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直视下射频消融迷宫术治疗心房颤动 (房颤 )的效果。方法 :选取 136例风湿性心脏病并发房颤患者 ,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下行射频消融迷宫术 ,同时行瓣膜替换术 ;另选取 18例患者 (包括风湿性心脏病并发房颤 13例 ,先天性心脏病并发房颤 5例 )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下行单纯右心房射频消融术 ,同时行瓣膜替换及其他心内畸形矫治。结果 :无手术死亡。射频消融迷宫术组有 112例恢复了窦性心律 ,占 82 .4 %;单纯右心房射频消融术组 11例恢复了窦性心律 ,占 6 1.1%。结论 :射频消融迷宫术治疗房颤成功率高 ,方法简单 ,效果满意 ,危险性小。  相似文献   

2.
探讨直视下微创迷宫术射频消融左房后壁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选择风湿性心瓣膜病伴房颤患者 1 6例 ,阵发性房颤 1例、持续性房颤 1 5例 ,房颤时间 1~ 1 0年 ,在瓣膜置换术中行直视下微创迷宫术射频消融左房后壁 ,即运用射频探针做围绕 4个肺静脉口的环形线性消融及连接消融环最低点与二尖瓣环的直线消融 ,输出功率 30~ 40W ,每次放电时间 45~ 60s ;同时应用胺碘酮辅助治疗 ;随访 6~ 1 2个月。结果显示 :1例手术失败 ,术后早期房颤复发 ;2例出院后房颤复发 ;1 5例持续性房颤患者中有 1 2例能够维持窦性心律 ,成功率 80 %。结论 :微创迷宫术射频消融左房后壁治疗风湿性心脏病房颤有较高的疗效 ,且方法简单 ,并发症少 ;同时应用胺碘酮能逆转心房电重构 ,减少房颤复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典型心房扑动(简称房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已成为首选治疗方法.但对于部分典型房扑合并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患者或部分持续性房颤患者,服用普罗帕酮或胺碘酮过程中,房颤可以转变为典型性房扑,关于射频消融治疗房扑后对房颤的影响国内少见报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内直视下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器质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的经验及疗效.方法:2008年12月至2010年2月间采用Cardioblate<,TM>冲洗式双极射频消融机为21例器质性心脏病(19例为风湿性瓣膜病、2例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施行消融术,其中持续性/永久性房颤17例,阵发性房颤4例,消融经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心瓣膜置换手术过程中心内直视下射频消融左心房后壁治疗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 )慢性心房颤动 (房颤 )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风心病伴慢性房颤患者 38例 ,房颤持续时间 (2 91± 6 4 2 )年 ,于瓣膜置换术中在心内直视下射频消融左心房后壁 ,即运用自制射频消融探针做围绕 4个肺静脉口的环形消融线及连接消融环最低点与二尖瓣环的消融线 ,输出功率 30~ 4 0W ,每次放电时间 4 5~ 6 0s;同时应用胺碘酮 3个月辅助治疗。 结果 消融时间为 (10± 4 )min ,无相关并发症。术后心脏复跳时 35例 (92 1% )为窦性心律 ,3例为房颤 ,其中 2例于 2 4h内转为窦性心律 ,另 1例随访至今仍为房颤 ;住院期间有 2例房颤复发 ,出院后 1个月左右又有 3例房颤复发 ,其余 32例按计划服用胺碘酮满 3个月后停药 ,随访 6~ 2 2 (13± 6 )个月无房颤复发。总成功率 84 2 %(32 / 38)。 结论 心内直视下射频消融左心房后壁治疗风心病慢性房颤有较高的疗效 ,且方法简单 ,并发症少 ;术后应用胺碘酮能辅助逆转心房电重构 ,减少房颤复发。  相似文献   

6.
樊学东 《山东医药》2011,51(6):88-89
目的观察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直视下射频消融治疗对慢性风湿性瓣膜病合并心房纤颤的疗效。方法选择80例有瓣膜置换手术指征并伴有慢性心房纤颤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在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冲洗式射频消融,对照组则未给予射频消融治疗。结果随访(8.6±3.1)个月,治疗组中34例术后恢复窦性心律,转复率为85%;对照组术后11例恢复了窦性心律,转复率为27.5%;两组房颤转复率相比,P〈0.05。两组均无明显并发症出现。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直视下射频消融治疗能安全有效地治疗风湿性瓣膜性心脏病伴慢性房颤。  相似文献   

7.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常见的伴发病。2005年6月至2007年6月,我们为34例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房颤患者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时采用心内直视冲洗式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房颤,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的心脏病患者行心内直视手术的同时进行冲洗射频改良迷宫Ⅲ手术,评价冲洗射频改良迷宫Ⅲ手术在心内直视手术中治疗房颤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04-05开始,采用Medtronic公司的射频消融系统对115例合并房颤的心脏病患者行心内直视手术的同时进行冲洗射频改良迷宫Ⅲ手术,其中包括双瓣置换术48例、二尖瓣置换术49例、主动脉瓣置换术2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同时行瓣膜置换术11例、冠状动脉搭桥术1例、三尖瓣置换术1例、其他手术3例。术后应用胺碘酮6个月。结果:115例患者手术当日109例房颤消除,其中95例为窦性心律,14例为结性心律;6例仍为房颤心律,房颤消除率为94.8%。术后随访3个月,82例维持窦性心律,10例为房性心律,房颤消除率为80%;14例基础心律为窦性心律或结性心律,但仍偶有房颤、房扑间断发作;9例仍为房颤心律。随访12~24个月,全组115例患者中80例维持窦性心律,11例为房性心律,房颤消除率为79.1%;9例基础心律为窦性心律或结性心律,但仍偶有房颤、房扑间断发作;15例为房颤。结论:冲洗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手术在治疗合并有房颤的心脏疾病的心内直视手术中安全、简便、易于操作...  相似文献   

9.
探讨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的可行性。 3例房颤患者房颤持续时间 2个月至 1年4个月。术前口服胺碘酮 ,1例转为窦性心律伴频发房性早搏 (简称房早 ) ,1例转为房早与短阵房颤和阵发心房扑动 (简称房扑 ) ,1例转为房早与阵发房性心动过速 (简称房速 )。经导管作点状消融或点状消融加房扑线性消融 ,2例术中房早消失 ,1例房早显著减少 ,经快速心房刺激或静脉点滴异丙肾上腺素均不能诱发房颤。 1例术后有短阵房颤发作 ,服用莫雷西嗪 ,房颤未再发作。结论 :某些持续性房颤用药物后可转复成窦性心律伴频发房早、房扑或房速 ,局部单点消融或单点消融加线性消融可以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0.
分析典型心房扑动(简称房扑)射频消融术后发生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的心房电生理特性,探讨心房内传导时间在房颤发生中的意义。56例典型房扑患者,其中19例有器质性心脏病,16例在消融前有房颤发作。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的电生理检查及标测,记录消融前后心房的电生理参数。根据消融术后随访是否有房颤的发生分为两组进行分析。结果:56例房扑患者全部消融成功,随访14±12(6~60)个月,中位数14个月。消融术后15例有房颤发作,其中3例进展为慢性房颤。15例有房颤发作患者的年龄较无房颤发作的患者大(57.1±13.6岁vs42.3±11.2岁,P<0.05),消融术前和术后的高右房至冠状窦的传导时间延长(分别为98.4±17.1msvs67.8±16.5ms;93.1±18.4msvs70.2±19.7ms;P均<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消融前有房颤发作的病史(危险比2.3,95%CI1.425~4.632,P=0.02)和窦性心律下高右房至冠状窦的传导时间超过90ms(危险比1.7,95%CI1.215~3.758,P=0.03)是预测射频消融术后发生房颤的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典型房扑射频消融术后发生房颤患者心房内传导延迟,并且房内传导延迟是预测射频消融术后发生房颤的重要电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11.
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典型心房扑动(房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的药物或经导管消融治疗的效果目前尚不理想。在部分典型房扑合并房颤或部分持续性房颤的患者中,服用Ⅰc类或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过程中,房颤可以转变为典型房扑,本组前瞻性地观察消融典型房扑并继续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对房颤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三尖瓣峡部消融对伴有典型心房扑动(房扑)和不伴典型房扑发作的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房颤射频消融治疗患者113例,根据有无典型房扑分为三尖瓣峡部消融组(CTI组)和未行三尖瓣峡部消融组(Non-CTI组),比较临床特征及手术特点,并随访术后典型房扑和房颤发生率.结果:Non-CTI组左房内径更大,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的比例、左房线性消融的比例更高.而CTI组射频消融时间较Non-CTI组更长.术后典型房扑和房颤发生率2组无显著区别.结论:无典型房扑发作的房颤患者,不行三尖瓣峡部消融,不会升高术后典型房扑发生率和房颤复发率,同时射频消融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13.
正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它增加栓塞的风险、降低心功能。心脏外科术同时行射频消融治疗房颤是有效的。本研究探讨心脏瓣膜病术中行双极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回顾性分析324例风湿性心脏病持续性房颤患者瓣膜置换术同时行双极射频消融的患者。房颤治疗采用了左房改良和简化的右房消融。248例行二尖瓣置换,76例行双瓣置换。54例同时行血栓清除术,97例行三尖瓣成形术。所有患者接受临  相似文献   

14.
介绍心内直视下以射频消融代替切割冷冻施行迷宫术加瓣膜置换术治疗并发房颤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经验。8例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下按照迷宫线路施行射频消融,同时完成瓣膜置换。6例术后即转为窦性心律;2例术后结性及窦性心律交替出现,出院时转为窦性心律。以射频消融代替切割冷冻施行迷宫术治疗房颤安全简便有效  相似文献   

15.
选择体表心电图表现为短阵心房扑动 (简称房扑 )的阵发性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病例 ,结合心内电生理标测和导管射频消融大静脉肌袖电隔离的结果 ,探讨短阵房扑与心脏大静脉肌袖和房颤的关系。 2 3例阵发性房颤 ,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表现为短阵发作的房扑的患者入选本研究 ,2 3例中有 17例进行了心内电生理标测 ,有 14例标测到短阵房扑和房颤 ,其中单纯短阵房扑发作 8例 ,短阵房扑触发房颤 6例 ,均提示短阵房扑为起源于大静脉肌袖的快速电活动所驱动 ,其中肺静脉 10根 ,上腔静脉 4根 ,均进行了相关肌袖的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治疗 ,成功 13例。结论 :短阵房扑的发生机理是大静脉肌袖的快速电活动所驱动 ,这种机制与阵发性房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短阵房扑可能是房颤由肌袖电活动触发的特征性心电图表现 ,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是治疗这一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照观察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换瓣术)过程中直视下微创迷宫术法射频消融左心房后壁治疗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慢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128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风心病伴慢性房颤患者中,76例在换瓣术中直视下以微创迷宫术法射频消融左心房后壁,设计两条迷宫线路:一条为围绕4个肺静脉口外侧的环形线,另一条为连接左下肺静脉口下缘与二尖瓣后叶根部的最短直线.术中分次节段性消融,输出功率30~40W,放电时间45~60 S;术前3 d静脉应用胺碘酮,术后口服3个月停药;随访24个月.其余52例拒绝行射频消融微创迷宫术的风心病患者设为对照组,其换瓣术、胺碘酮应用及术后随访同射频消融微创迷宫术组(消融组).结果 随访24个月,消融组成功率81.58%(62/76),对照组成功率44.23%(23/52),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换瓣术中采用直视下在左心房后壁行射频消融微创迷宫术法能显著提高术后维持窦性心律的成功率,比传统的药物治疗疗效好,且方法简单,并发症少.胺碘酮有助于逆转心房电重构,减少房颤复发.  相似文献   

17.
典型心房扑动的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回顾分析 35例典型心房扑动 (简称房扑 )患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结果。心内激动标测显示沿三尖瓣环 (TA)逆钟向折返性房扑 2 7例 ,顺钟向折返 2例 ,同时存在二种折返 6例。 8例行TA峡部拖带起搏者均呈隐匿性拖带 ,起搏后间期与房扑周长差值为 1± 4(- 3~ 5 )ms。采用TA峡部双线性消融、后峡部或 /和间隔峡部消融的方法治疗所有患者均成功。 15例以房扑不能再诱发为手术终点 ,随访 10例 ,3例复发 ,复发率 30 % ;2 0例达到TA峡部双向阻滞 ,随访 19例 ,1例复发 ,复发率 5 % ,两组比较P <0 .0 5。随访的 2 9例中 ,7例发生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 ,发生率 2 4%。与无房颤发作者相比 ,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心房扩大和有房颤病史者的比例明显增加 (6 / 7比 9/ 2 2 ,6 / 7比 4/ 2 2和 7/ 7比 2 / 2 2 ,均P <0 .0 5 )。结果表明 ,心内激动标测结合拖带起搏技术可确定典型房扑的诊断 ,后峡部或间隔峡部消融是治疗房扑的有效方法 ,以TA峡部双向阻滞为手术终点较房扑不能被再诱发为终点可明显降低复发率。房扑消融术后发生房颤与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心房扩大和术前存在房颤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瓣膜置换同时肺静脉隔离治疗风湿性瓣膜性心脏病永久性房颤的疗效。方法风湿性瓣膜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手术中合并房颤患者34例,17例消融组,17例对照组,消融组运用自制射频消融圈分别对4个肺静脉进行射频消融,术后随访,了解手术疗效。结果两组临床基线一致,平均随访(9.9±2.2)个月,消融组房颤转复率52.9%,对照组房颤转复率17.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结论心内膜射频消融隔离肺静脉能安全、较有效地治疗风湿性瓣膜性心脏病永久性房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内直视下射频消融隔离肺静脉口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患者58例,于瓣膜置换术中同时射频消融隔离肺静脉口.结果 50例术后即刻转为窦性心律,8例仍为心房颤动,术后1周6例由窦性心律转为持续性心房颤动,2例心房颤动恢复窦性心律.52例出院后随访3~24个月,40例维持窦性心律,成功率为77%.结论心内直视下射频消融隔离肺静脉口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有较好疗效,且方法简单,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房颤动右侧迷宫术的电生理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术中监测右侧迷宫术对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房颤动(房颤)电生理的影响。方法 采用心外膜标测技术对7例风湿性心脏病慢性房颤右侧迷宫术每一切口发生的电生理变化进行分析,术后进行心电随随访观察。结果 (1)术前心外膜标测右房^Ⅲ型房颤占6/7,左房多为单一折返的I型房颤或心房扑动(房扑)占5/7。(2)手术切割或冷冻右房时,左房标测图形无变化。(3)左房后壁中下部呈低振幅、规律、快速的反复激动,最为领先的部位是双电位区。(4)右房标测图形随切割冷冻步骤产生变化,由房颤转为房扑,房性或窦性心动过速。(5)术后平均随访3.7±2.9个月,全组病例均为房颤,心功能Ⅱ级。结论 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病慢性房颤在完成瓣膜置挠术的同时仅作右侧迷宫术不能消除房颤,电生理和手术的结果证明房颤的起源在左房,左房后壁中下部低振幅,规律、快速的双电位房波是风湿性心脏病慢性房颤的起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