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滑膜间充质干细胞(SMSC)外泌体(EXO)来源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SNHG14(SMSC-EXO-SNHG14)对骨关节炎(OA)中软骨细胞损伤及炎性疼痛缓解的作用和机制。方法:通过分离过表达SNHG14的SMSC的EXO,获得SMSC-EXO-SNHG14。使用SMSC-EXO-SNHG14治疗OA软骨细胞和OA大鼠。用IL-1β处理大鼠软骨细胞以建立OA的体外模型,通过CCK-8和transwell测定评估软骨细胞增殖、迁移能力。注射碘乙酸钠建立大鼠OA模型。造模6周后采集大鼠膝关节标本和背根神经节(DRG)进行组织学分析。在模型建立前和模型建立后1、2、4和6周评估机械缩爪阈值(PWT)和热缩爪潜伏期(PWL),并通过Western blotting和ELISA检测软骨降解和炎症相关标志物的表达。结果:体外SMSC-EXO-SNHG14可被软骨细胞内吞。SMSC-EXO-SNHG14处理显著减弱了IL-1β对软骨细胞增殖和迁移的抑制作用(P<0.05),IL-1β诱导的COL2A1下调和MMP13的上调(P<0.05)。SMSC-EXO-SN...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激活自噬对关节腔内注射糖皮质激素大鼠骨关节炎进展的影响。方法:将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造模组(OA组)、糖皮质激素组(OA+GS组)、雷帕霉素组(OA+RAPA组)、糖皮质激素+雷帕霉素组(OA+GS+RAPA组)。建立大鼠骨关节炎模型并分别进行干预。10周后取大鼠膝关节组织进行S-O染色,评估OARSI评分、滑膜评分,免疫组化检测关节软骨P62 表达情况。结果:OA组大鼠关节软骨部分区域出现缺损,OARSI评分、滑膜评分均较Sham组显著升高(P <0.05);OA+GS组大鼠软骨缺损依旧比较严重,OARSI评分与O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滑膜评分与OA组比较有所降低(P <0.05);OA+RAPA组大鼠软骨表面侵蚀明显好转,OARSI评分、滑膜评分与OA组比较均降低(P <0.01);OA+GS+RAPA组大鼠关节软骨侵蚀现象进一步好转,OARSI评分、滑膜评分与OA+RAPA组比明显较低(P <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OA组关节软骨表面P62表达明显增加,在使用雷帕霉素后,关节软骨表面P62表达降低(P <0.05)。结论:在大鼠骨关节炎模型上,激活自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延缓关节腔内注射糖皮质激素大鼠骨关节炎的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加巴喷丁(gabapentin, GBP)对糖尿病神经病理痛大鼠背根神经节磷酸化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p-STAT3)表达的影响。方法80只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Control 组)、糖尿病神经病理痛组( DNP组)、生理盐水+DNP组( SC+DNP组)和加巴喷丁+DNP组( GBP+DNP组),每组20只。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神经病理痛大鼠模型;SC+DNP组和GBP+DNP组于STZ注射15天起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或GBP 50 mg/kg,1次/d,连续7天;采用行为学测试测定STZ注射前1天及注射后3、7、10、14、21、28天大鼠缩足反射机械刺激阈值(PWMT)和缩足反射热辐射潜伏期(PWTL),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背根神经节(DRG)中p-STAT3的表达。结果与Control 组比较, DNP组PWMT〔(3.8±0.84) g〕降低、PWTL〔(5.9±0.94) s〕缩短,DRG中p-STAT3蛋白的表达上调(P<0.05);与DNP组比较, SC+DNP组大鼠在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后,PWMT〔(4.03±0.5) g〕、PWTL〔(6.2±0.7) s〕和p-STAT3蛋白的表达无明显改变(P>0.05);与DNP组和SC+DNP组比较, GBP+DNP组PWMT〔(8.4±0.87) g〕升高,PWTL〔(10±1.2) s〕延长, DRG中p-STAT3蛋白的表达下调(P<0.05)。结论 GBP能减轻大鼠糖尿病神经病理痛,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STAT3的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对坐骨神经结扎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镇痛作用,从离子通道角度探讨其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3组:CCI组、CCI+Dex组及Sham组,每组9只。CCI组和CCI+Dex组通过结扎坐骨神经建立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Sham组只暴露坐骨神经不结扎。术后7天,CCI+Dex组腹腔注射右美托咪定40μg/kg,CCI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1次/天,连续3天。大鼠术前、CCI术后7天及注药后3天采用Von Frey纤维测定机械性缩足阈值(PWMT),热辐射法测定缩足潜伏期(TWL)。麻醉后处死大鼠,采用酶解法分离大鼠的腰段背根神经节(DRG)细胞,另将HCN1与HCN2质粒转染至HEK293细胞,全细胞膜片钳记录HEK293细胞及大鼠DRG神经元的HCN电流。结果 CCI术后7天,CCI组及CCI+Dex组大鼠PWMT、TWL较术前降低(P<0.05),而Sham组大鼠的PWMT、TWL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3天后,CCI+Dex组PWMT、TWL较给药前增加(P<0.05);而CCI组给药前后PWMT和TWL无明显变化。与Sham组比较,CCI组与CCI+Dex组DRG神经元Ih幅度均增加,V1/2值降低(P<0.05);与CCI组比较,右美托咪定治疗后的大鼠DRG神经元Ih幅度降低,V1/2值增加(P<0.05)。另外右美托咪定(0.1~10μmol/L)抑制HEK 293细胞中的HCN1和HCN2电流,导致最大电流降低,Ih抑制率增加,V1/2向超极化方向改变(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可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这可能与其抑制DRG神经元Ih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环氧合酶-2(COX-2)抑制剂对大鼠骨关节炎模型关节软骨中白介素-6(IL-6)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骨性关节炎组(OA组)和COX-2抑制剂(吲哚美辛)处理组,每组10只。利用膝关节注射4%的木瓜蛋白酶溶液的方法制作骨关节炎模型。采用关节炎评分法评定各组大鼠平均关节炎指数,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关节软骨中IL-6蛋白的表达变化,RT-PCR方法检测关节软骨中IL-6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 OA模型组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关节出现了重度红肿现象,对照组关节无任何异常变化;与OA模型组比较,吲哚美辛组的关节炎症反应呈现消退现象。术后8周检测关节软骨中IL-6蛋白及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发现IL-6蛋白及mRNA在对照组大鼠关节软骨中仅有微量表达,而在OA组大鼠关节软骨表达则显著升高(P0.01);与OA组相比,吲哚美辛组大鼠关节软骨中IL-6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吲哚美辛可通过下调IL-6蛋白的表达参与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电针对糖尿病神经痛大鼠背根神经节磷酸化(DRG)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p38MAPK)表达的影响。 方法 将2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n=6)、造模组(n=14),造模组大鼠采用单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65mg/kg)建立糖尿病神经痛模型,造模成功的12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n=6);电针组于2周后介入电针,取双侧足三里和昆仑穴,1次/日,30 min/次,干预1周。测大鼠造模前、模后1周、模后2周、模后3周机械痛阈(PWT),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腰4至腰6背根神经节中p-p38MAPK阳性细胞表达。 结果 1)与空白组比较,模后1周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PWT无显著性差异,模后2周、模后3周模型组大鼠PWT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模后3周电针组大鼠PWT显著升高(P<0.01);2)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腰4至腰6背根神经节上的p-p38MAPK阳性细胞个数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腰4至腰6背根神经节上的p-p38MAPK阳性细胞个数表达显著降低(P<0.05)。 结论 电针对糖尿病神经痛大鼠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其机制可能和抑制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上p-p38MAPK阳性细胞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30):49-54+封三
目的 探讨饮食护理对肥胖大鼠骨关节炎(OA)大鼠行为学、脂代谢、关节形态及软骨中内脂素的作用。方法 90 只雄性SD 大鼠随机分为六组,除正常组及OA 模型组外,其余各组给予高脂高糖饲料,以内侧半月板切除和前交叉韧带切断的Hulth 法建立骨性关节炎模型,将饮食护理组给予脱脂饲料,同时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进行治疗;无护理组仅进行玻璃酸钠治疗。肥胖模型组及肥胖OA 模型组在OA 模型成功建立的基础上仍给予高脂高糖饲料,连续12 周。饮食干预12 周后,对各组大鼠称重并量取体长,计算身体质量指数(BMI);检测大鼠自主活动、抓力、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观察大鼠膝关节软骨组织形态学变化,检测Visfatin 血清含量水平及软骨组织Visfatin 的蛋白表达。结果 饮食护理组大鼠的体重、BMI、血清TC、TG、LDL-C、Visfatin 含量水平及膝关节软骨组织Visfatin 蛋白表达显著低于肥胖OA 模型组;血清HDL-C 含量水平、活动次数、抓力显著高于肥胖OA 模型组。饮食护理组光镜下幼稚软骨细胞形态正常,损伤脱失明显改善。结论 饮食干预对肥胖OA 大鼠骨性关节炎具有保护作用,该作用可能与降低软骨组织visfatin 蛋白表达水平,改善OA 大鼠脂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鉴定骨关节炎的不同阶段并探讨趋化因子CCL2/CCL3及受体CCR5的表达。方法 选取因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患者的离体股骨髁软骨标本,进行超短回波磁共振成像(ultrashort echo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UTE MRI)扫描。标本扫描结束后行Safanin-O染色及Mankin评分,根据Mankin评分结果将标本分为2级OA 组(Mankin评分2~5分)、3级OA组(Mankin评分6~9分)、4级OA组(Mankin评分10~14分);每组6例,共18例患者。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8例患者的离体股骨髁软骨标本CCL2、CCL3、CCR5的表达。结果 相对于Mankin评分低的2级OA组,Mankin评分较高的3级OA组及4级OA组的患者膝关节功能磁共振成像提示骨关节破坏严重;相对于2级OA组,3级OA组及4级OA组的患者CCL2、CCL3、CCR5的表达增加;相对于3级OA组,4级OA组的患者CCL2、CCL3、CCR5的表达增加。结论 根据功能磁共振成像显示骨关节炎的严重程度可推测CCL2、CCL3及CCR5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目的 碘乙酸(Monoiodoacetic acid, MIA)注射是建立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动物模型的经典方法,本研究通过大鼠双侧膝关节腔注射不同浓度MIA建立大鼠OA模型,探究不同浓度碘乙酸不同处理时间致大鼠膝骨性关节炎的模型规律。方法 将72只200g左右的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每组各18只。对照组双侧膝关节各注射50μl生理盐水,低剂量组每侧膝关节注射1 mg/50μl的MIA溶液(超纯水配置)50μl,中剂量组每侧注射3 mg/50μl的MIA溶液50μl,高剂量组每侧注射6 mg/50μl的MIA溶液50μl。比较注射后第1天,第1、2、3、4、5周运动功能、疼痛学改变、关节软骨病理变化及Mankind评分。结果:各实验组在造模两天后就出现轻微OA症状,造模后3周出现典型的病理、疼痛学改变,具有剂量效应和快速建模的特点。结论采取关节腔注射MIA能快速建立大鼠OA模型,并且具有剂量效应,随着剂量的加大,大鼠关节损伤越严重,在第3周至第4周时所表现骨性关节炎症状最为明显,是研究早期骨关节炎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黄芪皂苷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的作用及其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取60只Wistar大鼠,采用关节腔内注射单碘乙酸盐(MIA)建立大鼠膝关节OA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OA-1组、OA-5组、OA-10组、OA-20组和OA-28组,每组10只。对照组关节腔内单次注射40滋l0.9%氯化钠注射液;OA-1组、OA-5组、OA-10组、OA-20组和OA-28组大鼠关节腔内单次注射4mgMIA(溶于40滋l0.9%氯化钠注射液中)。另取30只Wistar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OA组、OA+0.9%氯化钠注射液组(下称OA+生理盐水组)和OA+黄芪皂苷组,每组10只。OA+黄芪皂苷组大鼠皮下注射0.5ml/(kg·d)黄芪皂苷;OA+生理盐水组大鼠每天皮下注射0.5ml0.9%氯化钠注射液;OA组大鼠不予任何药物处理;干预28d。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上述各组大鼠膝关节软骨组织中蛋白激酶A(PKA)/环状单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KA、磷酸化PKA(p-PKA)、CREB、磷酸化CREB(p-CREB)]、炎症相关蛋白(TNF-琢、IL-6和IL-1β)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上述各组大鼠膝关节软骨组织中CREB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OA-28组大鼠CREB水平下调(P<0.05),并且均值最低。与对照组比较,OA-1组、OA-5组、OA-10组、OA-20组和OA-28组大鼠膝关节软骨组织中PKA、p-PKA、CREB和p-CREB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TNF-6、IL-6和IL-1β蛋白表达水平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OA+生理盐水组比较,OA+黄芪皂苷组大鼠膝关节软骨组织中PKA、p-PKA、CREB、p-CREB蛋白表达水平均增加,TNF-α、IL-6和IL-1β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黄芪皂苷可以通过激活PKA/CREB信号通路抑制OA大鼠炎症相关蛋白的表达,进而发挥抗炎活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脊神经结扎(SNL)大鼠痛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SNL模型组和依达拉奉(Eda)组,观察脊神经结扎大鼠术前及术后7 d机械痛反应阈值(PWMT)的变化;在术后相应时间点取各组大鼠手术侧L5和L4及对侧L5背根神经节(DRG)和脊髓,观察pJNK在DRG和脊髓中的表达分布及依达拉奉对pJNK表达的影响。结果:依达拉奉可以减轻脊神经结扎引起的痛敏现象;SNL组术后24 h手术侧L5DRG中pJNK阳性神经元的表达增加,术后3 d免疫双荧光显示脊髓中 pJNK在星型胶质细胞中存在高表达现象;依达拉奉可以降低相应时间点DRG和脊髓中pJNK表达的含量。结论:依达拉奉能抑制脊神经结扎引起的痛敏现象,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脊髓和DRG中pJNK的含量而产生镇痛作用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鞘内注射右旋美托咪啶对正常大鼠的外周疼痛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24只,180~220g,分4组(每组6只):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C组);鞘内注射给药:生理盐水10μl组(NS组)、0.75μg/kg Dex10μl组(Dex1组)、1.50μg/kg Dex10μl(Dex2组),于给药前、后30min、1h观察大鼠的疼痛阈值变化。结果:PWMT与TFL,与给药前比较,给药后Dex1、Dex2组明显升高(P<0.01),与C组和NS组比较,Dex1、Dex2组比明显升高(P<0.01),且Dex1和Dex2组无统计学差异。%MPE,Dex1、Dex2组比C组和NS组高(P<0.01)。结论:鞘内注射右旋美托咪啶小剂量0.75μg/kg和1.50μg/kg时,镇痛效果较好,且无脊髓神经毒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曲古菌素A(TSA)缓解神经病理性痛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采用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性损伤(CCI)方法建立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随机分为3组:sham+DMSO组(S组)、CCI+DMSO组(C组)、CCI+TSA组(T组)。于术后第7至第9天,每日1次向鞘内注射5% DMSO溶液或TSA 10 µg(TSA溶于10 µL 5% DMSO)。术后第10 天行为学测量后取各组大鼠腰段脊髓,检测HDAC4 蛋白及 mRNA 表达水平,采用Sanger miRBase V19.0芯片筛选各组差异表达的微小RNA,选取miR-190b-5p和miR-142-3p,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验证。结果 与S组比较,CCI术后3~10 d机械痛阈均明显降低(P<0.05),而鞘内注射TSA痛阈回升(P<0.05)。HDAC4表达于大鼠腰段脊髓灰质,主要位于胞质,CCI术后HDAC4蛋白表达增高(P<0.05),而 TSA可逆转其增高趋势(P<0.05)。与S组比较,C组大鼠腰段脊髓差异表达(fold change≥2或≤0.5,P< 0.05)的miRNAs共有83种;鞘注TSA可逆转CCI术后差异表达的miRNAs共58种(差异表达倍数fold change≥2或≤0.5),其中CCI术后表达下调,鞘注TSA后表达上调的miRNAs有41 种。通过real-time PCR,我们验证了miR-190b-5p和miR-142-3p的变化。结论 鞘内注射TSA能抑制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HDAC4上调及改变部分miRNAs的表达,这种改变可能参与TSA的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奥沙利铂致大鼠后根神经节神经元凋亡及对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20mg/kg3、0 mg/kg剂量的奥沙利铂腹腔注射48只Wistar雄性大鼠,于注射后0、12 h,1、2、3、7 d取后根神经节,经光镜、免疫组化技术,研究奥沙利铂致大鼠后根神经节神经元凋亡的特点、Caspase-3表达。结果:20mg/kg组大鼠后根神经节神经元在1~2 d观察到神经节边缘有少量凋亡神经元;而30 mg/kg组腹腔注射后12 h~2 d,凋亡的细胞进行性增多,2 d达高峰,3 d后明显减少,凋亡的神经元大多在神经节周边;5~8d大鼠全身衰竭明显,全部死亡。凋亡的细胞核染色质浓缩、边集。注射1~2 d,Caspase-3于神经元胞浆中表达进行性增加,2 d达高峰,3 d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细胞凋亡是奥沙利铂致大鼠后根神经节神经元死亡的主要方式,Caspase-3表达增加,参与后根神经节神经元凋亡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鞘内注射SET domain containing lysine methyltransferase 7/9 (SET7/9)抑制剂赛庚啶对骨癌痛模型小鼠机械性痛觉过敏阈值(paw withdrawal mechanical threshold,PWMT)及脊髓背角SET7/9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88只雄性C3H/HeJ小鼠,体质量20~25 g。实验分为2部分:第1部分实验将小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及骨癌痛组,每组8只,观察两组小鼠术前1 d及术后5、7、12、15 d PWMT的变化;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两组小鼠(n=4)术前1 d及术后15 d脊髓背角SET7/9的表达。第2部分实验将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骨癌痛组、骨癌痛+赛庚啶 10 nmol组、骨癌痛+赛庚啶 20 nmol组、骨癌痛+ SET7/9 0.2 μg组、骨癌痛+SET7/9 0.2 μg+赛庚啶20 nmol组及骨癌痛+氯苯那敏 200 μg组,每组8只;观察鞘内给药前(0 h)及鞘内给药后1、3、6 h 各组PWMT的变化;蛋白质印迹法测定骨癌痛组(n=4)及骨癌痛+赛庚啶 20 nmol组(n=4)鞘内给药前(0 h)及鞘内给药后6 h脊髓背角SET7/9的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骨癌痛组小鼠术后7~15 d PWMT显著降低(P <0.05或0.01),15 d脊髓背角SET7/9明显增加(P<0.01)。与骨癌痛组相比,骨癌痛+赛庚啶10 nmol组、骨癌痛+赛庚啶20 nmol组鞘内注射3 h后PWMT明显增加(P<0.05或0.01),骨癌痛+赛庚啶20 nmol组小鼠脊髓背角SET7/9表达明显降低(P<0.01)。 结论: 鞘内注射赛庚啶可明显提高15 d骨癌痛小鼠PWMT及降低骨癌痛小鼠脊髓背角SET7/9的表达;脊髓SET7/9可能参与小鼠骨癌痛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大鼠鞘内注射细胞穿透肽Tat-LK15介导NR2B siRNA治疗大鼠慢性炎性疼痛的可行性.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72只,6周龄,体质量180~2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18):空白对照组(C组)、慢性炎性痛模型组(CFA组)、Tat-LK15/NR2B siRNA组(siTat-LK15组)和Tat-LK15/阴性对照siRNA组(ncTat-LK15组).除C组不给予任何处理外,其余大鼠右后趾皮下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FA)制作慢性炎性痛模型.CFA组、siTat-LK15组及ncTat-LK15组于模型制备后第1、3、5天分别鞘内注射生理盐水、Tat-LK15/NR2B siRNA及Tat-LK15/阴性对照siRNA 10μL.每组取12只大鼠于造模前1 d及鞘内注射后3、7、14、21 d时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PWMT)和热缩足反应潜伏期(PWTL).每组取6只大鼠于鞘内注射后7 d处死后取脊髓,检测鞘内注射对大鼠脊髓NR2B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鞘内注射后7 d,siTat-LK15组大鼠脊髓NR2B蛋白表达下调.鞘内注射后3、7、14及21 d,siTat-LK15组PWMT与PWTL与CFA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ncTat-LK15组PWMT与PWTL较CF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鞘内注射Tat-LK15/NR2B siRNA可有效减轻CFA所致大鼠慢性炎性疼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鞘内转染携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的重组腺病毒介导的人神经生长因子β(Ad-hNGFβ-EG-FP)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背根神经节(DRG)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P物质(SP)表达的影响。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制备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模型,分别鞘内注射人工脑脊液(CSF组)或Ad-hNGFβ-EGFP基因(Ad-hNGFβ-EGFP组),于术前1 d、转染后4~28 d测定热痛阈、机械痛阈,进行行为学评分。分别于转染后4、71、4及28 d结扎L4~6背根神经节,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DRG中CGRP和SP的表达。另设假手术组进行对比。结果:CSF组和Ad-hNGFβ-EGFP组行为学评分升高,机械痛阈及热痛阈均降低(P<0.01),2组背根神经节SP及CGRP表达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P<0.01)。结论:鞘内转染Ad-hNGFβ-EGFP基因可通过降低背根神经节SP及CGRP含量而减轻大鼠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   

18.
大鼠左腓总神经离断后与胫神经端侧吻合,于术后第1至8周取L4~5脊髓和背根节(DRG)做冰冻切片,分别显示前角运动神经元(SMN)AChE活性和DRG神经元NOS活性。结果发现;①正常鼠SMN-AChE活性中-强度阳性反应。实验组外侧核SMN-AChE活性和阳性细胞数,于术后2~3周比正常者明显减低,有的SMN-核周体出现空泡样变性;术后4~8周,SMN酶活性和阳性细胞数渐增,并明显高于正常者。同体对照组与实验组同期比较,SMN酶活性相对较弱。②正常鼠部分中-小型DRG神经元NOS活性为中-强度阳性反应。实验组于术后第1~4周,NOS活性和阳性细胞数较正常者明显增高;术后第5~8周其渐趋正常。对照组DRG神经元NOS活性表达较强及与实验组有相应的变化梯度。二组DRG内均见到空泡样变性的神经元核周体。结果提示,坐骨神经慢性损伤所产生SMN-AChE活性增强,可能是轴突再生的反应,并对由NO介导的一级感觉信息传导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脑室内注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对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长时程毒性作用,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在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慢性变性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采用抽签法将大鼠随机分为LPS实验组和0.9%氯化钠注射液(NS)对照组,经大鼠右侧脑室一次性注射LPS20μL(1.25g/L)或0.9%氯化钠注射液20μL。给药后2周、4周、12周、24周用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化,免疫组化及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 immunoassay system,ELISA)检测黑质纹状体系统BDNF表达的变化。结果①TH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数目在LPS给药后期减少,24周时LPS实验组大鼠黑质TH阳性神经元数量为NS对照组的75.4%(P<0.01);②BDNF免疫组化结果显示,LPS实验组大鼠4周时黑质部位BDNF阳性细胞的表达较NS对照组高,而到12周和24周时其表达比NS对照组明显下降。ELISA检测结果显示,LPS实验组大鼠4周时黑质纹状体内BDNF表达是NS对照组的186.3%(P<0.01),而12周和24周时分别是NS对照组的42.3%(P<0.01)和61.0%(P<0.05)。结论脑室内注射LPS可导致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这一病变过程呈慢性迟发性。该模型大鼠黑质TH阳性神经元变性丢失前即出现黑质纹状体系统BDNF表达减少,提示BDNF表达减少可能是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丢失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