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分析蛋白琥珀酸铁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EPO)防治高危早产儿贫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高危贫血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按用药方式分为联合组(蛋白琥珀酸铁+EPO,n=58)与对照组(EPO,n=42),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铁、铁蛋白(SF)、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比容(HCT)水平及体质量的变化,统计2组输血率及输血次数,比较2组治疗不良反应及贫血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联合组血清铁、SF、Hb、RBC、HCT、体质量及对照组Hb、RBC、HCT、体质量均显著上升(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血清铁、SF、Hb、RBC、HCT、体质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输血率、输血次数、治疗不同时间贫血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蛋白琥珀酸铁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可有效预防高危早产儿贫血,减少输血率,改善造血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红细胞(RBC)相关参数水平,为临床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 ietin,rHuEPO)治疗慢性呼吸衰竭贫血检测提供理论数据。方法收集25例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血清,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EPO水平和RBC相关参数水平,并将其与20例正常对照进行比较,以直线相关分析EPO水平和RBC相关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慢性呼吸衰竭贫血患者血清中EPO水平为99.70±28.90 mIU/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21.5±5.26 mIU/ml,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t=2.67,P<0.01)。两组Hb,HC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t=2.52,2.23,均P<0.01),RBC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P<0.05)。患者的血清EPO水平与RBC,Hb,HCT值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均P<0.01)。结论呼吸衰竭贫血患者血清EPO水平可反应性增高,但个体间有差异,应根据各种检测数据制定治疗方案,动态检测血清EPO水平,对呼吸衰竭贫血的治疗以及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组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晚期食管癌化疗所致贫血的疗效。方法51例晚期食管癌采用以顺铂为主联合化疗方案所致贫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rhEPO治疗组25例,给予皮下注射rhEPO,剂量为150 U/kg,3次/周。对照组26例,不给予EPO治疗,仅给予利血生片20 mg/次,3次/d。结果治疗后4周起EPO治疗组患者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红细胞总数(RBC)值均明显上升,与治疗前相比及与同期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102±12)g/L vs(96±10)g/L,HCT(0.32±0.05)%vs(0.27±0.04)%,RBC(3.27±0.34)×1012/L vs(2.86±0.19)×1012/L(P<0.05,P<0.01)。rhEPO治疗总有效率为76.0%,与对照组(2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EPO对晚期食管采用以顺铂为主联合方案化疗所致贫血有肯定的疗效,而且不良反应少,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在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贫血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随机将36例恶性血液病伴有贫血患者分为2组各18例进行对照研究,治疗组18例给予益比奥1万单位皮下注射,每周3次。对照组不用EPO,其他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18例患者治疗前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分别为(65.7±9.8)g/L,(0.21±0.03)和(101.2±15.3)g/L,(0.32±0.02)。治疗组治疗4周后Hb浓度较对照组(72.1±12.5)g/L上升明显,P<0.01。结论:应用EPO治疗恶性血液病贫血,不仅能提高Hb水平,而且可以减少输血,副反应少,值得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生血宝合剂联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长素(r Hu EPO)治疗化疗相关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纳入研究的15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8例)口服生血宝合剂配合r Hu EPO皮下注射,对照组(77例)仅皮下注射r Hu EPO,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红蛋白(Hb)均值的变化和贫血治疗的临床有效率,以数字评分量表(NRS评分)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治疗第2、4、6、8周后,治疗组的Hb值水平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对照组治疗2周,两组的Hb值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贫血治疗有效率为82.1%,对照组的为6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NRS评分分别为(30±5)分和(6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血宝合剂联合r Hu EPO治疗化疗相关贫血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促红细胞生成素在危重病人贫血治疗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67例危重病人随机分成2组。EPO组(35例)于入院后即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150U/kg皮下注射,连续10d;对照组(32例)不给予rhEPO,其它处理同EPO组。对两组的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RET计数及Hb恢复有显著差异(P<0.05),而RBC计数及HCT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rhEPO治疗危重病人贫血,能提高RET计数,增加Hb含量,改善患者贫血。  相似文献   

7.
黄伟兰 《临床医学》2016,(4):111-113
目的探究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铁剂治疗早产儿贫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柳州市潭中人民医院收治50例早产儿贫血患儿,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儿给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与铁剂联合的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方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1、3周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3周促红细胞生成素(EOP)、网织红细胞(Ret)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周红细胞计数(RBC)、血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3周RBC、HCT、Hb、EOP、Ret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铁剂治疗早期干预治疗新生儿贫血的治疗效果较好,可有效预防早产儿输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成分输血对慢性贫血患者临床症状以及血红蛋白、红细胞水平的改善作用。方法以随机数字法将80例慢性贫血患者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全血治疗,观察组给予成分输血治疗。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液学相关指标[红细胞(RBC)平均值、血红蛋白(Hb)平均值和血细胞比容(HCT)]。并统计输血情况相关指标[平均输血量和每次输血间隔时间]、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平均输血量为(589.73±48.54)m 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86.48±65.43)m L(P0.05);观察组每次输血间隔时间为(38.64±5.83)d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39±4.35)d(P0.05)。治疗后,两组RBC、Hb、及HCT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RBC、Hb、及HCT水平分别为(3.58±0.32)×1012/L、(81.82±4.92)g/L、(0.42±0.08)L/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3±0.36)×1012/L、(73.27±4.52)g/L、(0.35±0.04)L/L,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显著高于对照组77.5%(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0.0%,显著低于对照组35.0%(P0.05)。结论成分输血比全血治疗更能显著改善慢性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红细胞水平和临床症状,不良反应更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虫草益肾颗粒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肾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肾性贫血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纯应用EPO改善贫血,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虫草益肾颗粒。两组均予慢性肾衰竭一般治疗,并补充铁剂、叶酸、维生素B12。EPO注射液(3000单位/支),按100 U·kg~(-1)·W~(-1),每周分2~3次皮下注射。为了及时调整EPO用量,每2周检测1次血常规。血红蛋白(Hb)达到115 g/L时EPO适当减量,两组病例均以8周为1疗程,观察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积(HCT)、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变化情况。结果与同组治疗前相比,治疗组治疗后Scr及BUN数值降低(P<0.05),Hb水平升高(P<0.05),HCT明显升高(P<0.01)。对照组治疗后Scr及BUN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及HCT水平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升高Hb、HCT及降低Scr及BUN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虫草益肾颗粒联合EPO治疗肾性贫血较单用EPO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口服与静脉途径补充铁剂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贫血和铁缺乏的疗效。方法:将行MHD的71例随机分为静脉补铁组(静脉组)24例、口服补铁组(口服组)27例和未补铁组(对照组)20例。3组同时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EPO),用药前后监测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清铁、血清铁蛋白(SF)、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8周,静脉组RBC、Hb、HCT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亦较口服组及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口服组RBC、Hb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对照组RBC、Hb均较治疗前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8周,静脉组SF及TSAT均较治疗前升高,S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SA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口服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口服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及组间SF、TSA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HD者均存在不同程度铁缺乏,静脉补充铁剂联合r-EPO可有效改善其贫血及铁缺乏状态,疗效优于口服补铁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疗法改善脊柱软组织损伤患者睡眠障碍的效果.方法 选择160例脊柱软组织损伤且存在睡眠障碍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未实施干预睡眠障碍的认知行为疗法.研究组针对睡眠障碍的相关因素,制定并实施认知行为疗法,包括睡眠卫生规则教育、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进行睡眠质量评估,分别于认知行为治疗干预前和干预后第4周测定患者的睡眠质量,并对所得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前,研究组患者PSQI总分为(11.41±7.95)分,对照组为(11.44±7.68)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243,P>0.05),PSQI量表中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和日间功能7个子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4周,研究组患者PSQI总分为(6.41±5.38)分,对照组为(11.94±5.69)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164,P <0.05),PSQI量表中7个子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认知行为疗法在治疗脊柱软组织损伤患者睡眠障碍中有着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红细胞参数与中心静脉压(CVP)及血容量的关系,以期指导重症患者的液体管理.方法 ①试验1:持续观察1例重症患者38 d,记录其每日早晨的CVP和红细胞参数[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等;将所测CVP值(cm H2O,1 cm H2O=0.098 kPa)分为3组(<8组、8~10组、>10组),比较各组的红细胞参数,分析其与CVP的相关性.同时获取其“最佳”CVP(即血容量最合适的情况下)及与之对应的“最佳”红细胞参数(血液既未被稀释,也未被浓缩).②试验2:观察另1例重症患者,分析其“最佳”CVP,确定其“最佳”红细胞参数值.在怀疑其血容量可能不足或过度的情况下,立即检测其红细胞参数,如果所测数值与“最佳”红细胞参数差异较大,予以扩充血容量或利尿,否则寻找其他原因或继续观察.分别比较扩容或利尿治疗前后的CVP.结果 ①试验1:CVP> 10组的RBC(×109/L)、Hb(g/L)、HCT均较CVP<8组和CVP 8 ~ 10组显著降低(RBC:3.05±0.32比3.59±0.25、3.42±0.24,Hb:85.3±6.8比104.2±3.6、97.5±4.9,HCT:0.271±0.023比0.321±0.015、0.309±0.019,均P<0.01);CVP 8 ~ 10组的Hb也显著低于CVP<8组(97.5±4.9比104.2 ± 3.6,P< 0.01).CVP与RBC、Hb、HCT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735、-0.903、-0.822(均P<0.01);RBC、Hb、HCT之间呈高度正相关,r值分别为0.804、0.931、0.863(均P<0.01).患者CVP为8 ~ 10 cm H2O时生命体征较为平稳,故将此值定为“最佳”CVP;据此确定的“最佳”红细胞参数RBC为3.43×109/L、Hb为97.4 g/L、HCT为0.310.②试验2:该患者的“最佳”CVP也为8~ 10 cm H2O,对应的“最佳”红细胞参数Hb为105 g/L.在Hb较“最佳”Hb显著升高组中,经过扩容后其CVP明显升高(8.29±1.80比5.86±1.57,P<0.05);在Hb较“最佳”Hb显著降低组中,经过利尿后其CVP显著降低(8.80±2.39比12.20±1.92,P<0.05).结论 红细胞各参数与CVP呈显著负相关,“最佳”CVP对应的“最佳”红细胞参数值可能具有指导危重病患者液体管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马来酸麦角新碱辅助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的疗效。方法选取80例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缩宫素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马来酸麦角新碱治疗。比较2组产后出血量,以及生命体征、红细胞(RBC)、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b)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产后1、2、4、24 h的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2 h后,研究组的心率低于对照组,舒张压、收缩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24 h后,研究组的Hb、RBC、HCT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马来酸麦角新碱辅助缩宫素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的效果较好,可有效减少产后出血量、稳定患者生命体征、改善血常规指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伴有贫血的恶性肿瘤患者血清红细胞生成素 (EPO)水平的变化。方法 :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 40例伴有贫血的恶性实体瘤患者及 2 3名正常人 (对照组 ) ,血清EPO水平。结果 :肿瘤患者红细胞平均体积 (MCV)为 (83 5 1± 7 92 )fL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MCHC)为 0 3 0± 0 0 6,肿瘤患者和对照组EPO水平分别为 (3 6 0 6± 2 1 88)IU/L和 (11 5 0± 7 3 7)IU/L(P <0 0 5 ) ,40例患者有 3 2例EPO水平高于正常 ,占 80 %。IV期患者和其他期别患者EPO水平分别为 (4 4 3 8± 18 3 6)IU /L和 (2 0 5 9± 19 80 )IU/L ,P <0 0 5 ,血红蛋白浓度分别为 (95 67± 2 3 89)× 10 12 /L和 (10 9 93± 2 1 5 1)× 10 12 /L ,P >0 0 5。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表现为正常细胞低色素和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贫血呈多样化改变。 80 %贫血肿瘤患者血清EPO水平异常增高 ,且晚期患者EPO水平增高更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补血养荣膏方对临床轻中度肿瘤相关性贫血的疗效。方法:随机将选取的60组肿瘤相关性贫血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予膏方及常规治疗;对照组30例,仅予常规治疗。治疗4周后,分析Hb、WBC、RBC、Hct,KPS评分及中医症候积分等指标变化,判断两组患者贫血改善情况。结果:在轻中度肿瘤相关性贫血中,加用膏方的治疗组Hb、WBC、RBC、HCT水平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改善,且KPS评分疗效评价、中医证候积分升高,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血养荣膏方可有效提高患者血清中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及红细胞压积水平,减轻贫血程度,提升生存品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血液透析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肾性贫血对尿毒症维持性透析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于EPO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24周分别检查新进入维持性血透的27名患者的Hb、HCT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同时观察血压、肝素用量及内瘘等.结果患者EPO治疗前,全血高切、低切粘度均低于正常对照组,EPO治疗后,Hb及HCT逐渐升高,且随治疗时间延长升高,在治疗4周及24周时相差均显著(P<0.05).血浆粘度治疗前高于正常组,但相差不显著,且随EPO治疗无显著改变(P<0.05).红细胞聚集指数及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随EPO治疗有升高趋势,但相差也不显著(均P>0.05).EPO治疗后患者高血压发生率及肝素用量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EPO治疗可致全血粘度升高,主要与贫血改善有关,而血浆粘度未受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疏肝解郁胶囊对抑郁症合并睡眠障碍患者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石家庄市第八医院收治的抑郁症合并睡眠障碍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应用帕罗西汀治疗,观察组应用疏肝解郁胶囊治疗。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A)对治疗前后2组患者抑郁情况进行评价,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评价指数(PSQI)对患者睡眠质量进行评价,统计患者治疗期间头晕、心慌、腹泻、口干等不良反应,计算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HAMD评分为(10.44±2.69)分,显著低于对照组(16.92±5.03)分,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SQI评分为(5.69±1.02)分,显著低于对照组(14.21±3.57)分,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头晕、心慌、腹泻、口干等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04%,显著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4.29%,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肝解郁胶囊能够显著改善抑郁症合并睡眠障碍患者抑郁情况和睡眠质量,且头晕、心慌、腹泻、口干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较少,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小剂量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恶性肿瘤相关性贫血的疗效.方法:100例恶性肿瘤相关贫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0例)给予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6 000 u/次,1次/周,皮下注射,对照组(50例)给予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150 u/(kg·次),3次/周,皮下注射.疗程均为8周.分别于治疗后4,8周评定疗效,并进行比较.结果:2组治疗后4,8周血红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增高(P<0.05),2组治疗后血红蛋白水平、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无明显不良反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恶性肿瘤相关性贫血疗效满意且不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对肿瘤化疗所致贫血的疗效。方法:治疗组在化疗同时给予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皮下注射,3000U隔日一次,连用一周,对照组在化疗时给予中药或支持治疗。结果:治疗组Hb、HCT和RBC有明显提高,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对肿瘤化疗所致贫血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洗涤红细胞输注联合血浆置换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中的应用观察。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8月我院64例AIHA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2例与对照组32例。对照组行洗涤红细胞输注,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联合血浆置换,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红蛋白(Hb)水平及红细胞(RBC)数目。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 75%(30/32)比75. 0%(24/32)]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Hb水平、RBC数目治疗前比较无显著(P 0. 05),治疗后观察组Hb水平及RBC数目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洗涤红细胞输注联合血浆置换在AIHA治疗中可取得显著疗效,有利于改善患者血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