疲乏,重者伴有抽搐、震颤、烦躁不安、甚至昏迷,严重者危及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体分布及其敏感药物,从而指导合理应用抗生素.方法:选取我院住院的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103例,对其进行痰液病原体检测和药敏试验,并统计分析检验结果.结果:分离出113株病原体,革兰阴性杆菌是最常见的病原菌(占53.9%),其中前四位为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等;这些细菌对大部分抗生素尤其是三代头孢类抗生素耐药严重,但对哌拉西林、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环丙沙星、丁胺卡那霉素仍保持较高的敏感性.革兰阳性菌占46.1%;合并真菌感染15.9%.结论:本地区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合并真菌感染的几率较高.临床中应严密监测本地区病原体的构成,参照药敏结果合理应用抗生素,从而提高临床疗效及抑制耐药菌产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设计基于护理工作量工时测量的神经内科病人分类标准,并应用于构建护理人力配置的测算模型,以实现依据各科室实际护理工作量科学、合理、有效地配置护理人力的目的.[方法]通过护理工作流程再造、直接护理工作量的工时测算结合卫生部文件要求设计神经内科病人分类标准,并测算各类病人的每日护理时数,以此护理时数为基础构建神经内科直接护理的护理人力配置模型.[结果]依据病人分类标准评分分值的不同将神经内科病人分为A,B,C,D 类,各类病人每日平均直接护理时间分别为120.11min、111.21min、99.99min和37.13min.[结论]所设计的病人分类标准能较全面、真实地反映病人对护理服务的需求和临床实际护理工作量,可应用于测算神经内科直接护理的护理人力配置.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传统常用的标志物与前S1抗原(Pre-S1Ag)之间的关系,以评价在临床诊疗中的作用。方法用酶联免疫吸咐试验(ELISA)法检测前S1抗原和乙肝二对半,用HBV-DNA核酸扩增聚合酶链反应萤光法检测HBV,统计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共检9 989例血清标本,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为1 996例(占19.98%),其中大三阳、HBsAg(+)加抗-HBc(+)及小三阳3种模式的前S1抗原阳性率分别为83.99%、64.08%、54.12%,居各种模式的前几位,均较其他各组明显升高,与HBV-DNA核酸扩增(PCR)萤光法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面抗原阴性中检出28例前S1抗原阳性,检出38例HBV-DNA拷贝数大于500。结论 Pre-S1Ag与HbeAg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作为乙肝病毒感染和复制的指标Pre-S1Ag较HBeAg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分析动脉瘤颈部形态对颅内破裂动脉瘤夹闭术后脑梗死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203例经显微夹闭术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术前通过CTA确定动脉瘤体形态和颈部形态。据动脉瘤颈部形态是否规则将动脉瘤分为两组,然后据术后是否出现脑梗死将动脉瘤分为两组,分别将两组间的动脉瘤形态和临床指标进行分析,其中术后相关脑梗死的预后因素使用单变量和多变量统计分析确定。结果:203例破裂动脉瘤中动脉瘤形态不规则81例,规则122例。动脉瘤颈部形态不规则65例,形态规则138例。发生术后相关脑梗死40例,总的脑梗死发生率19.7%。动脉瘤颈部形态不规则的动脉瘤伴有较高的瘤体形态不规则出现率(χ2 =37.494,P<0.001)、术中破裂率(χ2=11.604,P=0.001)、临时载瘤动脉使用率(χ2=59.286,P<0.001)和术后脑梗死发生率(χ2 =21.262,P<0.001)。多变量分析中不规则颈部形态(OR=3.023,95%CI=1.291~7.075,P=0.011)和术中载瘤动脉瘤临时阻断(OR=2.762,95%CI=1.152~6.622,P=0.023)是术后发生脑梗死的相关预后因素。结论:显微手术夹闭颅内破裂动脉瘤中动脉瘤颈部形态不规则和术中载瘤动脉瘤临时阻断是发生术后相关脑梗死的相关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