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低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每组50例。低剂量组给予0.6 mg/kg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常规剂量组给予0.9 mg/kg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和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mRS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mRS评分均有所改善,但常规剂量组的NIHSS评分、mRS评分优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治疗有效率(92.00%)与常规剂量组(90.00%)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剂量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有助于患者预后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alteplase,rt-PA)静脉溶栓用于发病3~4.5 h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52例发病在3~4.5 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配至观察组(n=76)和对照组(n=76),对照组采用拜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rt-PA静脉溶栓。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期间的出血性转化率。结果:两组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Bar thel指数(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30,90 d观察组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90 d观察组的改良R ankin量表(mRS)评估结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期间的出血性转化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PA静脉溶栓治疗在3~4.5 h急性脑梗死患者中仍具有显著效果,且并未明显增加出血性转化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血管再通方法对不同病因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疗效。方法: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静脉溶栓组30例、机械取栓组24例及联合治疗组26例。根据TOAST分型标准将各组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型(A型)、心源性栓塞型(B型)和其他病因型(C型)。评估患者治疗后血管再通情况和出血转化情况。治疗前和治疗后3 d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前及治疗后90 d评估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评分)、改良Rankin评分(mRS)。结果:治疗后,与静脉溶栓组、机械取栓组比较,联合治疗组的NIHSS评分更低(P0.05),BI评分、mRS≤2分比例、血管再通比例更高(P0.05),出血转化比例也更高(P0.05)。机械取栓组中,治疗后,与A型、C型比较,B型NIHSS评分更低(P0.05),BI评分、m RS≤2分比例、血管再通比例更高(P0.05)。房颤相关性栓塞患者中,治疗后,与静脉溶栓组比较,机械取栓组和联合治疗组NIHSS评分均更低(P0.05),BI评分、mRS≤2分比例、血管再通比例均更高(P0.05);联合治疗组出血转化比例高于机械取栓组(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超急性期血管再通治疗中,静脉溶栓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型疗效最佳。而在房颤相关性脑栓塞患者中,机械取栓可能为最佳选择。联合应用疗效好于单独治疗,但出血转化比例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低剂量(0.6mg/kg)与标准剂量(0.9mg/kg)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高龄(年龄80岁)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40例发病3h内的高龄脑卒中患者分为阿替普酶低剂量组(n=21)和标准剂量组(n=19),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出血事件、发病90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和90d死亡率。结果:低剂量组与标准剂量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基线NIHSS评分、溶栓24h及溶栓7dNIHS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与标准剂量组患者出血性脑梗死发生率、发病90d死亡率以及90d的mRS评分0~2分患者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低剂量与标准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类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房颤及非房颤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rt-PA静脉溶栓治疗发病4.5 h内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61例,分为房颤组22例和非房颤组39例。比较2组的基线特征,采用NIHSS及mRS量表评定溶栓前及溶栓后2 h、24 h、7 d、90 d的疗效。结果:房颤组男性人数、起病至开始溶栓时间均低于非房颤组,首次收缩压高于非房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溶栓后2 h、24 h、7 d NIHSS评分、7 d疗效、90 d 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PA治疗房颤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疗效及安全性与非房颤患者相当。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后应用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rt-PA静脉溶栓气虚血瘀型急性缺血性中凤患者9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9例)。两组患者均予以缺血性中风的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溶栓后30 min内口服或鼻饲补阳还五汤,1剂/d,分早晚服用,连续4周,随访3个月。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thel指数(BI)评定量表、改良Rankin量表(mRS)和洼田饮水试验评价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记录脑出血、脑梗死再发、肺部感染、肝功能异常和肾功能异常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4周NIHSS评分下降(P<005);3个月NIHSS评分、mRS评分和洼田饮水评分均下降(P<0.05),BI评分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4周和3个月脑出血、脑梗死再发、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肝功能异常和肾功能异常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rt-PA静脉溶栓后立即使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急性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明显,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该院于2014年9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98例AIS患者进行研究分析,采取rt-PA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溶栓前后分别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检测RDW,根据mRS评分将患者分为结局良好组及结局不良组.对比2组患者RDW,并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治疗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溶栓后,结局不良率为28.57%(28/98),结局良好率为71.43%(70/98).2组年龄和溶栓前NIHSS评分、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BMI、既往卒中病史、心血管病史、血压、三酰甘油、高血糖和脑卒中亚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前,2组患者RDW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结局良好组RDW低于结局不良组(P<0.05);溶栓前低RDW是AIS患者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结局良好的保护因素,高NIHSS评分是AIS患者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结局良好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采取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RDW可对其进行早期预测,能为患者提供早期诊断与治疗参考,还可改善其神经功能状况和治疗结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低剂量与足量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对急性前循环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68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4. 5 h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根据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使用剂量分为低剂量组(0. 6 mg/kg)和足量组(0. 9mg/kg),各34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其NIHSS评分、MRS评分、脑出血情况和凝血功能指标。结果 (1)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都呈较好趋势,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 d、治疗后7 d及治疗后30 d NIHS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治疗90 d后,两组患者MRS评分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3)溶栓后足量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升高(P 0. 05);纤维蛋白原(Fib)与治疗前比较降低明显(P 0. 05);与低剂量组比较,溶栓后足量组PT上升明显(P 0. 05)、Fib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4)两组患者溶栓后脑出血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足量组患者发生皮肤黏膜出血率明显高于低剂量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与足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比较,低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伴心房颤动的前循环脑梗死梗死,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安全性更高,有利于患者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与尿激酶(UK)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62例超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rt-PA组和UK组,每组31例。rt-PA组采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UK组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对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1 d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神经功能评分及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 2组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1 d后2组NIHSS分值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P〈0.01),2组NIHSS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发生出血并发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PA与UK早期溶栓治疗超急性期脑梗死疗效和安全性相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伴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的疗效.方法 连续收集发病时间<4.5h的94例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将64例无心房颤动患者作为非心房颤动组,30例伴心房颤动患者作为心房颤动组,并收集同一时段30例未行溶栓治疗的伴有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7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观察颅内出血(ICH)和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的发生率,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对3组患者3个月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心房颤动组和非心房颤动组溶栓后7d的NIHSS评分较溶栓前显著降低(P<0.05或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房颤动组的ICH发生率高于非心房颤动组(26.7%vs.9.4%,P<0.05),而两组之间SICH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3%vs.6.3%,P>0.05);心房颤动组、非心房颤动和对照组3个月预后良好的比例分别为40.0%、45.3%和16.7%,心房颤动组和非心房颤动组的3个月预后良好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叭);心房颤动组、非心房颤动组和对照组预后极差的比例分别为20.0%、18.8%和33.3% (P >0.05).结论 伴有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轻型脑梗死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纳入发病4.5 h内的急性轻型脑梗死患者53例,分为rt-PA组24例和对照组29例,均给予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rt-PA组还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采用症状性颅内出血(s ICH)发生率及90 d死亡率来评估治疗安全性。采用治疗前及治疗后2 h、24 h、7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7 d疗效及90 d改良Rankin(m RS)评分评估疗效。结果:2组患者均未发生s ICH及死亡。rt-PA组治疗后2 h、24 h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但2组治疗后7 d NIHSS评分、7 d疗效及90 d m 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轻型脑梗死的安全性及疗效与常规治疗相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急性脑梗死(ACI)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发病4. 5 h内于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80例A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40例患者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40例患者给予奥扎格雷钠注射液常规治疗。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BI)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14 d BI评分均显著升高,但观察组BI评分升高更为显著(P 0. 05);与治疗前相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24 h、14 d的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但观察组NIHSS评分降低更显著(P 0. 05)。观察组治疗14 d的总有效率90. 00%(36/40)显著高于对照组77. 50%(31/40)(P 0. 05);观察组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1例、血管再闭塞1例,对照组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2例、血管再闭塞2例、消化道出血1例、心功能不全1例,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 00%(2/40)显著低于对照组15. 00%(6/40)(P 0. 05)。结论 ACI患者发病4. 5 h内采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疗效可靠,可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选取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57例为观察组,同期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不合并2型糖尿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50例为对照组。记录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 d、1周、1月、3月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治疗前及治疗后3月的mRS评分、并发症及死亡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2组的NIHSS评分均下降,但对照组NIHSS评分下降更明显,2组的组间(F=15.941,P=0.009)、不同时点(F=13.173,P=0.014)及组间和不同时点的交互作用(F=23.082,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月、3月2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月2组的m R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PA静脉溶栓治疗可有效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观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和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发病3.0 h及3.0~4.5 h的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10月沧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82例,根据发病时间的不同(3.0 h、3.0~4.5 h)分为A、B两组,其中A组90例、B组92例; A、B两组再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rt-PA静脉溶栓或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分为A1、A2亚组及B1、B2亚组,其中A1亚组43例、A2亚组47例、B1亚组45例、B2亚组47例。分别观察比较各亚组治疗前及治疗3 h、24 h、7 d、14 d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治疗90 d时总有效率及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A1亚组和A2亚组治疗后各时点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且呈渐进线性降低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A1亚组治疗后各时点NIHSS评分亦低于A2亚组治疗后相同时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90 d时,A1亚组总有效率及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均优于A2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2)B1亚组和B2亚组治疗后各时点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且呈渐进线性降低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亚组治疗后各时点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90 d时,B1亚组和B2亚组总有效率及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期间B1亚组口腔黏膜出血发生率高于B2亚组(χ~2=4.128,P=0.004),余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3)A1亚组和B1亚组相比,治疗后90 d时总有效率及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亚组治疗后各时点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4)A2亚组和B2亚组相比,治疗后各时点NIHSS评分、治疗后90 d时总有效率及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时间越早进行静脉溶栓干预效果越佳;对于发病时间3.0 h的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更佳,而对于发病时间在3.0~4.5 h的患者,使用rt-PA静脉溶栓和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临床效果基本相当,且安全性相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联合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血液中神经及内皮功能相关因子含量的改变。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rt-PA组(单独使用rt-PA溶栓)和rt-PA+CEA组(rt-PA溶栓24h后行CEA手术),各30例;比较2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的变化、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Elisa法检测2组血清中神经相关因子: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蛋白、神经生长因子(NGF)、去甲肾上腺素(NE)及乙酰胆碱(Ach)含量,及内皮功能相关因子: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的含量。结果:2组在治疗后各时间点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P0.01);治疗后14 d 2组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后2 h、24 h和7 d(P0.05);治疗后7、14 d,rt-PA+CEA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rt-PA组(P0.05);rt-PA+CEA组的总有效率和基本治愈率高于rt-PA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中的NSE、S100B、NE含量均低于治疗前(P0.05,P0.01);NGF和Ach均高于治疗前(P0.01);rt-PA+CEA组治疗后10 d NSE、S100B、NE及NGF水平低于治疗后2 d(P0.05)。治疗后10 d,rt-PA+CEA组NSE及NE含量明显低于rt-PA组(P0.05),治疗后2、10d,rt-PA+CEA组NGF含量明显高于rt-PA组(P0.05);治疗后10 d 2组ET-1的含量均低于治疗前(P0.05,P0.01),rt-PA+CEA组ET-1的含量低于同组治疗后2 d(P0.05)。治疗后10 d 2组NO含量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并高于治疗后2 d(P0.05);治疗后10 d,rt-PA+CEA组ET-1含量低于rt-PA组,NO含量高于rt-PA组(P0.05)。结论:CEA联合rt-PA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优于单rt-PA治疗,有助于快速恢复内皮功能受损及神经因子紊乱。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梗死及非心源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6年9月收治并接受静脉溶栓治疗90例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A;选取同期并接受静脉溶栓治疗90例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B,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对其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溶栓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溶栓2 h、24 h、7 d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与溶栓前比较均明显呈现下降趋势,但两组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在症状性脑出血、非症状性脑出血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A脑疝(15.56%)、皮肤黏膜出血(13.33%)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B(3.33%,4.44%),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A不良事件发生率(43.33%)明显高于观察组B(17.78%),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rt-PA静脉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梗死及非心源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相差不大,但是心源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脑疝、皮肤黏膜出血等并发症方面的几率高于非源性脑梗死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时相CT血管造影(CTA)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侧支循环评估价值及溶栓治疗指导作用。方法我院收治的AIS患者,选取其中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治疗前均给予多时相CTA检查,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及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及侧支循环不良组。收集两组基线资料,并比较入院时、溶栓治疗24 h及2周后的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量表、28 d内死亡率及随访3个月后的预后情况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分析AIS患者侧支循环血流总体评分(ASPECTS)与预后(mRS)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合并症、栓塞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支循环不良组介入干预率高于侧支循环良好组(P<0.05);入院时,两组NIHSS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治疗24 h及2周后,两组NIHSS量表评分均较入院时下降,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28 d内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后侧支循环良好组的mRS评分更低(P<0.05);AIS患者ASPECTS与mRS之间呈负相关(r=-0.396,P<0.05)。结论多时相CTA对于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可为其提供理想的参考价值,通过判断其侧支代偿,有利于早期制定治疗方案,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郭刚 《临床医学》2021,41(2):38-39
目的探讨机械支架介入联合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动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TIMI血流分级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20年4月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ACI患者93例作为研究对象,按交替分组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行rt-PA动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47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行机械支架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TIMI血流分级、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BI)及术后出血情况。结果治疗后30 d,观察组患者TIMI血流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NIHSS评分降低,BI指数升高,观察组各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观察组患者出血率(17.02%,8/47)与对照组(13.04%,6/46)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支架介入联合rt-PA动静脉溶栓治疗ACI,能改善患者TIMI血流分级,促进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恢复,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9.
朱海暴  李勇  张冠文  沈永玲  杜海松 《临床荟萃》2014,29(12):1348-1351
目的 探讨轻型缺血性卒中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3个月是否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探索轻型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24小时,给予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是否安全,能否降低患者的卒中复发率并改善预后.方法 传统静脉溶栓组22例,给予rt-PA静脉溶栓,24小时后复查头颅CT,排除脑出血转换后,给予阿司匹林100 mg,每日1次,口服治疗;联合静脉溶栓组23例,接受rt-PA静脉溶栓后24小时复查头颅CT,排除脑出血转换后,给予阿司匹林100 mg,每日1次,口服治疗,同时联合氯吡格雷75 mg,每日1次,口服治疗2周,然后继续单用阿司匹林药物治疗;未溶栓组25例,发病时间小于24小时,未接受rt-PA静脉溶栓的轻型卒中患者,常规予阿司匹林100mg,每日1次,口服治疗.3个月时评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其中NIHSS评分0~1分、BI 95~100分、mRS为0~1分者定义为良好结局.评估3个月内脑出血率、病死率和脑梗死复发率.结果 3个月时,传统及联合静脉溶栓组良好结局的比例明显高于未溶栓组(P<0.05,P<0.01),传统静脉溶栓组和联合静脉溶栓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溶栓组脑梗死复发率明显高于溶栓组(P<0.05).3组之间的脑出血率和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轻型缺血性卒中rt-PA静脉溶栓治疗可提高3个月内良好结局的比例、减少卒中的复发.轻型缺血性卒中rt-PA静脉溶栓后24小时,短期给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不增加脑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20.
姚美芬  徐建华 《临床荟萃》2020,35(8):702-706
目的 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 PA)治疗NIHSS≤5分的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4月在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病房住院的发病≤4.5 h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5例,其中基线NIHSS≤5分58例,NIHSS>5分57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并比较两组治疗后24 h、7 d、90 d NIHSS评分下降率及下降分值判断疗效,7 d、90 d改良Rankin's量表(mRS)评分判断预后,同时比两组间死亡比例及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判断安全性。结果 轻型卒中组在静脉溶栓后24 h、7 d及90 d NIHSS评分较基线NIHSS评分下降的比例均要高于非轻型卒中组,但仅在90 d NIHSS下降率上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型卒中组7 d和90 d mRS评分均要低于非轻型卒中组(P<0.01),轻型卒中组90 d mRS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的比例要显著高于非轻型卒中组(P=0.000);轻型卒中组的出血转化率和死亡比例均要明显低于非轻型卒中组(P<0.01)。结论 对NIHSS≤5分轻型脑卒中患者进行rt PA静脉溶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