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联合针灸治疗脑梗死后肌张力增高的临床观察。方法将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予基础治疗,并行康复治疗。对照组口服巴氯芬,观察组患者采用针灸治疗,同时配合中药熏蒸疗法,两组均治疗3个月。采用修订版Ashworth评分法(MAS)观察两组患者肢体肌张力改善程度并评价临床疗效,采用表面肌电图(s EMG)测定患者肌肉的肌张力,采用四肢简化Fugl-Meyer评分量表(FMA)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以及生活自理能力Barthel指数(BI),记录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33%,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AS评分以及RMS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下降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MA及BI评分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升高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熏蒸联合针灸治疗脑梗死后患者肌张力增高,疗效显著,可帮助患者恢复肢体运动功能,提高自理能力,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
陈秀娟 《新中医》2021,53(3):140-143
目的:观察平衡针灸法联合中药熏蒸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中药熏蒸治疗,观察组给予平衡针灸法联合中药熏蒸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运动能力、自理能力、肌电图差异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92.50%高于对照组75.00%(P<0.05)。观察组治疗后肌张力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前四肢简化Fugl-Meyer评分量表(FMA)、Barthel指数(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FMA、BI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前肌张力肌电与肌力肌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肌张力肌电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肌力肌电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衡针灸法联合中药熏蒸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有利于提高患者运动功能与自理能力,减轻肌张力增高程度,改善肌张力表面肌电与肌力表面肌电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脑梗死后肌张力增高患者治疗中熏蒸联合针灸疗法对患者生活能力、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8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共108例梗死后肌张力增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n=53例)和研究组(n=5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熏蒸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针灸联合熏蒸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I评分、FMA评分、RMS评分和MAS评分,治疗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BI评分和FMA评分均明显高于各自治疗前(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BI评分和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RMS评分和MAS评分均明显低于各自治疗前(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RMS评分和M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研究组(P0.05)。结论脑梗死后肌张力增高患者治疗中采用针灸联合中药熏蒸可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恢复肢体运动功能,疗效显著,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联合按摩治疗痉挛型脑瘫临床效果。方法:68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和矫正按摩,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药熏蒸,比较两组患儿肌张力评定和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程肌张力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观察组肌张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肌张力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熏蒸结合按摩能有效地改善痉挛型脑瘫肌张力,临床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的疗效。方法将12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观察组60例。对照组采用物理疗法、Bobath治疗法,配合正确的护理及康复训练,观察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熏蒸,比较2组患儿运动功能(粗大运动功能评估(GMFM)及肌张力评分),及2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治疗后,2组患儿GMFM水平较前升高,肌张力评分则降低,但观察组改善更显著,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78.33%,观察组为95.00%,差异显著,P0.05。结论中药熏蒸配合正确的护理及康复训练对于降低痉挛性脑瘫患儿肌张力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
陈文煜  胡杰  郑贺彬 《新中医》2022,54(10):51-54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熏蒸联合振动疗法治疗脑卒中恢复期下肢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82例脑卒中恢复期下肢肌张力增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振动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血府逐瘀汤熏蒸治疗,2组均治疗8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肌张力、运动功能。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24%,高于对照组70.73%(P<0.05)。治疗后,2组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均方根振幅(RMS)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MAS评分、RMS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L)、Holden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FMA-L、FAC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9.76%,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88%,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熏蒸联合振动疗法治疗脑卒中恢复期下肢肌张力增高临床疗效较好,可有效降低患者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药熏蒸联合夹脊、督脉电针康复方案对脊髓损伤后下肢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脊髓损伤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单用中药熏蒸干预,观察组加用夹脊、督脉电针方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肌张力、下肢功能障碍、日常生活能力、双下肢运动及感觉指数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8周,两组患者各肌群肌张力评分均降低,观察组各肌群评分降低幅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肌力改善总有效率为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00%(P0.05);治疗8周,两组运动、感觉指数、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均上升,观察组评分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中药熏蒸联合夹脊、督脉电针康复治疗脊髓损伤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可促进患者各肌群肌张力恢复,改善患者下肢运动、感觉功能,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8.
彭廷凤 《四川中医》2022,(1):142-145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味联合中药熏蒸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的效果及对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9月~2020年9月收治的脑卒中后肌痉挛患者125例,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62例和对照组63例,对照组给予中药熏蒸治疗,观察组给予补阳还五汤加味联合中药熏蒸治疗,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肌张力、运动功能、疼痛情...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自拟通痹汤联合针刺拮抗肌运动点治疗脑梗死后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相应标准的117例脑梗死后肌张力增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针刺组、西医组,每组各39例,西医组给予患者西医综合疗法,针刺组在西医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针刺拮抗肌运动点疗法,联合组在针刺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自拟通痹汤进行治疗;各组治疗均10 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结果从临床痉挛指数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肌电信号检测水平、中医证候疗效等方面比较,联合组均优于针刺组与西医组(P 0.05)。结论采用自拟通痹汤联合针刺拮抗肌运动点治疗脑梗死后肌张力增高的临床应用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采用头电针疗法联合局部穴位注射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ACI)后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相应标准的78例ACI后肌张力增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与内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头电针与局部穴位注射;两组治疗均10 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结果在综合性痉挛状态指数(CSI)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价(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BI)评分等方面,观察组改善均要优于对照组(P 0.05或P 0.01);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 0.05或P 0.01)。结论采用头电针疗法联合局部穴位注射疗法治ACI后肌张力增高的临床应用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梁燕  张保朝  付国惠 《新中医》2021,53(3):60-63
目的:观察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舒筋止痉方内服、熏洗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2组均采用常规现代医学疗法与康复技术训练进行治疗,观察组加用舒筋止痉方内服、熏洗。2组均连续治疗6周。治疗前、治疗6周后评定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评分、临床痉挛指数量表(CSI)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比较2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6周后,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MAS评分、CSI评分、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观察组3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2组ADL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观察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2组FMA上肢评分、下肢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观察组3项分值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常规现代医学疗法的基础上加用舒筋止痉方内服、熏洗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可进一步减轻痉挛程度,同时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能力,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使用解语丹联合醒脑开窍针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影响研究。方法将选取的68位脑梗死且伴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常规针刺组)、B组(解语丹联合醒脑开窍针组)各34例,分别于治疗前、后评价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使用Barthel(BI)评分、Fugl-Meyer量表评分来对运动功能进行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差异,在接受治疗之后,对受试患者进行随访调查。结果①在经过上述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与运动功能得大提高,且神经损伤功能得以缓解。(P<0.05);②经过治疗,随访B组患者后发现,B组患者的指标比之A组患者均有所改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脑梗死恢复期且伴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使用解语丹加减联合醒脑开窍针有明显的效果,在临床上值得推广,缓解患者的疾患。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点穴治瘫十法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确诊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应用基础治疗+针灸康复+点穴治疗,对照组应用基础治疗+针灸康复,治疗1个月后观察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患者治疗后 NIHSS 积分明显少于对照组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且治疗组的患者治疗后FMA 积分、BI 积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自身前后对比,治疗组患者经治疗1个月后NIHSS 积分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且 FMA 积分、BI 积分有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点穴治瘫十法配合常规针灸能较好地改善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促进受损的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孙瑶  李柏霖  胡楠 《吉林中医药》2021,41(2):272-274
目的 探讨眼针联合带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偏瘫肢体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选取中风后偏瘫患者的112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应用眼针联合带针康复训练.比较2组临床总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肢体功能评分(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I).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86%,对...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医醒脑安神疏肝解郁针法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8月—2018年7月在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治疗的126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63例,对照组采用盐酸氟西汀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辅以醒脑安神疏肝解郁针法治疗,2组均治疗8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抑郁病情、生活质量及血清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的差异,观察2组治疗效果并记录2组用药安全情况。结果2组治疗后NIHSS评分、HAMD-17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BI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HAMD-17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血清5-HT、NE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清5-HT、NE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1%(58/63),高于对照组的74.6%(47/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辅以醒脑安神疏肝解郁针法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可提高血清5-HT、NE含量,有助于减轻抑郁程度,改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且治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联合推拿和针灸治疗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20年7月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中风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进行编号,按编号单双数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推拿+针灸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熏蒸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红细胞压积(HCT)、纤维蛋白原(FBG)、血浆黏度(CP)、免疫学(lgA,lgG,lgM)、神经缺损(NDF)、运动功能(FMA)、临床痉挛指数(CSI)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96.00%,对照组为8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FBG、CP、HCT、IgA、IgM、IgG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NDF、CSI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FMA评分上升,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00%和1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中药熏蒸法联合推拿、针灸可改善中风患者血循环状态和免疫调节,促进神经及运动功能恢复,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陈玲 《河南中医》2012,32(10):1304-1306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后偏瘫BrunnstromⅠ-Ⅱ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采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和对照组30例(采用针灸结合传统推拿),于治疗前、治疗后7d及治疗后14 d分别进行简式Fugl - Meye运动功能评测(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结果:①治疗前两组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治疗前后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治疗7d后观察组FMA评分、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4 d后观察组FMA评分、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偏瘫BrunnstromⅠ - Ⅱ期患者肢体的运动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后患者在针刺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经筋推拿改善上肢痉挛性瘫痪的效果观察。[方法]收集2018年1—6月在院的缺血性卒中后并伴有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每日采用经筋推拿,6 d为1个疗程,休息1 d,8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上肢痉挛改善的程度;对照组采取中风病一般护理常规及针刺治疗,疗程与观察组相同。[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临床痉挛量表(CSI)评分、Ashworth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MBI)评分、平衡评估量表(Fugl-Meyer)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SI评分、Ashworth评分、NIHSS评分、MBI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患者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针刺治疗配合经筋推拿可以有效地改善缺血性卒中患者上肢痉挛,同时降低了肌张力,提高了日常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缪刺法联合中药熏洗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的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8月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月华分院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后SHS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信封简单随机法1:1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缪刺法联合中药熏洗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联合中药熏洗治疗。评价2组患者患侧上肢疼痛情况、运动功能及肿胀程度。结果:2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患手肿胀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评分、巴塞尔指数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2周和4周观察组患者VA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评分、巴塞尔指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4周后在改善疼痛、患手肿胀程度、运动功能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效果最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0%,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缪刺法联合中药熏洗可减轻卒中后SHS患者患肢疼痛,提高运动功能并缓解肿胀程度。  相似文献   

20.
兰谢  余帅江 《陕西中医》2022,(7):954-957
目的:探讨温针灸对中风后遗症患者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9例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41例采用温针灸治疗,观察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FMA)、Barthel指数、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一氧化氮(NO)、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水平等。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和中医证候积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NIHSS评分、血清Hcy、NO、TNF-α、S100-β、CRP、IL-6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 FMA评分、Barthel指数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温针灸对中风后遗症有较好的疗效,能有效降低血清Hcy、TNF-α及NO水平,抑制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有助于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