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顽固性室性早搏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临床处理相当棘手,用单一抗心律失常药物控制比较困难。为此,我们对用单一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30例顽固性室性早搏,采用了 Ib 类药物慢心律与 Ic 类药物心律平联合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且无严重的副作用发生。  相似文献   

2.
<正>抗精神病药物可引起低血钾,严重时影响心脏功能,引起频发多源性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室扑、室颤,导致阿斯综合征,亦可出现周期性麻痹症状群。现将我院收治住院,首次发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30例使用单种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血清钾变化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参松养心胶囊对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室性早搏的疗效.方法 选取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室性早搏患者9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标准抗心力衰竭药物[利尿剂、ACEI/ARB、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和(或)洋地黄制剂]治疗,实验组在标准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连续加用参松养心胶囊12周.应用心脏彩超、电化学发光法、24 h动态心电图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心脏功能、NT-proBNP、室性早搏数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12周后,观察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54.73±5.19)% vs (52.49±3.15)%,P<0.05)],血浆NT-proBNP值[(291.37±165.21) pg/mL vs (372.75±183.35) pg/mL,P<0.05)]和室性早搏数明显低于对照组(1 237±359 vs 1 483±423,P<0.05).结论 参松养心胶囊可有效改善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心功能,显著减少室性早搏数.  相似文献   

4.
分析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儿童室性早搏的临床资料,就44例和41例进行比较及随访研究,对室性早搏儿童预后估计,结果表明,室性早搏可发生于心脏正常的儿童,其原因是植物神经系统失衡所致,它是原因不明的儿童室性早搏的重要原因之一。无明显器质心脏病儿童室性早搏的预后良好,极少发生危险性心律失常,一般毋须长期大量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相似文献   

5.
<正>房性早搏、室性早搏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可单独发生,也可见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并发症。临床上常用胺碘酮等药物来治疗,但抗心律失常药可致心律失常或使原有心律失常加重[1],长期应用可增加病死率。我院采用参松养心胶囊治疗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11—2013年门诊、住院治疗房性早搏、室性早搏患者共80例,均结合病史、症状、心电图、辅  相似文献   

6.
室性早搏(ventricular premature extrastolic,VPS)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在某些情况下,室性早搏可演变为致命性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故中西医均重视其研究 [1].目前临床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多为传统西药,但其对心肌、心脏传导系统的抑制等明显限制了临床作用.  相似文献   

7.
小儿功能性室性早搏治疗及远期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功能性室性早搏的治疗及长期随访结果。方法对181例功能性室性早搏患儿随机分组并观察药物治疗效果及转归。结果功能性室性早搏患儿治疗组与对照组间在早搏转归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其预后良好。结论功能性室性早搏患儿无需长期抗心律失常治疗。  相似文献   

8.
<正> 河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应用慢心律治疗25例用其它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或疗效不佳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其中配对型室性过早搏动20例,室性早搏并阵发性心房纤颤1例,室性早搏并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2例,室性早搏呈并行性心律2例。用药期间(1—6个月)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9.
室性早搏(简称室早)是冠心病患者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轻者可无症状或感心悸、气短、胸闷,重者可引起短阵或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甚至危及生命.临床常用的抗室早药物(IB或IC类抗心律失常药)因其致心律失常作用、负性肌力作用而增加病死率[1];胺碘酮长期应用毒副作用较大,患者依从性差.目前主张药物首选β-受体阻滞剂减轻症状[2].  相似文献   

10.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并发室性早搏最为常见,采用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也难以凑效,是临床医师较为棘手的问题。近年来,我们采用胶破四口服治疗,不仅安全有效,且不良反应少,报告如下。1资料及方法1.五一般资料本组共13例,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5~14岁。均有病毒性心肌炎并发室性早搏病史、症状、体征,全部进行心肌酶学及心电囹检查。选择病例均无传导阻滞及其它心律失常。病程2~13个月。室性早搏类型:频发性室性早博8例,其中多源型室性早搏3例,偶发性室性早搏2例。全部病例均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异搏停、心律平、慢心律),3周…  相似文献   

11.
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严重心律失常是严重的药物副反应,不及时有效治疗可导致死亡.1984年至1996年住我院与抗精神病药物有关的严重心律失常且资料记录完整29例,现报道如下.病例选择:所有病例既往及住院期间均无明显心血管疾病史,无急性心肌缺血症状及心电图改变,所有严重心律失常均在应用抗精神病药物后出现,并经心电图确诊,须符合下述标准之一:1.明显窦性心动过缓(窦缓),心率小于50次/分.2.频发性室性早搏(>5次/分)或室性早搏呈二联律、三联律或室性心动过速、室性自身节律、心室颤动.3.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完全左束…  相似文献   

12.
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塞的严重并发症,无论是快速型或缓慢型心律失常,均多见于起病后24小时以内,室性早搏常导致室速或室颤而致死。缓慢型心律失常也是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的重要原因。即使是室上性心律失常亦可引起心排血量和冠脉灌注量减少,并增加心肌耗氧量,因此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律失常,除需积极纠正诱发心律失常因素外应及时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一、室性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处理:为防止严重心律失常发生,凡有下列室性早搏应立即处理:①频发性室性早搏(>5次/分);②多形性、多源性室性早搏;③连发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室性早搏;④发生在心动周期的易损期室性早搏,即“RonT ”现象。上述几种室性早搏,亦即所谓“警告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3.
抗心律失常药物正常心律是心脏协调而有规律地收缩、舒张,能顺利地完成泵血功能。心脏舒缩活动节律的异常即心律失常,可引起心脏泵血功能障碍。心律失常一般可分为缓慢型和快速型。缓慢型有窦性过缓、传导阻滞等,常用阿托品及异丙肾上腺素治疗;快速型较复杂,它包括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等。目前已有几十种药物可供临床使用,但同时也应注意到这类药物具有的不同类型的严重不良反应。合理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有赖于对心律失常发生的电生理学机制的认识。根据药物作用的电生…  相似文献   

14.
室性早搏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目前抗心律失常药物存在一定的副作用,近年来,我们用步长稳心颗粒治疗频发室性早搏,疗效满意。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1.1.1入选标准选择符合以下条件的不同病因的门诊或住院的室性早搏患者120例:①器质性心脏病和非器质性心脏病的单形、多源、多形,成对室性早搏,早搏次数〉30次/h,伴心悸、气短、乏力、失眠等症状。  相似文献   

15.
室性早搏属于心律失常的一种,它既可出现于某些生理情况,也可由多种心内外疾病所引起.西医在治疗室性早搏时,多应用美心律或普罗帕酮等抗心律失常药物,但这些药物也可出现致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笔者在临床中应用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窦性心动过缓伴室性早搏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窦性心动过缓伴室性早搏患者60例,均口服参松养心胶囊,3~4粒/次,3次/日,疗程4周。服药期间停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和影响心率的药物。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查24小时动态心电图,分析心率及室性早搏的变化,并观察临床症状变化。结果:患者平均心率无明显下降,室性早搏显著减少,临床症状明显减轻。结论:参松养心胶囊可以显著改善窦性心动过缓伴室性早搏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室性早搏,且不减慢心率。  相似文献   

17.
裘玲霞 《吉林医学》2006,27(3):314-314
室性早搏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患者可伴有心悸.胸闷等症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时会造成心理压力。临床上多使用化学合成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但副作用较大。近年来许多大规模临床试验表明:对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尽管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能有效减少其发生,但长期应用可能会增加患者死亡率.故应用必须谨慎。  相似文献   

18.
顽固性室性早搏临床用药往往效果不佳。 1 997年 5月~ 1 998年 2月 ,笔者对 2 2例顽固性室性早搏患者采用心律平静脉注射加口服维持的方法治疗 ,有效率达 86.4% ,疗效明显。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选择心悸病史在 2年以上 ,经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确定为室性早搏 ,并经 2种以上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住院患者 ,共 44例。排除严重心力衰竭、传导阻滞、严重窦性心动过缓 (心率 <50次/分 ) ,并排除严重肝、肾疾病及电解质紊乱者 ,1周内用过抗心律失常药物者除外。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A组 2 2例 ,年龄 1 3~ 78岁 ,平均 45.1岁 ,Lown分级 …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无器质性心脏病的频发室性早搏(FPVC)青少年患者进行随访,观察FPVC对其左心室大小的影响和预后,探讨对其进行抗心律失常治疗的价值。方法无器质性心脏病的FPVC青少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8例)和治疗组(63例),对照组未行抗心律失常治疗,治疗组接受了抗心律失常药物或射频消融治疗。随访2~7年,平均(4±2)年。每半年复查1次24h动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观察室性早搏情况,记录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和左心室收缩末期直径(LVESd)。结果随访末期,所有患者的室性早搏均未发展为恶性心律失常,对照组室性早搏消失率为64·9%,治疗组为66·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第1年末,对照组室性早搏的消失率显著低于治疗组(37·8%比60·0%,P<0·001),LVEDd和LVESd均大于治疗组[分别为(52±4)mm比(45±3)mm、(39±2)mm比(31±2)mm,均P=0·03],EF值与治疗组无明显差异;随访末期,两组的LVEDd、LVESd和EF差异无显著性。治疗组在用药期间有5例出现了与抗心律失常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FPVC可能致左心室扩张;无器质性心脏病的FPVC青少年患者预后良好;进行抗心律失常治疗可在近期逆转左心室扩张的倾向,但远期疗效未得到证实,且具有一定的风险,提示积极的治疗对这些患者可能是不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乙胺碘呋酮是广谱抗快速心律失常药物,自70年代开始用于临床,原为抗心绞痛药,具有对冠状动脉周围血管直接扩张作用,能增加冠脉血流量,减少心肌耗氧量。后来发现其抗心律失常作用显著,可用于治疗房性早搏及室性早搏,对反复性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室颤及室性心动过速,可防止反复发作,也可防止预激综合征伴室性心律失常及房颤或心房扑动电转复后的维持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