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老年高血压患者与脑卒中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毅  石瑾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3):3083-3084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与其并发脑卒中的关系。方法:共分析98例高血压病患者,年龄59~82岁。其中单纯高血压病50例,高血压并发脑卒中者48例。探讨收缩压、舒张压、平均血压、脉压与脑卒中的关系。结果:收缩压、平均血压、脉压脑卒中组与单纯高血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舒张压脑卒中组与高血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收缩压、平均血压、脉压与脑卒中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舒张压与脑卒中的发生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方法:对老年高血压宽脉压组30例、老年高血压正常脉压组30例比较其心率变异性HRV时域SDNN、SDANN、SDNNI、rMSSD值分析。结果:高脉压组(脉压〉50mmHg),心率变异性SDNN、SDANN、SDNNI各指标都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宽脉压患者心脏自主神经调节功能明显紊乱,本实验表明高血压患者宽脉压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调节失调有关,特别交感亢奋或相对亢奋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炎性介质的关系。【方法】测量9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并计算动态脉压,根据脉压分为两组:脉压小于60mmHg的低脉压组和脉压大于或等于60mmHg的高脉压组,同时测量IM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结果】老年高血压患者高脉压组的颈动脉IMT、hs—CRP、IL-6和动态脉压均显著高于低脉压组(P〈0.05);动态脉压与颈动脉IMT(r=0.374)、IL-6(r=0.456)、hs—CRP(r=0.515)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老年高血压高脉压组患者颈动脉IMT水平显著高于低脉压组,动态脉压与IMT、hsCRP、IL-6呈正相关。故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的24h脉压、颈动脉IMT和hs—CRP、IL-6对估计其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选择15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均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据平均脉压(ABPP)结果分为≥60mm Hg组和〈60mmHg组,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计算左室质量(LVM)、相对室壁厚度(RWT)和左室质量指数(LVMI),将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ABPP≥60mmHg组的LVMI、LVM及RWT的值均高于ABPP〈60mmHg组,LVEF则低于ABPP〈60mmHg组(P〈0.05)。两组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人24h平均脉压增大与左室肥厚呈正相关,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心肌梗死,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左旋氨氯地平联合消心痛、阿托伐他汀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96例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两组,治疗组48例,服左旋氨氯地平2.5mg每日1次,消心痛20mg每日2次,阿托伐他汀10mg每晚1次;对照组48例服左旋氨氯地平2.5mg每日1次,阿托伐他汀每晚1次。均治疗24周,观察治疗前后血压、脉压、脉压指数及血脂等变化。结果治疗24周后,两组血压、24小时动态血压、脉压、脉压指数及血脂较治疗前均有显著降低,而治疗组比对照组更显著(P〈0.01)。结论左旋氨氯地平联合消心痛、阿托伐他汀长期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患者疗效显著且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老年高血压的防治水平。方法对我院自2006年5月至2009年9月4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纯收缩期高血压25例(52.08%),脉压〉60mmHg者26例(54.17%);临床表现以头晕、头痛、心前区疼痛、心悸、气促等多见,部分病人无明显症状;85.42%的患者有合并症,单一药物控制7例(14.58%),联合用药控制41例(85.42%)。结论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高,病程长,可无症状,脉压大,合并症多,应早期联合用药控制血压,减少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脉压与冠心病并发症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2010年5月至2013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年龄≥60岁的老年性高血压患者328例,其中单纯性老年高血压患者168例,为高血压组;合并有冠心病的老年性高血压患者160例,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 T)增厚与正常将高血压组分为IM T增厚组(94例)和IM T正常组(74例),对其动态血压及IM T进行测定。【结果】与高血压组相比,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的24 h平均脉压(24hAPP)、白昼平均脉压(dPP)、夜间平均脉压(nPP)等指标以及24 h平均收缩压(24hA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等指标均显著升高;而24 h平均舒张压(24hADBP)、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等指标则明显下降;IM T增厚组患者的24hAPP、dPP及 nPP水平均明显高于 IMT 正常组;≥60 mmHg 组共89例,IMT 为(1.14±0.23)mm ,明显高于<60 mmHg组79例的平均厚度(0.93±0.12)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脉压在冠心病并发症及颈动脉粥样硬化预测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厄贝沙坦联合血塞通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脉压增大是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和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较单纯收缩压增高或舒张压增高对高血压并发症具有更强的预测作用。因此治疗脉压增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通过对6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分析,旨在探讨中西医结合(厄贝沙坦联合血塞通片)治疗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李红建  韩素霞 《华西医学》2014,(9):1635-1638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动态脉压与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1月一12月住院的11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已行动态血压检测,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依据24h动态血压结果计算动态脉压,依据超声心动图结果计算LVMI,按照脉压〈60mmHg(1mmHg=0.133kPa)以及≥60mmHg将患者分为A组(n=70)和B组(n=40),比较两组患者的LVMI等指标,并采用多重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动态脉压与LVMI的关系。结果B组患者的24h平均收缩压、动态脉压较A组明显增高(P〈0.001);B组患者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质量、LVMI均高于A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动态脉压与LVMI呈正相关(r=0.33,P〈0.001);多重线性逐步回归显示:动态脉压是LVMI增加的危险因素(β=0.90,P〈0.001)。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LVMI呈正相关,动态脉压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结构损害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近10年来,国内外学者相继报道了冠心病,高血压病的血液流变学的变化.但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的血液流变学改变报道较少。本文就7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台并高血压的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与68例老年单纯冠心病患者及健康老年人比较,旨在探讨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时的流变学意义。对象与方法一、观察对象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组:从我科住院的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中随机抽取70例(均符合79年WHO缺血性心脏病诊断标准及78年WHO高血压病诊断标准),男56例,女14例,年龄在60-85岁,平均年龄69岁。单纯冠心病组:在我科住院…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中老年干部人群高血压发病情况及防治对策。方法 2619例中老年干部年度健康体检,并对其中751例高血压患进行分析。结果 本次调查中老年干部高血压患病率为28.7%,随着年龄的增加高血压患病率增加,高血压病患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发生率明显高于血压正常。结论 中老年干部人群高血压患病状况不容乐观。应采取各种措施。加强高血压的防治。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Leptin增高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和冠状动脉硬化(CS)患者血清瘦素(Leptin)的变化及与C反应蛋白(CRP)、肌钙蛋白T(TnT)、内皮素(ET)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临床确诊的AMI和Cs患者血清,采用高灵敏的Leptin及ET放射免疫分析法、TnT的自动生化分析法及高灵敏的CRP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相应指标的血清水平。结果AMI组患者血清Leptin、TnT、CRP和ET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均〈0.01);而CS组患者除TnT外,其他3种因子血清水平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相关分析显示,上述增高因素互不相关,均为独立的影响因素之一,AMI组和CS组间仅TnT显示出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AMI和CS组患者血清Leptin水平均明显上升,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患者血清Leptin水平与CRP、TnT以及ET水平不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内皮素 (endothelin 1,ET 1)、P 选择素和肌钙蛋白I(CTnI)在急性心肌梗死 (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 ,A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 (unstableangina ,UA)中的意义。 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ET 1,流式细胞仪测定P 选择素 ,Access化学发光法测定CTnI ,共检测 2 3例AMI患者 ,2 1例UA患者及 2 8例健康对照者。结果AMI组的ET 1、P 选择素和CTnI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0 .0 1) ;UA组的ET 1、P 选择素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UA组的CTnI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UA组的P 选择素、CTnI低于AMI组 (P <0 .0 5 )。多元回归分析发现P 选择素与CTnI相关 ,相关系数r =0 .40 4,(P <0 .0 1)。结论ET 1、P 选择素是检测血栓前状态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4.
茹祥伟  庞家亮 《临床荟萃》2003,18(15):853-854
目的 探讨血内皮素 (endothelin ,ET)和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alcitoninggenerelatedpeptide,CGRP)在心源性缺氧缺血性脑病 (hypoxic ischemicencephalopathy ,HIE)中的变化。 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单纯急性心肌梗死 (AMI)及急性心肌梗死伴发心源性HIE 2 4小时内及第 7天血浆ET和CGRP水平。结果 心源性HIE组 2 4小时内血浆ET明显高于AMI组 (P <0 .0 1) ,血浆CGRP明显低于AMI组 (P <0 .0 1) ,至第 7天HIE组ET及CGRP水平与AMI组ET及CGRP水平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 (P均 >0 .0 5 )。结论 ET和CGRP与心源性HIE的病程演变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血浆中B型钠尿肽 (BNP)、内皮素 (ET)、C 反应蛋白 (CRP)、A型钠尿肽 (ANP)水平变化 ,为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法及免疫放射分析法对 4 6例AMI患者治疗前后和 30名正常对照者血浆中BNP、ET、CRP、ANP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AMI患者血浆中BNP、ET、CRP、ANP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 ,正常对照组与AMI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 .0 0 1) ,BNP与CRP在AMI治疗前水平呈正相关 (r =0 .874 ) ,治疗后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r =0 .6 5 4 ) ,AMI治疗前后ANP与ET呈正相关 ,但AMI经溶栓和相应的支持治疗后ANP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 (P >0 .0 5 ) ,而BNP、ET、CRP水平虽然下降明显 ,但与正常组比较差异仍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AMI患者血浆中BNP、ANP、ET、CRP水平的变化说明其参与了AMI的发生、发展 ,特别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和 (或 )破裂及血栓形成 ,其炎症因子是主要因素。因此 ,4项指标的观察分析对AMI治疗、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某些心血管疾病时血浆内皮素(ET)、胆固醇(TC) 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及胆固醇酶法分别对34 例正常人与34 例急性心肌梗塞(AMI) 、43 例不稳定心绞痛(UAP)、25 例高血压病(HT)及21 例充血性心力衰竭(CHF) 患者分别进行了外周血浆ET水平及TC浓度的测定。结果:AMI、HT及CHF组血浆ET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AMI、UAP及HT组TC水平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1)。结论:血浆ET浓度与AMI、CHF的发生进展密切相关,TC浓度与HT、UAP的病理生理过程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人椎间盘退变存在性别差异的原因。材料与方法:随机抽取100例50岁以上腰椎间盘CT检查阳性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在50岁以上存在椎间盘退变的患者中,女性发病人数是男性的两倍。结论:此种差异可能与女性妊娠生育,身高与体重比及生活习惯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包括ST段抬高性和非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急诊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明确其梗塞相关血管为静脉搭桥血管(SVBG)后,进行急诊直接经皮血管成型术(PCI)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比较≥70岁与<70岁两组患者SVBG病变再通的临床效果和不良事件.方法分析2003年1月-2004年1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和德国海德堡大学附属海德堡医院行急诊介入治疗的连续AMI患者309例,其梗塞相关血管为SVBG患者.全部患者行急诊冠脉造影,根据造影显示梗塞相关SVBG血流为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Ⅲ级以下,或同时伴有较明显胸痛,梗塞对应心电图导联ST段仍抬高或压低,并均在确认无介入治疗禁忌证后行急诊PCI治疗(包括球囊成型术或支架术).比较两组患者即刻SVBG再通效果、血管有效再通成功率、住院期间病死率及短期临床效果.结果急诊PCI治疗SVBG罪犯血管共309例支,≥70岁组213例,<70岁组96例.两组患者中应用各种血管远端保护器者47例,其比例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患者行球囊扩张术和支架植入术的技术成功率、急性再闭塞率差异均无显著性.≥70岁组SVBG直接PCI后发生慢血流或无血流现象明显增多,住院期间绝对死亡数多(20/24例),均较<70岁组明显升高.多次心肌梗死,SVBG连通大和优势冠脉血管,以及连通惟一仅存的SVBG时,发生慢血流或无血流后的死亡危险性较高.亚组分析显示相对于慢血流或无血流患者,正常血流组行直接支架术率较高,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73.5%比67.3%,P>0.05).结论 AMI梗塞相关SVBG病变、及≥70岁AMI患者组的急诊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总病死率较高.尽管两组PCI治疗手术技术成功率和各种血管远端保护器应用率差异无显著性,≥70岁组SVBG直接PCI后慢血流或无血流发生率较高,同时住院期间绝对死亡数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以急性左心衰竭为主要表现的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和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以急性左心衰竭为主要表现的AMI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临床特点和预后影响因素。结果96例中有72例(75.0%)为无痛性梗死;76例(79.2%)为急性非透壁性梗死,12例并发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超声心动图LVEF〈40%的有32例,半年内死亡30例(31.2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血压(OR=1.157)、严重室性心律失常(OR=4.135),休克(OR=5.256),广泛前壁合并侧壁心梗(OR=1.932)、下壁,后壁,右室心梗(OR=1.853)是预后的危险因素,而急诊介入治疗是保护因素(OR=0.318)。结论以急性左心衰竭为主要表现的AMI病情重,死亡率高,其预后主要受并发症,心律失常、梗死的位置和治疗方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利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T)测量高血压病患者的颈动脉弹性功能,探讨管径增大指数(AI)、单点脉搏波传导速度(ewv[3)与动脉弹性功能的关系。方法高血压病患者90例,均分为三组:A组肱动脉脉压差〈60mmHg,B组脉压差为60~80mmHg,C组脉压差≥80mmHg。测量患者颈动脉ET参数:硬化指数(B)、压力一应变弹性系数(Ep)、顺应性(AC)、AI、PWV[3及肱动脉脉压差,比较不同脉压差组问颈动脉弹性功能参数的差异。结果A、B、C三组间收缩压依次增高,B、C组收缩期颈动脉内径(Ds)、舒张期颈动脉内径(Dd)较A组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β、Ep、AC、AI较A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与年龄、IMT、脉压差呈正相关,与Ds—Dd呈负相关;PwVB与年龄、收缩压、脉压差、Dd呈正相关,与Ds—Dd呈负相关。结论AI、PWVβ随脉压差增大而增大,参数异常早于脉压差增大,二者结合能较敏感地早期反应动脉弹性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