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链状带绦虫(猪带绦虫)的幼虫猪囊尾蚴(囊虫)引起的人体囊尾蚴病(囊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健康的人兽共患病,也是国家寄生虫病防治规划中优先防治的病种之一。该病在贵州省以往少有报道。作者2008年12月23日收治脑囊虫病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带绦虫俗称寸白虫,是人体常见的绦虫,寄生于人体的带绦虫主要为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感染主要与生食或半生食猪肉或牛肉有关.本实验给4例带绦虫病患者进行了寄生虫病学鉴定,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云贵两省三地牛带绦虫核糖体rDNA-ITS1序列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采用PCR克隆测序方法,对采自贵州省都匀、从江及云南省大理三地牛带绦虫,与台湾桃园牛带绦虫亚洲亚种标本进行比较,为贵州都匀、从江及云南大理牛带绦虫标本鉴别提供分子生物学证据,并进一步探讨牛带绦虫亚洲亚种分类学地位.方法: 取贵州都匀株、贵州从江株、云南大理株和台湾桃园株成虫节片,抽提DNA,PCR扩增rDNA-ITS1区段,克隆测序;结合GenBank中已知猪带绦虫rDNA-ITS1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 贵州都匀、云南大理牛带绦虫标本、台湾牛带绦虫亚洲亚种标本的ITS1序列基本一致,同源性达98%~99%;贵州从江牛带绦虫标本ITS1序列与前三者有30个碱基差异,与台湾桃园、贵州都匀和云南大理同源性均为97%.系统发育树显示:贵州都匀和云南大理牛带绦虫标本与台湾牛带绦虫亚洲亚种标本的遗传距离最接近,距贵州从江牛带绦虫标本较远,与猪带绦虫则更远.结论: (1)贵州都匀和云南大理牛带绦虫标本属于牛带绦虫亚洲亚种,贵州从江牛带绦虫标本属于传统牛带绦虫.(2)rDNA-ITS1序列分析可以用于牛带绦虫亚洲亚种与传统带绦虫分类学研究.  相似文献   

4.
亚洲牛带绦虫分类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牛带绦虫(Taenia saginata)和猪带绦虫(Taenia solium)是寄生于人小肠的2种重要带绦虫,它们都以人为唯一的终宿主。但牛带绦虫的中间宿主是牛,其感染期幼虫是牛囊尾蚴;而猪带绦虫的中间宿主是猪,感染期幼虫是猪囊尾蚴。人是因为生食或吃未熟的牛肉(含牛囊尾蚴)或猪肉(含猪囊尾蚴)而分别感染这2种绦虫的。  相似文献   

5.
带绦虫的成虫包括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以下简称绦虫)寄生于人体的小肠,吸取营养,刺激并损伤肠壁,引起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更重要的上猪带绦虫的幼虫(猪囊尾蚴)寄生于人体各脏器组织中引起囊虫病,出现头痛、头晕、癫痫、视力模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湖南省长沙及湘西泡状带绦虫分离株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第I亚基(cox1)基因部分序列(pcox1)的遗传变异情况,并用pcox1序列重构泡状带绦虫与其他带科绦虫的种群遗传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泡状带绦虫虫株的pcox1,应用ClustalX1.81程序对序列进行比对,然后用Phylip3.67程序MP法和Mage4.0程序NJ法绘制种系发育树,并用Puzzle5.2程序构建最大似然树;同时利用DNAstar5.0中的Megalign程序进行同源性分析,并与GenBankTM中已知泡状带绦虫相应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获得的pcox1序列长度一致,均为343bp,与GenBankTM公布的带科绦虫序列进行比较分析表明,湖南长沙分离株1和湘西分离株5与已知泡状带绦虫相应基因的相似性分别为99.4%和99.7%,与其它带科绦虫的相似性均小于90.0%;湖南长沙1和湘西分离株5与已知泡状带绦虫相应基因遗传距离分别为0.006和0.003,与其他带科绦虫的遗传距离均大于0.100。种系发育树表明,2个分离株与已知泡状带绦虫位于同一分枝,Bootstrap值在97%以上。结论由于泡状带绦虫...  相似文献   

7.
带绦虫病是人畜共患病,我省至今尚乏报告。作者等于1968~1985年在浙南,先后发现在外省流行区感染的5例患者,其中一例已引起当地放养的肉猪感染,为提高警惕特予报道。(一)猪囊尾蚴自然感染:1984年9月永嘉县岩头区孤山乡潘××家饲养的一头  相似文献   

8.
<正> 众所周知,猪带绦虫(链状带绦虫)头节一般近似球形,直径0.6~1.0mm,不含色素。除有四个吸盘外,顶端还具顶突,其上有25~50个小钩,排列成内外两圈,其幼虫—猪囊尾蚴的头节形态与其相同。  相似文献   

9.
李筠 《辽宁医学杂志》1997,11(3):163-163
牛带绦虫病性脑膜炎1例报告大连市中心医院神经科(116033)李筠牛带绦虫病是一种消化道疾病。文献报道它可以引起神经系统改变,作者报告1例是牛带绦虫病引起的脑膜炎。1病历摘要男患,45岁,因反复腹痛、腹泻5个月,加重半个月,于1993年12月6日入某...  相似文献   

10.
刘航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2,47(10):1241-1244
带绦虫虫种分子分类研究中,遗传标记的选择最为重要。目前应用的遗传标记有:①线粒体基因:包括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第1亚基基因(cox1)、细胞色素b基因(mtDNA-Cytb),线粒体-12S rRNA基因(mtDNA-12S rRNA)。②核基因组中的核糖体基因:包括ITS1、ITS2基因序列以及核基因组中的组织蛋白L型半胱氨酸酶基因序列。现对不同的遗传标记的种间、种内差异性,以及在带绦虫虫种的分子分类中的适用范围进行阐述,提出带绦虫虫种鉴定和亚洲牛带绦虫虫种定位在遗传标记的使用上应该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1.
用cox1基因片段的PCR鉴别亚洲带绦虫和牛带绦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用cox1基因片段的PCR技术对亚洲带绦虫和牛带绦虫的快速鉴别。方法:用亚洲带绦虫和牛带绦虫线粒体cox1基因片段的特异性引物以及带绦虫cox1基因片段的通用引物,对贵州省都匀地区和从江地区的带绦虫虫卵和节片DNA进行常规PCR扩增,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和核酸序列测定,并用NC-BI Blast对扩增产物的核酸序列与NCBI数据库中带绦虫的cox1基因进行比对。结果:5株都匀带绦虫DNA样品经亚洲带绦虫cox1基因片段的特异性引物PCR,均扩增出约260 bp的产物,PCR产物的核酸序列与NCBI数据库中亚洲带绦虫线粒体cox1基因片段的同源性为100%;2株从江带绦虫的DNA样品用亚洲带绦虫特异性引物和牛带绦虫特异性引物的PCR均未见扩增产物,而通用引物PCR则扩增出约1 000 bp的产物,核酸序列与NCBI数据库中牛带绦虫线粒体cox1基因片段的同源性为99%,在牛带绦虫特异性引物的结合位点存在一个碱基差异。结论:常规PCR扩增特异性的cox1基因片段可快速鉴定亚洲带绦虫;从江牛带绦虫株的cox1基因特异性片段部分存在变异,导致与特异性引物结合能力的差异,可采用cox1基因通用引物PCR结合测序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采自云南大理的6条人体带绦虫进行虫种分子鉴定.方法:对云南省大理有排节片史的病人以槟榔-南瓜子法驱虫,对6条人体带绦虫成虫进行形态学鉴定;提取虫体基因组DNA,用亚洲带绦虫和牛带绦虫线粒体cox1基因片段的特异性引物对DNA进行常规PCR扩增,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将虫卵喂食2头幼猪(5×105/头),40d后解剖检查.观察囊尾蚴寄生情况.结果:6条人体带绦虫的形态和牛带绦虫相似,亚洲带绦虫cox1片段PCR为阳性,扩增产物约260 bp,牛带绦虫cox1片段PCR均为阴性;只在感染幼猪肝脏发现有囊尾蚴寄生,其他组织和肌肉内没有囊尾蚴寄生.结论: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6条人体带绦虫标本均属于亚洲带绦虫.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重组表达的亚洲带绦虫膜联蛋白B3(Annexins B3)基因得到的蛋白进行免疫学初步研究及组织定位。方法将构建在原核表达质粒pET-28a(+)中的Annexins B3基因在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进行诱导表达,将纯化后的重组蛋白用蛋白印迹(Western blotting)进行免疫学分析,间接荧光免疫组织化学定位,荧光显微镜下曝光观察结果。结果诱导表达并纯化后的重组蛋白可被亚洲带绦虫、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感染的病人血清识别。免疫组化显示,该基因的组织定位在亚洲带绦虫成虫的表膜。结论该重组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反应性,组织定位于表膜,说明该基因是维持成虫在宿主消化道厌氧环境中能量代谢平衡的关键分子和介导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的潜在的疫苗候选抗原分子。  相似文献   

14.
Wistar大白鼠中,囊尾蚴病(Cystocercosis)极为常见,中国医学科学院分院曾有资料报告,其发病率可达80~90%(未发表资料)。本实验根据1983年8月至1984年10月解剖的八批共261只大白鼠统计,其发病率为48.7%(见表1)。检出的虫种属带形囊尾蚴(Cysticercus fasciola-ris),系带形带绦虫(Taenia taeniaeformis)的幼虫。此虫长15~60厘米,在分类学上属绦虫纲,多节绦虫亚纲,圆叶目,带科,带属。猫为主要终末宿主,狗及其他肉食兽亦可受到感染,成虫寄生在小肠。大白鼠为中间宿主,幼虫主要寄生在肝脏,有时也可见于肠系膜。寄生在猫等动物的带形带绦虫,其孕节随粪便排出后,即释放出虫卵污染环境。大白鼠若吞食了含有  相似文献   

15.
文中所指带绦虫系牛带吻绦虫 (Taeniarhynchus Saginatus) 及猪带绦虫 (Taenja solium) 两种。带绦虫孕节特征是种属鉴别上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在教学、科学研究上需要较为理想的玻片标本制作法。至今国内外所沿用的方法虽多,如透明法、各种染色法及墨汁注射法等。但效果均不甚满意,其中墨汁注射法虽较前两法为好,然而墨汁在制作标本过程中,若稍不注意常使已注入绦虫孕节内的墨汁外溢流失,甚至通过孕节内子宫主干以及  相似文献   

16.
贵州都匀牛带绦虫亚洲亚种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了解贵州省都匀市河阳乡牛带绦虫病的流行因素及病原虫种,为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对该市河阳乡米秀村等7个村寨进行牛带绦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对106例现症病人(男95例,女11例)的感染原因、临床症状进行分析并作驱虫治疗;对驱出的成虫作形态学鉴定和测量。结果:当地牛带绦虫感染主要是因群众喜吃生的或不熟的猪肝引起,患者的临床表现以排节片、肛门搔痒、腹痛、腹泻等为主;106例有临床症状的成人中,有37例驱出成虫(男35例,女2例);成虫外形与牛带绦虫极其相似,头节上无顶突及小钩。虫体较短,大小在0.61~4.19m。节片较薄而且数量少(链体节片数:232~828),孕节子宫分支数每侧为17~28支。结论:贵州省都匀有牛带绦虫病局部流行,患者的感染方式以及感染虫体的形态与牛带绦虫亚洲亚种相似。  相似文献   

17.
经调查在郑州就读的藏族中学生肠寄生虫感染率为46.55(162/348)。计13种,蠕虫5种,原虫8种,其中以牛带绦虫(22.70%)、结肠内阿米巴(22.99%)较高。对79例牛带绦虫感染者采用南瓜子槟榔煎剂治疗,驱虫率为70.88%,最多者排出成虫4条。对部分蠕虫及原虫感染率高的因素以及驱虫率较低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亚洲牛带绦虫钙调神经磷酸酶B基因(CaN)进行克隆&#65380;表达和免疫学初步研究&#65377;【方法】 将亚洲牛带绦虫成虫钙调神经磷酸酶B基因克隆到原核表达质粒pET*9鄄30a(+)中,在大肠杆菌BL*9鄄21/DE3中用诱导表达,表达产物通过十二烷基磺酸钠*9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9鄄PAGE)进行鉴定,用镍离子金属螯合剂亲和层析柱进行纯化,纯化的重组蛋白用蛋白印迹进行免疫学分析&#65377;【结果】 PCR&#65380;双酶切及DNA测序结果均表明重组质粒pET*9鄄30a(+)*9鄄Ta CaN构建成功&#65377;SDS*9鄄PAGE结果表明目的基因能在大肠杆菌BL*9鄄21/DE3中表达,经亲和层析得到了纯化重组蛋白&#65377;重组蛋白能被感染了亚洲牛带绦虫的猪和患者的血清识别&#65377;【结论】 亚洲牛带绦虫成虫钙调神经磷酸酶B基因可在原核表达系统中获得具有免疫学活性的表达&#65377;为进一步研究该蛋白的功能奠定了基础&#65377;  相似文献   

19.
牛带绦虫和猪带绦虫是古老的寄生虫种,能在人畜之间传播引起严重疾病。近年来有文献报道了一种与传统牛带绦虫和猪带绦虫有区别的人类带绦虫,此绦虫广泛分布于亚太地区的韩国、我国云贵两省和台湾地区、泰国、印尼及菲律宾等地,而在欧洲、非洲和南北美洲等国家未发现此虫种。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云南兰坪地区带绦虫种类进行鉴定。方法选取成虫样本,进行基因组抽提,扩增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mtCOXⅠ)部分基因片段,序列测定后,用生物学软件DNAMAN进行同源性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LP1和LP4同源性达99.8%,LP1-4与BZ2—3的同源性均在95%以上,而与BZ1的同源性较远,低于88%。亚洲带绦虫与牛带绦虫较接近,远离猪带绦虫。结论云南兰坪地区带绦虫株与亚洲带绦虫标准株相似,同属于亚洲带绦虫。mtCOXⅠ片段可用于带绦虫分类鉴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