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5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了解海南、福建及山东部分地区主要蛙类曼氏裂头蚴的自然感染情况。方法2013年7~8月分别在海南(海口、定安县及万宁市)、福建(三明市)及山东(德州市)的农村池塘、河流及农贸市场采集蛙类,剖检曼氏裂头蚴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检查蛙340只,发现曼氏裂头蚴感染者32只,总感染率为9.41%(32/340);共检出曼氏裂头蚴77条,平均感染强度为2.41条/只(77/32)。福建、海南、山东3省蛙类的裂头蚴感染率分别为26.09%、5.97%及2.86%(x~2=28.823,P<0.05),感染强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海南(2.58)、福建(2.44)和山东(1.00)。结论海南、福建及山东部分地区均存在蛙类自然感染曼氏裂头蚴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垂体瘤转化基因(PTTG)和p53蛋白在大肠腺瘤、大肠癌及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0例大肠腺瘤和42例大肠癌及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的PTTG、p53蛋白表达水平,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以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PTTG在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14%(3/42),p53蛋白未见阳性表达;PTTG、p53蛋白在大肠腺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2.00%(41/50)和90.00%(45/50),表达强度均未达到过度表达标准;PTTG、p53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8.10%(37/42)和95.24%( 40/42),其中部分呈过度表达,过度表达率分别为45.24%(19/42)和69.05%( 29/42).PTTG和p53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黏膜组织及大肠腺瘤组织,且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低于大肠腺瘤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大肠腺瘤组织中,PTTG与p53蛋白的阳性表达密切相关(P<0.05),但在大肠癌组织中,两者之间的阳性表达无明显相关性(P> 0.05).此外,PTTG的过度表达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1),p53蛋白的过度表达则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PTTG、p53蛋白的阳性表达在大肠腺瘤组织中密切相关,两者联合观察可以作为大肠腺瘤癌变的分子指标;PTTG、p53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呈过度表达,PTTG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TTG的过度表达可以作为判断大肠癌是否有淋巴结转移的分子指标.  相似文献   
3.
医学蠕虫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对医学蠕虫进行遗传多态性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其种群的生物学特性和遗传结构,而且有助于揭示它们如何适应寄生环境,从而有助于对寄生虫病流行规律的认识,加深对寄生虫病精准防控的理解。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DNA条形码、简单序列重复、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等分子标记已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寄生虫个体间及群体间的遗传关系,揭示寄生虫种群的遗传变异、物种的起源进化等。本文对目前常用的三类分子标记在医学蠕虫遗传多态性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系统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胃淋巴瘤临床诊断方法提供内镜与影像学的选择依据,提高该病的临床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22例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超声内镜(EUS)与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的检查结果,比较胃淋巴瘤患者在两种检查方法中的特征性表现,以评价两种方法对该病的诊断价值.结果 MSCT与EUS比较,两者对于胃淋巴瘤的多部位累及、累及范围、胃壁厚度、胃腔僵硬度、淋巴结累及、浆膜层累及和胃外其他器官的侵犯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病灶处胃壁层次结构的辨认比较,EUS比MSCT优势明显,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US与MSCT检查对胃淋巴瘤均有相当的诊断价值,对于胃壁病灶层次结构的显示,EUS较MSCT有较明显的优势,两者结合能提高胃淋巴瘤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Tsp10多肽免疫血清在体外对旋毛虫侵入肠上皮细胞及幼虫发育的影响.方法 将不同免疫血清与含有旋毛虫肠道感染性幼虫的半固体培养基混合后,接种至正常小鼠肠上皮细胞(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IEC)单层上,37℃5%CO2培养2h、36 h时分别观察幼虫侵入率、细胞单层受损面积及发育至Ⅱ~Ⅳ期幼虫的百分比;免疫荧光试验检测受损肠上皮细胞中的旋毛虫抗原.结果 幼虫在半固体培养基培养2h时,Tsp10多肽免疫血清组的幼虫侵入率与细胞单层受损面积(46.3%,24.3 mm2)均明显低于T7噬菌体免疫血清组(94.1%,65.3 mm2)及正常小鼠血清组(92.5%,65.7 mm2)(P<0.01);培养36 h时,Tsp10多肽免疫血清组Ⅱ~Ⅳ期幼虫的百分比(16%)亦明显低于T7噬菌体免疫血清组(37%)及正常小鼠血清组(38%)(P<0.01).Tsp10多肽及ES抗原免疫血清的免疫荧光试验结果显示,受损的IEC呈亮绿色荧光,而应用T7噬菌体免疫血清及正常小鼠血清时则为阴性.结论 Tsp10多肽免疫血清可阻止部分旋毛虫幼虫对肠上皮细胞的侵入与发育,Tsp10可能是旋毛虫的主要侵入蛋白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前,有3种吸吮线虫可感染人体导致吸吮线虫病:结膜吸吮线虫(Thelaziacallipaeda)、加利福尼亚吸吮线虫(T. californiensis)和大口吸吮线虫(T. gulosa)。结膜吸吮线虫主要分布在欧洲和亚洲地区,加利福尼亚吸吮线虫和大口吸吮线虫主要分布在北美地区。结膜吸吮线虫病主要流行于经济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且当地有大量的家养或野生动物感染,虫种鉴定主要依赖口及生殖器官的特征,果蝇为其传播媒介,在亚洲是冈田绕眼果蝇(Phorticaokadai),在欧洲传播媒介则为变色伏绕眼果蝇(P. variegate)。我国是世界上结膜吸吮线虫病例数最多的国家,其他亚洲国家如韩国、日本等也有大量病例报道;欧洲地区病例较少,但在多数国家感染该虫的野生及家养动物较普遍。基于cox1基因,在全球范围内共鉴定出21个单倍型,其中单倍型1(Haplotype1)仅在欧洲不同地区不同宿主之间循环,其他20个单倍型分布于东亚国家(中、韩、日),又以我国的结膜吸吮线虫遗传多态性水平最高。遗传差异性分析表明,亚洲结膜吸吮线虫类群与欧洲类群存在长期地理隔离,且这两个类群在更新世中期已经开始分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罗格列酮联合美沙拉嗪对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疾病活动指数、病理组织学分级的影响。方法选择活动期的轻中度UC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口服罗格列酮加美沙拉嗪(治疗组),口服美沙拉嗪(对照组),临床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后的疾病活动指数(UCAI)、病理组织学分级的变化。结果 UCAI治疗前后治疗组分别为6.2±1.2和2.0±1.2,对照组分别为6.0±1.4和3.2±1.0。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分级:2组治疗后组织学1级增加分别为40%、25%。结论罗格列酮联合美沙拉嗪能明显改善轻中度UC炎症,减少中性粒细胞浸润,促进炎症黏膜的愈合,其疗效优于单独应用美沙拉嗪。  相似文献   
8.
老年糖尿病低血糖分析(附42例报告)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老年糖尿病(DM)治疗过程中常有低血糖发生,且多严重而不易纠正。我们总结了老年DM并发低血糖42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对象:老年DM并低血糖42例,符合WHODM诊断标准,均为正型糖尿病。男23例,女19例,年龄60~94岁,病程半个月~16年。合并DM肾病18例,肾功能不全(血肌历>133pmol/L)11例,高血压11例,冠心病、心衰4例,肝硬化3例,单项谷丙转氨酶增高(58~204U/L,平均98U/L)5例,感染7例,高渗昏迷和酮症酸中毒好转后5例,脑梗塞和脑出血4例,急性胃肠炎4例,骨折3例,手术后2例,GHbA;。4.4%~12.6%。血糖…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从基因水平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发病机制,并分析其与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及疾病分型的关系。方法: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分别对86例UC患者和128例健康者进行血清ANCA检测,同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核苷酸分型技术检测深圳汉族人HLA-DPB1基因多态性,用PCR技术对HLA-DPB1基因第2外显子(exon2)进行体外扩增;然后用BanII、FokI、DdeI、RsaI、EcoNI、BstUI6种限制性内切酶对扩增产物进行酶切,电泳分离酶切片段,根据片段格局确定相应基因型别。结果:UC患者ANCA的阳性率为53.5%,对照组均为阴性;UC患者HLA-DPA1等位基因频率(0.49)与对照组(0.18)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32,RR=5.681,Pc=0.033)。结论:HLA-DPA1和ANCA在UC中阳性率均显著增加,HLA-DPA1与溃疡性结肠炎有一定关联,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与正常人之间存在着免疫遗传异质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