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胆碱能抗炎通路的分子机制是迷走神经受刺激,大量乙酰胆碱释放,并与免疫细胞表面的特异受体结合,从而发挥一系列抗炎效应。乙酰胆碱受体分为毒蕈碱(M)和烟碱(N)受体,其中N受体作为神经递质受体大家族之一,其α7亚单位是胆碱能抗炎通路下调细胞因子合成的关键受体亚单位,也是发挥抗炎效应的主要受体。胃肠道同样分布有胆碱能受体,研究其在胃肠疾病及损伤方面的作用和机制将为消化系病的药物开发和防治带来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2.
胆碱能抗炎通路是一条神经-免疫调节通路,其以迷走神经、乙酰胆碱及特异性乙酰胆碱受体为基础,可迅速对机体的炎症反应做出调控。研究发现,胆碱能抗炎通路的激活可有效抑制机体炎症的发生发展,近年来对其报道诸多,尤其是在中医药方面的研究,现就胆碱能抗炎通路的定义、抗炎机制及中医药治疗对其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胆碱能抗炎通路通过刺激外周迷走神经或应用中枢性毒蕈碱受体激动剂等,对损伤、病原体或组织缺血所致炎症反应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与体液抗炎通路相比,胆碱能抗炎通路反应时间非常短,它能够快速而直接地调节全身性炎症反应,抑制生物毒素的致死效应。本文对胆碱能抗炎通路的研究起源和构成,迷走神经与脾、炎性反射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胆碱能抗炎通路是一条以迷走神经、乙酰胆碱和特异性乙酰胆碱受体为基础,利用神经反射作用抑制炎症反应的神经-免疫调节通路。针刺具有抗炎作用,其抗炎作用可能与胆碱能抗炎通路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针刺调控胆碱能通路发挥抗炎作用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然而其作用机制仍不明确。该文拟通过汇总、分析和展望针刺调控胆碱能通路发挥抗炎作用机制的研究现状,为今后发掘针刺抗炎的作用机制提供思路借鉴,以期为针刺调控胆碱能通路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炎症反应是常见的病理过程,在促炎反应和抗炎反应的共同作用下机体的炎症反应处于平衡状态,若促炎过程强于抗炎过程,机体则发生全身或局部失控性炎症。既往认为,炎症反应主要由体液途径调控,而近期提出的胆碱能抗炎通路表明中枢神经系统参与炎症反应的调控过程。胆碱能抗炎通路通过迷走神经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将中枢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抗炎作用联系起来,能更加直接、迅速地调节炎症反应。近年来,胆碱能抗炎通路在各种炎性疾病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6.
针灸在我国临床上的应用由来已久,针灸具有的抗炎功效得到了临床医师及患者的一致认可,关于其抗炎机制也逐渐受到相关研究人员的关注。胆碱能抗炎通路(CAP)是一条以迷走神经、乙酰胆碱及特异性乙酰胆碱受体为基础的神经-免疫调节通路,采用针刺疗法刺激交感神经系统能够激活CAP。目前,关于针刺如何通过介导交感神经激活CAP发挥其抗炎作用虽然已有大量实验结果和文献研究进行阐述,但仍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7.
胆碱能抗炎通路是新近发现的一种神经-免疫调节通路,其潜在的药物作用靶点是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α7nAChR).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证明特异性激动α7nAChR能够有效减少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本文综述了α7nAChR在炎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拟为炎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理论和思路.  相似文献   

8.
谭凌菁  梅志刚 《广东医学》2016,(17):2680-2682
人体组织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是脑、心、肾、肝、胃肠道等组织器官缺血后再灌注引起的组织器官功能损伤,炎症反应参损伤过程,故抗炎是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的关键环节。胆碱能抗炎通路( cholin-ergic anti-inflammatory pathway ,CAP)是神经免疫调节通路,当机体受到感染和损伤时,迷走神经则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并参与抗炎[1]。 CAP通过分泌乙酰胆碱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具有快速性和易控性,为选择有效的防治组织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药物和手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胆碱能抗炎通路对感染性休克大鼠肺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应用盲肠结扎穿孔法(CLP)建立感染性休克模型,研究胆碱能抗炎通路对感染性休克大鼠肺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CLP复制感染性休克模型,取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①假CLP组(Sham);②CLP组(CLP);③迷走神经切断组(VGX);④迷走神经电刺激组(STM)。各组动物均行颈总动脉置管连续监测平均动脉压。刺激方法是将左迷走神经远端连接刺激电极,于CLP术毕即刻持续电刺激(5V、2ms和1Hz)20min。分别在各组模型制备完毕或电刺激后0,1,2,4h检测血浆TNF-α含量和4h抽动脉血行血气分析、取肺组织在透射电镜下观察肺组织超微结构变化。结果:CLP组和VGX组平均动脉血压进行性下降,STM组血压下降幅度减轻,各时间点均显著高于CLP组相应的血压值。各组动物血浆TNF-α含量均在2h出现高峰,并在4h回落。STM组1h和2h与CLP组比较,血浆TNF-α含量则显著降低。4h取颈动脉血行血气分析,CLP组和VGX组血气分析pH值、PaO2和BE显著下降(P<0.01),明显低于假CLP组和STM组(P<0.05),表明CLP组和VGX组肺功能有明显损伤,STM组肺功能有明显改善。肺组织超微结构CLP组在电镜下可见肺泡Ⅱ型上皮细胞轻度增生,肺气血屏障的中间带增厚,部分线粒体膜断裂、解体、嵴粒溶解以及线粒体空泡化。STM组病理变化明显减轻。结论:电刺激迷走神经减轻肺损伤的机制与迷走神经兴奋释放大量神经递质乙酰胆碱有关。电刺激迷走神经兴奋后,其末梢释放大量乙酰胆碱,与存在于单核巨噬细胞上的乙酰胆碱受体α7亚单位结合后,阻止单核巨噬细胞TNF-α合成,从而减轻肺脏等脏器的炎性损害。电刺激迷走神经通过胆碱能抗炎通路能缓解CLP致感染性休克大鼠的进行性血压下降,降低血清TNF-α含量,减轻急性肺功能损伤和肺组织病理损害,对肺有潜在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迷走神经电刺激活化胆碱能抗炎通路对内毒素血症小鼠的肠道上皮细胞紧密连接及肺的血气屏障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雄性Balb/c小鼠腹腔注射脂多糖10 mg/kg,复制内毒素血症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4组:(1)假手术组,暴露分离迷走神经但不给予电刺激,给予生理盐水0.25 mL腹腔注射;(2)内毒素血症组,暴露分离迷走神经但不给予电刺激,给予腹腔注射脂多糖10 mg/kg;(3)迷走神经电刺激组,在脂多糖腹腔注射后,用5%的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暴露分离右侧迷走神经,连接迷走神经电刺激仪刺激右侧迷走神经10 min;(4)α-银环蛇毒素(α-BGT)组,在迷走神经电刺激前20 min皮下给予α-BGT 0.5 μg/只,余操作同迷走神经电刺激组.在给予脂多糖腹腔注射12 h后采集小鼠的回肠及肺组织标本.结果 内毒素血症组、α-BGT组右旋糖酐(FITC-Dextran)水平均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毒素血症组、α-BGT组FITC-Dextran水平均高于迷走神经电刺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毒素血症组肺组织occludin水平低于假手术组,肠道组织occludin水平低于假手术组、NF-κB水平高于假手术组(P<0.05);α-BGT 组occludin水平低于假手术组,NF-κB水平高于假手术组(P<0.05),肠道组织occludin水平低于假手术组、NF-κB水平高于假手术组(P<0.05);迷走神经电刺激组肺组织occludin水平高于内毒素血症组和α-BGT 组,NF-κB水平低于LPS组和α-BGT 组,肠道组织occludin水平高于内毒素血症组和α-BGT 组,NF-κB水平低于LPS组和α-BGT 组(P<0.05).结论 迷走神经电刺激活化胆碱能抗炎通路对内毒素血症小鼠肠道上皮和肺的血气屏障的通透性的保护是通过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亚基及NF-κB和MLCK通路来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11.
二尖瓣脱垂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57例二尖瓣脱垂(MVP0不同术式的外科治疗效果。手术随机分为3组;传统的二尖瓣成形组,Gore-Tex线人工腱索替换组和瓣膜置换组。结果显示,Ⅱ组和Ⅲ组术后每搏二尖瓣返流量明显少于Ⅰ组。各组术后长期随访机能状况均明显改善。MVP的外科治疗应首选二尖瓣成形;而Gore-Tex线人工腱索替换和人造瓣环盛开有方法安全可靠,其效果优于传统的腱索成形,并可避免瓣膜置换术后长期抗凝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单瓣与双瓣置换术的近期与远期效果。方法 :70例风湿性心脏病人采用国产上海碟瓣行机械瓣置换术 ,其中单纯行二尖瓣 (MV)置换术者 47例 ,二尖瓣加主动脉瓣 (AV)双瓣置换术者 2 3例。生存者 10 0 %随访 1~ 7年 (平均 4.76± 1.7年 )。结果 :院内死亡 4例 ,死亡率为 5 .71%。随访中死亡 2例 ,远期死亡率为 0 .63 %人·年。 7年生存率为 95 .69% ,10年生存率为 93 .89%。 94.0 0 %术后心功能均改善Ⅰ~Ⅱ级。结论 :房颤 (Af)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病人应暂缓手术 ;国产上海碟瓣有良好的血流动力学特性 ;只要处理恰当 ,双瓣手术的危险性不比单瓣手术的危险性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分析我院二尖瓣置换术后左心室破裂的经验教训,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至2010年10月,我院11例二尖瓣置换术后发生左心室破裂的诊治经验。结果:本组11例,其中男3例,女8例,属于Ⅰ型破裂4例,Ⅱ型破裂3例,Ⅲ型破裂4例;其中9例属于早期破裂,1例系迟发性破裂,1例为晚期破裂。长期存活1例,死亡10例,死亡率90.9%。结论:二尖瓣置换术后左心室破裂,死亡率高,一旦发生,应迅速建立体外循环,积极抢救,但术中、术后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更为重要,包括重视高龄妇女、小左室,提高手术操作技术,选用合适的人工瓣膜及其型号,术后减轻心脏前、后负荷(控制血压)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卡维地洛对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心室重塑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 77例 [左室射血分数≤ 45 % ,心功能 (NYHA)Ⅱ~Ⅳ级 ]随机分为治疗组 (常规药疗加卡维他洛 )和对照组 (常规药疗 )。治疗组加用卡维地洛 ,卡维地洛平均用量 (2 4.6± 11.3mg/d)。治疗 6个月。应用心脏彩色超声仪测定治疗前后左室结构及心功能指标变化。结果 经过 6个月的治疗 ,卡维地洛治疗组症状和心功能改善与对照组比较 :左室射血分数上升 [(4 8.5± 2 .4) %VS(3 8.9± 2 .61) % ,P =0 .0 0 2 ]、左室收缩末容积下降 [(163 .70± 45 .3 0 )mlVS(181.5 0± 43 .80 )ml,P =0 .0 43 ] ;与治疗组 (按NYHA分为Ⅱ、Ⅲ、Ⅳ级三组 )治疗前比较 :左室舒张末容积下降 (P <0 .0 5 ) ;但两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在强心、利尿、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治疗的基础上 ,应用卡维地洛能显著改善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 ,改善心室重塑。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冠心病合并中、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二尖瓣手术的早期效果,总结此类患者的治疗经验.方法:2002年8月到2006年5月,42名冠心病合并中、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外科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合并二尖瓣手术.二尖瓣关闭不全原因为:缺血性38例(90.48%,38/42);风湿性2例(4.76%,2/42),退行性2例(4.76%,2/42).全组患者术前心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 EF)0.20~0.80(平均0.41±0.14),行二尖瓣置换(mitral valve replacement, MVR)12例,二尖瓣成形术(mitral valvuloplasty, MVP)30例.结果:院内死亡4例(9.52%,4/42),术后早期二尖瓣返流无到轻度36例,残余中度返流2例,均不需再次手术.全组患者心射血分数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0.41±0.14,术后0.45±0.12, P=0.152);而行MVP组EF值与术前相比改善明显 (术前0.36±0.08, 术后0.41±0.10,P=0.013).结论:外科手术是治疗冠心病合并中度以上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有效方法.二尖瓣的处理以成形为首选,使用二尖瓣成形环是保证手术效果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42例三尖瓣下移畸形的外科治疗及其疗效。方法 2003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对42例三尖瓣下移畸形患者施行了手术矫治,其中行三尖瓣成形术34例(包括6例加双腔腔肺分流术),三尖瓣置换术8例;矫治合并畸形:房间隔缺损或卵圆孔未闭30例,室间隔缺损4例。结果全组无死亡病例,无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术后B超复查提示34例成形术患者有6例存在轻-中度返流。1例患者2年后因三尖瓣重度返流行换瓣术。术后患者心功能均恢复至Ⅰ~Ⅱ级。结论应根据三尖瓣病变情况选用最佳的矫治方法,并同期矫治合并心内畸形。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浅低温心脏不停跳下生物瓣膜置换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242例心脏瓣膜疾病患者接受浅低温心脏不停跳下生物瓣置换术,其中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15例,Ⅱ~Ⅲ级190例,Ⅳ级37例;心胸比例0.6~0.7者138例,0.5~0.6者55例,≥0.7者49例;合并心房颤动185例,合并糖尿病25例,感染性心内膜炎32例。行二尖瓣置换146例,其中三尖瓣成形36例;主动脉置换术22例;二尖瓣加主动脉置换49例;再次瓣膜置换25例。术后病人通过电话和门诊随访。结果本组病人住院期间死亡10例,死亡率为4%(10/242),术后心率过缓3例,并发呼吸道感染10例,低心排综合征4例,肾功能不全3例。术后随访190例,死亡5例,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175例,Ⅲ级10例。结论浅低温心脏不停跳下施行生物瓣膜置换效果良好,手术安全可行,尤其适用于重症瓣膜病变及巨大心脏者,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D-二聚体检查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中的地位和意义。方法:对行机械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出院在2月以上的患者在门诊检查凝血四项(INR、Fbg、APTT、TT)及D-二聚体262例次,按照INR不同分为三组(I组:INR<1.5;II组:INR1.5~2.5;III组:INR>2.5),分析。结果:各组都有D-二聚体阳性的病例,但是发现大多数检验单集中在I及II组。在I组里的D-二聚体阳性和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II组。I组和II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I组和II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I组里出现2例脑栓塞和两例下肢血管栓塞患者;II组无栓塞患者;III组1例患者是在当地抗凝不足导致左下肢血管栓塞,加强抗凝及抗血栓治疗后,按INR的改变分到III组的。结论:D-二聚体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状态检查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应该在心脏外科医生当中引起重视,特别是在前一次INR<1.5的患者中,应同时检查。在没有检查D-二聚体的情况下发现INR<1.5后应补充检查,以防止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刚  刘胜中  丛伟  甘崇志  陈凡  曾富春 《四川医学》2010,31(9):1256-1258
目的探讨三尖瓣关闭不全(TI)外科治疗的手术特点、方法和疗效。方法 2000年1月~2009年2月,我院行手术治疗TI患者262例,其中器质性TI 16例,功能性TI 246例,手术采用三尖瓣成形术(TVP)257例,三尖瓣置换术(TVR)5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0例,手术病死率为3.82%。术后随访116例,平均随访时间(31.5±11.1)个月。远期死亡3例,余113例远期存活者心功能Ⅰ级者23例,Ⅱ级者71例,Ⅲ级者15例,Ⅳ级者4例。结论无论是器质性或功能性TI,多数可以行TVP,对无法行成形术的患者应行TVR。右心衰竭与心律失常是三尖瓣手术早期和晚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围手术期应加强右心功能的维护和心律失常的防治。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心脏瓣膜病外科治疗的结果。方法:2002年7月至2005年10月共为70例心脏瓣膜病施行瓣膜替换术,其中主动脉瓣与二尖瓣双瓣替换术24例,二尖瓣替换术35例,主动脉瓣替换术10例,三尖瓣替换术1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14例。结果:全组无术后早期死亡,晚期死亡1例。随访6月~3年,心功能恢复良好。结论:术前充分准备,术中以冷血停跳液灌注、注意扩血管药物的应用,保持较高的血钾浓度,积极施行三尖瓣功能关闭不全瓣环成形术,对改善手术疗效与晚期效果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