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的微观病机。方法:运用络病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结合现代医学对血管性痴呆的认识,从血管性痴呆的病位、病理基础和病理变化等方面分析其中医微观病机特征。结果:提出了病位在脑络,络脉空虚是其病理基础,络脉瘀滞是其最常见的病理变化等血管性痴呆的微观病机。结论:血管性痴呆的微观病机有助于深入理解其发病机制,为其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脑小血管性认知障碍是在脑小血管病基础上出现的认知功能减退,占血管性痴呆的36%~67%,发病率高。毒损脑络理论认为人体内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长期蓄积变生毒邪损害脑络。笔者基于该病临床特点,认为“毒损脑络”为脑小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病机关键,其中毒邪是主要的致病因素,络损是重要的病理变化,髓伤是最终的病理转归,“毒蕴—络损—髓伤”贯穿脑小血管性认知障碍疾病始终。笔者认为脑小血管性认知障碍主要分为邪蕴成毒、毒损脑络、毒败脑髓三个阶段,病位在脑络,病性为虚实夹杂,正虚、痰浊、瘀血、火热交互为患,一起构成浊毒犯脑的病理基础,伤及络脉。脑髓失于充养,神机失于调摄,最终致髓消或髓坏,神机失用,而出现认知障碍。本病的治疗总以“扶正解毒通络”为法,注重局部与全身的整体观,调和营卫,立足于“毒”“络”分阶段治疗,以期为脑小血管性认知障碍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血管性痴呆(VaD)是引起老年期痴呆的第二大病因,在痴呆中占10%~50%.在络病理论指导下对血管性痴呆的病因病机进行探讨,认为血管性痴呆的病位在脑,以络脉空虚为病理基础,痰瘀阻络为其病理变化,酿毒伤络则是该病迁延难愈的主要原因,证属本虚标实,治疗当以通补为宜,补肾为本、痰瘀并治,早期治疗减少脑络的损害.  相似文献   

4.
血管性痴呆归属于中医"痴呆"范畴,脾肾两虚为病机之本,痰湿、瘀血为病理产物,迁延日久,入络酿毒,郁蒸化热,损伤脑络,神机失灵而成痴呆.故泻火解毒为本病常用治法之一,黄连解毒汤能泻火解毒、清热开窍,本文从血管性痴呆"毒损脑络"角度论述了黄连解毒汤泻火解毒法治疗本病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简述络病理论的发展历史,运用络病理论探讨出血性中风的微观病机。出血性中风的病变部位在于脑络,"络脉失养"是其发病的病理基础。"毒损脑络"作为其发病的病机关键,其外围存在着络脉绌急、络血不行、络气郁滞、痰瘀阻络等系列实证及络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诸多虚证,实质是"络脉不通"。脑络是脑神的功能和结构载体,治疗以"解毒通络"为根本大法,使气血通,络脉复,神机自用。本研究旨在运用中医整体观念,重视络病理论指导,发挥中医药在出血性中风治疗中多途径、多靶点的整体调节作用优势。  相似文献   

6.
从痰瘀论治血管性痴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中医痰瘀理论提出血管性痴呆的一个主要病机是痰瘀阻络,并从痰浊阻络,神机失用、瘀阻髓窍,清窍失灵两方面阐述其致病机理,提出通窍、涤痰、化瘀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主要治则,以期为临床治疗血管性痴呆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李杨帆  李丽 《北京中医》2011,(6):407-408
从络病理论的角度对血管性痴呆进行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的分析,指出血管性痴呆的病位在脑,证属本虚标实,虚、痰、瘀互结阻络贯穿于血管性痴呆始终,而瘀毒阻络是该病迁延难愈的病理基础。治络之法,当从实论治,以通为补,但应注意久病痼疾,当以缓攻,通补活络。  相似文献   

8.
络病理论在血管性痴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杨帆  李丽 《北京中医药》2011,30(6):407-408
从络病理论的角度对血管性痴呆进行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的分析,指出血管性痴呆的病位在脑,证属本虚标实,虚、痰、瘀互结阻络贯穿于血管性痴呆始终,而瘀毒阻络是该病迁延难愈的病理基础.治络之法,当从实论治,以通为补,但应注意久病痼疾,当以缓攻,通补活络.  相似文献   

9.
血管性痴呆是最常见的老年性痴呆之一,属中医"文痴"、"呆病"、"善忘"、"郁证"等范畴。运用络病理论探讨脑血管性痴呆的病因病机,认为其病因病机主要为络气虚滞、络脉瘀阻、络熄成积、浊毒滞络。采用补肾益脑、活血通络,健运脾胃、豁痰通络,温补脾肾、健脑活络,清化痰热、逐瘀通络,益气活血、宣窍通络,育阴潜阳、熄风通络,益肾宁心、滋阴养络,疏肝理气、宁心畅络法治疗本病,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治疗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0.
《辽宁中医杂志》2015,(12):2465-2467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 D)的病位在脑络,其发生发展与络病密切相关。为提高Va D的临床疗效,不少学者从络病角度研究论述Va D,故文章对Va D的络病病位、病因病机、治疗进行综述,为Va D从络病论治提供理论及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从三焦气化失常分析血管性痴呆的病因病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煜 《吉林中医药》2011,31(2):93-94
血管性痴呆病位在脑,具有本虚标实、虚实错杂的病机特点。其基本病机在于三焦气化失常,影响脏腑及气血津液运化功能,导致脑气与脏气不相顺接,神机失用而致痴呆,以脏腑功能衰退为本,痰瘀痹阻脑络、迷蒙清窍为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心病与络病理论的相关性,及其在络病状态下的演变规律和治疗特殊性。方法:通过研读中医络病理论相关研究成果,总结络病辨证在冠心病辨证施治中的应用。结论:认为冠心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可概括为"络脉虚滞",基本病机为"心气亏虚、痰瘀阻络",且本病病程中出现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络病辨证"中络脉淤塞、络脉绌急、络脉失养密切相关,故从络论治应贯穿本病始终,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病络是邪气侵袭络脉或正虚以及络脉本身的病变,导致络脉的形质改变或功能异常,造成相应脏腑组织器官损伤,引起疾病或病证的一种基本病机。通过分析病络与脑、心、肾疾病的相关性及脑、心、肾疾病从络论治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提出在病络理论指导下构建脑、心、肾一体化中西医结合防治体系的思路,以期指导病络理论在临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病络机制与痴呆证治述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初步探讨了病络机制及其意义.结合痴呆发病隐袭,病程缠绵的特点,认为痴呆的病理因素与病络导致络病关系密切,是典型的络脉病证之一.就痴呆的病络机制进行了剖析,提出了相应的治疗和临床择药方法.强调痴呆的治疗应讲究络病工夫,全面审察病机,抓住络脉空虚和络脉邪滞两大环节,在传统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及时参以治络通络方法,多可获得疗效.  相似文献   

15.
络病理论在高尿酸血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阳  郭宏敏 《陕西中医》2011,32(12):1638-1639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与络病理论的相关性,及其在络病状态下的演变规律和治疗特殊性。方法:通过研读中医络病理论相关研究成果,总结高尿酸血症的致病机理及治疗特点。结论:提出高尿酸血症病性总属正虚邪实,痰湿瘀毒为其病理关键,内毒致病、络脉闭阻为其病机特点。且病程中出现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络病辨证"中络脉淤塞、络脉绌急、络脉失养密切相关,故从络论治应贯穿本病不同发展阶段,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基于“毒损脑络”理论的老年期痴呆辨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丽  张允岭  侯小兵  胡慧 《中国针灸》2012,32(11):1031-1034
对“毒损脑络”理论、络病学说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讨老年期痴呆的病机及辨经论治.初步认为毒瘀遏阻脑络为“毒损脑络”证候特征,毒损脑络、督脉瘀滞是老年期痴呆的重要病机,治疗以治络通络为法,以通为补,通调督脉为老年期痴呆辨经论治的重要环节,是“毒损脑络”理论在针灸干预老年期痴呆辨经论治中的具体运用,拓展了络病学说在针灸防治痰病领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血管性痴呆为罹患脑血管病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患者认知功能受到明显损伤,同时具备局灶性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与体征,因其在临床上具备可预防性,探析血管性痴呆的新的证治思路与方法尤为重要。王新陆教授在长期临证与理论研究中,总结出血管性痴呆病机为肾精亏虚、浊瘀互结所致的脑萎髓空、神机失用,并从“血浊”立论治疗血管性痴呆,自拟复健化浊方以补肾化浊活血作为血管性痴呆的基本治疗方法,临床常获显效,为血管性痴呆的辨证论治提供了新的临床思路与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cmentia,VD)中医病机理论及证治规律。方法:总结、归纳血管性痴呆发病病源、病机,以及中医辨证治疗的优势。结果:血管性痴呆发病病源、病机应为本虚标实,本虚即肾精亏虚,为发病之源,标实即痰热瘀浊等毒邪,毒损脑络为发病之机。血管性痴呆病情演变规律上呈现出平台、波动、下滑三期交替更迭的过程中以阶梯样进展,每期也都呈现出不同的病机特点。中医药治疗VD的优势在于能改善痴呆的症状及缓解病程进展。结论:中医治疗血管性痴呆应扬长避短,树立预防第一的观念,将药物治疗、行为治疗、康复护理融为一体,进而形成综合防治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9.
中医在中风与痴呆的因果关系方面早有认识,《灵枢·调经论》曰:“血并于上,气并于下,乱而喜忘”;《临证指南医案》指出:“中风初起,神呆遗尿,老人厥中显然”;《杂病源流犀烛·中风》进而指出:“有中风后善忘”,是中医较早有关血管性痴呆(VD)的记载。大量研究表明,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确切。近年来,关于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均取得较大进展,现将有关成果报道如下。1病因病机血管性痴呆属中医痴呆范畴,本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病因以情志所伤,年迈体虚为主,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相关,基本病机为髓减脑消,或痰瘀痹阻脑络,神机失…  相似文献   

20.
贾奎  菅艳萍 《光明中医》2011,26(11):2184-2185
络病学理论始于《黄帝内经》,至近代已形成系统的络病理论体系。"脑心同治"的理论基础基于络脉学说,心脑血管疾病与络病学关系密切,其病机演变规律相同,属于"脉络-血管系统病",存在疾病发生发展共同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