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诸多脊柱肌肉与骨骼系统机能紊乱的潜在病因,也是腰痛产生的源头。在临床上可表现为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及脊柱不稳等。对于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目前的治疗方法分  相似文献   

2.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诸多脊柱肌肉与骨骼系统机能紊乱的潜在病因,也是腰痛产生的源头.在临床上可表现为椎间盘突出、稚管狭窄及脊柱不稳等.对于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目前的治疗方法分为手术与非手术疗法.但几乎都不能从根本上治疗和阻止稚间盘的退变[1].  相似文献   

3.
<正>椎间盘退变性疾病(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DDD)是指由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degeneration,IDD)引起的一系列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椎间盘源性疼痛、椎管狭窄症以及脊柱节段不稳等的总称。治疗DDD的传统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部分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4.
朱建福  刘国辉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15(21):1635-1637,1643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可以引起一系列脊柱退变性疾病如椎间盘突出、脊柱不稳、神经根病变和脊髓病变等,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治疗,但手术方法只是处理终末期的症状,不能逆转疾病过程本身。因此国内外学者们一直致力于寻找一种能逆转这个疾病过程的方法,近来对椎间盘的生化构成及其内环境的进一步了解以及某些基因被发现对椎间盘内基质合成和分解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些为科学家寻求逆转这个疾病过程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椎间盘退变的遗传学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一系列脊柱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前提和基础病理过程,临床上常表现为椎管狭窄、脊柱节段不稳、腰腿痛、颈椎病、椎间盘突出等病症。传统的观点认为IDD主要与过度的身体负荷引起的损伤以及衰老过程中伴随出现的变化有关。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IDD及其病因的认识有了巨大的进步。近年来的一些研究,特别是对同卵双生者IDD的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可能在IDD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相关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中国人口的老龄化,颈椎病、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等脊柱退行性相关疾病的发生率日趋升高,给人民群众造成了巨大的健康威胁和经济负担[1]。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导致脊柱退行性相关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其发生机制较为复杂,至今尚无明确定论。IDD病理特点主要包括:髓核细胞数量减少和功能下降,细胞外基质成分改变,如蛋白聚糖、Ⅱ型胶原等大分子的合成  相似文献   

7.
<正>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与年龄有关、多因素导致的生物学退变,以椎间盘高度的降低、含水量降低、软骨终板钙化、细胞外基质减少等一系列微环境失衡为特点,最终导致椎间盘组织结构完整性丧失、脊柱的活动和功能受限。IDD可导致椎间盘源性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退行性腰椎滑脱、  相似文献   

8.
目前,腰痛在人群中非常常见且病因多样,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致残、降低预期寿命,同时也加重了经济社会负担,而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引起腰痛的主要原因,约占40%。椎间盘退变是在椎间盘自然老化、退化时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及病理过程,是导致脊柱退行性病变的病理基础,可引起椎间盘突出、脊柱失稳、椎间盘源性腰痛等一系列脊柱外科的常见疾病。研究表明,在<30岁群体中40%的个体存在不同程度的椎间盘退变,而在>50岁的群体中这一比例则高达90%。由于社会老龄化加速及生活、工作方式的改变,椎间盘退变相关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并且呈现出低龄化趋势,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目前针对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治疗方法众多,但这些治疗方法仅可以部分改善症状,不能从根本上延缓或逆转椎间盘退变病理过程。因此,在分子水平研究椎间盘退变的发病机制,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细胞水平阻止或逆转其病理改变,修复椎间盘结构,恢复其生物学功能,是目前国际骨科乃至医学界发展的重大挑战及研究的热点。哺乳动物绝大多数的基因组通过转录产生大量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这些ncRNA无开放阅读框或有一个保守性差的短开放性阅读框,且不编码蛋白质,包括长度为19~24个核苷酸的微小RNA(micro RNA,miRNA)和长链非编码RNA(long-non coding RNA,lncRNA)等多种RNA。大量研究证实,内源性ncRNA包括miRNA、lncRNA和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参与基因调控及细胞代谢等过程,并且在ID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笔者将目前对ncRNA在椎间盘退变中的作用研究做一综述,以期进一步明确未来研究方向,为寻求IDD的生物治疗策略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 generation,IDD)引起的一系列脊柱退行性疾病及继发病变在临床上十分多见。目前研究表明人骨形态蛋白-2(hBMP- 2)能刺激椎间盘细胞合成aggrecan和Ⅱ型胶原,本研究是探讨不同浓度  相似文献   

10.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一系列脊柱退行性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并可由此导致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脊椎滑脱及退行性侧凸等[1],是引起腰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治疗,目前主要有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两种方法,但均不能从组织学上根本逆转椎间盘退变.通过细胞治疗等生物学方法修复退变椎间盘是脊柱外科基础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共培养技术促干细胞向类髓核细胞分化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笔者就干细胞与髓核细胞(nucleus pulposus cells,NPCs)体外共培养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Anaesthesia》1984,39(1):80-80
The Faculty of Anaesthetists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 35–43 Lincoln's Inn Fields, London WC2A 3PN. Telephone: 01-405 3474.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的:通过对深圳市某两所小学发生的流行性腮腺炎突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差异性进行分析,为制定科学、高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年5~7月深圳市大鹏新区某两所小学爆发流行性腮腺炎,以学校为整体研究对象,分别标记为学校A(24个班,学生1210例)和学校B(27个班,学生1274例),对比两所小学的疫情流行病学差异性。结果分析发现,学校A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为4.30%,发病班级所占比54.17%,均较学校B1.73%和29.63%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显示学校A学生出现疫病平均年龄为(11.2±1.1)岁,较学校B(9.34±1.0)岁,对比差异明显(P<0.05);且两组疫病患儿在接种疫苗率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疫情发生时,学校B疫苗紧急接种率明显高于学校A,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学作为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的主要场所之一,疫病爆发高峰季节前,针对易感染人群给予相应的疫苗接种等预防控制措施,同时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的监测,对于降低感染人群数量,减轻、遏制疫情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相关防控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