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行骶尾部肿瘤根治手术时常常会出现危及生命的大出血。当前,有效、安全地控制这类出血仍是一个难题。在此我们报道在骶尾部肿瘤切除手术中应用球囊间歇阻塞腹主动脉远端来控制出血的一种方法。球囊管由股动脉插入,并进入腹主动脉。操作中,通过比较双侧脚趾的氧饱和度信号和超声定位来引导和确保球囊进入腹主动脉中肾动脉远端的位置。腹主动.脉内血流每阻断60分钟就开放10分钟。在进行骶尾部肿瘤切除手术的5例患者使用球囊阻塞后,失血量均小于300ml,手术时间短于2小时。手术后患者的肾脏、盆腔脏器以及下肢功能未出现明显改变。故经皮主动脉球囊阻塞术可对骶尾部肿瘤切除手术中出血进行有效而安全的控制。  相似文献   

2.
低位腹主动脉球囊阻断下切除复发性骨盆肿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介绍低位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在控制复发性骨盆肿瘤术中出血的临床应用。方法2000年3月至2007年3月,作者应用低位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对13例复发性骨盆肿瘤进行肿瘤切除骨盆环重建手术,采用1999年前有完整临床资料的26例以常规手术治疗的复发性骨盆肿瘤患者为对照,分析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输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病人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球囊阻断组术中失血量及输血量明显少于常规手术组(P〈0.05)。术后随访4个月至7年,常规手术组,4例患者发生肺转移死亡。9例局部复发,3例直肠损伤,1例膀胱损伤;球囊阻断组,1例发生肺转移死亡,所有病人均无邻近脏器损伤、肢体远端缺血坏死、肾功能损伤等并发症。结论在复发性盆腔肿瘤手术中应用低位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能更有效地控制术中出血,使手术视野更加清晰,手术操作更方便,同时可以减少手术并发症,是一项有价值的临床技术。  相似文献   

3.
术前动脉化疗栓塞在骨盆部肿瘤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术前选择性动脉化疗栓塞在骨盆部肿瘤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26例骨盆部肿瘤患者,术前先行选择性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然后再实施手术。结果:血管造影清晰的显示了肿瘤的供血情况、病变大小、范围,栓塞后肿瘤血管消失。手术失血量明显减少,平均为(1364~146)ml,手术时间缩短,术后病理证实肿瘤均有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结论:骨盆部肿瘤术前动脉化疗栓塞可使手术出血减少,缩短手术时间,是术前最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曹磊  李宁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5):1078-1078
患者男性,46岁,因“骶尾部恶性间质瘤切除及放疗术后,反复腹痛、腹泻伴脓血便10个月余”于2004年11月17日入院。患者于2003年12月28日因“骶尾部肿瘤”在外院行剖腹探查,术中发现肿瘤大小约16cm×15cm,与骨盆粘连紧密,分离中出血多。遂行肿瘤大部切除。术后病理提示“梭形细胞肿瘤,部分区域细胞生长活跃、排列密集并有中度异形性,结合肿瘤大小及免疫组化结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暂时低位腹主动脉阻断技术用丁骨盆、骶骨肿瘤切除术的安全性.方法 选择27具尸体标本,测量第三、四腰横动脉的距离,第四腰横动脉全骶正中动脉的距离.选择暂时低位腹主动脉阻断行骨盆、骶骨肿瘤切除术患者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20~56岁,平均39.6岁;骨盆肿瘤5例,骶尾部肿瘤7例,股骨近端骨肉瘤行半骨盆离断2例.测定手术前、后小同时间点静脉血浆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及血浆丙二醛(MDA)含量.记录阻断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神经、血管症状及体征.结果 第三、四腰横动脉的半均距离为(2.18±0.48)cm,第四腰横动脉到骶正中动脉的距离为(1.09±0.62)cm.患者单次阻断时间最短52 min,最长84 min,平均(68.16±16.23)min.患者术中总出血最为1000~4000ml,平均2600ml.再灌注后0.5 h和2 h与缺血期比较,血中T-SOD活力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再灌注后2 h降低最明显.解除阻断后双下肢皮温偏低、皮肤苍白,约6~8 h后缓解,下肢轻度肿胀,感觉、运动正常.结论 第三、四腰横动脉间隙为最佳阻断部位.低位腹主动脉阻断可明显减少骨盆、骶骨手术中出血量,阻断后形成的缺血一再灌注损伤轻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阻断球囊在骨盆肿瘤手术中的应用及其围手术期相关血管问题的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至2010年4月期间265例骨盆肿瘤患者的资料.在行骨盆肿瘤手术前运用Seldinger法行股动脉置管,在肾下腹主动脉内留置球囊导管,肿瘤切除过程中,球囊完全阻断肾动脉以下腹主动脉主干血供,术后撤除球囊导管,保留股动脉鞘管6h.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应用腹主动脉阻断球囊,球囊阻断时间平均(66 ±4) min,未出现腹主动脉破裂和急性肾功能衰竭并发症.6例术后引流出血多,重新进手术窒进行术野造影诊断,其中3例行髂内动脉弹簧圈栓塞止血,1例行腰动脉弹簧圈栓塞止血,2例髂总动脉主干管壁破损出血,应用小覆膜支架封堵破口;6例术后出现穿刺侧股动脉血栓形成,1例出现双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予以股动脉切开取栓恢复血运.2例出现股动脉穿刺点假性动脉瘤,予以缝合修补治疗,愈合良好. 结论 腹主动脉阻断球囊对于减少骨盆肿瘤手术出血是有效的,使用过程应规范.对于围手术期出血和动脉血栓形成应有认识,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7.
骨盆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骨盆恶性肿瘤手术治疗的方法.方法对16 例骨盆恶性肿瘤患者,根据术前CT或MRI表现,按Enneking分区及Enneki化疗3个疗程.先行双侧髂内动脉结扎,对能保ng骨肿瘤分期分类.对Enneking骨肿瘤分期Ⅱ期及转移瘤病人,术前留骨盆承重环的Ⅰ区、Ⅲ区、Ⅳ区肿瘤,直接手术扩大切除,不能保留骨盆承重环的Ⅰ区、Ⅲ区、Ⅳ区肿瘤,手术扩大切除肿瘤,自体或异体骨移植+重建钢板固定.Ⅱ区肿瘤,手术扩大切除肿瘤,可调式人工半骨盆置换或瘤块切除,克式针固定骨水泥填塞.结果术后随访1~3.5 a,平均2.8 a.所有病人均能下地行走,无肢体短缩.结论根据骨盆肿瘤的部位选择相应的术式,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肢体功能.术前化疗和双侧髂内动脉结扎可提高骨盆肿瘤的切除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原发性骶骨肿瘤的外科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查阅国内外原发性骶骨肿瘤外科治疗的相关文献,并对其手术方式、术中止血、骨盆重建、骶神经根的保护、手术并发症及预后等多个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手术治疗是原发性骶骨肿瘤的主要治疗方式,但在手术方式选择、骶神经根的保护及术中止血处理方式的选择上仍存在争议;同时,骨盆稳定性重建的复杂性、并发症的多样性及与多因素相关的预后,也给骶骨肿瘤的外科治疗带来困难和挑战。结论迫切需要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统一标准,来对原发性骶骨肿瘤进行综合性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9.
敖秀兰 《护理学杂志》2006,21(12):20-21
对9例骨盆肿瘤患者行半骨盆切除及重建术。结果 8例骨盆及髋关节位置理想,肢体关节功能优良;1例复发患者可行走。提出做好术前访视及术前准备,术中正确安置体位、管理好静脉通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严格无菌操作、准确传递手术器械等,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为患者康复创造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浅谈骨盆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骨盆肿瘤包括髂骨(含耻骨与坐骨)和骶尾骨两个部位的肿瘤。髂骨是骨软骨瘤、软骨瘤、软骨肉瘤、尤文氏肉瘤、多发性骨髓瘤以及骨巨细胞瘤等的好发部位之一。在原发脊柱肿瘤中,骶骨是好发部位之一,其中以脊索瘤相对多见。其他如骨巨细胞瘤、神经纤维瘤以及动脉瘤样骨囊肿等亦有报道[1]。由于骨盆肿瘤的早期症状较少且较隐蔽,容易漏诊和误诊;加之骨盆内有重要脏器、血管和神经,故手术难度较大;此外骨盆是人体负重的重要部位,术后稳定性的重建仍是需要解决的课题。为此,作者复习国内外有关文献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就骨盆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浅谈…  相似文献   

11.
骨盆恶性肿瘤保肢术并发症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骨盆恶性肿瘤保肢术的不断发展及病例数的增加,各种并发症随之出现,严重影响骨盆肿瘤患者的功能恢复及生存质量,严重者可导致保肢手术失败.球囊导管腹主动脉暂时性阻断可有效减少保肢术中出血,提高手术安全性;软组织保护及腹壁重建对减少切口感染及腹部疝具有重要意义;带血管蒂自体游离骨移植融合重建术并发症率低,远期效果良好;假体置入重建术并发症的预防关键在于提後高手术技巧,优化假体设计.该文就骨盆恶性肿瘤保肢术并发症的发生原因、预防及处理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骨盆环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肿瘤,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手段,但由于该部位解剖复杂,毗邻重要的血管、神经和内脏器官,且肿瘤发病相对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患者就诊时通常肿瘤体积巨大,需要外科医师和麻醉科医师及护理团队等多学科合作。术中大量出血为肿瘤切除术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严重时会引起失血性休克、凝血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同时还会导致手术野不清,影响手术进程。腹主动脉内球囊临时阻断的应用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改善了患者预后,减轻疾病负担。为了更好地配合手术团队,同时促进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技术的临床推广和应用,麻醉科医师需准确掌握骨盆和骶骨肿瘤切除术的术前评估及准备、应用球囊引起的术中特殊病理生理改变、处理原则及术中术后管理要点。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骶前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骶前肿瘤的诊断与治疗,分析了37例骶前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情况。肿瘤直径3~16cm。术前诊断主要依靠直肠指诊、B超、CT等相关检查。手术方法有:经骶尾部切除15例,经腹切除10例,经腹尾部联合入路切除6例。其中合并切除直肠4例,肿瘤完整切除21例,部分切除10例,未切除6例,切除率83.8%。并发症有出血、直肠损伤、术后骶前感染、脓肿形成。作者认为合理选择手术径路、手术方式是切除肿瘤的关键。术前影像学检查对肿瘤定位和术式选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骶骨肿瘤靶血管栓塞后手术治疗的临床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骶骨肿瘤靶血管栓塞后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对62例各类骶骨肿瘤患进行靶血管栓塞后手术治疗.并随访其效果。结果所有患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死亡休克病例。除死亡病例外,共54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5.5a(3个月~11年)。3例复发.5例有不同程度地骶神经损伤症状,其余患均可以从事轻体力劳动,甚至可以恢复到原来的工作岗位,无跛行。结论靶血管栓塞后手术治疗明显减少术中出血,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术后骨盆环重建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但宜尽量简单。术前应常规活全明确骶骨肿瘤的性质.以利于决定进一步治疗方案。在彻底切除肿瘤的同时,应尽量保留至少一侧的S3神经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低位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技术在骨盆或骶骨肿瘤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6年4月至2010年4月期间我院应用低位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技术控制24例骨盆和骶骨肿瘤手术过程中的出血。术中先用球囊导管阻断低位腹主动脉,每次阻断腹主动脉60 min,若超过60 min间隔10~15 min后再阻断,然后再行肿瘤切除。结果本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53 min(40~245 min);阻断低位腹主动脉后,手术中平均出血为310 ml(200~650 ml),手术野干净,解剖清晰,肿瘤周围的血管、神经以及盆腔器官明确,肿瘤边界容易确定,肿瘤被完整切除,肿瘤的术野污染小。手术全过程中,患者血压稳定,术后患者肾功能及盆腔器官均正常。1例患者发生穿刺侧髂动脉血栓形成,通过Fogarty取栓导管取出血栓后下肢血供恢复,术后无缺血症状,其余患者双下肢均正常,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低位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技术切除骨盆和骶骨肿瘤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完整切除率,是一项具有实用价值的临床技术。  相似文献   

16.
<正>骨盆是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解剖结构复杂,是骨与软组织肿瘤的好发部位之一。肿瘤的切除,尤其累及髓臼周围的骨盆肿瘤,因其功能重建的复杂性而显得尤为困难,肿瘤体积大、侵及范围广,因此手术技术难度大、术后合并症多,易发生切口感染或不愈合,给治疗和护理带来许多困难。2014-04,我科对1例接受根治切除手术的巨大骨盆肿瘤患者实施围手术期的整体护理,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骨盆是各种肿瘤的好发及转移部位之一,由于部位深在,早期不易诊断。血运丰富的松质骨及其周围疏松组织对肿瘤侵犯的屏障作用差,骨盆肿瘤常体积较大、侵及范围较广,该部位解剖结构复杂并与周围很多重要器官相毗邻,而且肿瘤切除后造成较大的结构缺损,因此骨盆肿瘤手术技术要求高、难度大、术后并发症多。  相似文献   

18.
经导管髂内动脉栓塞在骨盆切除术中的意义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目的:研究和评估经导管髂内动脉栓塞后手术治疗骨盆肿瘤的价值和方法。方法:对30例骨盆肿瘤病人进行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栓塞后1周内行手术治疗。结果:30例肿瘤均获彻底切除,术中出血大在和,平均出血为2200ml,平均随访28月,未见肿瘤局部复发。结论:术前经DSA栓塞双侧髂内动脉,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利于种瘤切除,是骨盆肿瘤切除的十分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骨盆肿瘤切除、重建方式及并发症。[方法]根据Enneking骨盆肿瘤分区,行Ⅰ区髂骨翼部分切除4例,部分切除+重建3例;Ⅱ区髋臼周围肿瘤切除后异体半骨盆重建1例;Ⅲ区耻骨局部切除3例;Ⅰ、Ⅱ区转移瘤肿瘤血管介入与化疗1例;Ⅰ、Ⅲ区肿瘤切除+重建1例。[结果]7例良性肿瘤中1例Ⅰ区巨细胞瘤刮除术后局部复发,二次手术切除治愈,术后全部功能正常。5例原发恶性肿瘤中2例Ⅰ区淋巴瘤术后化疗,局部无复发,功能良好;2例Ⅰ、Ⅲ区和Ⅰ区肿瘤切除后重建,半年后可持拐下地,1a后步态接近正常;1例Ⅱ区肿瘤切除,异体半骨盆置换患者,术后出现伤口感染不愈及局部肿瘤复发。1例Ⅰ、Ⅱ区转移瘤血管介入+化疗后存活2a。[结论]骨盆肿瘤的手术切除首先应考虑完整切除肿瘤,然后再考虑重建,术者要权衡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骨盆径线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的限制性作用,筛选可用来预测手术困难程度的测量指标。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上海长海医院结直肠外科单一手术组收治的69例TME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性55例,女性14例。以骨盆MDCT薄层扫描为基础,利用软件进行骨盆三维重建并测量一系列骨盆径线与角度(15项骨盆测量指标)。手术均为开放性手术,其中前切除术19例,低位前切除术29例.腹会阴联合切除术21例。以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作为评价手术困难程度的指标.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有价值的骨盆测量径线:在多元回归分析中.观察骨盆径线对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的影响。结果69例患者手术时间为(139.9±32.4)min,术中出血量为(228.8±150.6)ml。多因素分析显示,坐骨棘间径、入口前后径和骶尾间距是影响手术时间的主要因素.耻骨联合上下径和骶尾间距是影响术中出血量的主要因素(均P〈0.05)。3种术式中,前切除术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有较高价值。其手术时间的影响因素是骶骨上下径和坐骨棘间径(回归方程的校正决定系数Rc^2=0.460,P=0.003):其术中出血量的影响因素是入口前后径、骶骨上下径和骶骨耻骨角(Rc^2=0.358,P=0.022)。测量参数综合分析,入口前后径与骶尾间距的比值影响手术时间与出血量,该比值女性病例显著大于男性;女性病例该比值大于1时,手术时间明显缩短(P=0.050):男性病例大于0.9时。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P=0.021)。结论骨盆宽、浅者TME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明显减少:深、窄的骨盆或骶骨弯曲度较大的骨盆会增加手术难度。测量入口前后径与骶尾间距的比值可以预测TME手术的难易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