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列腺癌已成为美国男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而在我国,随着老龄人口增加,其发病率也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前列腺癌的传统治疗方法包括外科治疗、放疗及去势治疗等,其中外科治疗被认为可以治愈前列腺癌,但需考虑前列腺癌分期;去势治疗虽能延缓疾病进展,但大部分患杼最终出现去势抵抗。因此,对于那些丧失手术机会以及去势抵抗的前列腺癌患者,目前尚兀明确有效的治疗手段,而前列腺癌免疫治疗的发展则为这些患者带米了福音。近年来,随着各期临床试验不断开展,前列腺癌免疫治疗已经取得l『较大进展,并有部分药物成功进入临床应用。但由于前列腺癌免疫治疗对患者免疫系统的干扰,其治疗过程仍伴发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本文就其中几种免疫治疗的原理、临床试验、疗效及不足之处,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前列腺癌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前列腺癌的治疗中,部分患者可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手术,但其余患者需要内分泌及其他非手术治疗。经抗雄激素治疗后部分患者病情好转,但部分患者在治疗12~18个月后逐渐对抗雄激素治疗失去反应,逐步发展为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非依赖性状态的出现是前列腺癌患者死亡的原因也是治疗的难点。近年来,对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的治疗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和进展。本文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接受近距离治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2001~2010年接受近距离治疗的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67例。随访术后PSA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分析影响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结果64例(95.5%)获得平均33.9(4~112)个月的随访。术前PSA平均为20.04ng/mL,术后最低PSA值平均为1.15ng/mL,40例(62.5%)患者最低PSA值〈1ng/mL,26例(40.6%)患者最低PSA值〈0.5ng/mL,达最低PSA值时间平均为术后11(1~26)个月。术后常见短期不良反应有:发热4例,血尿8例,便血3例。长期不良反应有:尿路刺激症状19例,便血7例,血尿2例,尿失禁2例,尿潴留1例。结论近距离治疗是局限性前列腺癌的有效治疗方法,疗效肯定,并发症发生率低,严重不良反应少见。  相似文献   

4.
间歇性雄激素阻断(intermittentandrogendeprivation,IAD)治疗是一种新的前列腺癌激素治疗方式。初步研究表明IAD治疗可以延缓激素抵抗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并可能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减少治疗费用,是一种可行的前列腺癌治疗方式。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对IAD治疗前列腺癌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前列腺癌是全球第二大男性癌症,大部分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发展为中晚期,雄激素剥夺疗法(Androgen deprivation therapy,ADT)始终是转移性前列腺癌最基础的治疗,但不论间歇性还是连续性内分泌治疗均有不良反应以及均会发展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中医药不仅对内分泌治疗产生的不良反应有改善作用,而且还能提高...  相似文献   

6.
随着前列腺癌发病率的逐渐升高,越来越多被确诊为前列腺癌的患者接受了前列腺癌根治术外科治疗,但该手术可带来诸如生活质量下降、经济负担加重等负面影响,同时有研究表明,部分前列腺癌患者,即使不经过治疗,其肿瘤进展的几率仍较低。现有的理论认为前列腺组织内的雄激素:双氢睾酮(DHT)可影响肿瘤细胞的生长,为研究其DHT水平与肿瘤生存期之间的关系,作者对1988~1989年期间经前列腺筛查诊断为前列腺癌的65名患者进行为期15年的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7.
前列腺癌患者雄激素撤除治疗后的不良事件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雄激素撤除治疗(ADT)在前列腺癌治疗中占有较高比例,广泛应用于局限性进展期前列腺癌、转移性前列腺癌及前列腺癌根治术后PSA复发者。前列腺癌患者撤除雄激素的结果是使患者产生比一般中老年男子雄激素部分缺乏综合征更加强烈的雄激素缺乏症状,其中比较明显的症状包括潮热、骨质疏松/骨折、性功能障碍、贫血、乳腺发育、肌容量减少、抑郁以及全面的生活质量(QOL)降低。  相似文献   

8.
89锶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放射性核素^89锶(^89Sr)在前列腺癌骨转移中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观察31例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使用^89Sr治疗后的止痛疗效、PSA变化、不良反应及血液学不良影响。结果:^89Sr治疗止痛总有效率为90.3%(28/31).PSA均有下降;不良反应主要为轻度可逆性骨髓造血功能损害;^89Sr对肝肾功能及电解质无明显不良影响。结论:^89Sr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疼痛效果明显.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灶亦有治疗作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近期的研究显示,对于T1-2N0的局限性前列腺癌,局部治疗后的10年特异性生存率为90%。因此,治疗相关性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对治疗方法的选择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前列腺癌的局部治疗中,永久性近距离放疗(BT)和外放疗(EBRT)以及两者联合应用是常用的治疗选择。研究数据显示,有近18.4%的低危前列腺癌患者选择BT,6.8%的患者选择EBRT治疗。推测2006年美国有近半数前列腺癌患者会选择放疗。BT治疗后尿瘘发生率约为0.3%-3.0%,EBRT治疗后尿瘘发生率为0-0.6%。但尿瘘的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大多需要手术治疗。作者对盆腔放疗后尿瘘患者进行总结,对发生尿瘘的危险因素以及顽固性尿瘘的治疗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89Sr联合注射用因卡膦酸二钠(商品名茵福,资福药业有限公司)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的护理经验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接受89Sr联合茵福治疗和护理的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治疗患者骨转移病灶疼痛感明显缓解,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89Sr联合双茵福治疗晚期骨转移的前列腺癌安全有效,及时的护理干预可明显缓解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11.
临床局限性前列腺癌放射治疗后有一部分患者会出现复发和转移,其预后往往不佳。对这部分患者进行早期诊断,恰当评估,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有助于提高治愈率和延长生存时间。本文就前列腺癌放射治疗后复发和转移的诊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肝脏是前列腺癌常见的内脏转移部位之一,治疗效果较差,是前列腺癌死亡的重要原因,本文观察射波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对前列腺癌肝转移的疗效、血清PSA的影响以及治疗不良反应。方法:分析2009年6月至2016年9月我院射波刀治疗中心治疗的20例前列腺癌伴肝转移患者,对前列腺癌伴肝转移且病灶1~3个行射波刀SBRT,给予总剂量为36 Gy(30~50 Gy),分割3~5次,处方剂量线范围为72%~94%。按照mRECIST标准进行实体瘤近期疗效评价,采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生存率及疾病控制率,使用常见不良反应评价标准4.0版(CTCAE 4.0)进行治疗反应评级。结果:所有研究患者中,完全缓解(CR)8例(40.0%),部分缓解(PR)9例(45.0%),无变化(SD)2例(10.0%),进展(PD)1例(5.0%),疾病有效率(CR+PR)85%,疾病控制率(CR+PR+SD)95%。14例PSA升高患者中,治疗后10例明显下降,PSA下降率71.4%。治疗后随访4~5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7个月,1、2年总生存期分别为85.0%、15.0%,20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16.5个月(95%CI, 12.12~22.88个月)。所有患者对治疗耐受良好,均完成全程放疗,不良反应轻微,治疗毒副反应主要局限于1~2级,未出现3级的毒副反应。结论:射波刀SBRT治疗前列腺癌肝转移安全有效,局部控制率高,可以降低前列腺癌的PSA水平并提高长期生存率,可推荐为临床上优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前列腺癌是男性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在迅速上升。 目前绝大多数患者采取雄激素剥夺治疗,与化疗相比,雄激素剥夺治疗的毒副作用较轻,更容易被患 者接受,但仍会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反应,本文将对前列腺癌雄激素剥夺治疗后骨质丢失的情况及防治 策略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雄激素剥夺治疗(androgen deprivation therapy,ADT)是前列腺癌的主要治疗方式,骨质疏松症与骨折风险的增加作为 ADT的主要不良反应,已严重威胁到前列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明显增加了社会健康成本。但预防与治疗 ADT所致的骨不良事件尚未受到临床实践的足够重视。本文就ADT对于前列腺癌患者骨健康的影响,如何监测、预防与治疗 ADT所致骨质疏松症及降低骨折风险,目前全球前列腺癌患者骨健康管理的现状及其可能造成的原因,如何改进的建议等进行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雄激素全阻断方法在前列腺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睾丸切除加氟他胺治疗C、D期前列腺癌患者23例,并与单纯应用氟他胺治疗的23例进行对照。结果雄激素全阻断疗法在降低PSA及缩小前列腺体积上优于对照组。有效率(完全缓解率加部分缓解率)治疗组为65%,对照组为39%。结论在前列腺癌的治疗中,雄激素全阻断治疗更合理,也更有效  相似文献   

16.
在美国,大约1/3人群患有肥胖症,每年新诊断的前列腺癌患者超过20万,因此如何治疗肥胖的前列腺癌患者己成为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肥胖是导致前列腺癌患者治疗失败的因素之一。Etstathion等通过对各种不同方法治疗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肿瘤分级、临床分期和PSA水平影响前列腺癌患者预后,而身体质量指数(BMI)越大临床分期可能越晚,而且高BMI可以增加前列腺癌放疗和手术治疗后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7.
背景:性功能是前列腺癌治疗后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HRQOL)最常受损的部分。然而,目前尚缺乏能够个体化预测前列腺癌治疗后患者勃起功能的检测手段。目的:根据每个前列腺癌患者的特点与治疗方案的不同来预测其长期勃起功能。方法:在一项多中心纵向队列研究(前列腺癌预后和治疗满意度质量评价;统计自2003~2006年)中,统计治疗前患者的特点、健康相关的性生  相似文献   

18.
前列腺癌是男性老年多发病,确诊患者的中位年龄为72岁,高峰年龄为75~79岁。大多数前列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呈惰性状态,进展较缓慢,所以确诊为前列腺癌的患者,其中大多数病例的预期寿命并不会因其而改变。由于前列腺癌患者有相对较长的癌特异生存期,目前关于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放射治疗及内分泌疗法等各种治疗方法的不良反应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相似文献   

19.
前列腺癌是欧美国家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高,但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亚洲国家发病率较低[1]。随着人口老龄化及临床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前列腺癌的总体发病率也呈增高趋势[2]。前列腺癌患者常以老年人居多,许多患者由于诸多因素不适合或者不愿意接受手术雄激素阻断治疗,而更乐意选择进行药物雄激素拮抗治疗[3]。然而大多数患者采用激素治疗常伴随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这些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间歇性雄激素阻断治疗与持续性雄激素阻断治疗晚期前列腺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65例晚期前列腺癌患者分为两组,A组34例行间歇性雄激素阻断(IAB)治疗,B组31例行持续性雄激素阻断(CAB)治疗,比较两组在疾病进展时间和不良反应方面的差异。结果A组中位随访时间为37.0个月,B组中位随访时间为35.8个月。A、B组疾病进展率分别为29.4%和5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A、B组疾病中位进展时间分别为34.9个月、28.4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8)。在有骨转移患者中,A、B组疾病中位进展时间分别为33.6个月、27.1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在无骨转移患者中,A、B组疾病中位进展时间分别为38.7个月、30.3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6)。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A组发生潮热症状23.5%、乳腺肿痛17.6%、骨质疏松14.7%。B组发生潮热症状64.5%、乳腺肿痛54.8%、骨质疏松45.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潮热症状P=0.0006,乳腺肿痛P=0.0014,骨质疏松P=0.0065。结论对晚期前列腺癌患者IAB治疗可以延缓病变的进展,减少雄激素阻断导致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应作为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的首选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