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评价诱蚊诱卵器法与布雷图指数法在登革热媒介伊蚊幼虫监测中的指示效果。方法使用布雷图指数法入户调查农户、居民区、医院和公园4种环境的白纹伊蚊幼虫孳生情况,同时按要求布放诱蚊诱卵器,连续布放4 d,第4天检查。结果入户调查1 658户,发现阳性容器384只,布雷图指数为23.16;有效回收诱蚊诱卵器1 662只,阳性诱蚊诱卵器157只,诱蚊诱卵器指数为9.45,布雷图指数明显高于诱蚊诱卵器指数,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2种指数显示城区和农村白纹伊蚊幼虫的季节消长趋势具有一致性。2种指数在白纹伊蚊活动的高峰期间远远大于20,表明当地有登革热区域流行的风险。结论 2种方法均可以用于伊蚊幼虫的监测,但在登革热媒介伊蚊应急处置调查时,必须以布雷图指数为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登革热传播风险,为登革热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蚊密度常规监测用诱蚊灯法,应急监测用布雷图指数法和诱蚊诱卵器法。结果蚊密度为1.70只/h,高峰出现在8月,10月蚊密度较低;布雷图指数为4.7和诱蚊诱卵器指数为0.5。结论输入登革热季节白纹伊蚊密度很低,布雷图指数和诱蚊诱卵器指数均小于5,无登革热传播流行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嘉定区登革热蚊媒白纹伊蚊成幼蚊虫分布及季节消长,为登革热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白纹伊蚊幼虫监测采用布雷图指数法和诱蚊诱卵器法,成蚊监测采用二氧化碳法和双层叠帐法,观察不同季节白纹伊蚊分布特点及密度。【结果】嘉定区布雷图指数6—7月达峰值,以废品回收站指数最高。诱蚊诱卵器法7月、9月达到峰值。诱蚊诱卵器指数高于布雷图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68,P0.01),两种方法 7月、9月的监测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39,15.84,均P0.01)。二氧化碳法监测白纹伊蚊季节消长为单峰趋势,7月达最高峰,与总体蚊虫季节消长一致,以农户密度最高。双层叠帐法6—8月为密度高峰期,8月达到峰值。以居民区捕获率最高。【结论】应加强对白纹伊蚊密度监测,在流行季节,采用客观、敏感的监测方法,及时发现白纹伊蚊密度升高,多种途径控制蚊虫密度,有效防控输入性病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白纹伊蚊密度情况及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为合理选用杀虫剂,有效防治登革热媒介伊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布雷图指数法、诱蚊诱卵器法、双层叠帐法监测白纹伊蚊密度,成蚊接触筒法进行白纹伊蚊成蚊抗药性监测.结果 2019年5-7月白纹伊蚊布雷图指数在控制登革热传播的阈值内;8月布雷图指数为14.70,有暴发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湖南省登革热媒介伊蚊种群、季节消长规律及抗药性情况,为本省登革热防控提供依据。方法2020年在全省设立6个监测点,4—10月份每月监测媒介伊蚊幼虫和成蚊种群、密度,采集伊蚊幼虫进行抗药性测定。幼虫密度监测采用布雷图指数法和诱蚊诱卵器法,成蚊采用双层叠帐法,抗药性监测幼虫采用浸渍法,成蚊采用接触筒法。结果布雷图指数法共调查25200户,布雷图指数为10.08,其中城镇居民区为11.06,农村居民区为9.10。7月份到达高峰为19.42,10月份最低为3.22。全年共布放25100个诱蚊诱卵器,诱蚊诱卵指数为6.31,其中城镇居民区为7.98,农村居民区为4.67。7月份到达高峰,诱蚊诱卵指数为15.56,4月份最低为0.16。成蚊监测共布放1008帐次,捕获白纹伊蚊590只,总帐诱指数为1.17只/顶·h。其中公园/竹林帐诱指数最高为1.60只/顶·h,城镇居民区次之为1.49只/顶·h。全年密度高峰在7月份为2.39只/顶·h,最低在4月份0.03只/顶·h。抗药性监测显示,六个监测点的成蚊对所提供的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对两种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均敏感。各监测点幼虫对所提供的三种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主要为敏感或低抗。结论本省登革热的传播媒介为白纹伊蚊,在全省广泛分布且夏秋季节密度较高。一旦有输入性病例,可造成本地暴发和流行的风险。采取以孳生地治理为主的综合治理措施,科学防蚊灭蚊,是防控登革热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攀枝花市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幼虫和成蚊密度的季节性消长规律,为指导登革热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6-10月的每月中旬对监测点进行现场监测,采用布雷图指数(BI)、容器指数(CI)、房屋指数(HI)监测白纹伊蚊幼虫密度,采用双层叠帐法监测白纹伊蚊成蚊密度。结果攀枝花市每月均监测到白纹伊蚊幼虫和成蚊,季节性消长明显,呈单峰型,峰值在8月(BI=51.82、CI=21.51、HI=30.45),叮咬指数为25.67只/(人·h)。结论攀枝花市白纹伊蚊种群密度较高,存在登革热流行的潜在危险,应加强监测和环境整治以及开展健康教育等工作,预防病原输入而引起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充分了解越秀区白纹伊蚊密度消长动态和分布特征,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布雷图指数、标准间指数、人工小时法、诱蚊诱卵器指数4种方法在越秀区辖内18个行政街道开展白纹伊蚊幼虫和成蚊密度监测,将监测结果录入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区布雷图指数9月份达最高、标准间指数5月份达最高、成蚊密度5月份达最高、诱蚊诱卵器指数6月份达最高,室外标准间指数高峰出现较室内布雷图指数高峰出现早。18条街道中,矿泉街的4种白纹伊蚊密度指标均较高。不同环境类型中公园诱蚊诱卵器指数最高,其次是居民区绿化带。结论控制白纹伊蚊密度的重点场所并非居民住户室内,而是各种室外环境,尤其是公园和居民区绿化带。日常开展白纹伊蚊密度控制,应因地因时制宜地综合采取环境治理、化学防治、生物防治以及其他有效手段组合成一套系统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上海市宝山区气象因素对媒介白纹伊蚊密度指数的影响,及其在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防控中的应用。  方法  收集上海市宝山区2019年4月-2019年10月白纹伊蚊监测数据资料及同期的气象数据资料,采用广义可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 GAM)的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  白纹伊蚊密度指数夏秋季高于冬春季。GAM结果显示,日平均气温与停落指数对数(F=27.64, P < 0.001)、布雷图指数(Breteau Index, BI)对数(F=24.75, P < 0.001)、诱蚊诱卵器指数(mosq-ovitrap index, MOI)对数(F=101.56, P < 0.001)呈线性正相关;日累计雨量与幼蚊MOI对数呈线性正相关(F=14.73, P < 0.001),与成蚊帐诱指数对数呈非线性关系(P < 0.001)。  结论  气温及降雨量为影响上海市宝山区白纹伊蚊分布的主要气象因素,科学有效的媒介蚊虫监测,利用气象与蚊虫消长之间相关性进行预测,可为白纹伊蚊传播疾病的早期预警、风险评估及科学防控等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2002~2003年广西登革热蚊媒监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掌握广西登革热蚊媒种类及密度动态.方法采用幼虫及诱卵器监测的方法,2002年及2003年5~9月分别对防城港市企沙镇、合浦县沙田镇、北海市区、东兴市口岸4处的居民区、企业、外来船只进行登革热蚊媒监测.结果2年在4个监测点均未查到埃及伊蚊,埃及伊蚊布雷图指数为0;白纹伊蚊分布广泛且密度高,2002年4个监测点居民区白纹伊蚊房屋指数为6.3%~48.1%,容器指数为2.9%~100%,布雷图指数为6.3~85.0;2003年4个监测点居民区白纹伊蚊房屋指数为13.5%~38%,容器指数为9.0%~21.9%,布雷图指数为17.3~42.5.结论在广西登革热旧疫点及边境口岸未查到埃及伊蚊,但白纹伊蚊分布广泛并且密度高,由白纹伊蚊传播登革热具有极高的危险性,白纹伊蚊作为登革热的主要媒介,值得重视,在工作中不能因为长期未查见埃及伊蚊而放松对白纹伊蚊的监测及防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掌握成都市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幼虫和成蚊密度的季节性消长规律,为登革热媒介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在3—11月的每月中旬对监测点进行现场监测,采用容器指数(CI)、房屋指数(HI)、布雷图指数(BI)监测白纹伊蚊幼虫密度,采用双层叠帐法监测白纹伊蚊成蚊密度。结果 2016年成都市除3月外,每月均监测到白纹伊蚊幼虫,季节性消长明显,呈单峰型,峰值在7月(CI=7.10、HI=7.04、BI=9.46),叮咬指数为5.93只/(人·h)。结论成都市白纹伊蚊分布广泛,密度较高,存在登革热流行的潜在危险,应加强密度监测和环境综合治理,并开展健康教育等工作,预防输入性病例引起本地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更有效地预防登革热的流行,建立基于伊蚊监测诱蚊诱卵法的登革热可能流行分级预警指标体系。方法根据伊蚊的生态特点建立诱蚊诱卵法,比较诱蚊诱卵指数(MOI)与传统的登革热媒介监测的布雷图指数(BI)和诱卵指数的关系,并结合此法在登革热流行监测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参照国内外的登革热可能流行分级控制体系和其他相关的虫媒疾病分级控制体系,初步建立基于诱蚊诱卵法的登革热可能流行的分级预警指标。结果将M01分为4个层次:〈5、5—20、20-40和〉40,并结合登革热流行的季节特点、蚊虫携带病毒以及疫情监测结果,分成4个登革热流行预警级别,提出相应的媒介控制措施。结论MOI〈5可作为登革热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指标。分级预警与应对指标仍有待实际应用的进一步检验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四川省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的分布情况,为登革热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在全省选择10个监测点,采用定时、定点、定人调查法,对白纹伊蚊孳生环境中的幼虫指数和成蚊密度进行监测。结果10个监测点幼虫的容器指数为27.50%,成蚊总密度为8.08只/人工小时。以废旧轮胎容器指数最高,为60.28%;特殊场所和养殖耕种区密度较高,分别为18.17和10.08只/人工小时;夏季密度也较高,峰值达到9.79只/人工小时;白纹伊蚊的密度有地区差异,但无地理位置差异;各个监测点幼虫与成蚊密度高低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白纹伊蚊在四川省分布广泛,一旦有登革热病例输入,就可能造成疫情扩散。因此,应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13.
长江流域白纹伊蚊刺叮活动节律及孳生情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甘肃省长江流域地区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刺叮活动节律及孳生情况。方法人诱法、电动吸蚊器、容器法、捕虫网捕捉成蚊。结果长江流域白纹伊蚊刺叮活动主要是在白天,以午后高峰为主,上午9时和午后13时各出现一个小高峰,下午18时达最高峰。密度为78只/人工小时。在不同生境调查各类积水容器431个,阳性容器80个,容器指数为18.56%。经观察甘肃省长江流域白纹伊蚊的交配没发现群舞现象。结论该地区白纹伊蚊密度较高,依据其活动节律及孳生情况,需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做好灭蚊防病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中缅边境地区孟连和澜沧县登革热媒介种类、生态习性和登革热病毒自然感染状况,为登革热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孟连和澜沧县选择3个自然村作为监测点,采用人工诱捕法白天诱捕成蚊,并在房屋内外积水容器捕捞幼虫,采用RTPCR方法对现场捕获的成蚊进行登革热病毒检测。结果 2010年6-10月在孟连和澜沧县监测点共捕获蚊虫6属8亚属22种3436只,其中白纹伊蚊为优势蚊种,占捕蚊总数的33.82%;未捕到埃及伊蚊。3个观察点白纹伊蚊平均房屋指数19.3,容器指数5.84,布雷图指数30.3,千人指数68.5;白纹伊蚊孳生环境类型以竹筒、土罐类和旧轮胎等临时积水容器为主,分别占阳性积水容器数的34.1%、27.5%和17.6%;白纹伊蚊成蚊平均密度为8.98只/人工小时;成蚊密度高峰出现在7-8月;对捕获的29批白纹伊蚊(1162只)进行RTPCR检测,未发现登革热病毒感染。结论白纹伊蚊密度较高且分布广泛,应加强当地登革热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掌握开江县登革热蚊媒种群动态变化和分布特征,为其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0年6-10月对开江县不同生境采用容器法对白纹伊蚊幼虫容器指数调查,采用人诱法捕捉成蚊,计算成蚊密度。结果调查积水容器共2639处,白纹伊蚊幼虫阳性165处,蚊幼阳性容器指数平均为6.25%,6-10月蚊幼阳性容器指数在1.65%~12.07%,各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50,P〈0.01)。不同生境中,蚊幼阳性容器指数以特殊场所最高(38.83%),其次是山林地(18.18%)和养殖耕种区(16.53%),其他在2.40%~6.69%,不同生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1.89,P〈0.01)。不同积水容器中蚊幼阳性容器指数以废旧轮胎最高(38.83%),其他积水容器在2.03%~12.77%,不同容器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216.05,P〈0.01)。白纹伊蚊成蚊总密度为4.47只/人工小时,6-10月为2.67~6.50只/人工小时,各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9~1.31,P〉0.05)。不同生境中,以山林地最高(9.60只/人工小时),其次是养殖耕种区(7.40只/人工小时)和特殊场所(5.80只/人工小时),均显著高于其他环境(1.00~2.00只/人工小时)(t=2.78~3.64,P〈0.05)。结论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在开江县广泛存在,应做好登革热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揭阳口岸登革热媒介伊蚊密度与季节消长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为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人工小时法和集卵器法调查蚊虫密度,应用SPSS分析季节和气候变化与蚊虫密度的关系。结果 2008-2010年每年5-10月份白纹伊蚊月平均密度为2~29.8只/人工小时;诱卵阳性指数为13.3~86.7;伊蚊密度与诱蚊指数存在正线性相关关系,伊蚊密度与月平均气温及前2个月降雨量呈正线性相关。结论揭阳口岸白纹伊蚊密度较高,与月平均气温有正线性相关,月降雨量对蚊虫密度有滞后正效性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比分析深圳和香港地区两起公共场所登革热疫情流行特征和处置措施,融合优势以更好应对登革热暴发。  方法  收集两地登革热病例信息和蚊媒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并对防蚊灭蚊措施进行对比。  结果  香港地区报告病例19例,疫情持续13 d,分布6个区,男女性别比为1:0.9。深圳20例,持续33 d,分布3个街道,男女性别比为1:0.82。两地年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Z=-2.855,P=0.004)。香港地区病例从出现症状到实验室确认时间间隔5.5~8.5 d,中位数7 d;深圳为1.5~5.4 d,中位数为2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818,P < 0.001)。香港地区疫情第4 d宣布封闭感染场所30 d,灭蚊范围500 m,采用诱蚊诱卵器指数评价灭蚊效果。深圳第2 d宣布"封闭",灭蚊范围400 m,每3 d用布雷图指数、双层叠帐法监测。  结论  两地登革热疫情性质、规模、时间、场所相似,深圳处理措施更灵敏、快速,传染源早发现能力强,蚊媒监测方法更全面、频率更高。香港地区疫情信息公布、媒体风险沟通更主动,灭蚊措施更严格、专业。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宁波市2005-2012年登革热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并结合病媒生物监测数据,分析宁波市出现登革热流行的风险。方法采用Excel2003软件分析宁波市登革热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采用CO_2诱蚊灯法调查宁波市蚊类种群构成及其密度。结果2005-2012年宁波市累计报告11例登革热病例,均为输人性病例,其中25~50岁有8例,男女性别比为1.75:1。患者职业分布以商务人员为主(36.37%)。白纹伊蚊是宁波市登革热传播主要媒介蚊种。结论宁波市白纹伊蚊广泛存在,输入性病例逐年增多,存在发生登革热流行的风险。应继续做好蚊类监测,预防登革热流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居民区采用孳生地管理和文化防制相结合的方法来评价控制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的效果,探索这种控制措施的成本以及推广的可行性。方法于2007年5—10月,选择普陀区师大三村和杨浦区的长恒苑为实验区,选择与实验区条件相似的小区为对照区,实验区采取专业人员每周2次检查清除各种小容器积水,每10天检查处理下水道、雨水井、明沟,同时宣传蚊虫的防治知识,上门动员和督促居民及时清除天井、阳台等处的各类容器积水,对照区则采取常规控制措施(突击灭蚊)。采用容器指数、孳生地阳性率、叮人法和人工小时法成蚊密度等指标评价实验区的控制效果。结果(1)6—9月居民户室内积水容器阳性率得到有效控制,实验区月平均阳性率5.56%,明显低于对照区16.81%;(2)6—9月实验区居民外环境积水阳性率平均4.74%,对照区为14.85%,二者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4.503,P〈0.01);(3)7—9月人诱法白纹伊蚊成蚊密度实验区分别为0.60、1.33和0.50只/30min,对照区分别为7.83、7.67和5.00只/30min;(4)6—9月人工小时法白纹伊蚊成蚊密度实验区为1.80只/h,对照区为5.80只/h;(5)防治成本按照控制面积计算,实验区每月支出人工和药物费用约为0.08元/m^2,对照区每月支出约为0.05元/m^2。结论社区采用上述孳生地管理和文化防治相结合的措施,能有效地将社区内白纹伊蚊幼虫孳生率和成蚊密度控制在较低水平,控制成本(0.08元/m^2)处于居委会和物业部门可接受范围内,有利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