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近代湖南的中医界人士开办了十余所中医学校。他们参照西方教育形式,自行编印教材,聘请名医执教,授课以中医经典著作为主,兼顾西医内容,注重对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训练。这些为湖南现代中医学校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经验,某些方面直到今天依然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半个多世纪以来,吕炳奎是我国中医界广为熟悉和仰慕的代表与卓越领导人,对中医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公认的新中国中医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又是中医理论大家、临床大家、教育大家。他为创立发展全国中医事业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在关键时刻振臂高呼、力挽狂澜,捍卫党的中医政策,端正航向,使中医事业健康地发展。赢得了中医界的普遍赞誉与拥戴,亲切地称他为“全国中医的良师益友”、“杏林元勋”。  相似文献   

3.
半个多世纪以来,吕炳奎是我国中医界广为熟悉和仰慕的代表与卓越领导人,对中医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公认的新中国中医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又是中医理论大家、临床大家、教育大家。他为创立发展全国中医事业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在关键时刻振臂高呼、力挽狂澜,捍卫党的中医政策,端正航向,使中医事业健康地发展。赢得了中医界的普遍赞誉与拥戴,亲切地称他为“全国中医的良师益友”、“杏林元勋”。  相似文献   

4.
孤岛时期(1937年11月-1941年12月),时逸人等一批中医教育家迁入上海租界,兴办中医杂志、学校以及医院诊所,中医教育事业呈现出畸型繁荣的景象.时逸人以《复兴中医》为园地,宣传其改进中医学术与中医教育的主张;通过上海中医专科学校与复兴中医专科学校办学实践,在中医办学的规范化、教材编纂的标准化、师资任用的专业化、临床教学的常规化等方面进行了尝试.但是,在“整理国故”的社会压力、中医学校入轨的转型压力和中医学校生存的经济压力下,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孤岛沦陷,这些学校纷纷倒闭.尽管如此,时逸人等中医志士在孤岛时期所做的改进中医教育的努力,为当代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的办学经验。  相似文献   

5.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朱建平研究员主编的《近代中医界重大创新之研究》于2009年4月由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全书近32万字,分近代中医界创新的背景与概况、近代新式中医教育与中医医院、近代中医防治传染病之创新、其他学术与技术之创新、近代中医界创新对当代的启示等5章,后附问卷调查表及报告。  相似文献   

6.
在重庆清末民国的中医教育,都是私人传授,由于时代的演变,中医界人士处于自生自灭,政府不重视的情况下,采取自力更生的办法来开展中医教育,现介绍两所中医校如下: 一、四川巴县医学堂四川巴县医学堂,是川东最早的中医学校,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二年,地址在重庆城内宗水书院内,由李荣春慨助资会,陈裕然任管理,(即校长),有声望最好的教师王恭甫,此  相似文献   

7.
江西中医学院是江西省培养中医药高级专门人才的最高学府,创办于1959年5月19日。江西以办学形式培养中医人才的历史较长。早在清朝光绪年间南昌就办有一所“医学堂”.1932年,部分中医界名流联合创办了五年学制的江西中医专门学校。1945年办有三年学制的江西中医学校。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1953年创办江西中医进修学校,于1958年更名为江西中医专科学校。1959年5月19日,经江西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江西中医专科学校改为江西中医学院,校址设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争取中医教育合法化运动始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整个民国时期,政府及西化派对中医:的压制和排挤始终没有停息,中医教育事业受到了空前的摧残和损失。中医界为争取中医教育合法化问题,一面与之作长期斗争,一面不懈地维持中医教育的残局,兴办了一些中医学校,培养了一批中医人才。  相似文献   

9.
在清末整个中国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之下,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机体中的重要部件开始发生重大转变.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五大方面,即新式教育的勃兴;新式中医从业人员的出现;中医院的创建;中医报刊杂志的发行;中医学术团体的组建.中医界积极挽救危局的系列举措,顺应了当时整个中国社会转型的潮流,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  相似文献   

10.
采用史料挖掘和分析等方法 ,梳理和总结了中国近代中医教育发展历程,将此历程划分为清代末期、北洋时期和民国时期三个阶段,对各阶段中医教育办学模式和特点进行归纳和分析。认为清代末期中医教育主要为官办教育、师带徒和中医社团等多种教育形式相结合,并显现出中西方文化、中西医教育融合的特点;北洋时期地方中医教育和学校教育逐步兴起,为今后学校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民国时期学校教育逐步走向成熟,完善并修订了学制、教材、课程等相关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1.
从教育理念的发展及中医药院校教学改革的实践需要出发,论述通识教育对于中医药院校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意义;分析开展通识教育的机遇与挑战,并结合世界通识教育发展概况和中医药院校的特征,阐述通识教育和医学人文相结合提升学生素养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医学院校医学影像学教育现状分析,结合工作实际,提出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思路,旨在与同道一起探讨,培育出适应现代医学影像学发展的新型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传统中医师承师徒的人文素质和传承方式,结合现代中医大学教育现状,探索更适合中医特色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方法]首先结合当前中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展开讨论,继而从中医与传统文化之相承关系、老中医成才经验、社会卫生需求、中医自身学科发展特点等方面,探讨中医教育一种新的发展之路.[结果]分析出现代中医教育培养模式存在3种亟待弥补的问题:一是割裂了中医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二是忽略了中医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构建和培养方式.三是忽略了中医维护人民生命健康服务社会的功能.[结论]高等中医院校中医人才之培养在结合现代设施和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应充分吸收几千年来中医本有的传承经验和成果.  相似文献   

14.
依靠传统的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不能降低西部地区和发达地区的高等医学院校医学教育水平之间的差距。因此,西部地区医学教育发展方向应根据我国国情,大力普及以远程网络教学为主导地位的现代教育技术,加强医学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实现网络化教育资源共享,以促进西部地区医学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专业思想教育在中医教育体系中具有根本性和领引性的作用,必须明确其主体地位。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立场出发,在教学的组织管理、专业教学、学生工作等各个方面,通过导向性和辅助性教育手段,使学员端正学习动机,激发学习热情,形成正确的专业价值观和优良的专业品质,增强专业发展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中国中医药本科院校设置现状,提出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建议。方法采取文献查询与专家咨询方法,对中国设置的25所中医药本科院校现状进行分析。结果中国独立设置的中医药本科院校有25所,中部地区设置比例较高,且规模较大;平均占地面积1 200亩,平均招生规模1 800人/年,其中中医药类占41.4%,平均设置专业17个,中医药类相关专业比例为38.1%;15所院校拥有中医药类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其中9所院校在东部地区,25所院校均有中医药类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没有独立设置中医药本科院校,其中4个在西部地区。25所独立的中医药本科院校均设置在经济较好的省会城市。办学指标比较,东、中、西部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结论国家振兴中医药事业需同步推进中医药高等教育,尤其需要加大对西部地区独立的中医药本科院校建设的支持与投入力度。  相似文献   

17.
从中医自身的特点出发,无论是独立设置的中医院校,还是西医院校的中医专业,都应遵循中医教育的客观规律,发挥优势,在继承中医真谛的基础上,突出特色,努力培养合格的中医药人才,促进中医教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SP及OSCE在医学生临床技能评估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SP及其带来的医学教育评估新技术OSCE能在临床技能评估中为医学生提供一个逼真、全面的考试氛围,已被国内外医学院校广泛应用,具有真实、有效、可靠等特点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在中医临床教学评估引入此项技术,符合中医教育的发展要求,可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数内更好地掌握临床各科所必须的基本技能。  相似文献   

19.
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实践对中医药事业和个体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在此,介绍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为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初步探索,揭示了当前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即创新创业氛围不够浓厚、相关教育严重缩水、实践问题凸显。提出中医药院校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具体途径: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改革中医药院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转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和管理方式、建立完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孵化基金。以期有效推进中医药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相似文献   

20.
中医药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以新时代本科教育创新发展为契机,加快中医药专业特色发展,围绕产业需求,优化专业布局。本文以云南省中医药院校在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过程中的探索实践为例,对中医药教育专业建设进行实证研究,构建专业评价机制,为各学科专业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