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高压球囊与普通球囊临床应用于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狭窄的手术成功率及疗效。方法对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40例AVF狭窄或闭塞患者进行介入治疗,随机分为高压球囊组(RBP 24 atm)和普通球囊组(RBP 14 atm),每组各20例,比较两组血管形成术后手术成功率,扩张压力、通畅率。结果高压球囊组与普通球囊手术成功率分别为100%和80%(P=0.035);高压球囊组扩张压力较普通球囊组高,扩张次数较少。高压球囊组与普通球囊组的平均扩张压力分别为(15.40±0.844)atm和(13.20±0.601)atm(P=0.040),平均扩张次数分别为(1.25±0.099)次和(2.05±0.15)次(P0.001),其中18例患者需要使用﹥15 atm的球囊扩张压力,无出血等并发症。随访6个月无死亡病例,术后6个月高压球囊组和普通球囊组开放率分别为80%和50%(P=0.047)。结论高压球囊在手术成功率、6个月开放率均优于普通球囊,45%的自体动静脉内瘘病变需要﹥15atm的扩张压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终末期肾病患者采用人工血管建立动静脉内瘘(AVG)的长期通畅率、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方法对2012年4月至2016年7月在本中心行AVG术的155例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术后并发症的情况和统计术后初级通畅率、辅助初级通畅率及次级通畅率。结果本组患者共建立158例次AVG,技术成功率为100%。围术期死亡率为0,平均随访时间18.9(3~56)个月。初级通畅期平均13.6(1~37)个月,1年初级通畅率为72.13%,1年辅助初级通畅率为83.61%,1年次级通畅率为98.36%。2年初级通畅率为43.10%,2年辅助初级通畅率为44.83%,2年次级通畅率为93.10%。随访期间内,149例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肿胀,3.2周左右消退。55例患者发生内瘘狭窄(121例次),38例患者血栓形成(61例次)。38例患者和15例患者分别出现Ⅰ期和Ⅱ期窃血综合征。假性动脉瘤4例,感染2例。结论 AVG术后并发症整体可控,经过积极处理也具有较高的次级通畅率,是无法建立AVF时重要的替代选择。但是AVG长期初级通畅率目前并不高,随访维护成本较高,AVG术前应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充分告知,使其对AVG有合理的预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球囊扩张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04月~2017年12月杭州市中医院肾内科收治的AVF狭窄患者22例,其中男15例,女7例,平均年龄(61. 86±18. 70)岁;患者透析龄(62. 77±36. 99)月;内瘘使用时间2~107月,中位数为55月,所有患者均行超声引导下球囊扩张术,记录狭窄位置、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术中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第1、3、6、9个月内瘘的初级通畅率。结果:22例患者共计有24处狭窄,动脉狭窄1处,吻合口附近狭窄8处,静脉流出道狭窄15处。球囊扩张术技术成功率和临床成功率均为100%。术后1、3、6、9个月的初级通畅率分别为95. 45%、86. 36%、86. 36%和77. 27%,随访9个月再狭窄发生率为22. 73%。结论:B超引导下球囊扩张治疗自体动静脉瘘管腔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覆膜支架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45例AVF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覆膜支架组(17例)和球囊扩张组(2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覆膜支架组的6个月及12个月初级通畅率明显高于球囊扩张组(100.00% vs 78.57%, P=0.040; 100.00% vs 64.29%, 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6个月及12个月次级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覆膜支架治疗AVF狭窄与单纯球囊扩张相比,可以明显提高6个月及12个月的初级通畅率,对于反复狭窄的AVF,植入覆膜支架后可明显延长患者的再次干预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裸支架与覆膜支架治疗人工血管动静脉瘘(AVG)静脉端吻合口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1月中日友好医院收治的上肢AVG患者因静脉端吻合口狭窄及血栓形成而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共40例患者符合条件,其中男性16例,女性24例。所有患者行Fogarty导管取栓+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术后随访1年,观察术后6、9、12个月的动静脉瘘初级通畅率、累积次级通畅率。结果 32例患者行Fogarty导管取栓+球囊扩+裸支架植入术(裸支架组),8例行Fogarty导管取栓+球囊扩张+覆膜支架植入术(覆膜支架组)。临床成功率和技术成功率均为100%。围术期死亡率为0。裸支架植入后6、9、12个月的初级通畅率为与覆膜支架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68.8%、59.4%、56.3%与75.0%、75.0%、62.3%,P=0.209);而裸支架植入后6、9、12个月的的累积次级通畅率为87.5%、84.3%、78.1%,覆膜支架为87.5%、87.5%、87.5%;两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342)。结论对于AVG术后血栓性静脉端吻合口狭窄患者,裸支架和覆膜支架植入后12个月的初级通畅率及累积次级通畅率无明显差异。需要前瞻性随机对照实验进一步证实以及新的治疗手段提高移植物内瘘的通畅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患者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通畅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收集南京鼓楼医院血管外科2012年1月至2017年4月54例行上肢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的54例患者,统计术后1年、2年的初级通畅率及1年的次级通畅率,分析影响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通畅的危险因素。结果 54例患者手术成功率100%,围术期死亡率0。平均随访时间25个月(12~80个月),术后1年的初级通畅率为50.0%,2年的初级通畅率为22.2%,1年的次级通畅率为81.0%。年龄与肱动脉内径为影响通畅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VG的初级通畅率尚可,及时干预后有较高的再次通畅率。肱动脉内径越小,年龄越大,越可能发生狭窄或堵塞。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 balloon,DCB)应用于球囊辅助促成熟(balloon-assisted maturation,BAM)技术治疗不成熟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8例使用DCB进行首次BAM治疗的AVF不成熟患者临床资料。结果BAM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临床成功率为94.4%。术后6个月、1年、2年初级通畅率分别为83.0%、73.7%、39.5%,次级通畅率分别为93.8%、93.8%、70.3%。结论DCB应用于BAM技术治疗不成熟AVF的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优异,短中期通畅率均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成形技术在治疗血液透析用动静脉内瘘(AVF)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5年12月间采用球囊扩张成形技术治疗的31例血液透析用AVF狭窄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1例患者中,男18例,女13例;桡动脉-头静脉内瘘27例,桡动脉-贵要静脉内瘘2例,尺动脉-贵要静脉内瘘2例;均接受球囊扩张技术治疗。28例(90.3%)获得技术上的成功,围手术期无患者死亡。1例患者术后出现动脉穿刺处假性动脉瘤,1例患者术后出现AVF血栓形成,1例患者出现前臂皮下血肿,其他所有患者AVF恢复通畅并能够以正常流量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术后随访3~12个月,3、6、12个月初次通畅率分别为92.9%,75.0%,50.0%。结论:球囊扩张成形术处理AVF狭窄性病变微创、安全,是AVF狭窄性病变的合理治疗方法,但其中长期疗效仍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药物洗脱支架和球囊扩张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87例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球囊扩张组44例和支架植入组43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及术后狭窄内径、透析血流量和术后6个月、12个月初级通畅率以及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所有患者临床成功率100%。支架植入组和球囊扩张组技术成功率分别为100%和91.0%。2组患者术后狭窄内径及透析血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支架植入组和球囊扩张组术后6个月初级通畅率分别为79.1%和45.5%,支架植入组6个月初级通畅率优于球囊扩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支架植入组和球囊扩张组12个月初级通畅率分别为30.2%和9.1%,支架植入组12个月初级通畅率优于球囊扩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药物洗脱支架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安全、有效,与球囊扩张术相比,可以提高术后初级通畅率,为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球囊扩张后植入覆膜支架与单纯球囊扩张治疗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AVG)失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中日友好医院2014年3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43例AVG失功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病变特点、治疗及预后情况,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覆膜支架组(20例)和球囊扩张组(23例),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两组围术期及术后30天的并发症和死亡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覆膜支架组的6个月及12个月一期通畅率均明显高于球囊扩张组(6个月:60.00%vs 30.34%,P=0.034;12个月:20.00%vs 0%,P=0.005)。覆膜支架组6个月辅助一期通畅率优于球囊扩张组为(70.00%vs 34.78%,P=0.019)。两组6个月及12个月的二期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个月:100%vs 100%,P=0.999;12个月:90.00%vs 95.65%,P=0.491。覆膜支架组12个月的通路功能指数高于球囊扩张组(6.90±2.71 vs 4.96±1.15,P=0.003)。结论球囊扩张后植入覆膜支架治疗AVG失功与单纯球囊扩张相比,可以明显提高6个月及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但对AVG是否应常规进行监测及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皮球囊扩张(PTA)治疗前臂Brescia-Cimino内瘘(B-C AVF)狭窄的技术成功(TS)率与一期通畅率的相关性,同时分析影响TS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18年3月本中心经PTA治疗的B-C AVF狭窄病例,对比分析技术不成功(TF)组和TS组的一期通畅率,探讨影响TS的相关因素。结果共74例患者纳入研究,整体一期通畅时间为(7.79±0.48)个月,TS组(41例)一期通畅时间为(9.77±0.61)个月,优于TF组(33例)的一期通畅时间(5.42±0.53)月(P0.01)。TF组使用普通球囊比例更高(54.5%),而TS组使用高压球囊比例更高(68.3%)(P=0.048),TF组比TS组需要多次扩张(2次)的比例更高(90.9%VS 24.4%)(P=0.001)。结论 PTA治疗B-C AVF狭窄中,TS可以延长一期通畅时间,提高通畅率,使用高压球囊可以增加TS率,从而减少球囊的多次扩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前臂动静脉内瘘失功后修复的方法和疗效。方法:42例前臂动静脉内瘘失功的患者,29例开放手术修复,13例经皮血管成形术(PTA)修复。并用Kaplan-Meier法制作狭窄病变内瘘(伴或不伴血栓)修复后内瘘通畅的生存曲线,用Log Rank检验比较手术修复和介入修复后通畅率的差异。结果:随访1~18个月,手术组29例修复成功(100%),PTA组12例修复成功(92%),伴有狭窄的内瘘修复后瘘管的通畅率平均生存时间:手术修复组(16.811±0.803)月,介入修复组(6.092±0.787)月,Log Rank检验,χ2=7.098,P=0.008,对伴有狭窄的内瘘,手术修复后通畅率显著高于介入修复后通畅率。结论:根据患者血管条件选择合适的手术位置和手术方式可较好的修复失功内瘘,通畅率较高;PTA修复内瘘有微创、方便、快捷的优势,但术后再狭窄发生率较手术组高,且对复杂病例应慎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介入治疗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术后狭窄和闭塞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在中山市人民医院采用穿刺溶栓、球囊扩张解除人工血管、吻合口及锁骨下静脉狭窄治疗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闭塞主要是狭窄基础上继发血栓形成,平均有(3.5±2.3)处狭窄,介入开通率100.0%。4例发生局部穿刺口渗血,压迫后缓解。随访1年累计通畅率66.67%,2年累计通畅率33.33%。结论介入可有效地治疗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术后狭窄和闭塞,延长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单中心即穿型人工血管应用于血液透析通路的36个月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采用即穿型人工血管建立的移植物动静脉内瘘(AVG)病人的临床资料,搜集病人的基线资料、术中情况、术后穿刺时间、术后并发症及通畅率情况,根据病人的超声随访,分为规律随访组与未规律随访组,比较两组的通畅率。结果 总共有75例病人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9例,女性36例,平均年龄为(60.1±15.8)岁,平均术后首次穿刺时间为(3.3±2.2)d。平均随访时间为(39.2±8.5)个月,术后12个月、24个月、36个月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62.7%、40.0%、21.3%,一期辅助通畅率分别为77.3%、50.7%、33.3%,二期通畅率分别为94.7%、90.7%、89.3%。规律随访组的一期辅助通畅率显著高于未规律随访组(P值分别为0.026、0.027和0.008)。结论 即穿型AVG的长期通畅率结果满意,规律超声随访可以有效提高术后一期辅助通畅率,减少急性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腔内血管成形术在治疗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AVF)狭窄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的24例前臂AVF狭窄的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术前及术后即刻狭窄处内径,对通畅率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 24例患者均获得技术成功,成功率为100%(24/24)。无穿刺部位假性动脉瘤及皮下血肿等并发症发生,除1例术后AVF血栓形成,围术期无患者死亡。术后随访3、6、9、12个月的初级通畅率分别为87.50%(21/24)、83.33%(20/24)、79.17%(19/24)、58.33%(14/24)。结论超声引导下PTA治疗AVF狭窄性病变微创、安全,是AVF狭窄性病变的合理治疗方法,近期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CIRCULINE■人工血管在血透通路中的单中心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至2022年6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47例使用CIRCULINE■人工血管建立动静脉内瘘的患者临床应用情况。结果手术成功率100%。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均成功穿刺使用,首次穿刺时间为术后22~542 d,平均(56±76)d。患者随访率100%,平均随访时间(654±220)d。随访期间10例患者死亡,死亡前通路均通畅;共发生35例狭窄,20例血栓,6例感染,5例襻底打折,均行相应处理,无夹层发生。患者术后6、12、24个月的初级通畅率分别为74.5%、44.7%、27.7%,次级通畅率分别为97.9%、97.9%、93.6%。结论使用CIRCULINE■人工血管作为血液透析通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头静脉转位贵要(腋)静脉加内瘘缩窄术治疗高流量肱动脉-头静脉内瘘(BCF)患者头静脉弓狭窄(CAS)的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7年6月22例因CAS入院的高流量BCF患者,行头静脉转位贵要(腋)静脉加内瘘缩窄术治疗,观察患者术后24 h的超声内瘘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术后内瘘的初级通畅率及次级通畅率。结果:术前22例患者平均透析时间(73.5±44.4)个月,头静脉弓内径(2.1±0.5)mm,人均接受过(1.9±0.4)次经皮球囊扩张成形术(PTA)治疗。术后24 h,患者肱动脉阻力指数及肱动脉内径较术前无明显变化(均P0.05),但肱动脉平均血流量及吻合口/静脉流出道内径较术前明显下降(均P0.05)。平均随访时间21.5个月,术后6、12、24、36个月初级通畅率分别为100%、100%、93.3%、58.3%,较其行PTA时明显升高(χ~2=49.23,P=0.000);6、12、24、36个月次级通畅率均为100%。术后仅有2例出现皮下血肿,无需处理;术后及随访期间无血栓事件发生。结论:静脉转位贵要(腋)静脉加内瘘缩窄术治疗高流量BCF患者CAS安全可控,能获得较好的远期通畅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静脉端不同吻合方式的临床应用效果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的96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人工血管静脉端吻合方式,分为端端吻合组(49例)和端侧吻合组(47例),比较两组术后相关临床指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6周,端端吻合组的内瘘血流量高于端侧吻合组[(697±188) ml/min vs (601±154) ml/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术后6个月,端端吻合组和端侧吻合组的初级通畅率(89.80%vs 89.36%)、辅助初级通畅率(93.88%vs 93.61%)、次级通畅率(97.95%vs 97.87%)和尿素清除指数(1.28±0.22 vs 1.31±0.1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端端吻合组的初级通畅率(65.31%vs 55.31%)和次级通畅率(91.83%vs 82.98%)显著高于端侧吻合组(P<0.05),辅助初级通畅率(79.59%vs 74.47%)和尿素清除指数(1.33±0.16 vs 1.35±0.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端端吻合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6.93%,端侧吻合组为65.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 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采用端端吻合方式时,内瘘血流量更大、通畅率更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临床应用效果及预后更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并比较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和传统切除重建手术在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 AVF)非单纯吻合口处狭窄诊治中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在2017年01月—2020年06月期间南京明基医院因非单纯吻合口处狭窄造成动静脉内瘘功能不良而行PTA治疗或切除重建手术共263例患者临床与随访资料。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两种手术方式解除内瘘狭窄的效果。结果:患者中PTA组(研究组)205例次,切除重建组(对照组)58例次。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内瘘狭窄类型、狭窄数量、内瘘功能不良表现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A患者的初级通畅率在术后12个月、术后24个月均低于切除重建手术患者(P<0.05)。PTA组患者的次级通畅率在术后24个月高于切除重建手术患者(P<0.05)。Ⅰ+Ⅱ+Ⅳ型狭窄、3处及以上狭窄是初级通畅的危险因素,Ⅰ+Ⅱ+Ⅳ型狭窄、3处及以上狭窄也是次级通畅的危险因素,P...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球囊扩张联合覆膜支架植入治疗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AVG)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选取15例经皮腔内血管成型术(PTA)疗效欠佳的AVG狭窄患者,且具备以下特点:狭窄长度不超过7 cm,狭窄程度大于50%;PTA后3个月内狭窄复发2次或以上;扩张后残余狭窄>30%或狭窄部位立即弹性回缩.所有患者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行球囊扩张后植入不同内径的聚四氟乙烯覆膜支架.结果 男3例,女12例,平均年龄(66±12)岁.支架植入前内瘘平均使用时间为(19.5±15.0)个月.共植入支架16枚,技术成功率100%,植入部位为静脉吻合口9例(9/15);静脉流出道6例(6/15),其中头静脉3例,肱静脉2例,腋静脉1例.首次开通率3个月为40%,6个月为19%,12个月为13%.再次开通率3个月为93%,6个月为88%,12个月为87%.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4.9±5.3)个月,再窄狭率为87%(13/15).术后PTA 36例次,支架内狭窄36% (13/36);支架远端狭窄8% (3/36);支架近端狭窄22%(8/36);与支架无关的狭窄33% (12/36).AVG中位生存时间为25个月.结论 球囊扩张联合覆膜支架植入治疗AVG狭窄技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首次开通率不高,但再次开通率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