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摘 要:[目的] 探讨初治鼻咽癌患者治疗前血浆EBV DNA表达水平的预后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667例初诊鼻咽癌接受根治性调强放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治疗前血浆EBV DNA与临床分期、总生存的关系。以1500拷贝数/ml为临界值,将患者分为EBV DNA高表达者和低表达者。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用Log-rank法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模型分析。[结果] Ⅰ、Ⅱ、Ⅲ、Ⅳ期患者中EBV DNA>0拷贝数/ml的比率分别为18.8%、34.4%、50.5%、66.4%。患者治疗前血浆EBV DNA的表达量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0.001)。临床分期和EBV DNA是患者总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Ⅲ期患者中,EBV高低者两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84,P=0.043),EBV DNA还是Ⅲ期患者总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Ⅰ~Ⅱ期及Ⅳ期患者中,EBV DNA高低两组总生存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多因素分析发现,EBV DNA的绝对拷贝数是总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 治疗前血浆EBV DNA对于各期鼻咽癌患者均具有预后作用,对于Ⅲ期患者,以1500拷贝数/ml为临界值,可以较好地判断预后,但对于Ⅰ~Ⅱ期及Ⅳ期患者,还需要更多的研究以确定合适的临界值。  相似文献   

2.
背景与目的:越来越多的证据提示炎症在肿瘤的发展演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术前外周血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ymphocyte-to-monocyte ratio,LMR)和白蛋白被证明是各种肿瘤的独立预后因素。探讨LMR和白蛋白在传统临床预后预测模型的基础上对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预后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15年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RCC根治术或肾部分切除的147例ccRCC患者的临床资料。外周血LMR和白蛋白于术前1周收集,LMR采用中位数3.42,白蛋白用40 g/L作为截点。采用单因素分析和COX回归模型,分析LMR和白蛋白及其他临床因素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将LMR和白蛋白结合传统预测指标TNM分期及Fuhrman分级进行分析。采用C指数预测LMR和白蛋白对RCC预后的准确性;同时,采用LMR、白蛋白、TNM分期和Fuhrman分级构建列线图,预测患者的生存率。结果:术前低LMR和低白蛋白是患者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和P<0.001)。低LMR与高Fuhrman分级(P=0.006)和肿瘤坏死(P=0.039)密切相关;低白蛋白与高Fuhrman分级(P<0.001)和高Mayo临床分期、大小、分级和坏死(stage, size, grade and necrosis,SSIGN)分数(P=0.001)有关。单因素分析提示LMR、白蛋白、TNM分期、Fuhrman分级、肿瘤大小、肿瘤坏死与OS相关;COX回归模型提示LMR和白蛋白是OS的独立预后因素(HR=0.370,95% CI:0.145~0.942,P=0.037;HR=0.325,95% CI:0.136~0.775,P=0.011)。将LMR和白蛋白结合传统预测指标TNM分期及Fuhrman分级进行分析后,C指数上升;列线图构建结果发现可以预测RCC患者术后3和5年的生存率。结论:术前外周血LMR和白蛋白是ccRCC患者术后的独立预后因素,将其纳入常规的临床病理学参数中,可以提高ccRCC患者术后预后评估的精准性。  相似文献   

3.
唐敏  朱婧  张菊 《现代肿瘤医学》2021,(7):1134-1139
目的:回顾性分析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治疗前外周血中乳酸脱氢酶/白蛋白比例(lactate dehydrogenase to albumin ratio,LAR)与患者治疗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06月至2018年12月之间收治入院的296例初治Ⅲ/Ⅳa,b期(AJCC第7版分期)鼻咽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外周血中LAR中位值3.633为阈值对所有患者进行分层。分析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治疗前外周血中LAR与总生存(OS)、无局部复发生存(LRFS)和无远处转移生存(DMFS)的相关性。结果:高LAR组(≥3.633)与年龄大(P=0.000)、死亡(P=0.000)相关;Cox风险模型分析显示LAR与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的OS、LRFS、DMFS三者均存在相关性,LAR越高,预示着更差的OS、LRFS、DMFS。结论: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治疗前外周血LAR水平是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可用于风险分层及指导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4.
摘 要:[目的] 探讨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ymphocyte-to-monocyte ratio,LMR)对宫颈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0~2013年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FIGO分期ⅡB~ⅣA期及卡氏评分≥70分的122例。根据X-tile软件确定治疗前LMR 最佳临界值为 4。 [结果] 122 例患者LMR 范围 1.62~8.51,平均值为4.21,中位值为4.13。 高 LMR 组与低 LMR 组患者的肿块大小和淋巴结转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LMR水平和治疗方式影响患者总生存期(P<0.05)。Cox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LMR水平影响患者预后(HR=0.532,95%CI:0.132~0.942,P=0.039)。[结论] 宫颈鳞癌患者外周血中 LMR 可作为宫颈癌患者预后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术前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联合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ymphocyte to monocyte ratio,LMR)评分(FLMR)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589例NSCLC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判定Fbg及LMR的界限值,根据F-LMR评分原则将患者分为3组:F-LMR 0分、F-LMR 1分、F-LMR 2分。通过χ2检验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运用Log-rank法进行差异性检验,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回归分析。  结果  根据ROC曲线,3.48 g/L、3.23分别作为Fbg和LMR的界值。F-LMR 0分215例、F-LMR 1分228例、F-LMR 2分146例,术前F-LMR评分与年龄、性别、吸烟史、肿瘤位置、手术类型、病理分期、病理类型、肿瘤大小有显著相关(P < 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位置、手术类型、病理分期、肿瘤大小、F-LMR评分、LMR及Fbg水平是影响NSCL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 <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病理分期(DFS:HR:1.700,95%CI:1.483~1.950,P < 0.001;OS:HR:1.703,95%CI:1.486~1.952,P < 0.001)和F-LMR评分(DFS:HR:1.264,95%CI:1.077~1.484,P=0.004;OS:HR:1.301,95%CI:1.107~1.528,P=0.001)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  结论  术前F-LMR评分可作为预测行根治性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以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率(lymphocyte-monocyte ratio,LMR)及血清白蛋白(serum albumin,ALB)为基础的炎症预后指数(inflammatory prognostic index,IPI)对评估上皮性卵巢癌(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EOC)患者术后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09月至2018年09月在沧州市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EOC患者240例,采用随访方式追踪患者术后生存预后,并计算IPI=NLR/(ALB×LMR)。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计算IPI截断值,并根据截断值进行分组,比较高IPI组和低IPI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化指标情况。用Kaplan-Meier(K-M)法分析两组患者生存情况。对影响患者存活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根据IPI截断值将240例EOC患者分为高IPI组(n=137)和低IPI组(n=103)。两组在FIGO分期(P=0.003)、CA-125水平(P=0.000)、LDH水平(P=0.003)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高IPI组生存率显著低于低IPI组(P=0.000)。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FIGO分期(OR=1.063,95%CI 1.004~1.125)、CA-125(OR=3.353,95%CI 2.976~3.779)、NLR(OR=1.885,95%CI 1.827~1.945)、LMR(OR=1.125,95%CI 1.030~1.229)、ALB(OR=1.092,95%CI 1.042~1.145)、IPI(OR=2.804,95%CI 2.717~2.893)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FIGO分期、CA-125、NLR、LMR、ALB、IPI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以NLR、LMR、ALB为基础计算的IPI可以作为EOC患者术后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治疗前血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和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ympho cyte to monocyte ratio,LMR)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EGFR-TKIs)治疗EGFR突变阳性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EGFR突变阳性并接受了EGFR-TKIs治疗的Ⅳ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确定的NLR和LMR的最佳分界值,将患者分为高、低水平两组,比较不同分组之间的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PFS和O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果:根据ROC曲线,NLR=2.92,LMR=3.81作为评价的分界值。低NLR组和高NLR组的PFS分别为15.6个月和10.5个月(P<0.001),OS分别为26.9个月和19.3个月(P=0.003);高LMR组和低LMR组的PFS分别为13.4个月和11.5个月(P=0.024),OS分别为26.2个月和21.8个月(P=0.020)。通过多因素分析发现,ECOG评分和NLR是影响患者PFS和O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治疗前血清NLR水平可作为预测EGFR-TKIs治疗EGFR突变阳性Ⅳ期NSCLC患者的预后因子。  相似文献   

8.
目的 EB病毒与鼻咽癌的发生发展明确相关,多个研究显示血浆EBV-DNA对于鼻咽癌的诊断分期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因此对我院患者进行了血浆EBV-DNA的检测并分析其临床价值。方法 2013—2016年连续性鼻咽癌患者471例,分析其治疗前EBV-DNA水平与分期、肿瘤负荷的相关性,并对治疗前、治疗末EBV-DNA进行生存相关分析。结果 患者治疗前血浆EBV-DNA中位数137 copies/ml (0~494000),与T分期、N分期、M分期、总的临床分期、肿瘤负荷均有明显统计学相关性。生存分析显示治疗前血浆EBV-DNA拷贝数≤1300组比>1300组的患者有更好OS (P=0.007)、PFS (P=0.011)、DMFS (P=0.003)。治疗末血浆EBV-DNA不可检测到的患者有更好OS (P=0.016)、PFS (P=0.000)、DMFS (P=0.000)。Cox多因素分析T分期、治疗末是否可检测到EBV-DNA为OS (P=0.030、0.012)的预后因素,N分期(P=0.037、0.017)、放疗末是否可检测到EBV-DNA (P=0.006、0.001)为PFS及DMFS的预后因素。结论 鼻咽癌患者治疗前血浆EBV-DNA水平与分期及肿瘤负荷有明显相关性,治疗前EBV-DNA水平更高的患者可能治疗后的预后更差。治疗末血浆EBV-DNA是否可检测到对于OS、PFS、DMFS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血液学指标在鼻咽癌患者预后中的意义,指标包括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CRP/ALB)、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收集有关血液学相关指标与鼻咽癌患者预后相关的研究,主要观察指标为总生存期(OS),次要观察指标为无进展生存期(PFS)、无病生存期(DFS)、无远处转移生存期(DMFS)。结果:共纳入23项研究,NLR升高的患者OS、PFS均显著降低(HR=1.46,95%CI=1.30~1.63,P<0.000 01;HR=1.67,95%CI=1.36~2.07,P<0.000 01),PLR升高OS降低(HR=1.62,95%CI=1.32~1.98,P<0.000 01)。LMR升高则有益于患者预后(HR=0.50,95%CI=0.43~0.58,P<0.000 01)。CRP/ALB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的患者预后差(P<0.000 01)。HDL-C水平与患者的OS无关(HR=1.22,95%CI=0.52~2.86,P=0.65)。结论: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单核细胞、蛋白质(ALB,CRP)和纤维蛋白原可能是鼻咽癌患者预后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0.
江宁  宗丹  朱向帜 《中国肿瘤》2018,27(12):949-955
摘 要:[目的] 探讨LASP1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及其在鼻咽癌中的功能。[方法] 免疫组化法检测79例鼻咽癌患者组织标本中LASP1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检测鼻咽癌细胞株中LASP1表达。Transwell小室实验明确体外LASP1对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Kaplan-Meier法分析LASP1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LASP1表达在鼻咽癌患者预后预测中的价值。[结果] LASP1在鼻咽癌组织(0.087±0.103)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0.016±0.010)(t=2.154,P=0.034)。LASP1在N2~3期(χ2=38.406,P<0.001)与Ⅳ期(χ2=4.595,P=0.043)患者表达较N0~1和Ⅱ~Ⅲ期患者更高。LASP1高表达与低表达两组患者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无远处转移生存(distant metastasis free survival,DMFS)和无局部复发生存(relapse free survival,RFS)分别为(114.5±8.5)个月 vs (137.5±4.6)个月(P=0.038)、(112.3±9.1)个月vs (140.3±3.8)个月(P=0.009)和(108.6±9.4)个月 vs (134.6±5.3)个月(P=0.029)。LASP1高表达(HR=4.437,95%CI:1.148~17.415,P=0.031)和TNM分期(HR=5.512,95%CI:1.075~28.254,P=0.041)是患者生存的独立预测因素。LASP1在鼻咽癌细胞株中表达(1.47±0.35)较正常鼻咽上皮细胞株(0.90±0.11)也显著升高(t=4.488,P<0.001)。过表达LASP1的鼻咽癌细胞株与对照组相比,Transwell小室细胞侵袭[(238.7±36.2) vs (48.7±11.6)]、迁移[(571.0±15.7) vs (91.6±20.3)]能力显著增强(P<0.01)。采用特异性shRNA敲低LASP1表达,鼻咽癌细胞体外侵袭[(168.7±14.6) vs (64.3±7.4)]和迁移[(205.0±9.8) vs (79.0±10.5)]能力受到抑制(P<0.01)。[结论] LASP1在鼻咽癌组织和细胞中过表达,与鼻咽癌患者分期相关,且LASP1高表达是患者预后不良因素。体外功能实验表明LASP1发挥促进肿瘤侵袭和迁移功能。提示LASP1在鼻咽癌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作为鼻咽癌诊治新的分子靶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成像(18F-FDG PET/CT)检查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分析治疗前及治疗中期接受18F-FDG PET/CT检查并经病理确诊的62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Deauville评分、最大标准摄取值减少率(△SUVmax)及国际预后指数(IPI)分析患者的疗效。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Deauville评分、△SUVmax及IPI评分与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和总生存时间(OS)的关系。结果:62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4~5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42个月。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SUVmax最佳分界点为64.2%,Deauville评分、△SUVmax评估DLBCL患者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6.2%和65.0%、90.5%和75.0%。Deauville评分评估DLBCL患者疗效的准确度为85.5%,高于△SUVmax(72.6%)。生存曲线分析显示,Deauville评分4~5分、△SUVmax<64.2%及IPI评分3~5分与DLBCL患者PFS和OS低有关(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Deauville评[HR(95%CI)=3.740(1.725~7.662)]分/[HR(95%CI)=2.850(1.647~6.314)]及IPI评分[HR(95%CI)=2.624(1.380~5.927)]/[HR(95%CI)=2.372(1.128~5.190)]是影响DLBCL患者PFS和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中期PET/CT显像对评估DLBCL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具有较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率(platelet-lymphocyte ratio,PLR)对胃癌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和中文数据库如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等,纳入关于PLR和胃癌患者预后关系的中英文文献,由2名研究者独立选择文献和提取数据资料并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估,采用Review Manager 5.3和Stata 15.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终共纳入29项符合标准的研究,共计13696名胃癌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高水平PLR的胃癌患者,其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明显缩短(HR=1.13,95%CI:1.03~1.24,P=0.01),但是与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HR=1.19,95%CI:0.79~1.81,P=0.41)和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HR=1.10,95%CI:0.88~1.37,P=0.41)没有明显相关性。结论:治疗前高水平PLR是胃癌患者OS较短的重要临床预后指标,为临床医务工作人员评价胃癌患者的预后提供依据。但是仍需要更多大规模、多中心、更全面的实验研究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2(glutathione peroxidase 2,GPX2)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预后意义。方法:基于Oncomine和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收集关于GPX2表达的相关数据集,深入挖掘GPX2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与正常组织中的差异表达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预后分析,并绘制生存曲线。此外,通过单/多因素COX回归进一步评估GPX2在不同临床特征中的预后评估价值。结果:与正常组织相比,GPX2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高表达(P<0.001)。 GPX2高表达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HR=1.42,95%CI:1.25~1.61,P=5.6E-08)和肺腺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HR=1.35,95%CI:1.07~1.71,P=0.011)均差于低表达组。但GPX2表达水平对鳞癌患者预后无显著影响(HR=1.06,95%CI:0.84~1.35,P=0.61)。此外,本研究也发现GPX2的表达对同一临床特征(如男性、临床分期、吸烟/不吸烟、经化疗方式治疗)的患者的预后有预测评估价值。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分期和GPX2的表达是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检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GPX2的表达有助于患者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研究旨在检测鼻咽癌患者治疗前血清中MTA1的水平,探讨其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1年3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初诊无转移鼻咽癌患者96例的临床资料及治疗前血清标本。利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MTA1浓度,以中位浓度为截断值,将患者分为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方法分析治疗前患者血清中MTA1浓度与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率的关系。结果:全组患者血清MTA1中位浓度为112 pg/ml(0~8 215 pg/ml),中位随访47个月,23例患者发生远处转移,治疗前MTA1水平与远处转移相关(P=0.031),但与性别、年龄、T、N分期及临床分期均无关。生存率分析显示,MTA1高表达组4年DMFS为73.2%,显著低于MTA1低表达组的86.7%(P=0.039);MTA1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患者4年PFS分别为 70.8%和87.3%,趋向于有统计学意义(P=0.054);尽管MTA1高表达患者4年OS低于MTA1低表达患者,但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82.1% vs 86.9%,P=0.091)。多因素分析表明:治疗前患者血清MTA1表达水平并不是鼻咽癌患者OS、PFS及DMFS的独立预后因素(P=0.349、P=0.126、P=0.106)。结论:鼻咽癌患者治疗前血清MTA1高表达与无转移生存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广泛期小细胞肺癌一线化疗后肿瘤缓解深度与患者生存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入组条件的50例初治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Spearman秩相关检验评价广泛期小细胞肺癌化疗后肿瘤缓解深度与生存期的相关性,应用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肿瘤缓解深度对生存期的影响,应用COX比例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肿瘤缓解深度与PFS及OS均呈中等程度相关。不同缓解深度患者的生存期存在统计学差异。体重减少(P<0.000 1)、缓解深度(P<0.001)为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体重减少(P<0.000 1)、体力状态(P=0.001 2)、缓解深度(P<0.001)、化疗周期(P=0.000 2)、二线治疗(P=0.006 7)为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广泛期小细胞肺癌一线化疗后肿瘤缓解深度对患者生存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晚期EGFR突变型肺腺癌(LADC)组织中Ki-67表达和其他临床病理特征与EGFR-TKIs客观疗效和生存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05月至2020年05月我院102例晚期EGFR突变型LADC中Ki-67表达情况与其他临床特征,所有患者均接受第一代EGFR-TKIs 6周后进行客观疗效评价,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为主要研究终点。结果:Ki-67表达可较为准确地预测EGFR-TKIs的客观缓解率(object response rate,ORR)[AUC=0.7690(0.6705~0.8675),P<0.0001],Ki-67表达与EGFR-TKIs客观疗效呈负性相关(P=0.000),分期(P=0.170)、EGFR-TKIs(P=0.112)、ECOG PS(P=0.551)、EGFR突变(P=0.163)与ORR无明显相关。Ki-67高表达相对低表达,可显著缩短PFS(P<0.0001);单因素分析发现ECOG PS(HR 1.740,P=0.001)、EGFR突变(HR 1.656,P=0.023)、分期(HR 1.487,P=0.005)、Ki-67表达(HR 1.027,P=0.000)为影响PFS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发现,Ki-67表达(HR 1.040,P=0.000)为影响PF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晚期EGFR突变型LADC组织中Ki-67高表达可降低EGFR-TKIs的ORR,缩短PFS,Ki-67表达在晚期EGFR突变LADC中的意义值得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进一步验证晚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靶向治疗预后生存情况,探讨共突变基因与患者预后生存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0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经病理确诊为晚期NSCLC,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为EGFR突变阳性,且使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EGFR-TKI)一代药物作为一线治疗的102例患者的病历和随访资料。收集其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前的检验结果、基因检测报告、共突变基因和随访信息。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共突变基因与无疾病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的相关性。通过基因表达谱数据动态分析(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Interactive Analysis,GEPIA)公共数据库分析磷脂酞肌醇-3-激酶催化亚单位α基因(phosphoinositide-3-kinase catalytic alpha polypeptide gene,PIK3CA)、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间质表皮转化因子(mesenchymal-epithelial transition factor,MET)三种共突变基因与肺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的相关性。结果:102例一线靶向治疗的晚期NSCLC患者中位PFS为10个月。单因素分析表明,EGFR突变合并PIK3CA突变的患者一线靶向治疗的中位PFS为8个月,不合并PIK3CA突变患者的中位PFS为1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EGFR突变合并T790M突变患者的中位PFS为6个月,不合并T790M突变患者中位PFS为1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EGFR突变合并HER-2扩增的患者中位PFS为7个月,不合并HER-2扩增的患者中位PFS为1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EGFR突变合并MET扩增的患者中位PFS为3个月,不合并MET扩增的患者中位PFS为1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合并PIK3CA突变(HR=0.536,95%CI:0.302~0.951,P=0.033)、HER-2扩增(HR=0.359,95%CI:0.142~0.909,P=0.031)、MET扩增(HR=0.139,95%CI:0.042~0.464,P=0.001)是PFS的独立预后因素。PIK3CA基因与晚期NSCLC的DFS有相关性(P<0.05)。结论:晚期NSCLC靶向治疗前合并PIK3CA突变、HER-2扩增、MET扩增是患者PFS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69篇文献数据进行Meta分析,讨论肺叶部分切除术是否适用于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方法:使用互联网搜索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肺叶切除术、肺叶部分切除术、肺段切除术或肺楔状切除术之间相互比较进行生存分析的文献,从文献中提取危险比(HR)和其95%可信区间(CI),使用StataMP 14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收集69篇文献,发表日期从1980年至2016年 ,共有患者77 342例。肺叶部分切除术 vs 肺叶切除术中比较无瘤生存的文献共21篇,HR=1.008(95%CI:0.908~1.120,P=0.878),I2=28.8%,P(发表偏倚)=0.353。肺段切除术 vs 肺叶切除术中比较主动部分切除总生存文献共10篇,HR=1.021(95%CI:0.841~1.239,P=0.833),I2=0.0%,P(发表偏倚)=0.163。结论:通过Meta分析我们认为Ⅰ期非小细胞肺癌主动肺叶部分切除术可以获得与肺叶切除术近似的疗效,特别是主动肺段切除术。进而我们认为肺叶部分切除术在部分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中可以作为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