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35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族聚集性是指疾病在家庭成员中的发病率超过预计总人口中的发病率,家族中多代或一代中多人都患有该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是糖尿病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是成年人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些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实践观察发现DR发病具有家族聚集现象,但是不同种族、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研究结果尚无统一结论。家族聚集性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发现疾病的高危家族,提前进行有效的主动干预,一定程度减少疾病的发生或是延缓疾病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李毅斌  郝琳娜  李辽清  肖媛媛 《眼科》2012,21(3):196-199
目的 评价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临床效果及其对病变区视网膜微循环的影响。 设计 临床对照研究。研究对象 连续收集自然病程为3~6个月的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患者90例,随机分为复方血栓通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方法 治疗组患者接受复方血栓通胶囊1.5 g 每日3次和卵磷脂络合碘1.5 mg 每日3次;对照组接受曲克芦丁120 mg 每日3次和卵磷脂络合碘1.5 mg 每日3次。所有患者连续观察6个月,每3个月复查一次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定性描述病变区毛细血管无灌注区(NPA)及侧枝循环的形成情况。当患者NPA >5 PD时给予病变区激光光凝。 主要指标 患者激光治疗率(NPA形成率),侧枝循环形成率。 结果 观察期内,治疗组中31例(68.89%)因FFA显示NPA>5 PD或发现视网膜新生血管而接受激光治疗,对照组中33人(73.33%)接受激光治疗,两组间激光治疗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6)。至随访期结束,治疗组中34例(75.56%)FFA显示侧枝循环建立,而对照组中24例(53.33%)FFA显示侧枝循环建立,两组间侧枝循环形成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7)。结论 复方血栓通胶囊有助于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病灶视网膜血管与正常视网膜血管间建立侧枝循环。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是一个无声杀手,它缓慢地侵害着全身的组织和脏器,眼睛也不例外。据研究,在工作年龄段的美国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新发生的致盲的首要病因。在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中,约21%的病友已经合并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表现,其中有一部分人已经非常严重,甚至接近于失明!  相似文献   
4.
该项前瞻性非随机对照临床病例研究,旨在评价单一玻璃体内注射贝伐单抗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因黄斑水肿致视力下降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对象为46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或分支静脉阻塞患者。患者人选标准:视力〈20/40,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黄斑中心凹旁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的临床特征。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4-2022年北京同仁医院黄斑中心凹旁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患者12例(12眼)。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彩色眼底照相、相干光断层扫描(OCT)、相干光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CTA)、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等检查。随访2~72个月,平均[8(5,35)]个月。主要指标 眼底表现,OCT、OCTA及FFA表现。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57±13)岁。12例患者均为单眼发病, 6眼(50.0%)伴硬性渗出,6眼(50.0%)伴黄斑囊样水肿,1眼(8.3%)伴中心凹旁出血。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197~422)μm,平均[218(210,286)]μm。异常微血管瘤中心距黄斑中心凹水平距离(241~843) μm,平均(527±205) μm,其中<500 μm者7眼(58.3%)。12例患者均为黄斑中心凹旁孤立的微血管扩张,管腔直径(84~329) μm,平均[113(96,119)]μm。9眼(75.0%)异常微血管瘤位于视网膜毛细血管深层。2眼行玻璃体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注射治疗,注射后1眼加重;1眼连续两次注射无应答后行微脉冲激光治疗,1个月后囊样水肿减轻。1眼黄斑囊样水肿自行消退,异常微血管瘤仍存在;1眼管腔逐渐扩张。1眼合并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结论 黄斑中心凹旁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表现为黄斑中心凹旁孤立的微血管瘤样扩张,多位于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网;黄斑水肿可自行消退,微血管瘤可自行消退或逐渐扩张。 (眼科, 2022, 31: 458-462)  相似文献   
6.
信息快递     
新修订的伏格特 小柳 原田病诊断标准 (源于Reportofaninternationalcommitteeonnomenclature)一、完全型伏格特 小柳 原田病 (必须同时具备标准 1~5 )1 葡萄膜炎发病前无穿通性眼外伤或手术史2 临床或实验室检查不能诊断为其他眼病3 双眼受累 (根据病人接受检查时疾病发展阶段的不同 ,必须具备a或b两项之一 )a 疾病的早期表现(1)必须有弥漫性葡萄膜炎的表现 (有或无前葡萄膜炎、玻璃体炎症反应、或视乳头水肿 ) ,可表现为下列两项之一ⅰ局部出现视网膜下液ⅱ球形浆液性视网膜脱离(2 )…  相似文献   
7.
外伤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伤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traumatic 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tPVR)细胞增生的特征。方法:对10例tPVR的玻璃体切除标本进行了透射电镜观察。结果:tPVR的增生特征以成纤维细胞及胶原纤维为主。3例标本可见吞噬细胞及色素颗粒,4例标本可见少数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3例可见血管组织。结论:tPVR以纤维增生为主;玻璃体出血可引起以巨噬细胞为主的炎症反应,刺激增生;有血管参与tPVR的增生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患者基线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光感受器层完整性与治疗后视力预后的相关性。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北京同仁医院眼科门诊确诊并临床治愈的CSC患者136例(148眼),平均年龄(49.7±8.6)岁。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 Spectralis HRA一体机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nce angiography,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及 相干光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半自动分析患者基线OCT形态学指标。定义光感受器层损伤严重程度:神经视网膜脱离区内表面光滑、结构完整,为0级;脱离区光感受器细胞外节部分缺失,但肌样体带、椭圆体带完整为1级;光感受器外节广泛缺失,椭圆体带不清晰,但肌样体带部分可见为2级;光感受器外节、椭圆体带及肌样体带广泛缺失,外界膜隐约可见或结构不清为3级。所有患者根据FFA+ICGA结果采用半剂量光动力治疗或激光视网膜光凝或微脉冲光凝。采用混合线性回归分析评价各分析因素与患者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的关系。主要指标 视网膜光感受器层损伤严重程度,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外核层厚度,BCVA(LogMAR)。结果148眼中,CSC患眼基线光感受器层损伤0级90眼、1级29眼、2级18眼、3级11眼;基线33眼(22.3%)LogMAR视力<0.2,治疗后80眼(54.1%)LogMAR视力<0.2。混合效应线性模型分析显示,基线光感受器层损伤严重程度与患者终末BCVA具有关联性(β=-0.242,P<0.001)。结论 CSC患者治疗前黄斑中心凹光感受器层损伤严重程度是影响患者治疗后获得良好视力预后的关键因素:损伤越轻视力预后越好。黄斑中心凹光感受器层损伤可能是提示CSC应接受干预性治疗的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9.
对30例成人心标本进行解剖,测得冠状窦口的纵径为17.79±4.66mm,横径为8.75±3.39mm。发现冠状窦口朝向上或水平方向者占70.00%;向下者占30.00%,冠状窦瓣有新月状、半月状、网状、筛状和嵴状等五种形态。瓣高5.31±4.18mm,宽8.62±2.44mm。冠状窦的长度为31.33±10.22mm,最窄径为5.60±1.05mm;并有成角、缩窄和发育不良现象。其属支中有73.33%的心中静脉和10.00%的心小静脉开口于冠状窦口处。本文并就冠状窦心导管术插管的成败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