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结膜吸吮线虫主要寄生于犬、猫等动物眼结膜囊内,是一种动物源性疾病,偶可寄生于人眼结膜囊内,引起结膜吸吮线虫病。国内近年来对眼结膜吸吮线虫成虫所引起的病例报道较  相似文献   

2.
目前,有3种吸吮线虫可感染人体导致吸吮线虫病:结膜吸吮线虫(Thelaziacallipaeda)、加利福尼亚吸吮线虫(T. californiensis)和大口吸吮线虫(T. gulosa)。结膜吸吮线虫主要分布在欧洲和亚洲地区,加利福尼亚吸吮线虫和大口吸吮线虫主要分布在北美地区。结膜吸吮线虫病主要流行于经济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且当地有大量的家养或野生动物感染,虫种鉴定主要依赖口及生殖器官的特征,果蝇为其传播媒介,在亚洲是冈田绕眼果蝇(Phorticaokadai),在欧洲传播媒介则为变色伏绕眼果蝇(P. variegate)。我国是世界上结膜吸吮线虫病例数最多的国家,其他亚洲国家如韩国、日本等也有大量病例报道;欧洲地区病例较少,但在多数国家感染该虫的野生及家养动物较普遍。基于cox1基因,在全球范围内共鉴定出21个单倍型,其中单倍型1(Haplotype1)仅在欧洲不同地区不同宿主之间循环,其他20个单倍型分布于东亚国家(中、韩、日),又以我国的结膜吸吮线虫遗传多态性水平最高。遗传差异性分析表明,亚洲结膜吸吮线虫类群与欧洲类群存在长期地理隔离,且这两个类群在更新世中期已经开始分化。  相似文献   

3.
结膜吸吮线虫是一种主要寄生于犬、猫等动物眼部的线虫,同时也可寄生人眼.引起结膜吸吮线虫病。据蒋则孝等1990年综述.我国人体结膜吸吮线虫病已有21个省(区、市)有所发现,但迄今尚未见有山西省的报道。作者曾于1990年12月发现1例:患儿,女.3岁。左眼部自觉有异物感、畏光、流泪分泌物多,常用手擦揉.家长见眼内有小白虫,而来附院就诊。取出虫体上  相似文献   

4.
人体结膜吸吮线虫病3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膜吸吮线虫也称华裔吸吮线虫,主要寄生于猫、犬等动物眼部,是一种常见的动物寄生虫,亦可寄生于人,引起结膜吸吮线虫病。湖北恩施州地处武陵山脉东麓,是土家族、苗族聚居地,经济状况和卫生条件较差,蝇类活动频繁,为本病的流行提供了一定条件。自1978年报道第1例病人至今已确诊近20例(不包括未送检病历)。现将2003年初夏在恩施城区确诊的3例结膜吸吮线虫病病历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线粒体DNA测序及亲缘关系分析初步确定贵州省遵义地区结膜吸吮线虫的来源。方法采集2016年贵州省遵义地区7例人体结膜吸吮线虫病例患者中取出的虫体,提取DNA,PCR扩增结膜吸吮线虫线粒体DNA COX1序列,与已发表的结膜吸吮线虫线粒体DNA COX1序列进行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自结膜吸吮线虫患者所得虫体扩增的COX1基因存在差异,人体感染的虫株之间存在较低的遗传变异。结论遵义地区是新的结膜吸吮线虫病流行区,其结膜吸吮线虫流行株包含了亚洲及欧洲两种来源,至少有4种单倍体型。  相似文献   

6.
结膜吸吮线虫是一种主要寄生于犬、猫等动物眼部的线虫 ,偶尔也可寄生于人眼 ,引起结膜吸吮线虫病。近 2 0年来 ,本所共接诊结膜吸吮线虫病 5例 ,现将诊断治疗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5例结膜吸吮线虫病人 ,来自山东省济宁、汶上、嘉祥 3县市。年龄最大 38岁 ,最小 3岁 ,平均年龄 2 3岁 ,均为女性。其中 3例成人为在职职工 ,其余 2例为学龄前儿童。病程一般在 3~ 5 d,最长 1例 2 0余 d。1.2 临床表现 患者多数均感眼部不适 ,有异物感或痒感 ,分泌物增多 ,按一般炎症治疗效果不佳后 ,前来我所就诊 ,经检查均发现眼内有…  相似文献   

7.
结膜吸吮线虫可引起动物源性疾病,主要寄生于多种哺乳动物的眼部,亦可寄生于人体眼部。近年来,国内对人眼结膜吸吮线虫病例报道较多,但对该虫的卵及幼虫形态少有报道。为初步了解寄生在人眼结膜吸吮线虫的虫卵及其发育各期幼虫形态,作者等从患者眼中检获的人眼结膜吸吮线虫成虫.进行短时间(24h)培养,制成压片、镜检,初步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结膜吸吮线虫病是由结膜吸吮线虫引起的人兽共患病,人体病例最早在我国北京和福建发现。除我国外,在亚洲的印度、缅甸、泰国、菲律宾、印尼、日本、朝鲜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均有人体病例报道。犬等动物是结膜吸吮线虫的终宿主和保虫宿主,冈田氏绕眼果蝇是其中间宿主和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9.
结膜吸吮线虫(Thelazia callipaeda)主要寄生于犬、猫等动物眼部,也可寄生于人眼,引起结膜吸吮线虫病(Tehlaziasis),是一种人兽共患疾病。国外有文献记载还可寄生于猴、鼠、狐等野生动物眼结膜囊内。世界上最早发现的人体病例是在我国北京(stuckey,1917)、福州  相似文献   

10.
我国结膜吸吧线虫病流行因素及传播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为探讨我国结膜吸吮线虫病流行因素和传播机制。方法 我们调查了安徽淮北地区的犬、猫和野兔自然感染结膜吸吮线虫成虫和变色从眼果蝇、家蝇自然感染结膜吸吮线虫幼虫情况,并用结膜吸吧线虫初产蚴喂饲变色纵眼蝇、家蝇实验感染的观察。结果 检测犬305只,阳性234只占76.7%;猫14只阳性4只占28.6%;野兔59只中阳性6只,占10.2%。检查变色纵眼果蝇(Amiota variegata)737只,  相似文献   

11.
结膜吸吮线虫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结膜吸吮线虫的生物学和致病等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包括:结膜吸吮线虫病的分布、该虫形态结构及生活史、致病机制、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等。  相似文献   

12.
我国结膜吸吮线虫病流行因素及传播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探讨我国结膜吸吮线虫病流行因素和传播机制。方法我们调查了安徽淮北地区的犬、猫和野兔自然感染结膜吸吮线虫成虫和变色纵眼果蝇、家蝇自然感染结膜吸吮线虫幼虫情况,并用结膜吸吮线虫初产蚴喂饲变色纵眼果蝇、家蝇实验感染的观察。结果检查犬305只,阳性234只占76.7%;猫14只阳性4只占28.6%;野兔59只中阳性6只,占10.2%。检查变色纵眼果蝇(Amiotavariegata)737只,自然感染结膜吸吮线虫幼虫者12只占1.6%。于1989年我们证实变色纵眼果蝇为结膜吸吮线虫中间宿主,而家蝇并不是。幼虫在果蝇体内发育过程为:被食入的初产的24h内脱去鞘膜。第2—3d钻过胃肠壁入血腔,多数幼虫侵入雄果蝇睾丸或雌蝇血腔壁形成“虫泡囊”。在囊内经腊肠期、感染前期和感染期连续发育并蜕二次皮。感染期蚴钻破虫泡囊,移行到头部和口器。当感染的果蝇再次呼吸终宿主(犬、猫及人)泪液时,幼虫进入眼结膜囊内,经2次蜕皮发育为成虫。感染后35d,雌虫开始产出初产蚴。成虫寿命可达30个月以上。结论结膜吸吮线虫最重要的保虫宿主是犬,其中间宿主是变色纵眼果蝇,在流行区传播媒介为该种果蝇。  相似文献   

13.
华支睾吸虫病在吉林省历史上已有报道,近年来的调查,发现吉林市郊、永吉县和九台县饮马河的居民中均有感染,感染者以朝鲜族为多,永吉县一个自然  相似文献   

14.
在安徽黄山地区捕捉有绕眼习性的果蝇,将结膜吸吮线虫初产蚴混于果汁中,实验室喂饲感染果蝇,常温饲养20 d后,检查果蝇的感染情况。结果显示,大绕眼果蝇(Amiota magna)和冈田绕眼果蝇(A. okadai)的阳性率分别为30%(30/100)和21.6%(55/255),两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8 4, P>0.05)。将采自大绕眼果蝇的结膜吸吮线虫感染期幼虫接种家兔,35 d后在兔结膜囊内检获结膜吸吮线虫成虫及其初产蚴,表明在实验室条件下,结膜吸吮线虫可感染大绕眼果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在对结膜吸吮线虫基因组数据进行注释的基础上对其中分泌蛋白进行规模预测及分析。方法 联合应用 SignalP、TMHMM、MEME、Protcomp、big-PI Predictor和 SecretomeP 等多种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分析,完成了结膜吸吮线虫分泌蛋白组的预测,对其进行 GO 功能富集、KEGG 通路分析、结构域统计以及具有抗原性分泌蛋白预测等分析。结果 结膜吸吮线虫含有约 259个分泌蛋白,其长度多集中在 100-700 aa ;GO 功能分析发现这些分泌蛋白多富集在分泌途径及宿主互作中;KEGG 分析显示分泌蛋白在药物及谷胱甘肽代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候选分泌蛋白的结构域分析发现存在最多为糖水解酶结构域;大规模筛选预测到 126 个分泌蛋白具有B细胞表位抗原性的功能。结论 结膜吸吮线虫分泌蛋白多为小型蛋白,推测这些蛋白可能参与糖代谢、抗氧化活性,协助虫体的入侵及其在宿主体内的寄生。  相似文献   

16.
报道1例5岁儿童感染结膜吸吮线虫病例,并对结膜吸吮线虫病临床报道进行文献复习,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淮北市人民医院于2010年1月接诊了一名眼内寄生结膜吸吮线虫患者,现报告如下. 患儿:女,14个月,淮北市百善镇人.因"发现眼内不明虫体1天"于2010年1月22日就诊.  相似文献   

18.
冈田氏绕眼果蝇对结膜吸吮线虫易感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证明河北、河南、安徽三省冈田氏绕眼果蝇对结膜吸吮线虫是否一样具易感性。方法 于 1998年~ 1999年先后对河北、河南及安徽省进行了犬感染结膜吸吮线虫调查 ,同时捕获冈田氏绕眼果蝇并分别繁殖出第二代蝇 ,以安徽的结膜吸吮线虫初产蚴进行喂饲感染 ,观察三省果蝇对该虫的易感性。结果 三省的第二代果蝇在感染后 ,于 2 2天 ,2 1天和 2 3天检查 ,河北省的 4 5只 ,阳性 2只 ,占 4 4 4 % ;河南省的 5 3只 ,阳性 3只 ,占 5 6 6 % ;安徽省的 76只 ,阳性 3只占 3 94 %。三省果蝇感染的组间差别 ,经统计学处理 (χ2 =0 19,P >0 0 5 ) ,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证明了河北、河南、安徽三省冈田氏绕眼果蝇一样对结膜吸吮线虫均易感  相似文献   

19.
长白山吸血蠓的垂直分布空军医学专科学校吉林132011叶青山,李民飞在不同的地形地带,吸血蠓的组成不同[1]。长白山吸血蠓曾有记述[2],但吸血蠓的垂直分布尚不了解。为此,作者于1988年7-8月选择5个采集点作了调查。调查地区概况长白山位于吉林省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筛选结膜吸吮线虫基因组注释数据,鉴定海藻糖酶基因,并研究其编码蛋白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基于结膜吸吮线虫基因组筛选出海藻糖酶基因并进行PCR验证,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该基因编码蛋白的结构特征,包括疏水区、跨膜区、信号肽及结构域,以及编码蛋白质的二级、三级结构及其抗原表位。对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比对,利用MEGA X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通过STRING数据库对其蛋白互作网络进行预测。 结果 从结膜吸吮线虫基因组中筛选鉴定出1条具有完整编码区的海藻糖酶基因序列,其长度为1 638 bp,编码545个氨基酸;预测其编码蛋白大小为63 478.48 ku,为分泌蛋白;其5′区域包含一个信号肽,无跨膜区,推测具有7个抗原表位。以STRING数据库中线虫蛋白互作网络信息为参考,对结膜吸吮线虫海藻糖酶基因的蛋白质互作网络进行预测,共鉴定出包括10个基因在内的27个互作关系。结论 从结膜吸吮线虫基因组中筛选出1条海藻糖酶基因并对其编码蛋白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从而为该蛋白的生物学功能研究及结膜吸吮线虫病疫苗候选分子筛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