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鼻内镜鼻窦开放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3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鼻窦开放术治疗)和观察组(采用鼻内镜鼻窦开放术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通过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观察组32例患者,经鼻内镜鼻窦开放术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19%,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鼻窦开放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确切,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行鼻腔、鼻窦手术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原因。方法 对鼻内镜下行鼻窦炎、鼻息肉摘除、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等治疗的 1 37例进行临床总结。结果 术后经 6~ 1 2个月随访 ,鼻息肉鼻窦炎患者治愈 93例 (67.9% ) ,好转 2 8例 (2 0 .4 % ) ,无效 1 6例 (1 1 .7% ) ;结论 鼻内镜行鼻腔、鼻窦手术具有优越性 ;提高鼻内镜手术操作技术以及术后综合处理是提高鼻内镜鼻窦手术疗效的两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宋冰  袁琴  杨先超  闫继虹 《农垦医学》2007,29(4):279-280
目的:分析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的远期疗效.方法:对265例(476侧)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行鼻内镜鼻窦手术,术后随访1年.结果:治愈209例(78.9%),好转40例(15.1%),无效16例(6%),总有效率92.8%.术后并发症主要为鼻腔粘连.结论: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具有良好的疗效,术前合理治疗、术中正确处理、术后合理用药及定期随访,可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鼻内镜鼻窦手术同期处理鼻腔相关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15例鼻窦炎、鼻息肉伴鼻腔解剖变异患者行鼻内镜手术,其中80例行鼻内镜鼻窦手术时同期处理鼻腔相关疾病(处理组);另35例单纯行鼻内镜鼻窦手术(对照组),在术后对这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全部病例术后均随访6个月~2年,处理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鼻内镜鼻窦手术时同期处理鼻腔相关疾病,对改善鼻腔通气引流,提高鼻窦炎、鼻息肉的治愈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内镜鼻腔鼻窦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的远期疗效。方法对100例(156侧)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分别施行内镜鼻窦手术(A 组),传统鼻窦手术(B 组),术后随访1年以上。结果:手术 A 组,治愈61侧(63.5%),好转24侧(25%),无效11侧(11.5%),总有效率88.5%。手术 B 组,治愈32侧(53.3%),好转20侧(33.3%),无效8侧(13.3%),总有效率86.7%。术后并发症主要为鼻腔粘连。结论鼻内镜鼻腔鼻窦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具有良好的疗效,两组患者术式不同,术前分型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5)。传统的上颌窦根治手术创伤大、出血多、术后鼻面部肿胀明显,而内镜鼻窦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效果好而让人更容易接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经鼻内镜鼻中隔局部矫正术在鼻窦鼻中隔联合手术中的疗效。方法:对165例行经鼻内镜鼻中隔矫正+鼻窦手术的患者按照不同的鼻中隔矫正术式分为鼻中隔局部矫正术组(76例)和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组(89例),按照指南规范治疗,所有患者进行术后24 h患者舒适度评价(VAS)、术后24周舒适度评价(VAS)和鼻内镜检查Lund-Kennedy评分。应用SPSS 20. 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局部矫正组与三线减张组术后24 h VAS评分有显著差异(P<0. 01),术后24周VAS评分及鼻内镜检查Lund-Kennedy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 59、0. 08)。另外,两组患者24周VAS评分大于5的比率,分别为3. 95%和5. 62%;两组患者Lund-Kennedy评分大于5的比率分别为2. 63%和3. 37%。结论:部分类型患者行鼻中隔局部矫正术+鼻窦手术疗效确切,且明显减轻患者痛苦,更符合鼻内镜微创外科手术理念,鼻中隔局部矫正术是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7.
《陕西医学杂志》2017,(8):1028-1029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下鼻腔鼻窦乳头状瘤切除的手术方式和经验,观察治疗效果。方法:对李化静收治的鼻腔鼻窦乳头状瘤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在鼻内镜下行单纯手术切除治疗或联合柯-陆式上颌窦入路切除肿瘤,其中鼻腔肿瘤21例,鼻窦肿瘤15例,对其临床疗效行追踪随访24~36个月,对手术方法和技巧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36患者均手术成功切除病变组织,3例患者在随访期间复发,复发率为8.3%,经二次手术彻底清除病灶后治愈,无1例术中或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达到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结论:经鼻内镜手术切除鼻腔鼻窦乳头状瘤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根据病变范围及分期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及术中准确判断切除瘤体的根蒂部对保证手术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鼻内窥镜下行鼻腔、鼻窦手术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原因。方法:对鼻内窥镜下行鼻窦炎、鼻息肉摘 除、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等治疗的118例进行临床总结。结果:术后经6月-12个月随访,鼻息肉、鼻窦炎患者治愈76例(64.4 %),好转24例(20.3%),无效18例(15.3%)。结论:经鼻内窥镜下行鼻腔、鼻窦手术具有优越性;提高鼻内窥镜手术操作 技术以及术后综合处理是提高鼻内窥镜手术疗效的两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孙鹏 《中原医刊》2007,34(21):61-61
目的 探讨经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的远期疗效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至2004年326例接受经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资料,术后随访7-24个月。结果 本组病例治愈259例(79.4%),好转51例(15.6%),无效16例(5%),总有效率95%。结论 经鼻内镜鼻窦手术具有较好的疗效,其疗效与临床分型、手术前后用药、定期换药等综合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鼻窦炎合并鼻腔解剖变异的鼻内镜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对156例慢性鼻窦炎伴鼻腔鼻窦解剖变异患者行鼻内镜手术,术中并对鼻中隔偏曲、中鼻甲变异及下鼻甲肥大同期进行处理纠正.结果:术后随访6~18个月,共治愈126例(80.8%),好转25例(16%),无效5例(3.2%),总有效率为96.8%,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慢性鼻窦炎患者术前及术中应注意观察及判定其有无明显鼻腔解剖变异,对相关解剖变异应同期在鼻内镜下予以处理矫正,可通畅鼻窦引流,提高手术疗效,减少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镜鼻窦手术同期处理鼻腔异常解剖结构的手术疗效。方法对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92例及不伴鼻息肉32例,且鼻腔解剖结构均有异常患者,全麻下行内镜鼻窦手术:经鼻内镜前筛切除术、全筛切除术、全蝶筛切除术及上颌窦口、额窦口扩大术等;并同理处理鼻腔异常解剖结构,行鼻中隔矫正术、中/下鼻甲部分切除术、钩突切除术、鼻中隔鼻甲切除术等。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并判定疗效。治愈94例(75.8%),好转26例(21.0%),无效4例(3.2%,其中2例再次手术后好转)。所有病例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内镜鼻窦手术同期处理鼻腔异常解剖结构,对彻底清除病变、提高手术疗效、防止术后病变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不同术式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三种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效果,为正确选择手术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19例手术治疗的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病例资料。根据Krouse分级病变,I级30例,II级85例,III级84例,Ⅳ级20例。其中采取鼻内镜手术102例(鼻内镜组),鼻内镜联合柯路氏进路93例(鼻内镜联合柯路氏进路组),鼻侧切术24例(鼻侧切组)。所有患者术后随访5个月~8年,平均3.5年。比较三种不同手术方式术后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术中出血量。结果①复发率:经鼻内镜手术者复发15例(14.7%);经鼻内镜联合柯路氏手术者14例(15.1%);经鼻侧切开手术者5例(23.5%)。其中III级患者术后复发率鼻内镜手术组高于鼻内镜联合柯路氏组(P<0.05);II级和Ⅳ级患者术后复发率鼻内镜手术组较鼻侧切开组低(P<0.05)。②并发症发生率:不同术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所不同(P<0.05)。其中II级患者术后复发率鼻内镜手术组低于鼻侧切开组(P<0.05);鼻内镜联合柯路氏组低于鼻侧切开组(P<0.05)。III级患者鼻内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鼻内镜联合柯路氏组(P<0.05)。③术中出血量:鼻内镜组明显少于鼻侧切组(P<0.05)。结论对Ⅰ~Ⅱ级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病变应积极提倡使用鼻内窥镜手术,对肿瘤涉及上颌窦的Ⅲ级病变,联合柯路氏手术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3.
谢丽娜 《陕西医学杂志》2007,36(10):1355-1356
目的:分析术后处理对内镜鼻窦手术疗效的影响,寻找术后最佳处理方法。方法:采用经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70例,术后系统换药,结合全身及局部用药和鼻窦冲洗。结果:在术后1年时,发现息肉复发9例(12.9%),术腔有脓性分泌物10例(14.3%),术腔粘连7例(10%),术腔未完全上皮化12例(17.1%)。结论:恰当的术后处理,定期合理的鼻内窥镜随访是保证远期手术疗效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贾志强 《基层医学论坛》2013,(23):3007-3008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与多鼻窦联合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由于鼻中隔偏曲和鼻腔鼻窦疾病就诊的患者100例,所有对象入院经麻醉准备后一次性接受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传统的上颌窦根治术、鼻息肉切除术、鼻窦切除术及中下鼻甲部分切除手术,观察患者手术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手术均顺利,经过7个月~30个月随访,按照鼻窦手术疗效分级,有效65例(65%),好转30例(30%),无效5例(5%),总有效率95%;出现并发症19例(19%),经治疗均获得痊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局部麻醉下施行鼻内镜下鼻中隔与多鼻窦(鼻-鼻窦)联合手术是一种痛苦小、疗效高、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能够显著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鼻窦霉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5例鼻内镜手术治疗霉菌性鼻窦病的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痊愈率为100%。结论:鼻内镜鼻窦手术是一种安全、疗效好、痛苦少的治疗鼻窦真菌病的微创术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的远期疗效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分析我科2005年3月~2009年12月907例经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的资料,术后随访3~12个月。结果:治愈809例(89.2%),好转82例(9.0%),无效16例(1.8%),总有效率为98.2%。结论:经鼻内镜鼻窦手术具有较好的疗效,其疗效与临床分型、手术前后用药、手术的具体操作、术后定期随访等综合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7.
吴伟 《吉林医学》2011,32(22):4581-4581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的鼻内镜鼻窦术后术腔处理方法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对照组34例患者,治愈14例,好转1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5.29%;治疗组34例患者,治愈18例,好转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18%,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经统计学分析,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选择合适的术后术腔处理方法对于提高鼻内镜鼻窦手术的临床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邵军 《海南医学》2012,23(23):73-74
目的观察鼻内镜下手术结合术后鼻内镜下鼻窦、鼻腔冲洗治疗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34例经鼻内镜下手术结合术后鼻内镜下鼻窦、鼻腔冲洗治疗的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全组均随访12个月,无手术并发症发生,33例患者术后无复发,1例患者术后复发再次手术后恢复。结论鼻内镜下手术结合术后鼻内镜下鼻窦、鼻腔冲洗治疗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是一种有效的微创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真菌性鼻-鼻窦炎62例,CT诊断后经鼻内镜下鼻窦开放后联合抗生素及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鼻窦治疗。结果:随访3个月至2年,所有患者均痊愈,无复发,且均无手术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术联合抗生素及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是治疗真菌性鼻-鼻窦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鼻及鼻窦出血坏死性息肉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0年1月治疗23例鼻及鼻窦出血坏死性息肉的临床资料。病理诊断明确,术前行鼻内镜检查、鼻窦CT及MRI,全身或局部麻醉鼻内镜下行肿物切除术,尤其是辨清其基底及起源地,并完整彻底切除鼻及鼻窦病变组织,是有效防止复发的关键。结果经鼻内镜手术治愈22例(95.7%),有效1例(4.3%),术中出血少,22例随访2~6年未见复发,1例1年后复发,经鼻内镜联合柯-陆径路再次手术,术后随访2年未见复发。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鼻及鼻窦出血坏死性息肉,创伤小、出血少、复发率低,彻底切除及术后随访至关重要,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