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刺四神聪、风池穴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海马区病理形态学及PTEN、Akt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对VD治疗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将Morris水迷宫试验筛选后75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15只/组),分别为正常组、假手术组、Pulsinelli四血管阻断法(4-VO)的VD大鼠模型组、手针组(毫针组)和电针组。造模成功7 d后予针刺干预,手针组选择四神聪穴、风池穴,每次30 min;电针组选取相同穴位,连接电疗仪于同侧穴位,选取连续波,调节波幅大小以见到大鼠肢体微颤,留针30 min;均每日1次,共干预3周。采用光镜观察各组大鼠海马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采用RT-PCR技术检测各组大鼠海马区PTEN mRNA、Akt mRNA表达水平。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经过手针和电针治疗后,大鼠海马区病理改变较模型组相应时间点有明显改善,主要表现为神经细胞排列较规整,核仁较清晰,胶质细胞数目有所减少,凋亡小体和炎细胞数量有所减轻,这种改变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表现更为明显。与正常组、假手术组相比较,模型组大鼠在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治疗第21天各时点PTEN mRNA均明显升高(P 0.01),Akt mRNA均明显降低(P 0.01);与模型组比较,手针组、电针组大鼠在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治疗第21天各时点PTEN mRNA明显降低(P 0.05或P 0.01),Akt mRNA明显升高(P 0.05或P 0.01);与手针组比较,电针组大鼠在治疗第14天、治疗第21天时点PTEN mRNA降低更为显著(P 0.05),在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和治疗第21天各时点Akt mRNA升高更为显著(P 0.05)。结论:针刺四神聪、风池穴能够减轻血管性痴呆(VD)大鼠海马区炎症反应,改善病变程度,其机制可能与其下调PTEN mRNA表达、上调Akt m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摘要:观察针刺四神聪、风池穴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海马区病理形态学及PTEN、Akt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对VD治疗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将Morris水迷宫试验筛选后75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15只/组),分别为正常组、假手术组、Pulsinelli四血管阻断法(4-VO)的VD大鼠模型组、手针组(毫针组)和电针组。造模成功7天针刺干预,手针组予四神聪穴、风池穴进行针刺干预,每次30 min;电针组选取相同穴位,连接电疗仪于同侧穴位,选取连续波,调节波幅大小以见到大鼠肢体微颤,留针30min;均每日1次,共干预3周。采用光镜观察各组大鼠海马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采用RT-PCR技术检测各组大鼠海马区PTEN mRNA、Akt mRNA表达水平。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正常组大鼠海马区神经细胞排列紧密,神经元形态规整,核仁清晰;假手术组各时间点大鼠海马区神经细胞排列较紧密,神经元形态尚规整,核仁清晰,散见少量凋亡小体和炎细胞;模型组各时间点大鼠海马区神经细胞排列紊乱,神经元形态欠规整,核仁不清晰,胶质细胞数目明显增多,可见大量神经元凋亡小体和炎细胞;经过手针和电针治疗后,大鼠海马区病理改变较模型组相应时间点有明显改善。主要表现为神经细胞排列较规整,核仁较清晰,胶质细胞数目有所减少,凋亡小体和炎细胞数量有所减轻。这种改变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表现更为明显。与正常组、假手术组相比较,模型组大鼠在治疗第7d、治疗第14d、治疗第21各时点PTEN mRNA均明显升高(P<0.01),Akt mRNA均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手针组、电针组大鼠在治疗第7d、治疗第14d、治疗第21各时点PTEN mRNA明显降低(P<0.05,P<0.01),Akt mRNA明显升高(P<0.05,P<0.01);与手针组比较,电针组大鼠在治疗第14d、治疗第21d时点PTEN mRNA降低更为显著(P<0.05),在治疗第7d、治疗第14d、治疗第21d各时点Akt mRNA升高更为显著(P<0.05)。结论:针刺四神聪、风池穴能够减轻血管性痴呆(VD)大鼠海马区炎症反应,改善病变程度,其机制可能与其下调PTEN mRNA表达、上调Akt m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针刺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血清TNF-α、IL-1β及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为临床治疗血管性痴呆提供依据.方法:将168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手针组、电针组.采用四血管阻断法制作VD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进行针刺四神聪、风池穴干预.从不同时间点通过Morris水迷宫测试V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血清TNF-α、IL-1β含量的变化.结果:同一时间点,手针组、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穿越平台次数增多,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同一时间点,电针组较手针组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时间点,手针组、电针组大鼠血清TNF-α和IL-1β含量与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四神聪、风池穴能改善V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具有脑保护作用,能降低VD大鼠血清中的TNF-α、IL-1β含量,并且电针比手针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观察针康法对脑缺血大鼠Caspase-3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康法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机制.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康复组和针康组.改良的线栓法制备永久性脑缺血模型,采用实时荧光PCR法检测Caspase-3 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大鼠海马组织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大鼠Caspase-3 mRNA和蛋白未见表达;模型组各个时间点Caspase-3 mRNA和蛋白表达均较假手术组增加(P<0.01);术后3天、7天、14天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康复组和针康组Caspase-3 mRNA及蛋白表达均减少(P<0.05);术后21天,与针刺组、康复组相比,针康组Caspase-3 mRNA及蛋白表达趋于一致(P>0.05).结论:脑缺血可引起Caspase-3 mR-NA和蛋白的表达上调,针刺结合康复疗法可下调Caspase-3 mRNA和蛋白,从而抑制海马神经元的凋亡,保护神经元.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长期针刺治疗对慢性坐骨神经结扎性损伤(CCI)模型大鼠的镇痛效应及外周血清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镇痛的作用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共37只,随机分为CCI假手术组(n=9)、CCI对照组(n=9)、CCI手针组(n=10)、CCI电针组(n=9)。所有大鼠均在术前、术后第7、17、27、37天进行机械性痛阈测定;于术后第37天,采用ELISA方法测定外周血清中TNF-仅、IL-1β、IL-6蛋白表达。结果CCI对照组、CCI手针组和CCI电针组大鼠在治疗前机械性痛阈较术前明显下降,与同-时间段CCI假手术组大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天开始到第37天实验结束,CCI手针组和CCI电针组机械性痛阈较治疗前逐渐改善(P〈0.05)。CCI对照组大鼠血清TNF-α和IL-6含量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O.05,P〈O.01);CCI手针组和CCI电针组大鼠血清TNF-仅的含量显著低于CCI对照组(P〈0.05),并且两组大鼠血清IL-6含量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IL-1β在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制血清中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可能是针刺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夹脊电针对大鼠脊髓继发性损伤后c-fos mRNA及BNIP3 mRNA表达及其变化规律,以及对CBS运动功能评分的影响,观察夹脊电针对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凋亡机制。方法:用改良Alle’s重物坠落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后模型,在各时间点观察各组不同时间脊髓内c-fos mRNA及BNIP3 mRNA表达水平以及CBS评分的变化。结果:CBS评分结果显示:7天后,夹脊电针组大鼠的动作完成明显优于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具有显著性差异。c-fos mRNA阳性细胞数量表达结果显示:假手术组脊髓内存在少量c-fos mRNA弱阳性的神经细胞,且3个时间点表达的变化不显著;模型组和夹脊电针组的c-fos mRNA表达,在术后均迅速升高,在术后第1天时明显升高,第3天时,表达逐渐下降,第7天时有所回升;夹脊电针组和模型组在各时间点的c-fos mRNA表达阳性细胞数量,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术后第1天时,夹脊电针组与模型组相比,c-fos mRNA表达阳性细胞数低于模型组;术后第3天时,夹脊电针组与模型组相比,不具有显著差异;术后第7天时,夹脊电针组与模型组相比,c-fos mRNA表达阳性细胞数高于模型组。BNIP3 mRNA表达结果显示:夹脊电针组内比较,治疗7天组与治疗3天组相比,BNIP3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夹脊电针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治疗7天时,BNIP3 mRNA表达水平有明显降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夹脊电针可促进脊髓损伤后肢体运动、感觉功能的恢复,并通过影响c-fos mRNA及BNIP3 mRNA的表达,促进脊髓损伤后功能的恢复及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针与手针对脑梗死大鼠神经运动功能恢复及梗死区周边星形胶质细胞(AS)活化程度的影响,比较不同针刺方式效应、作用机制的差异。方法:选取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手针组,每组按造模成功后3 d、7 d、14 d 3个时间点分为12个亚组(n=6)。采用改良线栓法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以bederson评分评定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免疫组化方法检测GFAP表达及脑星形胶质细胞的活性。结果:模型组各时间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电针组、手针组高(P<0.01,0.05);而电针组和手针组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免疫组化结果:SD大鼠脑梗死后GFAP表达上调,电针组、手针组各个时间点GFAP阳性细胞表达高于模型组(P<0.01,0.05);同时,第3 d、7 d时电针组与手针组大鼠GAFP阳性细胞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14 d时手针组GFAP表达高于电针组(P<0.01)。结论:电针与手针在脑梗死后均可不同程度上调GFAP表达及调整AS活化程度以促进影响神经功能恢复,但电针组作用效果可能更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观察夹脊电针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转基因小鼠(ALS-SOD1~(G93A))腰髓运动神经元细胞凋亡及Bax、Bcl-2、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夹脊电针防治ALS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6只雄性ALS-SOD1~(G93A)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手针组和电针组,每组12只,同窝12只雄性野生型小鼠作为野生组。手针组针刺腰部夹脊穴,每周2次,每次20min,连续治疗4周;电针组采用电针腰部夹脊穴治疗,电针刺激量为1mA,2Hz,疗程同手针组。转棒实验检测各组小鼠运动功能,TUNEL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腰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腰髓Bax、Bcl-2、Caspase-3表达水平。结果:与野生组比较,模型组转棒时间下降(P0.05),腰髓前角凋亡细胞增加,Bax、Caspase-3阳性细胞增加,Bcl-2阳性细胞减少,腰髓组织Bax、Caspase-3表达水平升高,Bcl-2表达水平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手针组、电针组转棒时间显著延长(P0.05),腰髓前角凋亡细胞减少,Bax、Caspase-3阳性细减少,Bcl-2阳性细胞增加,腰髓组织Bax、Caspase-3表达水平明显降低,Bcl-2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且电针组改善程度更为显著(P0.01)。结论:夹脊电针可能通过调节ALS-SOD1~(G93A)小鼠腰髓组织Bax、Bcl-2、Caspase-3蛋白表达,影响运动神经元细胞凋亡,从而延缓ALS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电针傍刺对大鼠皮肤压疮血管生成素Ang-1及Ang-2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傍刺对大鼠皮肤压疮修复的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90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电针组、针刺组与空白组,每组30只。再将其随机分入5个治疗时间点,即1天组、3天组、5天组、7天组、9天组,每小组6只。在大鼠腿部近膝关节骨隆突处用造模装置制造压疮后针刺组取压疮局部皮肤进行傍刺治疗,电针组在针刺组基础上配合电针治疗,每次30min,每日1次。连续观察治疗过程中创面/修复的形态学变化并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Ang-1与Ang-2的表达情况。结果:大鼠压疮皮肤Ang-1表达阳性细胞累计积分,电针3天组与9天组均高于针刺与空白3天与9天组(P0.05);电针3天组高于电针1天组(P0.05);针刺5天组低于针刺3天组(P0.05);大鼠压疮皮肤组织Ang-2表达阳性细胞累计积分,电针1天组与9天组均高于空白1天组与9天组(P0.05);电针3天组与7天组均高于针刺与空白3天与7天组(P0.05);电针5天组高于针刺5天组(P0.05);针刺5天组高于空白5天组(P0.05);电针3天组高于电针1天组(P0.05);电针5天组低于电针3天组(P0.05);针刺7天组低于针刺5天组。结论:电针傍刺能促进大鼠压疮皮肤创伤修复,其机制可能与调节不同时间内压疮皮肤中Ang-1及Ang-2表达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动态观测电针运动区对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大鼠海马内巢蛋白(Nestin)和神经生长因子β(NGFβ)的影响,探讨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神经再生机制。方法:用线栓法制作大鼠MCAO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针刺组。横木行走实验检测神经功能障碍的改变;Western blot检测Nestin的表达;实时定量RT-PCR方法检测海马组织NGF mRNA基因表达变化。结果:随治疗时间的延长针刺组横木行走实验评分呈升高趋势,在第14天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时间点针刺组大鼠海马巢蛋白表达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提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大鼠NGF mRNA基因表达显著提高(P0.01)。结论:电针运动区能显著上调大鼠海马组织Nestin蛋白及NGF mRNA基因表达,促进神经再生,加快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潘娅  戴桃李  杨琼  陈粲 《四川中医》2008,26(8):17-18
目的:探讨针刺耳穴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的治疗机制。方法:用四血管阻塞改良法建立VD大鼠模型,造模后针刺“肾”、“心”耳穴,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第Ⅲ象限活动时间和穿越站台次数,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大鼠海马Caspase-3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表达。结果:针刺耳穴后,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明显提高(P〈0.01或P〈0.05),海马Caspase-3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明显减少(P〈0.05)。结论:针刺“肾”、“心”耳穴可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Caspase-3表达减少、抑制缺血海马神经细胞的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对脑缺血损伤大鼠大脑海马区Caspase-3蛋白表达及神经行为学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脑缺血模型组、针刺治疗组,每组10只,采用化学刺激诱导血栓性闭塞大脑中动脉造成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针刺治疗组针刺“百会”、“水沟”,每日1次,治疗7d,治疗结束后,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针刺前后大鼠缺血区凋亡细胞及海马区Caspase-3蛋白表达的变化。且造模后1-2h及治疗结束后分别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脑缺血模型组海马区Caspase-3蛋白表达增加(P〈0.01),针剌后大鼠脑海马区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减少,与脑缺血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且造模后1~2h的神经症状行为评分均有阳性反应,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针刺治疗组大鼠治疗前后的神经症状行为评分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针刺可以改善脑缺血后神经损伤体征;针刺可减轻Caspase-3蛋白的过度表达,这可能是针刺减轻脑缺血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电针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治疗效应及其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200-220g雄性大鼠60只,除假手术组10只外,其余均用4-VO法造模后,存活大鼠随机分为:电针组14只,尼莫通组13只,模型组13只。电针组针刺百会、大椎,尼莫通组以剂量12mg/kg给药,假手术组与模型组未予治疗。用Morris水迷宫评价观察治疗20d后各组大鼠在学习记忆方面的变化.并观察血红素氧化酶基因的蛋白表达和mRNA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逃避潜伏期、HO-1蛋白表达、HO-1mRNA吸光度比值显著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尼莫通组逃避潜伏期、HO-1蛋白表达显著减少(P〈0.01),HO-1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尼莫通组比较.电针组逃避潜伏期,HO-1蛋白表达、HO-1 mRNA吸光度比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治疗能够改善V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减少海马和皮质神经元细胞HO-1蛋白表达和mRNA表达.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参芎化瘀胶囊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大鼠海马CA1区NF-κBp65表达的影响.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参芎化瘀胶囊组.采用反复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同时腹腔注射硝普钠制备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应用Morris水迷宫检测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化法检测NF-κBp65表达.结果 ①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海马CA1区NF-κB p65阳性细胞[(26.67±5.71)个/高倍视野]明显增多(P均<0.01);②与模型组比较,参芎化瘀胶囊治疗组NF-κB p65阳性细胞[(12.83±6.62)个/高倍视野]减少(P<0.01).结论 参芎化瘀胶囊可能通过减少VD大鼠脑内NF-κB p65的表达发挥脑保护作用,改善V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电针治疗高血压病合并心肌肥厚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将12周龄雄性WKY大鼠12只作为正常组,24只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各12只。电针组大鼠采用毫针分别于“百会”和双侧“太冲”直刺1~2 mm,进针后不施任何补泻手法。“百会”与右侧“太冲”分别连接韩氏电针仪的正负极,留针20 min。于每天上午针刺1次,连续针刺30天。正常组和模型组每天置于与电针组相同的固定装置中保持20 min。各组于开始针刺前1天及针刺第6、12、18、24、30天测量收缩压。以超声心动检测大鼠左心室肥厚程度和功能[包括舒张末左室后壁厚度(LVP-WT)、舒张末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形态,并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组织中磷脂酰肌醇激酶(PI3K)、蛋白激酶B (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 TOR)、同源性磷酸酶-张力蛋白(PTEN)、心房钠尿肽(ANP)蛋白与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LVMI、LVP-WT、IVST显著升高,LVEDD、LVEF显著降低(P 0. 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LVMI、LVP-WT、IVST明显降低,LVEDD、LVEF显著升高(P 0. 05或P 0. 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的心肌细胞排列相对紊乱,细胞横截面积明显变大,细胞间距变宽,细胞核增大深染。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单位视野内细胞核的数量增多,心肌细胞横截面积相对较小,细胞间距相对更窄。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心肌组织PI3K、Akt、m TOR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降低,PTEN蛋白和mRNA表达升高(P 0. 05或P 0. 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心肌组织PI3K、Akt、m TOR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升高,PTEN蛋白和mRNA表达降低(P 0. 05或P 0. 01)。结论电针“百会”“太冲”可有效改善SHR心肌肥厚,电针激活PI3K/Akt通路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电针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的大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DPN)模型坐骨神经中神经调节蛋白1(Nrg1)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ErbB2)表达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普通针刺组、电针组。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制备实验DPN大鼠模型,造模后14天检测各组血糖及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坐骨神经Nrg1和ErbB2 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电针组和普通针刺组血糖显著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和普通针刺组神经传导速度显著增高(P<0.01),坐骨神经Nrg1和ErbB2 mRNA表达显著上调(P<0.01),其中电针组治疗效果优于普通针刺组(P<0.05)。结论:电针可通过上调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坐骨神经Nrg1和ErbB2 mRNA表达,促进施万细胞生存,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坐骨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颈夹脊穴对神经根型颈椎病(CSR)大鼠神经细胞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 mRNA、LC3 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CSR大鼠镇痛过程中对自噬调控的作用机制。方法 SPF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模型组、针刺组、电针组,每组各10只。采用手术方法将尼龙渔线放至大鼠C6-7、T1神经根腋下复制CSR模型。造模后第3天开始取双侧C2-3、C6-7节段颈夹脊穴进行,电针组进行电针治疗,针刺组进行针刺治疗,每天1次,每次20min;模型组造模后第3天开始每天抓取1次;各组大鼠连续干预7天后处死。治疗后采用YLS-3E型痛分析仪测量机械性痛阈,WB法检测自噬底物P62蛋白的表达,RT-PCR法检测脊髓及神经组织Beclin1 mRNA、LC3 mRNA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及针刺组各大鼠的痛阈值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1);电针组与针刺组比较,电针组各大鼠的痛阈值较针刺组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及针刺组的脊髓及神经组织P62的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及针刺组的脊髓及神经组织Beclin1 mRNA、LC3的mRNA含量显著升高(P0.01)。电针组与针刺组相比,脊髓及神经组织Beclin1 mRNA、LC3 mRNA含量显著性升高(P0.05)。结论电针及针刺颈夹脊穴对CSR大鼠均具有显著镇痛作用,可通过调节大鼠脊髓及神经组织神经细胞的自噬保护神经细胞,且电针颈夹脊穴疗效优于针刺颈夹脊穴,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Beclin1 mRNA、LC3 mRNA有关。  相似文献   

18.
Guo CQ  Cao RJ  Sun HM  Mojtabavi SJ  Ma HF  Wu HX  Xu H  Li XH  Liu NG  Zhang Y  Yue LF  Qiao JL  Chen ZL 《针刺研究》2010,35(5):354-8, 393
目的:探讨针刀松解法治疗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的部分中枢镇痛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24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针刀组及电针组。采用左侧第3腰椎横突尖部埋置明胶海绵法建立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模型,针刀组和电针组分别给予针刀松解和电针左侧"肾俞""腰阳关"治疗。应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大鼠下丘脑前阿黑皮素(POMC)mRNA、前脑啡肽原(PPE)mRNA阳性细胞的表达。结果:造模后大鼠下丘脑POMC mRNA、PPE mRNA的阳性细胞表达较正常组增多(P0.01),针刀组和电针组大鼠下丘脑POMC mRNA、PPE mRNA阳性细胞表达较模型组进一步增多(P0.01)。结论:针刀松解法与电针可能通过促进下丘脑POMC mRNA、PPE mRNA的表达,参与其镇痛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康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运动功能及缺血区周围内皮素受体-β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清洁级SD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5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康复组以及针康组,按时间点每组又分为3天、7天、14天、21天共4个亚组.采用线栓法制备脑梗死动物模型,造模后24 h分别进行相应干预.针刺组仅采用头穴丛刺,康复组仅进行康复训练,针康组采取头穴丛刺结合康复训练,采用行为学评分法分析大鼠运动功能,并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不同时间点缺血灶周围皮质ET-β受体表达.结果:针康组术后14天、21天行为学评分低于针刺组、康复组,且针康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造模后大鼠ET-β受体阳性细胞数增加,3天和7天达到高峰,随后逐渐减低;3天、7天和14天时,针康组ET-β受体阳性细胞的表达水平低于针刺组、康复组,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康法可促进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是与减少缺血区周围ET-β受体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电针、手针长强穴对FMR1基因敲除小鼠皮质区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mRNA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mRNA表达量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适龄FMR1基因敲除型小鼠18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手针组、电针组,每组6只。取穴长强穴,手针组在留针期间每隔10min行手法运针15s,电针组在手针针刺基础上连接电针仪,施以连续波,频率2Hz,留针30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14 d;空白组在同等条件下饲养,并仅模拟抓取,不予任何干预。行为学实验观察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及其自主活动次数,荧光定量PCR检测小鼠皮质区CREB mRNA及BDNF mRNA表达量。结果水迷宫实验中针刺治疗前后小鼠逃避潜伏期具有显著差异(P0.05),且针刺干预后,手针组逃避潜伏期比电针组明显缩短(P0.05),手针组原平台象限时间/逃避潜伏期比电针组明显延长(P0.05)。与电针组比较,手针组皮质区BDNF mRNA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与空白组对比,电针组和手针组皮质区CREB mRNA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刺"长强"穴,手针组能显著影响FMR1基因敲除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及异常行为活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中枢神经的BDNF mRNA、CREB mRNA表达量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