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作者通过免疫组化和电镜技术,研究了Ⅲ型胶原在胃癌间质中的分布特点,其分布形式与组织学类型有一定关系。癌组织中Ⅲ型胶原的表达高低与癌分化,转移及预后无关。胃癌细胞浆中未见Ⅲ型胶原定位。电镜观察见癌细胞周围有大量成纤维细胞包绕,并有大量成熟胶原纤维堆积。提示胃癌组织中Ⅲ型胶原主要由成纤维细胞产生,胶原的产生是肿瘤浸润到间质生长的一种反应而已。  相似文献   

2.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22例胃粘液细胞癌中72KDⅣ型胶原酶的表达及Ⅳ型胶原在胃癌组织的分布,结合电镜进行胃粘液细胞癌三种类型癌细胞的观察。结果显示该酶在胃粘液细胞癌第Ⅱ型细胞中有强烈的表达,Ⅰ、Ⅲ型细胞表达较弱,癌细胞周围Ⅳ型胶原呈阴性。揭示Ⅳ型胶原酶的表达与癌细胞的分化状态有关。癌细胞分泌Ⅳ型胶原酶降解基底膜Ⅳ型胶原,从而便于其向间质浸润。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实验组织学的方法系统地观察了成纤维细胞的六种基本细胞形态的超微结构。发现成胶原细胞有前、中、后期三个功能阶段,中期细胞又有合成期和分泌期之分;破纤维细胞可区分出吞噬型和溶酶体型两种亚型;纤维细胞亦存在静止型和衰老型两种亚型。成胶原细胞和破纤维细胞分别是胶原合成和胶原降解的主要细胞。本文还证实了成纤维细胞来源于毛细血管旁未分化间充质细胞,少分化成纤维细胞是其他形态的成纤维细胞的始祖。成纤维细胞各种成熟的细胞形态可以互相转化,在功能上互相协调。本文提出了“成纤维细胞系统”的概念,该系统包括上述成纤维细胞的六种基本细胞形态,系统的主要机能是合成胶原蛋白和其他细胞间质,降解胶原和使结缔组织(包括疤痕组织)收缩。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4种不同支架材料构建复合式口腔黏膜,并比较其组织结构特点。方法体外培养人口腔黏膜的成纤维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在4种支架材料中加入成纤维细胞,培养7d后,在支架表面加入角质形成细胞,培养4d后,移至气-液界面继续培养7d。苏木精-伊红染色镜下观察构建的复合式口腔黏膜的组织形态学特点。结果 4种支架均可构建形成复层上皮。其中,上皮层与脱细胞真皮基质材料(de-epidermised dermis,DED)结合紧密,形成的人工黏膜有明显的上皮钉突。不同于以往报道,上皮层与Alloderm结合并不十分紧密。以胶原凝胶为基质形成的人工口腔黏膜最厚,有明显分层。以胶原海绵-胶原凝胶为基质形成的复层上皮在部分区域长入至胶原海绵的空隙中。结论以DED和胶原凝胶为支架构建的口腔黏膜更接近于天然结构,而后者脆性较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细胞外基质在疝组织改变或由于成纤维细胞转?缺陷导致切口疝发生过程中培养的成纤维细胞中I型胶原mRNA和III型胶原mRNA表达。方法成纤维细胞来自切口疝病人和复发性切口疝病人,对照组来自正常健康组织而没有经过手术皮肤病人和虽有切口癍痕但无临床表现切口疝病人。用RT-PCR和North-ern B lotting确定I型胶原mRNA对III型胶原mRNA比率。结果RT-PCR结果表明了I型胶原mRNA在切口疝病人(0.90±0.04)和复发性切口疝病人(1.19±0.04)组中,标相应地在癍痕组织(0.54±0.02)和健康组织(0.43±0.01)。然而III型胶原mRNA在切口疝病人显著增加至4.13±0.04和复发性切口疝病人增加至6.02±0.03,而在癍痕组织2.29±0.04,在健康组织中为1.72±0.03。疝病人的成纤维细胞I型胶原mRNA对III型胶原mRNA比率显著减少(P<0.01)。结论在培养的皮肤成纤维细胞中I型胶原mRNA对III型胶原mRNA的比率减少,表明在切口疝病人存在胶原蛋白代谢紊乱。因此一个损伤的伤口愈合过程可能解释临床缝合修补疝组织不尽满意结果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瘢痕疙瘩组织中胶原合成情况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何威  刘荣卿  钟白玉 《重庆医学》2001,30(3):208-210
目的 探讨瘢痕疙瘩中胶原过度积累的形成原因。方法 用透射电镜观察瘢痕疙瘩的超微结构。用ABC法免疫组化检测瘢痕疙瘩中新合成的胶原。用地高辛标记的人Ⅰ型前胶原al(Ⅰ)cDNA探针与从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组织中提取RNA进行斑点杂交。结果 在超微结构上,多数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拥有丰富的高度发达的粗面内质网。斑点杂交结果显示瘢痕疙瘩组织中Ⅰ型胶原mRNA水平升高。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瘢痕疙瘩中成纤维细胞有丰富的Ⅰ型前胶原表达。结论 在活跃增生的瘢痕疙瘩中,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功能处于活化状态,胶原合成增加是瘢痕疙瘩中胶原过度积聚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利用皮肤成纤维细胞作为肌腱构建种子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取外伤病人术中修剪的多余肌腱和皮肤组织,一部分用于石蜡包埋做组织学检测,一部分用酶消化法培养细胞,取第2代细胞进行细胞学检测.本实验采用偏光显微镜、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人正常肌腱组织和皮肤组织中Ⅰ、Ⅲ型胶原的表达进行比较;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免疫细胞荧光、RT-PCR 技术从蛋白水平、RNA水平比较第2代人肌腱细胞和皮肤成纤维细胞合成Ⅰ、Ⅲ型胶原的情况.结果偏光显微镜下可见肌腱组织中以粗大的Ⅰ型胶原为主,而皮肤组织中Ⅰ、Ⅲ型胶原交错排列.免疫组织化学和显示石蜡包埋的肌腱组织和皮肤组织的Ⅰ型胶原染色均为强阳性,肌腱组织Ⅲ型胶原染色阴性,皮肤组织Ⅲ型胶原染色阳性.免疫细胞化学和免疫细胞荧光显示第2代肌腱细胞和皮肤成纤维细胞Ⅰ、m型胶原染色均为阳性.RT-PCR灰度分析结果示肌腱组织和皮肤组织Ⅰ型胶原灰度比值为1.25±0.03,Ⅲ型胶原肌腱组织不表达.第2代肌腱细胞与皮肤成纤维细胞Ⅰ型胶原灰度比值为1.09±0.05,Ⅲ型胶原灰度比值为0.93 ±0.08.结论人正常肌腱组织和皮肤组织中在胶原组成上均以Ⅰ型胶原为主.第2代人肌腱细胞和皮肤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相近,均合成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皮肤成纤维细胞很有可能成为肌腱组织工程新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细胞外基质在疝组织改变或由于成纤维细胞转彔缺陷导致切口疝发生过程中培养的成纤维细胞中Ⅰ型胶原Mrna和Ⅲ型胶原Mrna表达.方法 成纤维细胞来自切口疝病人和复发性切口疝病人,对照组来自正常健康组织而没有经过手术皮肤病人和虽有切口癍痕但无临床表现切口疝病人.用RT-PCR和Northern Blotting确定Ⅰ型胶原Mrna对Ⅲ型胶原Mrna比率.结果 RT-PCR结果表明了Ⅰ型胶原Mrna在切口疝病人(0.90±0.04)和复发性切口疝病人(1.19±0.04)组中,标相应地在癍痕组织(0.54±0.02)和健康组织(0.43±0.01).然而Ⅲ型胶原Mrna在切口疝病人显著增加至4.13±0.04和复发性切口疝病人增加至6.02±0.03,而在癍痕组织2.29±0.04,在健康组织中为1.72±0.03.疝病人的成纤维细胞Ⅰ型胶原Mrna对Ⅲ型胶原Mrna比率显著减少(P<0.01).结论 在培养的皮肤成纤维细胞中Ⅰ型胶原Mrna对Ⅲ型胶原Mrna的比率减少,表明在切口疝病人存在胶原蛋白代谢紊乱.因此一个损伤的伤口愈合过程可能解释临床缝合修补疝组织不尽满意结果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利用皮肤成纤维细胞作为肌腱构建种子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取外伤病人术中修剪的多余肌腱和皮肤组织,一部分用于石蜡包埋做组织学检测,一部分用酶消化法培养细胞,取第2代细胞进行细胞学检测.本实验采用偏光显微镜、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人正常肌腱组织和皮肤组织中Ⅰ、Ⅲ型胶原的表达进行比较;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免疫细胞荧光、RT-PCR 技术从蛋白水平、RNA水平比较第2代人肌腱细胞和皮肤成纤维细胞合成Ⅰ、Ⅲ型胶原的情况.结果偏光显微镜下可见肌腱组织中以粗大的Ⅰ型胶原为主,而皮肤组织中Ⅰ、Ⅲ型胶原交错排列.免疫组织化学和显示石蜡包埋的肌腱组织和皮肤组织的Ⅰ型胶原染色均为强阳性,肌腱组织Ⅲ型胶原染色阴性,皮肤组织Ⅲ型胶原染色阳性.免疫细胞化学和免疫细胞荧光显示第2代肌腱细胞和皮肤成纤维细胞Ⅰ、m型胶原染色均为阳性.RT-PCR灰度分析结果示肌腱组织和皮肤组织Ⅰ型胶原灰度比值为1.25±0.03,Ⅲ型胶原肌腱组织不表达.第2代肌腱细胞与皮肤成纤维细胞Ⅰ型胶原灰度比值为1.09±0.05,Ⅲ型胶原灰度比值为0.93 ±0.08.结论人正常肌腱组织和皮肤组织中在胶原组成上均以Ⅰ型胶原为主.第2代人肌腱细胞和皮肤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相近,均合成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皮肤成纤维细胞很有可能成为肌腱组织工程新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探讨真皮与脂肪组织来源的成纤维细胞的致纤维化能力及其作用机制。方法自同一杜洛克雌性猪真皮和皮下脂肪组织中分别分离和培养成纤维细胞,利用倒置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采用Real-TimePCR技术检测细胞Ⅰ型和Ⅲ型前胶原、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与脂肪来源的成纤维细胞比较,真皮组织来源的成纤维细胞胞体较大,粗面内质网扩张明显。Real-Time PCR检测结果显示:真皮组织来源的成纤维细胞中Ⅰ型前胶原和α-SMA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脂肪来源的成纤维细胞(P〈0.05),而Ⅲ型前胶原和IGF-1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脂肪来源的成纤维细胞(P〈0.05);两种不同组织来源成纤维细胞中TGF-β1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真皮与脂肪组织来源的成纤维细胞在与致纤维化相关的细胞形态和功能方面均存在差异。在真皮和脂肪组织受到创伤后的纤维化进程中,两种组织来源的成纤维细胞致纤维化的起点已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Quantitating T lymphocytes and IgA-, IgM-, IgG producing cells was performed in gastric carcinoma tissue and mucosa adjacent to carcinoma and three cm from carcinoma in biopsies of 48 patients. T lymphocytes were identified by ANAE stain. Antibody-producing cells were stained by immuno- cytochemical methods. T lymphocytes and IgG.pro- ducing cells per mm2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oth in gastric carcinoma tissue and the mucosa adja- cent to it. T lymphocytes concentrated around the tumor cells, some of which were degenerating or necrotic. The percentage of T lymphocytes in gastric carcinoma tissue was 53.0%, and that in normal gastric mucosa was 12.570. The percentage of IgA-produc ing cells was decreased in cancer tissue and gastric mucosa affected by atrophic gastritis and benign ulcers.  相似文献   

12.
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浸润中的胃腺癌细胞及其邻组织-间质及靶器官组织的超微结构变化,发现癌细胞内微丝主要集中在足样突起内,而无突起形成或未浸润的癌细胞胞质内极少或未见微丝。说明微丝的出现与癌细胞的运动有关,系动态性合成与分解。由此也可圆满地解释文献中有关癌细胞内微丝增多或减少的争论。此外,癌细胞浸润到肌层时,未见到癌细胞对平滑肌细胞的直接破坏,提示平滑肌细胞的变性、坏死可能是间接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证实过氧化酶体增殖因子活化受体γ(PPAR-γ)配体罗格列酮(RSG)具有预防化学致癌剂N-甲基-N’-硝基-亚硝基胍(MNNG)诱导大鼠胃癌发生的作用,本研究拟探讨罗格列酮预防大鼠胃癌形成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RT—PCR及免疫组化法检测罗格列酮处理后大鼠胃癌组织环氧化酶-2(COX-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MNNG诱癌组14例大鼠胃癌组织VEGF、COX-2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1),而MMP-9的表达在大鼠胃癌及癌旁组织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SG处理组(15例)大鼠胃癌组织VEGF、COX-2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MNNG诱癌组大鼠胃癌组织,免疫组化显示MNNG诱癌组大鼠胃癌组织COX-2阳性物质主要分布在癌细胞胞浆或沿核膜周边,在间质的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及单核细胞中亦可见阳性表达;VEGF阳性细胞主要位于癌细胞胞浆内,血管内皮细胞也有阳性表达。罗格列酮处理后大鼠胃癌组织的COX-2阳性细胞分布与MNNG诱癌组胃癌组织相似,而VEGF阳性细胞主要位于癌细胞胞浆内,血管内皮细胞未见明显VEGF表达。结论罗格列酮可下调大鼠胃癌组织COX-2及VEGF的表达,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减少肿瘤血管生成可能是罗格列酮预防大鼠胃癌发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SPARC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胃癌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8例胃癌和89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SPARC的表达情况。结果SPARC主要表达在胃癌的间质细胞,少数表达在胃癌细胞。SPARC在胃癌组织间质细胞的阳性表达率(88.0%)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14.1%)(P〈0.01)。肿瘤细胞SPARC表达与胃癌生物学特性及临床各病理因素均无相关性;而间质细胞SPARC的表达与胃癌的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相关性,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浸润深度、远处转移均无相关性。结论SPARC在胃癌间质过度表达可能促进胃癌的转移,可作为判断胃癌生物学行为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应用鞣酸组化电镜染色方法观察19例乳腺癌间质弹力纤维增生的组织发生学。其结果表明:乳腺癌间质的弹力纤维多为新近合成,处于不成熟阶段;增生的弹力纤维不是肿瘤细胞直接产生,而可能是由肿瘤细胞刺激间质的肌纤维母细胞、纤维母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等宿主细胞所合成。巨噬细胞对乳腺癌弹力纤维增生可能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27(HSP27)和Survivin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5例胃癌及30例癌旁组织、20例正常胃黏膜中HSP27与Survivin的表达,比较其阳性表达率及HSP27表达与Survivin表达的关系。结果:HSP27在胃癌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胃黏膜(P<0.01),并且与胃癌的分化程度相关,但与性别、年龄和胃癌的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无关;Survivin在胃癌中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胃黏膜(P<0.01),并且与胃癌的分化程度相关,但与性别、年龄和胃癌的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无关;胃癌组织中HSP27与Survivin的表达有相关性。结论:HSP27和Survivin在胃癌中过度表达,提示二者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HSP27和Survivin通过抗凋亡机制协同参与胃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对84例良、恶性乳腺病变的基质作超微结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存在两型基板/基质相互关系:良性疾患和非侵袭性乳腺癌的基板完整,基质全由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FB)组成,无肌成纤维细胞(myofibroblast,MFB)存在;在侵袭性癌中,基板大多有缺陷或完全消失,基质中均可存在单个或成群的MFB。原位癌周围的MFB增生是癌性浸润的早期信号,对精确诊断非浸润性癌有价值。对MFB增生程度与肿瘤类型的关系、诱发浸润癌中MFB增生的可能原因及其意义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用免疫过氧化物酶技术和单克隆抗体技术观察了膀胱移行上皮痛及其周围组织中的淋巴细胞亚群。发现肿瘤和距肿瘤2cm的组织大多数没有或有散在T淋巴细胞和M+浸润,少部份有较多上述细胞浸润。肿瘤间质和粘膜固有层浸润多于肿瘤实质和粘膜上皮层;T_4细胞多于T_8细胞;远离肿瘤的膀胱组织免疫细胞浸润少,免疫细胞的浸润程度和肿瘤分期呈正相关;免疫细胞聚集部位未见肿瘤细胞坏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与不同类型的胃癌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出不同类型的胃癌170例,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查肿瘤细胞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不同类型胃癌PCNA的表达情况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结论:PCNA的表达表明肿瘤细胞在某一时期的增殖情况,与组织学类型有明显关系,可根据肿瘤细胞的增殖情况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腮腺基底细胞腺瘤(Basal cell adenoma,BCA)的临床病理学特点、病理诊断、鉴别诊断及生物学行为等进行探讨。方法对4例腮腺BCA标本做常规石蜡切片及HE染色,并对石蜡切片做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在4例患者中有3例为典型的BCA,肿瘤主要由两种瘤细胞所构成,最显著的特点为基底细胞样瘤细胞在瘤细胞巢、条索及团块的周围呈栅栏状排列。1例为膜性BCA伴恶性变,特点为瘤细胞具有明显的异型性及多形性,在瘤细胞巢、条索及团块内及其周围有多量玻璃样变性的基底膜样物质围绕。结论本文对BCA的临床病理学特点,组织学起源、良恶性BCA的诊断标准等进行了探讨。BCA应与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腺样囊性癌、肌上皮瘤及多形性腺瘤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