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椎动脉型颈椎病( 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CSA),是由于颈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椎动脉,引起椎动脉痉挛,导致脑干、内耳迷路供血不足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及体征。 CSA是颈椎病常见的一种类型,好发于40~60岁中年人,临床以眩晕、眼花、耳鸣、头颈疼痛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为主,长期眩晕会导致焦虑、抑郁、紧张等情绪,严重者可发生猝倒、昏厥、脑梗死等[1]。推拿手法治疗CSA具有安全方便、操作简单、疗效可靠等优势[2]。2009-12-2011-01,我们在常规推拿手法基础上加用穴位推拿振法治疗CSA患者78例,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仰卧位手法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仰卧位手法牵引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疗法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仰卧位手法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症状,促进其血液流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提高椎动脉型颈椎病(CSA)这一中老年人常见的慢性颈椎退行性改变的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传统手法并从整体观念出发,将CSA分为肝阳上亢、气血亏虚和痰浊中阻3型加以辨证论治。结果:治疗CSA158例,治愈98例,占62.03%;好转52例,占32.91%;无效8例,占5.86%;有效率94.94%。结论:手法配合中药辨证治疗CSA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温针灸配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CSA)是由于颈椎退行性病变、颈椎小关节紊乱、颈部软组织损伤造成对颈神经根及椎动脉的机械性压迫及炎症刺激。临床主要表现为眩晕、恶心,体位改变时加重。自2006年以来,笔者运用温针灸配合手法治疗此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CSA)是由于颈椎退行性病变、颈椎小关节紊乱、颈部软组织损伤造成对颈神经根及椎动脉的机械性压迫及炎症刺激。临床主要表现为眩晕、恶心,体位改变时加重。自2006年以来,笔者运用温针灸配合手法治疗此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刀联合仰卧位(定点)牵旋复位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从江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针灸康复科选取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刀组(观察组,n=40)和传统针刺组(对照组,n=40),观察组采用针刀联合仰卧位(定点)牵旋复位手法治疗,每周1次,3周为一个疗程;对照组采用针刺30min,加0.9%的生理盐水250mL配40mL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的治疗方法,每日各1次。记录两组患者症状(颈椎生理曲度、椎动脉血流量、平均血流速度、椎动脉血管内径等)数据变化差异。结果:治疗3周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0%,2组比较,差异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复发率为12.5%,对照组的复发率为20%,2组比较,差异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颈椎生理曲度改善情况要优于对照组的改善情况,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血流量、平均血流速度等方面优于观察组,P0.05。结论:针刀联合仰卧位(定点)牵旋复位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优于传统的针刺联合活血药物治疗颈椎病效果。且疗程短见效快,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椎动脉供血、及颈椎的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7.
<正>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gdylosis of the vertebral artery type,CSA)是脊柱专科常见病与多发病,且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目前认为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关。手法治疗CSA操作方便,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为了正确评价国内手法治疗CSA的研究现状,笔者选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数据  相似文献   

8.
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CSA)是颈椎病的常见类型.现将近年来推拿治疗CSA 的临床现状及其机理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推拿治疗CSA 的临床现状 1.1 推拿手法的应用推拿治疗CSA 在手法的运用上,多采用颈背部放松手法并结合活动颈椎类手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卧位平衡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CSA患者被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给以常规推拿手法治疗;治疗组30例给以卧位平衡手法治疗;每位患者每日1次,共治疗10次,总疗程为20天。治疗期间停用其他治疗方法,治疗后3个月随访,参考[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了解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10例,好转18例,无效2例;对照组临床治愈2例,好转16例,无效12例。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卧位平衡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颈椎病是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性病变,颈椎增生,颈肌劳损等原因造成颈部神经根,椎动脉,脊髓和软组织出现相应临床症状,以神经根型颈椎并较为常见,我科采用仰卧位拔伸整复手法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失眠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治疗组予推拿手法治疗,对照组予颈复康颗粒治疗。观察2组中医证候积分及血清五羟色胺(5-HT)、下丘脑泌素(Orexin)、血管内皮素(ET)含量,评定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 00%(48/50),对照组为88. 00%(44/50),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中医证候积分及血清5-HT、Orexin、ET水平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推拿手法治疗CSA椎动脉型颈椎病失眠效果显著,能有效促进血清5-HT表达及抑制血清Orexin、ET水平,此为推拿手法治疗CSA失眠的作用机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针刺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优选提高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临床疗效的最佳方案,并探讨其治疗CSA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针刺配合龙氏手法治疗组(A组)、针刺治疗组(B组)、龙氏手法治疗组(C组)进行治疗对比观察,并采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治疗前后收缩期峰流速(Vs)、舒张期末峰流速(Vd)、平均峰流速(Vm)以及血管搏动指数(PI).结果 A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B组与C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A组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及基底动脉(BA)的Vm、PI和血管弹性指数(DI)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针刺配合龙氏手法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Vm、PI、DI以及CSA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显著作用,且优于单纯针刺和龙氏手法疗法,是目前治疗CSA的最佳方法 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间歇式角度松调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6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采用间歇式角度松调手法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颈椎牵引治疗。2组均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及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舒张末期峰值流速(Vd)、收缩末期峰值流速(Vs)、峰值平均血流速度(Vm)变化情况,统计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 2组治疗后ESCV各项评分及总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Vs、Vd、Vm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加快(P0.05),且治疗组快于对照组(P0.05)。经秩和检验,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370.05)。结论间歇式角度松调手法治疗CSA疗效优于牵引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仰卧位拔伸整复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采用针灸取穴双侧风池、双侧肩井、双侧翳风、双侧风府、大椎、等穴,先针刺,配合仰卧位拔伸整复手法;对照组采用单纯针灸治疗。结果治疗组32例,总有效率达96.9%,较单纯针刺治疗(有效率为53.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针灸诸穴配合仰卧位拔伸整复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改善代谢,舒筋利节松解粘连,改善颈项部肌肉、血管痉挛并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血供,消除炎症神经、肌肉的血液循环,减轻头晕、头痛症状,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井夫杰教授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vertebral artery type of cervical spondylosis,CSA)的形成分骨性因素和非骨性因素,骨性因素主要是骨赘形成,颈椎失稳,小关节紊乱等压迫或牵拉刺激椎动脉、交感神经,非骨性因素主要是软组织的炎症刺激,局部炎性物质的释放,刺激了椎动脉和交感神经,临证采用益脑推拿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该法针推并重、标本兼治,注重头面、改善血流,筋骨并重、调节曲度,选穴精当、事半功倍,改变体位、操作安全,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行之有效的方法。益脑推拿法尤其适用于颈椎发生退行性病变化,动力平衡失调,颈椎椎节失稳,颈椎骨错缝引起的CSA。部分CSA患者如果存在某侧椎动脉整体纤细于对侧,或某侧椎动脉先天缺如等特殊改变的体征,则不是此手法治疗的最佳适应证。  相似文献   

16.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由颈椎退行性改变,颈椎生物力学失衡等各种原因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引起椎动脉痉挛,致使脑干和迷路供血不足所致。2006年以来,笔者针刺颈晕穴为主配合牵引治疗CSA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经穴疏导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分别给予经穴疏导推拿手法治疗和常规牵引法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VAS评分和CSA积分均低于对照组,治愈率(30.0%)和治疗总有效率(93.3%)均高于对照组(13.3%、80.0%),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经穴疏导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提高颈椎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8.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颈椎病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它是指上颈段椎间盘退变、突出,引起周围血管和软组织异常改变,导致管腔变窄,刺激、压迫椎动脉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从而产生以头痛、眩晕、恶心、颈肩部疼痛等一些列临床症状[1]。随着现代生活方式和工作环境的改变,该病的发病率有明显的年轻化趋势和高致病性现象,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我们在临床采用关键点刃针松解配合手法整复治疗CSA,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中医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type,CSA)指的是由于颈椎的病变引起椎动脉血流障碍而导致脑供血不全,临床上出现以眩晕等为主要症状的一系列症候群。CSA发病机制复杂,导致其治疗方法各异,而中医药治疗CSA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尤其是中药、推拿手法、针灸及牵引等方面,现就近几年这几方面文献资料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光明中医》2021,36(4)
目的借助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技术研究理筋九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就诊的6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CSA受试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颈椎病推拿手法治疗,观察组接受理筋九法治疗。治疗前后对2组受试者分别行颈椎MRA检查。比较2组临床疗效、椎动脉成像结果及症状与功能评分情况。结果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观察组椎动脉异常改变现象明显较对照组有所好转,观察组患者的2侧椎动脉直径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和功能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理筋九法治疗CSA能够更有效地缓解临床症状,改善椎动脉受压迫情况,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推拿治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