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实验采用成年家兔12只,在上颈髓单侧注入海人酸后,将HRP注放同侧的坐骨神经内,应用HRP逆行追踪结合顺行溃变镜方法,首次在电镜水平对脊髓长下行固有束终末与坐骨运动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坐骨神经运动神经元的胞体及近侧树突表面发现有少量的溃变终扣。根据溃变终扣的外形可分圆形和长形,根据溃变终扣内突小泡的形态发为圆形和椭圆形,突触联系包括:(1)溃变终扣与标记胞体及树突形成轴  相似文献   

2.
在猫的Probst束纤维内记录并注射HRP,确定出支配咬肌肌梭的三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对其进行了连续切片电镜观察。发现约有10个不明来源终扣与被标记的中脑神经元密切接触,其中4个与之形成明确的突触。突触有两种类型:对称性含混合透明小泡(圆形,椭圆形和扁平小泡)者和非对称性含园形透明小泡者。另外后者也有含有为数很少,散在分布的小园形致密芯颗粒小泡。在其它与标记胞体密切接触的终扣内,也可见到不规则分布  相似文献   

3.
应用透射电镜和图象分析方法,对电针后大鼠中缝大核突触前终扣内突触囊泡的数量以及突触前终扣内容物的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电针后,中缝大核突触前终扣内圆形清亮囊泡和颗粒囊泡的数量明显减少,突触囊泡聚集并向突触活性带集中。图象分析结果:电针后,突触前终扣内容物的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而且内容物分布不均匀并在突触膜附近集中。本实验为针刺镇痛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将辣根过氧化物酶注入大鼠小脑后,在脊髓L_1~L_3节段中的脊髓边缘细胞(SBC)得到逆行标记。对标记的SBC的突触联系进行电镜观察,并根据突触前区小泡形状及终扣形态,将这些终扣大致可分为6型,即S、F、Cf、T、G和P型。其中S和F型终扣根据其形态,各自又分为两个亚型,即细长型和圆型。S和F型分别含有球形及扁平型小泡;Cf型终扣含扁形小泡,突触前、后膜无明显特征,在突触后膜下有亚突触间隙;T型终扣含有清亮球形小泡,也可见大颗粒小泡,在突触后膜下可见致密体;G型终扣在突触前区内含有大颗粒小泡;P型是指附着在大S型终扣上的含有多样形小泡的终扣。S型、T型和G型突触后膜均比前膜明显增厚,呈不对称性。有关上述SBC突触终扣来源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舌快反应传入纤维终止于三叉神经感觉主核形成的突触类型及与突触后膜-树突的关系,为神经生理学研究和神经解剖学研究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采用细胞内注射,电镜连续切片技术。结果:猫舌快反应传入纤维投射到三叉神经感觉主核形成的突触以单纯型为主。与单纯型终扣形成突触的树突较大。与中间型终扣形成突触的树突较小。结论:各种突触类型形成的复杂联系,可能是不同感觉信息传递的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6.
在猫的Probst束纤维内记录并注射HRP,确定出支配咬肌肌梭的三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对其进行了连续切片电镜观察.发现约有10个不明来源的终扣与被标记的中脑核神经元密切接触,其中4个与之形成明确的突触.突触有两种类型:对称性含混合透明小泡(圆形、椭圆形和扁平小泡)者和非对称性含圆形透明小泡者.另外后者也含有为数很少、散在分布的小圆形致密芯颗粒小泡.在其它与标记胞体密切接触的终扣内,也可见到不规则分布的致密芯颗粒小泡.本文对上述所见的可能的功能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皮质脑干纤维终末的超微结构——溃变电镜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白德成 《解剖学杂志》1998,21(3):214-218
用溃变电镜法观察了12只大鼠的中缝大核,蓝斑,旁正中网状核,巨细胞状核,桥核,外侧网状核和下橄榄主核中皮质下行纤维终末的溃变型,超微结构及突触联系。结果如下:(1)皮质纤维有三种溃变型,即电子致密型,微丝增生型和电子透明型。以电子致突型为主。(2)三种溃变型在各核中出现的数量和种类不同。(3)电子致密型溃变终扣有含圆形清亮型小泡,多形清亮型小泡和混合型小泡三种终扣。各核中,三种不同小泡终扣的出现种  相似文献   

8.
人胚中央前回突触的发育及突触体素表达李陈莉曹玉纯侯广棋钱雪松阎华*(河北医科大学组胚教研室)(*河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突触体素(synaptophysin)是分布于突触前区突触小泡膜上的一种糖蛋白,并且很容易被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标...  相似文献   

9.
1.我们观察了小白鼠在50。伦琴一次全身照射后不同时期的脊髓突触的形态学变化。共用动物二十二只,其中四只作对照 ,其他十八只照射X射线。用rOJI61j?HI3-J}eHHexa石蜡切片法制片。2.正常小白鼠脊髓的轴突终扣,大多数呈环形,通常其直径约1微米左右,突触前纤维纤细。无论是神经细胞,还是树突上,均有丰富的轴突终扣。神经绒和血管上也都有这种结构存在。3.照射后的小白鼠脊髓的突触结构有显著的损伤性病理形态变化。最初是少数轴突终扣嗜银力加弦,变得膨大,扣环中央失去透明。随后这种变化扩大,性变形的绘扣增多。轴突终扣直径加大,最大者达4.9微米。突触前纤维加粗而弯曲。照射后的后期,变形的轴突终扣一部分解体,另一部分发生可逆的变化,可能逐渐恢复正常。神经绒和血管上的轴突终扣在照射后,往往也发生类似神经细胞上的突触的形态变化。4,小白鼠脊髓的突触结构,对X射线具有比较明显的敏感性 。  相似文献   

10.
采用神经元溃变和HRP神经元逆行追踪结合的方法。电镜观察红核脊髓束终末与脊髓小脑束起始细胞的突触联系。结果表明红核脊髓束溃变终末与HRP标记的脊髓小脑束起始神经元(脊髓边缘细胞和Clarke柱细胞)胞体及树突形成突触,但大部分溃变终扣则与非标记神经元构成突触。以轴-树触居多。溃变终扣主要呈电子致密型和清亮型两种。以致密型为主,内多含圆形小泡。实验提示红核脊髓束与脊髓小脑束起始细胞存在直接或间接的突  相似文献   

11.
金黄地鼠生后发育期间上丘内突触素的表达(北京医科大学解剖学系,*青岛大学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曹文强*于恩华)突触素(synatophysis,P38)是位于小突触囊泡的一种膜蛋白,可能与钙依赖性神经递质的释放有关。突触素在神经元胞体合成并转运至轴突终末...  相似文献   

12.
本实验采用成年家兔12只,在上颈髓单侧往入海人酸后,将HRP注入同侧的坐骨神经内,应用HRP逆行追踪结合顺行溃变技术的电镜方法,首次在电镜水平对脊髓长下行固有束终末与坐骨神经运动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坐骨神经运动神经元的胞体及近侧树突表面发现有少量的溃变终扣.根据溃变终扣的外形可分为圆形和长形,根据溃变终扣内突触小泡的形状可分为圆形和椭圆形.突触联系包括:(1)溃变终扣与标记胞体及树突形成轴一体、轴一树突触;(2)溃变终扣与非标记胞体及树突形成轴一体、轴一树突触;(3)正常轴突终末与标记胞体及树突形成轴一体、轴一树突触.本文首次报道,起源于上颈髓的脊髓长下行固有束终末与坐骨神经运动神经元之间存在着直接的突触关系.  相似文献   

13.
王晓霞  程世斌 《解剖学报》1994,25(2):128-131,T006
将WGA-HRP及^3H-亮氨酸分别注大鼠-侧岛叶皮质,光镜下可见顺行物HRP标记终支及^3H-亮氨酸标记颗粒密集分布在两侧孤束核(Sol)及迷走神经核(DMV)的周边部,以对称为主。在DMV内也发现有标记的终支。将大鼠双侧岛叶毁损并用(CB-HRP从其胃壁逆行追踪,电镜下在DMV内及其与Sol的交界区可见溃变的终扣呈电子致密型溃变,溃变终扣可与标记细胞及标记树突形成突触联系。以上结果表明,岛叶皮  相似文献   

14.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不同脑区中PSD- 95的表达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近年来,PSD-95(Postsynaptic density-95)独特的生物效应,以及其在神经元中的特殊作用,受到国外许多研究者重视,但国内尚未见相关报道。PSD-95(也称作SAP900)是一种相对分于质量(Mr)为95000的细胞支架蛋白,在神经元突触后致密物质(PSD)中含量丰富[1]。PSD-95可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各种信号分子相互连接,有利于这些信号分子在神经元突触后的簇集和定位从而直接凋控神经元对神经传导信号的免疫应答,在突触发育和再塑中具有重要的意义[2,3]。本研究通过制备局灶…  相似文献   

15.
突触后致密结构(postsynapticdensity)也可译为突触后致密物质,通用的缩写词为PSD。这是化学性突触的一种亚微结构参数(substructuralparameter),在电子显微镜下方能观察。早在1958年,Palay即曾发现突触后膜的特化现象,记载过突触后膜“增厚”和“致密”的部位。以后人们只是从形态学角度描述PSD或研究各种因素引起PSD形态大小的变化,对其机能作用或生理意义很少涉及。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分子神经生物学的兴起,突触后特化区的构筑学逐渐成为研究的热…  相似文献   

16.
用成年家兔11只,在脊髓腰膨大部注射HRP或麦芽凝集素结合的辣根过氧化物酶(WGA-HRP),逆行追踪长下行脊髓固有束神经元在颈髓和部分胸髓的分布。其中5例动物在腰膨大注射HRP的同时进行大脑皮质脊髓束起始区的损毁,电镜观察皮质脊髓束在颈髓的溃变末梢与HRP逆行标记神经元的关系。结果表明,长下行脊髓固有束神经元在脊髓灰质内可分为背腹两群,背侧群主要集中在V层,细胞较少;腹侧群位于VII、VIII层,细胞数较多。电镜下可观察到与标记神经元相突触的终扣多为圆形含圆形和混合型小泡。演变末梢有些与标记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形成突触,也有些通过未标记的终扣间接与标记神经元相联系。本研究表明,家兔皮质脊髓束可能通过多种下行通路控制腰部运动,其中,胞体位于颈髓的长下行脊髓固有束神经元肯定与这一下行运动控制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了大白鼠脊髓胶状质内嵴突触的超微结构特征。嵴突触的突触后成分来自树突,呈杵指状。突触活性区较长,突触后致密带明显,后者多数与突触下小体有密切联系。突触前成分为轴突或树突,内含多种不同类型的突触囊泡。含有相同或不同类型突触囊泡的两个突触前终扣并列于嵴的两侧壁上,同时与嵴构成突触。此外,本文还讨论了嵴突触与棘突触的区别及其可能的机能意义。  相似文献   

18.
神经特异型基因c-src的产物pp60c-src(+)与突触形成翟秀岩热海佐保子*(中国医科大学组织胚胎学教研室日本山梨医科大学第二解剖教室*)神经特异型基因c-src主要存在于神经细胞内,它的基因产物pp60c-src(+)比普通型pp60c-sr...  相似文献   

19.
锌与含锌神经元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含锌神经元(zinc-containingneurons)特指锌在突触前囊泡内聚集并且以钙依赖性及脉冲依赖性方式释放的一类神经元,它们是谷氨酸能神经元的一个亚群,主要位于端脑。Zn2+被认为是一种内源性的神经调质,尤其是在谷氨酸能的兴奋性突触传递中。突触前神经冲动到来时可引起囊泡锌和谷氨酸的共同释放,因此推测它调节着突触后的兴奋水平,并且参与发育和经验学习的突触可塑性  相似文献   

20.
穿孔突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69年Peters等[1]首先报道了一种突触后致密物质含有一个或多个孔洞的突触,现在将这类突触统称为穿孔突触(perforatedsynapse,PS),并将突触后致密物质完整的突触称为非穿孔突触(non-perforatedsynapse,NPS)、穿孔突触的超微结构特征是:突触接触区面积较大,在垂直于突触后膜的切面上观察,突触后致密物质(postsynapticdensity,PSD)不连续,在平行于突触后膜的切面上观察时突触后致密物质呈环形、蹄铁形或斑片状[2]。其后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目前,多数学者普遍认为穿孔突触在突触发育和可塑性过程中具有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