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糖尿病患者眼科会诊结果来反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重要性.方法 对264例糖尿病患者眼科会诊检查结果分析年龄、病程及合并高血压等因素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中的作用.结果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与糖尿病患者的年龄、病程及合并高血压等因素有关.结论 糖尿病确诊后应在内科医生指导下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的同时,定期到眼科检查眼底,及早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彩色眼底照相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糖尿病患者280例(560眼)依病程长短分4组,均在散瞳后行直接眼底镜和彩色眼底照相检查。结果用彩色眼底照相诊断视网膜病变率(50.5%)明显优于直接眼底镜检查(39.0%,P<0.01);病程<5或5~10年的糖尿病患者,用彩色眼底照相诊断视网膜病变明显优于直接眼底镜检查(P<0.01)。结论彩色眼底照相诊断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检出率较高,是早期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并指导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诊断意义进行分析.方法 将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进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根据分期情况选择合理治疗方案.结果 40例患者(共80只患眼)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后,有38例患者(76只患眼)得到确诊,诊断准确率为95.00%.38例确诊患者中,Ⅰ期患者10例,Ⅱ期患者9例,Ⅲ期患者7例,Ⅳ期患者6例,Ⅴ期患者4例,Ⅵ期患者2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主要表现为眼部毛细血管发生不同程度黄斑囊样水肿以及扩张、微动脉血管瘤.结论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诊断价值高,可有效提高其早期检出率,并根据检出的分期结果进行针对性治疗,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非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2年5月明确诊断为双眼非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联合激光治疗组40例,80眼;对照组单纯西药联合激光治疗组40例,80眼.随访观察全部病例6~12个月,对视力、眼底病变及眼底造影进行治疗前后的分析.结果40例非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眼底病变,联合氪离子激光治疗.其治疗效果与单纯西药治疗联合氪离子激光治疗比较,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非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优于单纯西药治疗联合氪离子激光治疗的效果.结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我国正处于上升趋势的主要致盲眼病,中西医结合治疗联合眼底氪离子激光治疗明显缩短疗程,改善患者视功能,降低糖尿病眼底病变患者的失明率,有效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1].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数码彩色眼底照相在糖尿病患者眼底筛查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分期及指导治疗的价值.方法 对598例(1192只眼)糖尿病患者用Topcon TRC.NW200彩色数码眼底照相机行眼底照相后进行诊断分期.结果 598例糖尿病患者检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10例,并进行分期,根据中华医学会1985年第三届全国眼科学术会议,Ⅰ-Ⅱ期约物治疗,Ⅲ-Ⅳ期光凝治疗,Ⅴ-Ⅵ期进行玻璃体切割术的原则指导治疗,并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论 数码彩色眼底照相是早期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并指导治疗的有效工具,对防盲治盲工作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视网膜脱离对侧眼视网膜病变及激光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58例高度近视视网膜脱离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测验眼底检测,并对存在视网膜干裂性孔或病变的患者进行预防性激光治疗,观察临床效果。结果视网膜退行性病变17眼、视网膜裂孔9眼、眼底出血5眼,视网膜病变发生范围主要在颞侧上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31例患者进行激光预防治疗后未出现视网膜脱离和视网膜出血现象。结论对高度近视视网膜脱离患者进行眼底检查,并采取对应预防激光治疗可以减少和预防视网膜发生脱离,保证患者眼部健康。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毅  毋海燕 《中原医刊》2005,32(1):16-16
目的 探讨眼底荧光造影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断和指导治疗方面的作用。方法 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眼底荧光造影检查。结果 Ⅰ-Ⅱ期药物治疗,Ⅲ-Ⅳ期用氩离子激光进行光凝治疗,Ⅴ-Ⅵ期进行玻璃体切割术。结论 眼底荧光造影有助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诊断及评定光凝后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108例糖尿病患者分别用直、间接检眼镜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对两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直、间接检眼镜检查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7例,诊断率为25%,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59例,诊断率为54.63%,两组诊断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是一种早期发现和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牛丽霞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32):1048-1048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糖尿病导致的视网膜病变也是眼科临床的常见病之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已成为眼科患者视力损伤和失明的主要原因。因此,早期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以便适时进行干预性治疗,其意义尤显重要。我科对58例116眼在眼底镜下尚未发现病变的糖尿病患者进行了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发现了在眼底镜下未见病变前的表现。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122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常规检眼镜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检出率情况。结果 FFA检查共检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15眼,病变检出率为94.3%,明显高于检眼镜检查的检出率(3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FA造影检出非增生性DR 21眼(17.2%),增生前DR 42眼(34.4%),增生性DR 32眼(26.2%),糖尿病性黄斑病变13眼(10.7%),糖尿病性视神经乳头病变7眼(5.7%)。结论 FFA检查能够提高DR的检出率,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眼底数字成像系统针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筛查和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调查2006~2010年糖尿病患者480例(937眼),对其进行免散瞳彩色眼底照相检查以及直接检眼镜眼底检查,分析两种方法的一致性,对阳性结果选择进行眼底血管荧光造影进行明确诊断及分期。结果诊断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123例,其中,使用免散瞳彩色眼底照相技术查出218眼,使用直接检眼镜检查查出223眼,检出DR的患者中89例患者进行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检查进行协助诊断分期,免散瞳彩色眼底照相与直接检眼镜检查在诊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上具有一致性(P〉0.05)。结论眼底数字成像系统应用于早期到中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筛查和诊断,具有高度敏感性和诊断优势。  相似文献   

12.
陈小燕  宋绪华 《中国热带医学》2007,7(8):1372-1372,1411
目的 通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方法发现检眼镜下未发现病变的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提高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确诊率.方法 对101例(202眼)检眼镜下未发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其中46例(92眼)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可见不同程度的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病变包括微血管瘤、毛细血管无灌注区、毛细血管荧光渗漏,毛细血管扩张及黄斑水肿.结论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能更早发现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与糖尿病其他并发症的关系极其常规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6名糖尿病患者进行常规眼底镜检查和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心脏病等并发症检查.结果 视网膜病变窥镜下DR特征性病变出现早于糖尿病并发症的明显临床表现.其病变程度与糖尿病肾病病变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DR具有典型性和特征性,常规眼底窥镜检查对糖尿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处理及预后等方面,可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眼底照像及眼底荧光造影(FFA)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诊断和指导治疗方面的价值。方法采用眼底照像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对214例(428眼)糖尿病患者进行筛查及对视网膜病变进行分期,并根据分期指导治疗。结论眼底照像可作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的金标准,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是指导激光治疗和评定光凝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107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志成  段艳华 《广东医学》2002,23(5):522-523
目的:评价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断及指导治疗的作用。方法:应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并进行眼底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结果:214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I期56眼,II期68眼,Ⅲ期52眼,IV期27眼,V期11眼,本组未见有VI期病变,合并黄斑部水肿111眼。结论: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是早期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较好的方法,能准确地判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程度,指导激光治疗。  相似文献   

16.
杨新岩  谢静华  赵艳辉 《中国热带医学》2007,7(10):1807-1807,1804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将63例(120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用降血糖药物控制血糖水平,并根据病情对症治疗,治疗组加用自制中药四子补益胶囊,观察治疗后患者视力、眼底改变及眼底荧光造影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视力提高、眼底好转改变比对照组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中治疗后单纯型视力提高比增殖型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较西医单用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一定的优越性,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避免严重的视力损害。  相似文献   

17.
华山  王继亚 《当代医师》2014,(4):447-449
目的:评价贝那普利对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确诊为2型糖尿病合并早期糖尿病肾病并发非增生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2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贝那普利治疗组(12例)和常规治疗对照组(17例),于服药前、后3个月及6个月行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肌酐、尿微量白蛋白、最佳矫正视力及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检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贝那普利治疗组服药3个月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肌酐、尿微量白蛋白与服药前及常规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收缩压、舒张压较服药前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贝那普利治疗组服药6个月后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肌酐、尿微量白蛋白与服药前及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根据最佳矫正视力及眼底血管荧光造影结果,发现经贝那普利治疗后的患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进展缓慢,与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贝那普利对非增生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从而延缓非增生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进展,减少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彩超在2型糖尿病患者眼底动脉早期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别对2型糖尿病患者眼底动脉作彩超动态影像检查,测量出患者的OA、PCA与CRA血流频谱,并将测量出的相关参数与正常人检测出的眼底动脉参数作比较。结果:OA、PCA与CRA三支血管的血流频谱形态特征表现为:波峰与波谷的消失呈现圆钝形带抛物线特征,表现出S1S2,RI与PI值较正常人有所增加。结论:使用彩超动态影像检测视网膜血流情况,判断视网膜血液循环功能,对2型糖尿病患者眼底动脉发生早期病变的诊断与治疗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陈旭  温利辉  詹磊 《当代医学》2016,(13):24-25
目的 观察倍频532眼底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效果,分析影响恢复视力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62例(120眼)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复方血栓通胶囊、羟苯磺酸钙等常规药物治疗,并在其基础上加入激光治疗,观察并对比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患者在接受眼底激光治疗后,其新生血管消退,眼底出血、渗出等指标显著改善,视力较治疗前显著提高,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显示阴性,黄斑及视网膜水肿消失.结论 眼底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视力,并有效改善患者的眼底情况,眼底病变血管消失,视网膜水肿现象减轻,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针对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药物和敏感的监测方法。方法选择40~70岁的2型糖尿病合并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共82例,分为罗格列酮钠组和二甲双胍组,各41例。均强化控制血糖治疗,随访1年。研究前及6个月、12个月检测体质量指数、血压、临床生化指标、糖化血红蛋白、眼底荧光造影检查及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查。每月访视1次,监测血压、血糖;3个月检测1次糖化血红蛋白。结果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查P1波振幅12个月时2组各环均明显改善,与基线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罗格列酮钠组优于二甲双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底荧光造影检查,观察前后及组间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格列酮钠对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具有独特的治疗作用,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查对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检测更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