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大白鼠脊髓运动神经元轴-体突触的超微结构特点。根据电镜观察的结果说明脊髓运动神经元胞体表面的突触前囊内有五种形态的突触小泡,它们包括S形小泡(圆形小泡)、E形小泡(椭圆形小泡)、F形小泡(扁平形小泡)、G形小泡(颗粒小泡)和Co形小泡(有被小泡)等。作者认为脊髓灰质前角内运动神经元的轴-体突触可以区分为四种类型、S型突触(含圆形小泡)、F形突触(含椭圆形小泡或扁平形小泡)、S-F型突触(以圆形小泡占优势)和F-S型突触(以扁平形小泡或椭圆形小泡占优势)。后二种类型的突触为运动神经元上的混合小泡型(Mv型)轴-体突触。有关突触连接部位的形态特征、突触小泡的形态、突触的分型、突触膜和突触裂的特点,以及突触与神经胶质间的关系等问题在论文中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采用神经元溃变和HRP神经元逆行追踪结合的方法。电镜观察红核脊髓束终末与脊髓小脑束起始细胞的突触联系。结果表明红核脊髓束溃变终末与HRP标记的脊髓小脑束起始神经元(脊髓边缘细胞和Clarke柱细胞)胞体及树突形成突触,但大部分溃变终扣则与非标记神经元构成突触。以轴-树触居多。溃变终扣主要呈电子致密型和清亮型两种。以致密型为主,内多含圆形小泡。实验提示红核脊髓束与脊髓小脑束起始细胞存在直接或间接的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前庭脊髓束终末与脊髓小脑束起源细胞间的突触联系。方法 采用HRP逆行追踪和顺行溃变结合电镜技术 ,对大鼠的前庭脊髓束终末与脊髓小脑束起源细胞之间的突触联系进行了研究。结果 发现溃变的前庭脊髓束轴突终末与HRP标记的脊髓小脑束神经元胞体之间形成的突触数量较少 ,其中轴 -树型突触数量多于轴 -体型突触。突触前终末含有丰富的清亮型扁平突触小泡 ,其次为清亮型圆形小泡。前庭脊髓束轴突溃变终末与脊髓边缘细胞形成的突触数量多于Clark s柱细胞形成的突触 ,并形成一些以标记树突为中心的突触复合体。结论 本研究从形态上证实前庭脊髓束终末直接与脊髓小脑束起源细胞发生突触联系 ,也表明前庭脊髓束对脊髓小脑束起源细胞向小脑的信息传递具有直接调控使用  相似文献   

4.
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内突触的亚显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电镜下观察家兔和小白鼠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于突触前膜上可见突触活性点;在突触前,后膜上有致密物质堆积,尤以突触后膜显著,偶尔在后膜下方的胞浆面见有突触下致密小体。在突触裂之间可见突触间丝。突触小泡有圆形和椭圆形、透明与颗粒小泡之分。尾侧脊束核内有大量轴突终末与树突。树突又分Ⅰ型(无突触小泡)和Ⅱ型(有少量突触小泡)。该核内的突触类型多数为轴-树突触,其次为轴-体突触和轴-轴突触,还见有树-树突触;按照突触小泡形状区分该核突触,则有 S 型、F 型、S-F 型与 F-S 型。突触丝球出现率为20%。本文讨论了突触类型、突触丝球与突触小泡的机能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猫的Probst束纤维内记录并注射HRP,确定出支配咬肌肌梭的三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对其进行了连续切片电镜观察.发现约有10个不明来源的终扣与被标记的中脑核神经元密切接触,其中4个与之形成明确的突触.突触有两种类型:对称性含混合透明小泡(圆形、椭圆形和扁平小泡)者和非对称性含圆形透明小泡者.另外后者也含有为数很少、散在分布的小圆形致密芯颗粒小泡.在其它与标记胞体密切接触的终扣内,也可见到不规则分布的致密芯颗粒小泡.本文对上述所见的可能的功能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在猫的Probst束纤维内记录并注射HRP,确定出支配咬肌肌梭的三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对其进行了连续切片电镜观察。发现约有10个不明来源终扣与被标记的中脑神经元密切接触,其中4个与之形成明确的突触。突触有两种类型:对称性含混合透明小泡(圆形,椭圆形和扁平小泡)者和非对称性含园形透明小泡者。另外后者也有含有为数很少,散在分布的小园形致密芯颗粒小泡。在其它与标记胞体密切接触的终扣内,也可见到不规则分布  相似文献   

7.
大鼠延髓后角神经降压肽(NT)的亚细胞定位和胞吐释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神经降压肽(NT)广泛分布于哺乳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为了探索其镇痛机理的形态学基础,本文应用电镜免疫组化技术,对大鼠延髓后角NT的超微结构和胞吐释放进行了研究。超微结构显示延髓后角浅层NT轴突终末形态多样,大小不一,含有圆形或多形性清亮小泡及数量不等的大颗粒小泡,它们主要与未标记的树突形成轴-树突触,其突触后成分有的还含有少量清亮小泡。NT免疫反应阳性树突可分为两类:一类主要含微管;另一类主要含大颗粒小泡,有的尚可见少量清亮小泡。这两类NT树突可成为未标记的含圆形小泡终末、多形性小泡终末以及突触小球中央轴突终末的突触后成分,提示后角浅层NT神经元可接受不同种类轴突终末(包括一级伤害性传入纤维)的传入(?)动,然后可能再通过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抑制痛觉的传递。本文还观察到有少量NT终末内的大颗粒小泡靠近突触活性区处,而更多见它们沿非突触部位轴膜分布,并与其融合,形成胞吐。本文认为NT既可在突触活性区处又可能在非突触部位释放。  相似文献   

8.
大鼠脊髓边缘细胞初级传入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6只Wister大鼠脊髓L(1~3)段双侧后根切断,并将HRP注入小脑内。术后分别在2、3、4天灌杀,取出L(1~3)脊髓节段,对HRP标记的脊髓边缘细胞及其与溃变末梢的突触联系进行了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在脊髓边缘细胞的胞体或近侧树突表面发现有少量的溃变终末。根据溃变终末内小泡的形状,它们属于S型和F型即球形和扁平形小泡。根据溃变终末的外形又可分为圆型和细长型。按不同术后存活期,这些终末显示的溃变特点有所不同。术后2天溃变终末主要呈电子密度增高象;术后3天溃变终末中的线粒体肿胀、溶解以及部分突触小泡溶解;术后4天的溃变终末内则表现突触小泡和线粒体大部溶解消失。各类溃变末梢周围均可见到有胶质细胞突起包绕或充填。本研究进一步证明,作为脊小脑前束起始细胞的脊髓边缘细胞所接受的外周传入从性质和特点上均与脊小脑后束的起始细胞有所不同。这些结构的不同说明脊髓边缘细胞在向小脑输送信息中有其特殊功能。  相似文献   

9.
本实验采用成年家兔12只,在上颈髓单侧注入海人酸后,将HRP注放同侧的坐骨神经内,应用HRP逆行追踪结合顺行溃变镜方法,首次在电镜水平对脊髓长下行固有束终末与坐骨运动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坐骨神经运动神经元的胞体及近侧树突表面发现有少量的溃变终扣。根据溃变终扣的外形可分圆形和长形,根据溃变终扣内突小泡的形态发为圆形和椭圆形,突触联系包括:(1)溃变终扣与标记胞体及树突形成轴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采用成年家兔12只,在上颈髓单侧往入海人酸后,将HRP注入同侧的坐骨神经内,应用HRP逆行追踪结合顺行溃变技术的电镜方法,首次在电镜水平对脊髓长下行固有束终末与坐骨神经运动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坐骨神经运动神经元的胞体及近侧树突表面发现有少量的溃变终扣.根据溃变终扣的外形可分为圆形和长形,根据溃变终扣内突触小泡的形状可分为圆形和椭圆形.突触联系包括:(1)溃变终扣与标记胞体及树突形成轴一体、轴一树突触;(2)溃变终扣与非标记胞体及树突形成轴一体、轴一树突触;(3)正常轴突终末与标记胞体及树突形成轴一体、轴一树突触.本文首次报道,起源于上颈髓的脊髓长下行固有束终末与坐骨神经运动神经元之间存在着直接的突触关系.  相似文献   

11.
皮质—网状—脊髓通路——HRP法结合溃变电镜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白德成 《解剖学杂志》1998,21(3):219-223
用HRP逆行标记法结合溃变电镜技术,观察了12只大鼠的蓝斑,外侧网状核,中缝大核,巨细胞网状核在旁正中网状核中皮质纤维终末的超微结构及其与网状脊髓神经元的突触联系。损伤皮质感觉运动区的各例动物,均出现两种溃变型,电子致密型和微丝增生型。前者为皮质的主要溃变型,分布于各核;后者出现很少,只见于外侧网状核。电子致密型终扣有大小两种,大终扣少,有含圆形清亮型小泡,多形清亮型小泡,清亮型和颗粒型小泡并存的  相似文献   

12.
1.我们观察了小白鼠在50。伦琴一次全身照射后不同时期的脊髓突触的形态学变化。共用动物二十二只,其中四只作对照 ,其他十八只照射X射线。用rOJI61j?HI3-J}eHHexa石蜡切片法制片。2.正常小白鼠脊髓的轴突终扣,大多数呈环形,通常其直径约1微米左右,突触前纤维纤细。无论是神经细胞,还是树突上,均有丰富的轴突终扣。神经绒和血管上也都有这种结构存在。3.照射后的小白鼠脊髓的突触结构有显著的损伤性病理形态变化。最初是少数轴突终扣嗜银力加弦,变得膨大,扣环中央失去透明。随后这种变化扩大,性变形的绘扣增多。轴突终扣直径加大,最大者达4.9微米。突触前纤维加粗而弯曲。照射后的后期,变形的轴突终扣一部分解体,另一部分发生可逆的变化,可能逐渐恢复正常。神经绒和血管上的轴突终扣在照射后,往往也发生类似神经细胞上的突触的形态变化。4,小白鼠脊髓的突触结构,对X射线具有比较明显的敏感性 。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颈段脊髓Ⅴ层正常神经毡的轴突终末及其突触联系。Ⅴ层的轴突终末中含清亮圆形小泡的终末(R)和含扁平小泡的终末(F),约各占40%;含大颗粒小泡的终末(LG)约占16%;突触小球中央终末(C)约占3%。以上这些终未中约有3%含神经微丝,0.9%的终末胞浆电子密度较低,小泡部分缺如或集聚。Ⅴ层神经毡与Ⅱ层比较,F 含量多,R 和 LG 含量少;Ⅴ层终末形成的突触形式以轴树突触为主,少量形成轴轴突触,与树突近端以及与神经元胞体形成的突触,明显多于Ⅱ层。  相似文献   

14.
用成年家兔11只,在脊髓腰膨大部注射HRP或麦芽凝集素结合的辣根过氧化物酶(WGA-HRP),逆行追踪长下行脊髓固有束神经元在颈髓和部分胸髓的分布。其中5例动物在腰膨大注射HRP的同时进行大脑皮质脊髓束起始区的损毁,电镜观察皮质脊髓束在颈髓的溃变末梢与HRP逆行标记神经元的关系。结果表明,长下行脊髓固有束神经元在脊髓灰质内可分为背腹两群,背侧群主要集中在V层,细胞较少;腹侧群位于VII、VIII层,细胞数较多。电镜下可观察到与标记神经元相突触的终扣多为圆形含圆形和混合型小泡。演变末梢有些与标记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形成突触,也有些通过未标记的终扣间接与标记神经元相联系。本研究表明,家兔皮质脊髓束可能通过多种下行通路控制腰部运动,其中,胞体位于颈髓的长下行脊髓固有束神经元肯定与这一下行运动控制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5.
应用透射电镜和图象分析方法,对电针后大鼠中缝大核突触前终扣内突触囊泡的数量以及突触前终扣内容物的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电针后,中缝大核突触前终扣内圆形清亮囊泡和颗粒囊泡的数量明显减少,突触囊泡聚集并向突触活性带集中。图象分析结果:电针后,突触前终扣内容物的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而且内容物分布不均匀并在突触膜附近集中。本实验为针刺镇痛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了大白鼠脊髓胶状质内嵴突触的超微结构特征。嵴突触的突触后成分来自树突,呈杵指状。突触活性区较长,突触后致密带明显,后者多数与突触下小体有密切联系。突触前成分为轴突或树突,内含多种不同类型的突触囊泡。含有相同或不同类型突触囊泡的两个突触前终扣并列于嵴的两侧壁上,同时与嵴构成突触。此外,本文还讨论了嵴突触与棘突触的区别及其可能的机能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晓凯  王滨  范凯  付元山 《解剖学报》2007,38(2):139-143
目的 探讨大鼠丘脑前核-海马下托复合体神经元环路的突触结构及谷氨酸分布特征.方法 应用HRP束路追踪结合包埋后胶体金免疫电镜技术.结果 在丘脑前核内,可见HRP顺行标记的海马下托复合体传入轴突终末,终末多为卵圆形,内含圆形透亮突触小泡和数个线粒体.其做为突触前成分与HRP标记的树突或非HRP标记的树突形成非对称性突触.在谷氨酸胶体金免疫反应切片上,胶体金颗粒标记胞体、树突、轴突终末等.HRP标记的轴突终末和一些非HRP标记的与突触后成分形成非对称性突触的轴突终末(Gray Ⅰ型)内,胶体金颗粒密度明显大于背景(胞体、树突、Gray Ⅱ型轴突终末等)的胶体金颗粒密度.其平均胶体金颗粒密度为突触后树突的3倍多,为对称性轴突终末(Gray Ⅱ型)的6倍多.在两张邻近的连续切片,γ-氨基丁酸(GABA)胶体金免疫反应切片上,GABA胶体金颗粒浓重标记Gray Ⅱ型轴突终末,背景标记极少;而非对称性轴突终末(Gray Ⅰ型)胶体金颗粒标记极弱.谷氨酸胶体金免疫反应切片上,Gray Ⅱ型轴突终末胶体金颗粒标记极弱.GABA阳性轴突终末与HRP标记的树突形成对称性突触,在同一树突上可见GABA能轴突终末形成的对称性突触和其他轴突终末形成的非对称性突触.结论 丘脑前核内来自海马下托复合体投射神经元的轴突终末是谷氨酸能的;来自海马下托复合体皮质投射神经元轴突终末,在丘脑前核与投射至海马下托皮质的神经元树突形成非对称性轴-树突触.  相似文献   

18.
本实验用家兔7只,取腰髓2~4和骶髓2~4节中间外侧核区,做超薄切片,电镜观察。此区的神经纤维网内含树突、轴突、轴突终末、终端树突、突触和突触球。胶质细胞的突起穿行其间。树突散在,形态和大小多变。轴突则常成束分布。突触连接以轴树和轴体突轴为多见,偶见轴轴突触。多数突触单独存在,部分形成以树突或轴突为中心的突触球。突触内的突触小泡有清亮的圆形、椭圆形、扁平形和不规则形,还有相当多见的大致密核心小泡和少数有衣小泡。依终末囊内突触小泡的形态和突触前后膜的对称与不对称,所见突触可分为三类:1.圆形小泡不对称型;2.扁平小泡对称型;3.其它中间类型。  相似文献   

19.
大鼠海马结构在空间辨别性学习记忆时的突触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学习记忆活动是否可以引起大鼠海马结构发生突触可塑变化。方法:电子显微镜下对模型大鼠和对照大鼠的海马结构内突触复合体的形态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1)模型大鼠海马CJ43区多形层内多为神经纤维,其中无髓纤维占多数,有髓纤维很少。在无髓纤维间见到形状不规则的轴突终末与周围的树突和树突棘分别形成轴—树突触和轴棘突触,后者多见。突触前膨大内充满圆形清亮、无核心的突触小泡和线粒体。突触后成分多为树突棘并在多处与突触前膜形成活性区,树突棘内见到棘器。(2)对照大鼠海马CA3区多形层内含有大量无髓纤维并见到较少的轴—树突触。该突触形状规则且活性带面积较小,突触后成分多为一个,突触小泡清亮、圆形无核心,偶见线粒体。(3)经Timm染色的两组大鼠海马CA3区多形层的超微结构特点是银颗粒仅沉积在苔藓纤维的髓鞘内和苔藓纤维的大终扣内,线粒体、树突干和树突棘内均无银颗粒。结论:正常生理活动和空间辨别性学习记忆活动均可引致大鼠海马CA3区多形层突触可塑性变化,但两者在形态上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0.
隋鸿锦  宫瑾 《解剖学杂志》1997,20(4):334-338
在电镜下对猫丘脑核内的树-树突触进行了观察,树-树突触由含有少量突触小泡的Ⅱ型树突作为这估触前树突与Ⅰ型树突所构成。在树-树突触的突触前,后膜上可见厚度大致相同的致密物质沉着,为对称性突触。在丘脑腹后术 不这首次发现了交互性树-树这突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