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BIOMED-2系统T细胞受体(TCR)Y引物组合在蕈样肉芽肿(MF)患者不同来源标本中TCRY基因重排检测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8例MF患者15份石蜡组织样本、14份新鲜皮损及18份全血组织样本,提取DNA,利用BIOMED-2系统TCR7引物组合进行TCRY基因重排检测,比较3组不同来源样本的检出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用SPSSl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各组之间阳性率采用r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15份石蜡包埋组织标本3份TCRY基因重排阳性,18份血液标本11份阳性,14份新鲜皮损标本12份阳性,3组之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13.047,P〈0.01),新鲜皮损TCRY基因重排阳性率显著高于石蜡组织。2011年的6例石蜡标本3份基因重排阳性,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余9例2011年之前的石蜡标本(Fisher精确概率法,P=0.044),与14例新鲜组织标本TCRY基因重排阳性率(12/1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概率法,P=0.131)。血液标本TcRY基因重排阳性率低于新鲜皮损,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2.358,P〉0.05)。结论BIOMED-2系统TCRY引物组合适用于检测MF患者不同组织样本的TCR基因重排,更适用于新鲜的组织标本。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副银屑病患者皮损及外周血TCRγ基因重排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20例副银屑病患者,采用BIOMED?2多重PCR扩增体系检测其皮肤及外周血TCRγ链基因重排,分析TCRγ基因重排与患者一般资料、临床类型、组织病理表现(非特异表现和非典型表现)的相关性。结果20例副银屑病患者皮损中,7例TCRγ基因重排阳性。11例外周血TCRγ基因重排检测中3例阳性,其中2例皮损检测亦阳性。皮损及外周血TCRγ基因重排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临床类型均无关(P>0.05),而皮损TCRγ基因重排阳性与蕈样肉芽肿相关不典型表现有关(P<0.05)。20例患者平均随访(44.85±18.48)个月,1例进展为蕈样肉芽肿,2例痊愈。结论副银屑病患者皮损TCRγ基因重排阳性可能与蕈样肉芽肿相关不典型表现有关,结合组织病理不典型表现,提示有进展为蕈样肉芽肿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T细胞受体γ(TCR-γ)基因重排在蕈样肉芽肿(MF)诊断中的意义,寻找一种较为敏感的基因诊断方法.方法 以TCR-γ基因的Vγ8、Vγ9、Vγ10、Vγ11、Jγ1-2为引物,利用PCR-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检测共50份标本的基因重排情况,其中30例MF患者的皮损标本33份,淋巴结标本2份;15例炎症性皮肤病患者的15份皮损标本.结果 30例MF患者的33份皮肤标本,共有29份检测到TCR-γ基因单克隆性重排的条带,总阳性率为88%.15份炎症性疾病皮肤标本中,共有5份检测到TCR-γ基因单克隆性重排的条带,阳性率为33%.结论 TCR-γ基因重排检测可以应用于MF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但只能作为一种辅助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蕈样肉芽肿(MF)冰冻组织基因组DNA T细胞抗原受体(TCR)Vγ基因克隆性重排法对MF基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一步法提取37例MF患者冰冻组织基因组DNA,用两套Vγ1-8/Jγ和Vγ9/Jγ基因重排的引物进行两次PCR扩增.结果: 在30例MF中Vγ1-8/Jγ引物检出420 bp条带TCR-γ基因克隆性重排;在28例MF中Vγ9/Jγ引物检出380 bp条带TCR-γ基因克隆性重排;同时出现Vγ1-8/Jγ和Vγ9/Jγ TCR-γ基因重排的有26例,阳性率为86.49%.结论: MF冰冻组织中T细胞受体γ基因的重排在诊断中简便快速、符合率较高;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毛囊黏蛋白沉积症与蕈样肉芽肿的关系.方法 从8例特发性毛囊黏蛋白沉积症、3例毛囊黏蛋白沉积症合并蕈样肉芽肿和1例蕈样肉芽肿患者获得病变组织,将其埋于石蜡中.设计T淋巴细胞受体(TCR)可变区引物Vγ1-8/A,Vγ10,Vγ11及β,利用PCR方法分析了12例患者组织中T淋巴细胞受体基因重排的情况.结果 8例特发性毛囊黏蛋白沉积症中1例,3例毛囊黏蛋白沉积症合并蕈样肉芽肿和1例蕈样肉芽肿患者皮损TCR Vγ1-8/A呈单克隆性.结论 对于年龄较大、病程较长的毛囊黏蛋白沉积症患者,应行TCRγ基因重排检查,以排除淋巴瘤.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激光捕获显微切割及基因扫描定性检测T细胞受体(TCR)_γ基因重排在早期蕈样肉芽肿(MF)细胞中表达的可行性.方法:激光捕获显微切割(laser capture microdissection,LCM)分离早期MF中的肿瘤细胞,荧光标记引物双重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基因扫描(GeneScan)分析TCR _γ基因重排.结果:9例早期MF的TCR_γ/基因重排检出率为66.7%(6/9).2例肿瘤期MF的检出率为100%.结论: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可用于诊断早期MF的TCR_γ基凶重排检测.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TOX蛋白在蕈样肉芽肿(MF)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皮肤科病理室收集2003—2016年获得的63份石蜡组织标本,其中30份为疑似MF病例标本,23份为确诊MF病例标本,10份良性炎症性皮肤病病例标本。采用TOX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并比较TOX蛋白在各组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26份(86.7%)疑似MF标本TOX免疫组化染色阳性,20份(87%)确诊MF标本阳性。10份良性炎症性皮肤病标本中,3份TOX阳性。疑似MF组及MF组的TOX蛋白阳性率显著高于良性炎症性皮肤病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OX蛋白在疑似MF和确诊MF病例中均有不同程度表达,且表达阳性率均明显高于良性炎症性皮肤病组,TOX可能作为MF的分子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已确诊为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患者的皮损和外周血中T细胞受体γ链基因重排(TCRγGR)情况。方法:利用PCR测定21例CTCL患者皮损及外周血TCRγGR,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及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检测。结果:CTCL患者皮损中TCRγGR阳性率显著高于外周血(P〈0.05);病程≥12个月的患者外周血中TCRγGR阳性率显著高于病程〈12个月的患者(P〈0.05);年龄≥60岁患者皮损和外周血中TCRγGR阳性率显著高于〈60岁患者(P〈0.05)。结论:在CTCL患者中存在TCRγGR,早期出现在皮损中的TCRγGR可作为CTCL辅助诊断,并有益于CTCL的早期诊断,外周血中检测出TCRγGR可作为皮损阳性结果的补充。  相似文献   

9.
报告1例头皮肉芽肿性蕈样肉芽肿。患者女,76岁。头皮红斑和溃疡2年,背部红斑3年就诊。皮肤科检查:头皮大片状红色斑块,边缘略隆起,皮损内可见粗大分枝状血管、糜烂、结痂及毛发脱落,红斑约占头皮面积80%。左侧腰、背部一浸润性红色斑块,上覆少许干燥鳞屑。头皮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萎缩变薄,可见淋巴细胞浸润及Pautrier微脓肿形成;真皮内弥漫性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多核巨细胞浸润,可见肉芽肿形成;部分淋巴细胞有异形性。免疫组化:淋巴细胞CD3、CD4、CD5及CD7均阳性,CD8散在阳性,组织细胞CD68阳性,增殖核抗原(Ki-67)约20%阳性。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TCRβ及TCRγ重排阳性。诊断:肉芽肿性蕈样肉芽肿。  相似文献   

10.
蕈样肉芽肿T细胞抗原受体γ基因重排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蕈样肉芽肿(MF)是一种低度恶性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淋巴细胞恶性增殖的主要特点是克隆性增殖,在T淋巴瘤表现为TCR的单克隆性重排,而绝大多数炎症及反应性淋巴细胞浸润则是表现为多克隆性的。根据此点,近十几年来,国外用Southern杂交或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皮损的T淋巴细胞的克隆性,主要是检测TCR-β和γ基因重排。由于γ基因重排可出现在几乎所有的T淋巴细胞及T淋巴细胞瘤,且其结构相对简单,故与Southern印迹方法相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TCR-γ基因重排更简便易行,且检出阳性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报告1例肉芽肿性蕈样肉芽肿。患者女,49岁。因躯干及四肢红斑、斑块1.5年,间断发热半个月就诊。皮损组织病理:表皮萎缩变薄,真皮内片状密集分布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多核巨细胞,部分淋巴细胞核异形,真皮内可见肉芽肿病变。免疫组化:淋巴细胞CD3、CD4、CD5阳性,CD8散在阳性,组织细胞CD68阳性,T细胞样受体(TCR)基因克隆重排:TCRγ重排+。诊断:肉芽肿性蕈样肉芽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蕈样肉芽肿(MF)的组织病理要点、光疗前后组织病理变化,为早期诊断以及光疗治疗提供病理上的支持。方法:收集24例经组织病理检查证实为MF患者光疗前后的48份皮损组织标本。分析光疗前后亲表皮性、角质层变化、表皮变化、炎性浸润模式、血管扩张、真皮纤维化、以及其他真皮变化。结果:治疗前后皮损组织标本的病理表现在淋巴细胞表皮Paget样分布(χ~2=4.55,P0.05)、Pautrier微脓肿(χ~2=10.08,P0.01)、真皮苔藓样浸润(χ~2=6.0,P0.05)及纤维化(χ~2=14.84,P0.01)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光疗是治疗早期MF的有效方法。光疗可以改变MF亲表皮性、真皮浸润模式、纤维化程度以及血管扩张。在组织病理上判断治疗是否有效以及描述光疗治疗早期MF病理变化时应注意亲表皮性、真皮浸润模式、纤维化程度以及血管扩张的改变。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T细胞γ受体、IgH基因重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C-ALCL)临床病理特点和基因诊断方法。方法:对6例C-ALCL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和免疫组化染色进行观察,并用PCR方法对石蜡标本进行T细胞γ受体(TCRγ)和重链免疫球蛋白(1gH)基因重排检测。结果:临床起病以孤立性结节多见,病情进展缓慢,个别可自行消退。5例患者经治疗病情稳定,1例死于淋巴结及肝脏转移。镜下以75%以上CD30^ 间变性大细胞弥漫浸润真皮及皮下脂肪组织为特点,多数瘤细胞表达T细胞免疫表型。5例标本TCRγ基因重排阳性。结论:C-ALCL是少见的原发皮肤的低度恶性T细胞性淋巴瘤,预后较好。综合临床表现、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化及基因重排检测有助于本病的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报告1例间质性蕈样肉芽肿。患者女,60岁。躯干、四肢红斑5年就诊。皮肤科检查:左肩部、左胸部和上背部可见4处环形淡红斑,边缘略隆起,轻度浸润,中央皮肤萎缩,边界欠清。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真皮内血管周围及胶原纤维束间见弥漫性单一淋巴样细胞浸润,肿瘤细胞核深染,呈异形改变;部分细胞移入表皮。免疫组化检查:肿瘤细胞CD45RO、CD3、CD4阳性,CD20和CD79a阴性。基因重排:T细胞抗原受体(TCR)-γ单克隆性重排。诊断:间质性蕈样肉芽肿。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28岁。全身瘙痒11年,头颈、躯干及双上肢红色丘疹、斑块伴嗜酸粒细胞增多5年,脱发2年。外周嗜酸粒细胞计数11 088/μL。组织病理示:毛囊周围中等量单一核细胞浸润,以不典型淋巴细胞为主,并见散在嗜酸粒细胞。免疫组化染色示浸润细胞主要是CD4+细胞。TCR基因重排示TCRδ、TCRγ均阳性。诊断:亲毛囊性蕈样肉芽肿。给予重组人干扰素α-2b 肌注,阿维A、甲氨喋呤、泼尼松等口服,糖皮质激素软膏外用。治疗7周后皮损好转。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3(IL-13)及其受体在蕈样肉芽肿(MF)皮损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2010年1月至2016年3月收集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经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和(或)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检测确诊的MF石蜡组织标本34份,IA期5例,IB期9例,ⅡA期17例和ⅡB期3例.选择正常皮肤组织10份作为对照.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IL-13、IL-13Rαl及IL-13Rα2的表达.结果 IL-13、IL-13Rα1和IL-13Rα2表达于各期MF皮损组织的异形淋巴样细胞和亲表皮性淋巴样细胞,IL-13Rα2几乎高表达于所有的MF皮损组织.正常皮肤组织及淋巴细胞均不表达IL-13及其受体.随着MF病程的进展,皮损组织IL-13及其受体表达率升高.IL-13、IL-13Rαl及IL-13Rα2的表达率在Ⅰ期MF皮损(分别为10.00%±3.14%、21.43%±6.88%、31.14%±6.38%)均显著低于Ⅱ期MF皮损(分别为27.50%±11.00%、39.45% ± 9.43%、44.40%±11.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ⅠA期与ⅠB期之间以及ⅡA期与ⅡB期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13及其受体尤其是IL-13Rα2有望成为MF早期诊断和生物学行为预判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分析早期蕈样肉芽肿(MF)皮损的反射性共聚焦显微镜(RCM)与组织病理学特征的一致性,探讨RCM作为病理学诊断早期MF的辅助价值及动态监测治疗反应的可行性。方法 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门诊收集临床疑诊MF病例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47.0 ± 17.6)岁。根据总结的早期MF的RCM特征,对活检部位进行初步定位后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对比MF的RCM与病理特征。对MF确诊病例进行窄谱中波紫外线联合干扰素治疗,运用RCM对靶向皮损跟踪随访,9个月后评价疗效。结果 在40例临床疑诊MF病例中,根据RCM特征初步诊断典型MF 8例,疑似MF18例,排除14例;根据MF病理学特征诊断典型MF12例,疑似14例,排除14例。一致性分析显示,RCM特征分类与病理诊断结果的Kappa系数为0.848,P < 0.01。RCM与组织病理学特征之间表皮低折光细胞浸润的相关性最高(Kappa系数 = 1,P = 0.005),其次是红斑期的真皮纤维化(Kappa系数 = 0.714,P = 0.035)。MF的RCM特征随着治疗的进行逐步恢复正常,但直至临床皮损完全缓解,非典型淋巴细胞依然存在。结论 RCM技术可用于早期疑诊MF皮损的病理取材定位,同时可尝试作为一种动态监测MF疗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应用特异性引物PCR方法检测石蜡切片中孢子丝菌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30份大连及10份长春地区临床疑诊孢子丝菌病的石蜡切片标本,采用改良的微波脱蜡、液氮研磨-CTAB破壁法提取DNA,以特异性引物S2-R2进行PCR扩增,与真菌培养结果进行比对。结果 30份大连地区标本中22份见阳性PCR扩增产物(73.33%)。真菌培养阳性的22份标本中20份PCR出现阳性扩增产物(91%),真菌培养阴性的8份标本中2 份PCR出现阳性扩增产物。10份长春地区标本7份见阳性PCR扩增产物(70%)。结论 以S2-R2为引物的 PCR适用于孢子丝菌病石蜡切片中病原菌的检测。  相似文献   

19.
【摘要】 患者女,44岁。躯干多发斑块、溃疡2个月。皮损初起为红色斑块,迅速破溃形成溃疡。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全层及皮下脂肪层弥漫中等至较大的淋巴样细胞浸润,细胞明显异形性,亲表皮生长。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异形细胞表达CD3、CD8、CD56、颗粒酶B(GranB)、穿孔素,而TCRα/β、CD4、CD5、CD20和CD79α不表达。EB病毒(EBV)检查阴性。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示γ基因重排阳性。诊断:皮肤γ/δ T细胞淋巴瘤。患者放弃治疗,于发病20个月后死亡。  相似文献   

20.
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T细胞受体基因克隆性重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早期诊断。方法 利用PCR方法,设计PCRVγ1-8,Vγ9,Jγ1/γ2特异引物,分析24例各类型CTCL,2例可疑CTCL及4例非特异性红皮病患者的33份示TCRVγ1-8,37份示Vγ9呈MCGR,BCGR或OCGR,尤其是13例早期蕈样肉芽肿,2例可疑CTCL和4例非特异性红皮病均呈TCRγ-GR克隆性扩增带,6例炎性病变标本示TCRγ-GR克隆性,提示他们为“克隆性皮炎”,需长期随访。结论 用PCR发现早期CTCL的PCRγ-GR克隆性,为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