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段宝军  张彦军 《中国学校卫生》2014,35(10):1551-1553
儿童虐待与忽视已成为国际上普遍关注的公共卫生领域的热点问题.目前,国际上一般将儿童虐待与忽视分为4种类型,即身体虐待、性虐待、心理虐待和各种形式的忽视,其中心理虐待与忽视是儿童虐待与忽视的核心成分,可对儿童造成广泛、深远的不良影响[1-3].以往研究表明,忽视能够正向预测儿童孤独感程度[4];遭受忽视的儿童比正常儿童表现得更为孤独[5];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和自我意识之间存在负相关,儿童虐待对自我概念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情感虐待、忽视对自我意识具有负向预测作用[6-7].  相似文献   

2.
陈晨  郭黎岩  王冰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7):1088-1090
儿童虐待是指对儿童有义务抚养、监管及有操纵权的人做出足以对儿童的健康生存、生长发育及尊严造成实际的或潜在的伤害行为,包括各种形式的躯体和情感虐待、性虐待、忽视及对其进行经济性剥削[1].国际卫生组织将儿童虐待主要划分为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以及忽视等4种类型.其中情感虐待是儿童虐待的核心组成部分[2],它是指父母或看护人等经常对孩子侮辱、恐吓、指责、轻视或孤立等,或忽视孩子的情感需要[3].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研究情感虐待与情绪问题(抑郁、焦虑、孤独感)、认知问题(情绪面孔反应、情绪面孔注意偏向)以及心理健康问题[4-5]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儿童忽视(neglect)是国际上公认的儿童伤害(maltreatments)四大类型(身体虐待、性虐待、情感虐待和忽视)中发生率最高、波及面最广、影响也最大的一类[1],约占总发生率的50%;发生原因与多种因素有关,危害程度主要受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的服务体系与质量、政府作为、法律法规政策的完善、家庭与家长的关注、儿童生活环境的安全卫生等.近年来,我国各地不断发生的儿童青少年被侵害案件,除与犯罪分子的恶行有关外,更值得反思的是整个社会、学校、家庭、家长对儿童的忽视,包括身体忽视、情感忽视、教育忽视、安全忽视、医疗忽视和社会忽视等各个层面.儿童忽视已成为影响我国儿童青少年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4.
儿童忽视与身体虐待、性虐待、情感虐待共称为儿童伤害( mahreatment).其中,儿童忽视是发生率最高、涉及面最广、影响也最大的一类[1-3].它可导致儿童心理、行为异常和生长发育障碍,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具有"毁灭性"的打击[4-6].忽视更可能发生于低年龄段,尤其0~5岁是高峰期,所以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应是关注的重点[7].3~6岁儿童在日常活动中与幼儿园保教人员密切接触,所以保教人员是关键和特殊人物[8-9],他们对儿童忽视的认知状况决定了儿童是否被忽视及忽视的报告情况[9].目前,我国有关幼儿园保教人员对儿童忽视的认知、教育需求及影响因素内容报道甚少,为此,笔者于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在广东省部分城市开展了相关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儿童期受虐待经历与大学生自杀意念之间的关联,为保障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提供依据。方法2018年5-7月,运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山西省6所大学的大学生(儿童期虐待有效调查人数3 854名,自杀意念有效调查3 882名),进行儿童期虐待问卷中文版和自杀意念自评量表调查。结果儿童期至少有过1种虐待经历的占42.4%,近1周内有过自杀意念的占3.9%。经χ~2检验,儿童期遭受过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躯体忽视、情感忽视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均高于未遭受相应虐待大学生(χ2值分别为13.78,12.97,17.10,56.56,66.58,P值均<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儿童期各型受虐待经历均和大学生自杀意念存在正相关(r值分别为0.06,0.06,0.07,0.12,0.13,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发现,在控制其他影响因素后,儿童期遭受躯体忽视以及情感忽视与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2.18,2.07,P值均<0.05)。结论儿童期遭受躯体忽视和情感忽视可增加大学生自杀意念的风险。在儿童少年早期给予足够的关注和爱护可能有助于防止成年期自杀意念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要重视儿童虐待问题的预防与干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概述  世界卫生组织 (WHO)把虐待儿童视为当前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儿童虐待 (childabuse)是指父母、监护人或其他年长者对儿童施以躯体暴力和性暴力 ,造成儿童躯体与情感的伤害 ,甚至导致死亡 ;或对儿童的日常照顾、情感需求、生活监护、医疗和教育的忽视 (neglect)现象[1] 。儿童虐待的类型是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对儿童虐待方式的概括。早在一百多年前 ,就有有关儿童虐待的著作出版。很难估计特定文化因素导致的对儿童的摧残究竟有多广泛 ,如旧中国女孩裹足、宫廷太监的阉割、印度某些地方将儿童头颅变形、非洲某些地区施行女…  相似文献   

7.
范勇 《现代预防医学》2021,(19):3588-3590
目的 了解长三角地区双一流高校大学生儿童期遭受虐待经历与自杀意念之间的关系,为双一流高校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帮助。方法 在长三角地区的三省一市选取8所双一流高校的2412名大学生进行虐待经历和自杀意念的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XC小五号.EPS;P〗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双一流高校大学生儿童时期遭受1种及以上虐待经历的人数占43.99%。其中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躯体忽视、情感忽视的比例分别为12.11%、6.67%、17.21%、36.40%和21.43%。大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为3.94%。情感忽视(OR=2.08)、躯体忽视(OR=2.19)与大学生自杀意念存在正相关(P值均<0.01)。结论 大学生在儿童期遭受躯体和情感忽视与自杀意念相关,预防儿童期虐待经历有助于预防大学阶段产生自杀意念。  相似文献   

8.
儿童忽视是国际上儿童伤害(maltreatment)4大类型(即身体虐待、性虐待、情感虐待和忽视)中发生率最高、波及面最广、影响也最大的一类.在发达国家,儿童忽视的发生率超过其他3类伤害的总和,在美国约占到2/3[1].由于各国社会、文化及观念等方面的差异,目前国际社会公认的儿童忽视概念为:严重或长期地疏忽了对儿童基本需要(包括身体、食品与营养、衣着、情感、安全、医疗、教育等)的满足,以致危害或损害了儿童的健康或发展,或在本来可以避免的情况下使儿童面对极大的威胁[2].儿童忽视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它存在于任何时间任何社会当中,中国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9.
儿童忽视是指父母或监护人对儿童的日常照顾、情感需求、生活监护、安全及教育的忽视现象[1].世界卫生组织1977年曾指出,儿童虐待与忽视是一个社会现象和公共卫生问题,在所有的时间里存在于所有的社会中[2].潘建平等[3]在2003年共同开发了我国儿童忽视的常模,并研制了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云南省民族众多,各地生活习惯、文化习俗都有所不同.笔者于2013年3月对云南省3地农村户籍小学一至三年级小学生进行了调查,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科学可行的解决方案以及可操作性的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探讨儿童期虐待与成年后安全感之间的关系以及儿童期留守的调节作用,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抽取湖南中医药大学1 115名大一学生进行调查.采用儿童期创伤问卷简化版(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 Short Form,CTQ-SF)和安全感量表(Security Questionnaire,SQ)测量学生心理及行为特征.结果 儿童早期虐待组的人际安全感和确定控制感得分均低于非虐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人际安全感与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95,-0.127,-0.132,-0.252,-0.196,P值均<0.05),确定控制感与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11,-0.138,-0.115,-0.205,-0.125,P值均<0.05).情感虐待和情感忽视均对人际安全感得分(β值分别为-0.227,-0.147,P值均<0.05)和确定控制感得分有预测作用(β值分别为-0.274,-0.076,P值均<0.05).儿童期留守在儿童期虐待与成年后安全感之间起调节作用(P=0.004).结论 情感虐待和情感忽视对安全感起负向预测作用,儿童期留守在儿童期虐待与成年后安全感之间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儿童虐待(child abuse,CA)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是公众健康领域令人困扰的一部分,覆盖了家庭、社会文化、教育甚至医疗卫生体系[1].美国1岁以上儿童死亡的首要原因是外伤性损伤,而在所有形式的外伤性损伤中,儿童虐待是死亡和发病的重要组成部分[1].近年来对儿童虐待的研究发现,儿童期受虐待的成人会对自己的子女实施虐待,表现为虐待的代际循环(transgenerational cycle of maltreatment,TCM)[2].目前,国际上将儿童虐待分为4种类型,即躯体虐待(父母或监护人对儿童实施暴力)、心理虐待(攻击儿童的心理幸福)、性虐待(直接或间接地伤害儿童的性器官和性发展)和忽视(养育者不能满足儿童身心发展的需求)[3].  相似文献   

12.
探讨童年期虐待经历与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的关系,为青少年自伤行为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贵阳市7所中学抽取4 617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统计学指标、童年期虐待经历、自伤行为等.采用x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中学生自伤行为及童年期虐待检出率的差异,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童年期虐待经历对自伤行为的影响.结果 中学生自伤行为的检出率为44.3%,初中生(47.4%)高于高中生(4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童年期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及躯体忽视的发生率依次为37.7%,16.8%,7.7%,61.4%和50.7%.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学习成绩较差及有心理病理症状的中学生受虐情况较重,自伤行为发生率也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x2检验显示,任何一种童年期虐待经历都会增加自伤行为的发生(P值均<0.05).Logistic回归模型发现,童年期虐待(情感、躯体、性虐待)和忽视(情感、躯体)均会增加自伤行为的发生;且随着虐待类型数目的增加,自伤行为的发生风险呈增加趋势(P值均<0.01).结论 童年期虐待经历是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加强对童年期虐待问题的重视和干预,可作为中学生自伤行为防控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3.
了解大学生童年期受虐待的常见形式及其对抑郁的影响,为虐待导致抑郁的相关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宁夏2所高校2 120名大学生,采用童年期创伤问卷(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CTQ)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分别评定童年期虐待和抑郁状况.结果 大学生童年期遭受虐待检出率为35.9%,遭受多种形式虐待的检出率为19.3%,占全部受虐待行为的53.7%.其中情感忽视+躯体忽视虐待组合形式所占比例最高,为14.7%.遭受虐待的种类数和严重程度可以分别解释抑郁5%和14.4%的变异.遭受虐待的种类数和虐待严重程度对抑郁的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且两者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忽视是大学生童年期最常见的受虐待形式,且大学生抑郁受虐待种类数和虐待严重程度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初步掌握中国0~17岁儿童虐待问题的流行现状,为制定和实施预防儿童虐待策略提供建议。方法 通过对近20年(1992-2012年)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检索,获取较全面的、有代表性的中国儿童虐待流行病学研究资料,参考证据质量分级和推荐强度系统(GRADE)方法编制了文献质量评价体系,对文献质量和内容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筛选出84篇文献综合分析中国儿童虐待的流行现状的文献,其中仅研究躯体虐待的文献有11篇,仅研究情感虐待的有3篇,仅研究性虐待的15篇,仅研究忽视的12篇,其余均为多种虐待同时研究。1)躯体虐待:城市地区儿童遭受躯体虐待的发生率为41.2%~67.3%,农村地区为32.4%~39.4%。不同研究对躯体虐待的测量方法不一致。2)情感虐待:目前尚没有统一的情感虐待测量方法,不同研究显示的儿童情感虐待发生率存在较大差异,发生率在10.6%~67.1%之间。3)性虐待:现有研究比较多的是调查16岁前发生的性虐待,多采用成年人回顾的方式进行调查。男性遭受性虐待的发生率为10.2%~23.0%,女性遭受性虐待的发生率为14.2%~25.5%。4)忽视:国内研究者从1999年开始进行忽视评价工具和标准的研究,形成了适用于城乡人群、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中国忽视评价量表。城市3~17岁儿童的被忽视发生率为22.4%~32.8%,农村0~6岁儿童的被忽视发生率为53.7%~54.9%,暂无农村6岁以上儿童被忽视发生率的数据。结论 中国儿童虐待问题不容忽视,需要在儿童虐待定义、调查工具编制、全国流行现状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分析广西少数民族偏远山区儿童虐待(CA)现况及影响因素,为开展儿童虐待预防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运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采用儿童受虐筛查表(SQCA)对广西少数民族偏远山区5 390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并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儿童虐待的影响因素.结果 有5 273名儿童曾遭受家人虐待,报告率达97.8%.言语侮辱、经济控制、用刀棒等伤人、忽视、隔离、拳打脚踢、抓咬打耳光等、性侵犯虐待的报告率分别为74.0%,64.4%,52.6%,44.4%,37.3%,26.3%,26.3%和5.1%.8种类型的虐待行为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 821.953,P<0.01).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大、跟父母生活在一起、家庭所在地为城镇是儿童虐待发生的保护因素;兄弟姐妹多、精神质个性明显、父亲酗酒是儿童虐待发生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 应加强对少数民族偏远山区儿童虐待问题的重视,减少儿童虐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2011年数据显示,10~ 19岁网民占总体比例的26.7%,青少年由于出生在"新的虚拟世界"且意识不到出现成瘾的问题[1],因此,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影响最大且与青少年的物质滥用有着密切关系[2~3].童年期虐待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这一不良经历与青少年多种不良心理、行为有着密切联系.有研究发现,儿童情感虐待与青少年抑郁存在因果联系[4],受到心理虐待与忽视的青少年可能更会求助于网络,易于发生网络成瘾[5-6].大量研究证实,网络成瘾和抑郁症状密切相关[7-9].因此,探讨童年期虐待、抑郁症状和网络成瘾三者间的深层次关系对于初中生网络成瘾行为的预防和矫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许多研究表明,儿童虐待和忽视可导致近期或远期不同程度的行为、认知、情感、身体机能和生长发育障碍,造成身体智力和精神损害,甚至直接导致死亡[1-3].儿童品行问题是指儿童反复出现违反与其年龄相应的社会道德准则或纪律,侵犯他人或公共利益的行为,包括反社会性、攻击性或对抗性行为[4].青少年的品行问题与一系列不利于健康和社会成就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如学业失败、被捕、吸毒、性病、怀孕、伤害和死亡[5].行为倾向又称行为意向,是个体在特定情景中对特定态度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倾向[5].尽早发现青少年品行问题行为倾向,有益于品行问题行为的预防和矫治.本研究以丹东市初中生为研究对象,探讨父母的心理虐待与忽视对初中生品行问题行为倾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武汉市中小学生早期创伤经历,探讨早期创伤经历与心理弹性的关联。方法于2015年9—10月整群抽样法选取武汉市10~15岁中小学生4871人,其中男生2517人,女生2354人,使用自编一般情况量表、儿童期创伤问卷(CTQ)和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进行自评问卷调查。结果调查对象CD-RISC平均得分为(64. 70±18. 34),不同的性别(t=5. 373,P <0. 001)、年龄(F=49. 401,P <0. 001)、母亲文化程度(F=36. 129,P<0. 001)、父母关系(F=89. 831,P<0. 001)和家庭经济状况(F=36. 547,P<0. 001)的心理弹性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早期创伤检出率为30. 1%,男生(χ~2=42. 272,P <0. 001)、母亲文化程度较低(χ~2=44. 345,P <0. 001)、父母关系较差(χ~2=133. 045,P<0. 001)、家庭经济状况较差(χ~2=31. 231,P <0. 001)的对象早期创伤检出率较高;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与心理弹性总分均呈显著负相关(r值依次为-0. 256、-0. 107、-0. 053、-0. 355和-0. 308,P<0. 01);回归模型显示,中小学生性别、年龄、情感虐待、情感忽视和躯体忽视(标准化B依次为-0. 156、-0. 117、-0. 109、-0. 214和-0. 149,P<0. 01)对心理弹性有显著预测作用。结论较高的情感虐待、情感忽视和躯体忽视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弹性低有关,可通过避免或减少情感虐待、情感忽视和躯体忽视从而提升儿童青少年心理弹性。  相似文献   

19.
探讨东北某城市小学生家长对儿童情感忽视问题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在小学生家长中开展预防儿童虐待提供参考.方法 对东北某城市2所小学一~六年级1 200名小学生家长进行不记名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 在被调查的小学生家长中,对儿童的总情感忽视率为31.3%,男、女儿童情感忽视率分别为33.2%和2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2.001,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家长对儿童情感忽视的主要因素有儿童学习成绩、母亲文化程度、父母婚姻状况、父母童年期受虐经历及父母对情感忽视的认识(P值均<0.05).结论 小学生家长中存在对儿童的情感忽视问题.应该重视在小学生家长中开展预防儿童情感忽视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20.
了解中学生童年期虐待经历和心理资本现状及其关系,为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哈尔滨市某城乡初、高中1 894名在校学生进行儿童期虐待问卷(CTQ-SF)及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调查.结果 中学生童年期虐待总发生率为98.3%.除情感虐待外,虐待经历的其他维度得分男生均高于女生(P值均<0.01).除躯体虐待外,农村地区中学生虐待经历的其他维度得分均高于城市(P值均<0.05).中学生心理资本状况较好,其中男生的自我效能和韧性维度得分高于女生,城市学生的心理资本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农村学生(P值均<0.05).除性虐待仅与韧性维度呈负相关外,其他虐待经历与心理资本各维度间均呈负相关.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情感忽视及躯体忽视均能负向预测心理资本的各维度(P值均<0.05);情感虐待能负向预测心理资本的韧性、希望及乐观维度(P值均<0.01).结论 虐待经历与心理资本关联密切,虐待的发生不利于青少年心理资本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