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外侧与前侧正中联合入路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5年1月20例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患者采用肘外侧及前侧正中联合入路手术治疗的术后恢复情况、前臂旋转范围及肘关节活动度,采用Mayo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关节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伤口均为Ⅰ期愈合;依据Mayo评价系统,疗效优11例,良4例,优良率为75%;末次随访后肘关节屈伸活动度为(122.06±24.17)°,前臂旋转度(136.28±8.9)°。结论肘外侧与前侧正中联合入路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术中视野清晰,疗效优良率高,无肘关节失稳、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 10例患者手术治疗9例,其中1例行人工桡骨头置换,并修复肘关节前关节囊及肘内、外侧副韧带;8例内固定,术后予长臂石膏或铰链式支架外固定制动2~3周,早期开始屈伸康复训练。闭合复位保守治疗1例。结果 1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40月,平均22.5个月。手术组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8~12周骨折达临床愈合,平均9.2周。肘关节平均屈伸范围为110°±28°,前臂平均旋转活动范围为109°±25°,1例有创伤性关节炎。按照肘关节HHS评分标准评定标准进行评价:优5例、良2例、可1例、差2例(含保守治疗1例),总优良率为70%。结论对于肘关节"恐怖三联征",应积极手术治疗,重建或恢复骨的结构,坚强内固定,修复关节周围支持结构,早期功能锻炼,能有效恢复关节功能,减少骨折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采用肘关节前方入路微型钢板内固定联合外侧Kocher入路桡骨头置换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我科收治和采用肘关节前方入路微型钢板内固定联合外侧Kocher入路桡骨头置换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8例病例资料。其中男7例,女1例;年龄20~47岁,平均28.3岁;患者均为单侧损伤,右侧损伤5例,左侧3例。尺骨冠状突骨折按Regan-Morrey分型:Ⅰ型1例,Ⅱ型5例,Ⅲ型2例;桡骨头骨折按Mason分型:Ⅲ型5例,Ⅳ型3例。均采用肘关节前方入路微型钢板内固定联合外侧Kocher入路桡骨头置换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观察切口愈合、骨折愈合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应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MEPS)评定肘关节功能。结果本组获随访10~23个月,平均15.7个月,所有8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骨折均获得临床愈合。未见神经、血管损伤及肘关节骨化性肌炎等并发症。根据患者肘关节的运动功能、稳定性、疼痛和日常活动等情况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MEPS)评估手术疗效:优3例,良4例,中1例,优良率87.5%。结论采用肘关节前方入路微型钢板内固定联合外侧Kocher入路桡骨头置换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具有术中显露充分、固定可靠及手术时间短等优势,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在“反漂浮”体位在手术治疗累及后柱的胫骨平台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9月—2020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创伤中心累及后柱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19例。其中,男12例,女7例;年龄28~70岁,平均38.5岁;SchatzkerⅡ型1例,Ⅳ型4例,Ⅴ型7例,Ⅵ型7例;累及后柱+外侧柱1例,后柱+内侧柱4例,后柱+内侧柱+外侧柱14例。所有患者在“反漂浮”体位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其中胫骨平台后柱+内侧柱骨折4例患者采用膝关节后内侧倒“L”入路,余15例患者采用膝关节后内侧倒“L”入路联合前外侧入路,术中骨折端暴露良好。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切口愈合时间。术后定期随访,行患膝X线检查,评估内固定是否失效以及骨折愈合时间;测量对比患者术后即刻以及术后1年胫骨平台内翻角和胫骨平台后倾角。术后1年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评估患膝关节功能。结果 19例患者均在“反漂浮”体位下顺利完成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手术时间60~115 min,平均91.6 min。术中出血量50~200 mL,平均108 mL。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切口均一期愈合。1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3.5个月。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骨折愈合时间17~25周,平均19.2周。患者术后即刻胫骨平台内翻角为87.16°±2.24°、后倾角为9.41°±0.85°,术后1年胫骨平台内翻角为85.98°±3.59°、后倾角为9.55°±0.9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9、2.01,P值均>0.05)。术后1年采用HSS膝关节评分标准评定患膝功能优9例、良8例、中2例。结论 在“反漂浮”体位下手术治疗累及后柱的胫骨平台骨折,术野显露较好,手术安全,内固定稳定有效,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对肱骨干萎缩性骨不连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5年6月21例肱骨干萎缩性骨不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26~63岁,平均43.2岁;骨不连病程12~28个月,平均14.1个月;所有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外固定进行治疗。术后通过临床检查、X线片、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评估治疗效果。结果对所有患者随访8~29个月,平均19.1个月。所有患者骨不连在术后8~17个月(平均12.7个月)牢固愈合。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屈伸活动范围从术前53°上升至94°,MEPS评分由术前平均51分上升至87分;其中优13例,良5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为85.7%。3例存在钉道感染,1例存在肘关节僵硬,在二次治疗后均得到改善。结论通过外固定支架治疗肱骨干萎缩性骨不连,虽然不能作为首选手术方案,但可以一定程度上提供关节稳定性,在肘关节活动度恢复方面有独到的优势,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背景:目前治疗Mason Ⅲ型骨折的方法各有利弊,在治疗方案选择上存在较多争议。 目的:对比桡骨头假体置换、切开复位内固定与桡骨头切除治疗Mason Ⅲ型桡骨头骨折的疗效,探讨治疗Mason Ⅲ型桡骨头骨折更合理、更有效的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Mason Ⅲ型桡骨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切除组11例、内固定组11例和置换组11例。通过治疗后随访评估3种方法的效果。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随访12~53个月,平均20个月,均获得较满意的肘关节功能。末次随访时,3组患者在肘关节疼痛、屈伸活动度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但前臂旋转活动度、X射线观察提携角和桡骨移位以及Broberg和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在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且置换组优于内固定组,内固定组优于切除组。提示,与桡骨头切除、切开复位内固定相比,桡骨头假体置换治疗Mason Ⅲ型桡骨头骨折可获得更好的肘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7.
背景:腰椎棘突间动态内固定Coflex系统主要用于治疗轻度腰椎管狭窄病例,其适应范围是否可有进一步的扩大? 目的:观察腰椎棘突间动态内固定Coflex系统治疗中年腰椎旋转不稳的近期疗效。 方法:对腰椎旋转不稳的11例中年患者行Coflex内固定术,均为L4~5节段性不稳定。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均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观测影像指标包括手术前术后椎间隙中立角,过伸角,过屈角和 L4~5活动度。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 结果与结论:全部患者随访6个月。Coflex置入时间平均72.6 min,平均出血85.7 mL。术后6个月随访时,JOA评分由术前14.45±2.42提高到21.00±2.2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L4~5活动度由术前(13.18±2.04)°减少到(8.09±0.9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腰椎棘突间动态内固定Coflex系统治疗中年腰椎旋转不稳的近期疗效良好,腰椎稳定性有明显提高,中远期疗效尚待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Y”形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 方法 对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30例的成年人“C”型肱骨髁间骨折,均选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Y”形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18~50岁,平均(38.6±7.8)岁。采用Mayo标准进行肘关节功能疗效评定。 结果 对本组患者随访12~18个月,全部获得随访,肱骨髁间骨折及尺骨鹰嘴截骨处均骨性愈合,骨折愈合平均时间为(3.0±0.6)月,根据Mayo评分为50~100分,平均87分,优24例,良1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为83.3%。 结论 尺骨鹰嘴截骨入路“Y”形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具有暴露术野清晰,内固定牢靠,可早期进行肘关节功能锻炼等优点,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背景:胫骨平台3柱骨折多为高能量暴力引起,一般为粉碎性骨折,伴随关节面破裂、塌陷,合并严重软组织损伤,并发症多,是创伤骨科的难点。 目的:观察前后联合双切口3块钢板固定治疗合并复杂后侧骨折的胫骨平台3柱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采用前外侧联合后内侧双切口3块钢板固定治疗12例复杂胫骨平台3柱患者,前外侧切口采用一块高尔夫棒型钢板固定,后内侧用一块长钢板加一块短“T”型钢板固定。 结果与结论:12例患者内固定后均获得12个月以上随访,骨折均获愈合。X射线愈合时间为(14.0±1.1)周,完全负重时间为(15.1±1.7)周。内固定后即刻Rasmussen评分为(16.8±0.6)分。内固定后12个月膝关节活动度屈126.3°,伸-1.3°,膝关节HSS评分为(89.1±2.5)分。内固定后即刻,3,12个月胫骨平台内翻角及胫骨平台后倾角度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 > 0.05)。患者内固定均未发生切口皮肤坏死、感染、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结果表明,对于合并复杂后侧骨折的胫骨平台3柱骨折,双切口3钢板固定方法兼顾到了骨折的复杂性和胫骨平台后侧的解剖学形态特殊性,疗效确切可靠。  相似文献   

10.
单臂铰链式外固定支架治疗不稳定性肘关节骨折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单臂铰链式外固定支架治疗不稳定性肘关节骨折脱位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采用单臂铰链式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肘关节骨折脱位患者36例,完整随访33例。男25例,女8例;平均年龄34.3岁(17—65岁);左侧7例,右侧24例,双侧2例。以Mayo评分进行肘关节功能评定。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10.6个月(8个月~12个月)。Mayo评分平均85分(64~95分),优24例,良6例,中3例。结论 单臂铰链式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肘关节骨折脱位,能提高术后肘关节的稳定性,保证早期安全的功能锻炼,预防关节僵硬,减少异位骨化的发生,可使肘关节获得满意的复位和功能。  相似文献   

11.
文题释义: 肘关节三联征:桡骨头骨折、冠突骨折伴肘关节后或后外侧脱位于1996年被Hotchkiss命名为“terrible triad of the elbow”,国内习惯称之为肘关节恐怖三联征,常合并外侧韧带复合体、内侧韧带复合体起止部位的撕脱损伤及冠突骨折周围前关节囊破裂。由于近年来在恐怖三联征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迅速进展,预后也相应地比过去好很多,国内很多专家建议直接将其命名为肘关节三联征。 肘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定:指由于外侧尺侧副韧带(外侧尺骨副韧带)损伤导致后侧半脱位或肱桡关节脱位,但不破坏近端尺桡关节,在1991由O’Driscoll等首次描述。目前对其的经典解释为:因摔倒致肘关节在轴向载荷下开始屈曲时,在身体在接近地面时肘关节受到外翻、旋后和轴向的应力综合作用,引起肘关节后脱位;同时导致的软组织损伤用“Horii环”解释:软组织破坏开始于外侧,并随着半脱位程度的增加向前后向内侧推进。 背景:近年来肘关节三联征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迅速进展。 目的:简单介绍肘关节三联征的定义、相关基本解剖及稳定结构、损伤机制、分型,深入探讨其治疗方案。 方法:第一作者检索PubMed、CNKI及万方数据库建库至2019年9月的文献,以“terrible triad of the elbow,elbow joint,Fracture dislocation”为英文检索词,以“肘关节恐怖三联征,肘关节骨折脱位”为中文检索词,查阅大量近年肘关节三联征的相关文献,全面分析并总结其治疗策略。 结果与结论:对于肘关节三联征损伤患者,术前必须仔细检查,认真分析影像学检查结果及打印3D模型,准确判断肘部骨性结构和韧带损伤程度;术中通常先通过单独外侧入路或内外联合入路重建桡骨头的稳定性、修复冠突骨折及外侧韧带复合体损伤后,然后行肘关节稳定性检测,以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修复内侧韧带复合体或应用铰链式外固定器来恢复肘关节的稳定性;术后积极行早期康复功能锻。通过上述系统治疗可相对减少术后并发症,加速骨折愈合,改善肘关节功能和患者生活质量。 ORCID: 0000-0002-8244-4769(李宁鑫)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生物力学方法,评价单纯交叉克氏针固定和绞链式肘关节外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的稳定性,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5个脑死亡的新鲜成人上肢标本进行肱骨髁Y形骨折造模,分别运用单纯交叉克氏针固定及加用绞链式肘关节外固定架固定,分别用MTS实验机在两种状态下进行扭转、拉伸、三点弯曲及疲劳试验,记录骨折块间的位移,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种固定方式下其扭转、拉伸及三点弯曲实验均有显著性差异,而疲劳试验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采用绞链式肘关节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能明显增强内固定的固定效果,提供了骨折在功能锻炼时固定的牢固性,有利于骨折愈合和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临床上冠状突骨折多发生于伴有肘关节脱位的患者,并伴随有肘关节侧副韧带、关节囊的撕裂伤,常会导致肘关节失稳,如不能得到恰当处置会发生肘关节反复失稳、脱位,并对肘关节造成远期不可逆损害。 目的:回顾近年来关于冠状突骨折修复方法及相关解剖生物力学的研究进展。 方法: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数据库于1990年1月至2013年3月有关冠状突骨折及冠状突解剖生物力学的临床与试验研究,检索词分别为“coronoid process of the ulna,coronoid fracture,treatment method, research progress”,排除发表时间较早或重复研究文献。 结果与结论:尺骨冠状突是肘关节重要的骨性稳定结构,它与附丽在其上的韧带、关节囊和肌肉等软组织结构在维持肘关节轴向、内翻、外翻和旋转稳定性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冠状突骨折治疗方案的选择与骨折分型、骨折块粉碎程度、内外侧副韧带及前关节囊的损伤情况密切相关。大块非粉碎性骨折可给予切开复位内固定;粉碎性骨折可选取较大骨折块给予复位固定,自体骨移植冠状突重建或人工冠状突置换;小块冠状突骨折的修复与否则视情况而定:若软组织损伤修复完成后,肘关节获得足够稳定性则冠状突骨折不予以处理,相反则可予以锚钉或缝线修复。治疗后早期活动是获得良好功能的关键,必要时可给予铰链式外固定支架固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铰链式外固定支架联合侧副韧带重建治疗陈日性肘关节骨折脱位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6月~2012年8月,对6例外伤性陈旧性肘关节脱位采用铰链式外固定支架联合掌长肌腱移植重建侧副韧带进行治疗,其中男4例,女2例.平均年龄36.5 (20~52)岁.脱位类型:后脱位3例,后外侧脱位3例.患者初次受伤至接受手术时间平均为42天(30~63天).术后连续随访并采用Mayo评分对肘关节功能进行评价及评级.结果 6例患者经过6~18个月的随访,平均肘关节屈曲118.5°,Mayo评分平均86分(62~96分),其中优2例,良3例,中l例,1例合并轻度异位骨化,1例合并针道感染.结论 对于陈旧性肘关节脱位,行侧副韧带重建术后可常规应用铰链式外固定支架辅助治疗,外固定支架固定允许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可减少关节僵硬、异位骨化等并发症,能很好的维持手术效果,获得满意的复位和功能.  相似文献   

15.
背景:第1跖骨远端改良chevron截骨是治疗踇外翻的常用术式,应用可吸收螺钉进行固定的效果尚存争议。 目的:评价可吸收钉在踇外翻第1跖骨远端改良chevron截骨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对8例中度踇外翻患者行远端改良chevron截骨,V形截骨后采用1枚2.7 mm可吸收螺钉固定,穿前足免负重鞋6~8周。 结果与结论:纳入的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8~46个月。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踇外翻角改善为15°~21°,平均(17.63±2.07)°;第1,2跖骨间角为7°~9°,平均(8.00±0.76)°;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踇趾-跖趾-趾间关节评分由术前的(70.13±7.10)分提高到术后的(92.75±7.30)分(P < 0.05)。说明远端改良chevron截骨后使用可吸收螺钉固定治疗轻中度踇外翻疗效可靠,是一种有效的固定方法。 关键词:可吸收螺钉;踇外翻;chevron截骨;踇趾;跖趾;趾间关节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2.024  相似文献   

16.
三维重建模型模拟拉力螺钉固定髋臼后柱骨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为经坐骨小切迹置入拉力螺钉内固定髋臼后柱骨折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 方法 用60例正常成人骨盆CT数据(男30例,女30例),导入Mimics14.1行三维重建,观测骨盆三维模型髋臼后柱的纵轴走向,模拟置钉并确立螺钉穿出点。测量髋臼后柱纵轴的长度、后柱纵轴与冠状面夹角α和矢状面的夹角β,测量进针点及后柱盆腔侧、髋臼侧骨皮质厚度。 结果 髋臼后柱轴线向下穿出点位于坐骨小切迹中点,向上穿出点位于弓状线后端与髂前上棘连线中点。髋臼后柱纵轴的长度男性(105.04± 4.29)mm、女性(101.80±3.20)mm,α角男(33.41±2.18)°、女(31.56±2.71)°,β角男(21.74±1.19)°、女(19.15± 1.24)°。进钉点骨皮质厚度为(5.54±0.46)mm,盆腔侧和髋臼侧分别为(1.45±0.13)mm、(1.04±0.10)mm。 结论 三维重建模拟经坐骨小切迹中点行后柱拉力螺钉内固定,可快捷、准确测量钉道参数并进行术前评估,用该方法置入拉力螺钉固定后柱安全简便。  相似文献   

17.
背景:高能量的胫腓骨粉碎性骨折常合并软组织损伤,若在内固定过程中复位方法不当可造成软组织的二次损伤;寻找一种既能达到稳定的内固定,又尽量避免加重软组织损伤的方法是骨科医生研究的目标。 目的:观察应用临时外固定支架辅助复位结合微创钢板置入修复复杂性胫腓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广州医学院附属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自2008-02/2010-03收治的复杂胫腓骨粉碎性骨折患者39例,在行微创内固定的同时采用临时外固定支架术中辅助复位,内固定安放牢固后拆除临时外固定。 结果与结论:3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手术平均时间75 min,其中36例患者内固定后患肢肿胀程度轻,手术切口一期甲级愈合,2例患者伤口边缘水肿,结痂后瘢痕愈合,1例内固定后3个月出现急性骨髓炎,经保守抗炎治疗后恢复。未出现钉道感染、螺钉松动及切口感染、皮肤坏死、露骨露腱病例,依据AOFAS踝关节评分法,钢板置入半年后踝关节恢复情况:优29例,良8例,一般2例。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30° 29例,20°~30° 8例,20°以下2例。  相似文献   

18.
背景:半椎体畸形是先天性脊柱侧后凸最常见的原因,半椎体切除可以直接去除致畸因素,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目的:观察和评价经后路Ⅰ期半椎体切除,并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胸腰椎体半椎体畸形引起的前后Cobb角的变化,来评价治疗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效果。 方法:纳入2008/2010在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住院的11例由单个半椎体引起侧后凸畸形的青少年患者,均经Ⅰ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及椎弓根钉内固定修复。 结果与结论:患者随访1.0~2.0年,术后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射线片示冠状面Cobb角由修复前的(49.2±12.8)°改善至(16.5±5.8)°,平均矫正率达66.5%,矢状面Cobb角由修复前的(35.7±6.2)°改善至(14.1±1.9)°,平均矫正率达60.5%。终末随访时冠状面Cobb角(19.0±5.8)°,丢失2.8°;矢状面Cobb角(14.4±1.9)°,无明显丢失。且在随访过程中未发生神经系统损伤、感染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说明经后路Ⅰ期半椎体切除,椎弓根钉内固定修复半椎体畸形所引起的脊柱侧后凸畸形矫形效果满意,丢失率低,融合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