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对比植入右室流入道间隔部螺旋电极导线与右室心尖部翼状电极导线 2组患者的起搏阈值。方法 :于植入时、植入后 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2 4个月测试起搏阈值 ,平均随访 12个月 (3~ 2 4个月 )。结果 :随访期间阈值无明显差别。结论 :应用螺旋电极导线固定于右室流入道间隔部永久起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右室心尖部起搏是目前最常用的永久起搏方式,但非生理性起搏方式。右室间隔部起搏可以实现近希氏束起搏,从而获得接近生理状态的心室激动顺序和双心室同步,这是一种近似生理性的起搏方式,但是需要借助主动固定电极导线,且其临床操作有一定难度。笔者探索临床应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右室间隔部(包括流出道间隔部和流入道间隔部)起搏的操作技术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直指引钢丝顶端两次塑形将主动固定电极定位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需要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15例,患者均为缓慢性心律失常,8例为被动电极组,固定部位为右室心尖部;7例为主动电极组,根据右室解剖学特征,将直指引钢丝顶端两次塑形再送入导线内,操控主动固定电极定位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结果 主动固定电极组与被动电极组即刻起搏参数、置入时间和曝光时间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在出院后1周,1个月,3个月随访起搏阈值与置入时比较也无明显差异,无一例电极脱位.结论 直指引钢丝顶端两次塑形将主动固定电极定位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是可行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右室除颤电极导线通常放置于右室心尖部,但近来研究显示长期右室心尖部起搏会导致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下降,另外,当右室心尖部起搏阈值和/或除颤阈值较高时,需改变除颤电极导线的放置位置,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相对于右室心尖部而言,右室流出道放置除颤电极导线有一定的优势。现对右室流出道放置除颤电极导线的相关问题做一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5.
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索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右室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可行性。方法随机选择54例需要安装双腔起搏器的患者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将心室起搏螺旋电极先后定位于右室心尖部及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并测试起搏参数。结果右室流出道间隔部电极定位成功率为98.15%,该部位起搏参数满足起搏要求,同时起搏的QRS波时限较心尖部变窄(130.45±18.24msvs153.11±20.10ms,P<0.001)。结论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安全性高、可行性好。  相似文献   

6.
采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3,自引:6,他引:23  
目的比较右室主动固定电极和被动电极导线应用结果,探索右室主动固定电极导线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需要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59例,其中男20例、女39例;年龄在75.6±23.8(54~92)岁。患者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者严重心力衰竭。30例被动电极组,固定部位为右室心尖部;主动电极组29例,电极固定部位为右室流出道。结果主动电极组与被动电极组即刻起搏参数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起搏阈值:0.62±0.19V vs0.78±0.09V,P>0.05)。在出院后1,3,6个月随访起搏阈值与置入时比较也没有差异。只有1例出现主动电极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脱位。主动电极置入时间和曝光时间较被动电极明显延长(45.03±1.99min vs13.69±11.37min;17.88±7.23min vs9.78±3.55min,P均<0.05)。结论使用主动固定电极进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是可行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主动固定电极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以及观察应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68例起搏适应证患者分为两组,第1组68例,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流出道起搏(简称RVOT组),另1组100例,应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室心尖起搏(简称RVA组),观察电极置入的影像学与心电图特点,电极置入后随访观察起搏阈值、电极脱位及相关并发症,并比较LVEF。结果主动固定电极组与被动固定电极组植入10m in,起搏参数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起搏阈值:(0.52±0.18)V vs(0.68±0.12)V,P〉0.05〕;术后随访1、3、9个月,1年,两组的起搏阈值无显著差异,主动固定电极组脱位率较低。主动固定电极组患者心脏超声的LVEF较被动固定电极组较高〔(42±11)%vs(49±12)%,P〈0.05〕。68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者中有55例(80.9%)位于间隔部,11例位于游离壁(19.1%);21例(30.9%)位于高位流出道,47例(69.1%)位于低位流出道。结论主动固定电极临床应用安全可靠,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对心功能有利。  相似文献   

8.
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评价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应用中的可行性和稳定性。方法160例起搏适应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0例,一组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简称主动固定电极组),另一组应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室心尖起搏(简称被动固定电极组),观察电极置入时间和心电图QRS波宽度,电极置入后随访观察起搏阈值、感知、阻抗,电极脱位及相关并发症。结果主动固定电极组的置入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均长于被动固定电极(26.34±6.54minvs20.86±4.32min,16.78±5.38minvs8.67±4.52min;P均<0.01)。主动固定电极组电极置入15min时较置入即刻的起搏阈值明显下降(0.76±0.21mVvs1.12±0.25mV,P<0.01)。主动固定电极组起搏的QRS波时限较被动固定电极组短(0.14±0.04msvs0.16±0.03ms,P<0.01)。术后随访1,3,6个月,两组的起搏阈值、感知、阻抗均无差异,未见电极脱位等并发症。结论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应用是可行和稳定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RVA)对心功能的影响,评估螺旋电极进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技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有永久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的患者21例,分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组(试验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对照组),以超声心动图(UCG)和心电图评价两组术前、术后血流动力学和QRS波宽度差异。结果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结果显示RVOT起搏血流动力学优于RVA起搏(P<0.05),RVOT起搏QRS波宽度较RVA组缩短,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利用螺旋电极进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基本可行且较为安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优于右室心尖部。  相似文献   

10.
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的血流动力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的血流动力学不同。方法:60例缓慢心律失常患者,具有起搏器植入指征。随机分组,分别行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A组)及右室心尖部起搏(B组)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QRS波时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每搏量(Sv),E峰值,E/A值,二尖瓣返流量。结果: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比较,QRS波时限增宽程度小,LVEF以及Sv降低程度小。结论: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比右室心尖部起搏更接近生理性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不利影响较小,可能是一个更佳的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11.
对于一些需要安装永久起搏器的患者来讲,由于易于固定,起搏阈值低等优点,右心室起搏常将起搏电极置于心尖部,但长期随访发现,心尖部起搏可改变心室激动顺序,导致心室收缩不同步,造成二尖瓣反流、心房颤动和心功能不全。研究发现右室流出道起搏对左室功能的保护较右室心尖部起搏有利,由于右室流出道起搏靠近His束,电活动近似正常生理状态,可使左右心室电-机械活动更协调,从而抑制心室重构并保护心功能,因此,右室流出道起搏是替代右室心尖部起搏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性,62岁,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置入双腔(DDD)永久起搏器,术后Holter检查显示:起搏QRS波两种形态交替出现,一种为心尖部起搏波形,另一种为右室流出道起搏波形,全程无起搏P波,考虑心房电极导线移位右室流出道着床并起搏右室,间歇感知心房。经程控及胸透亦证实。  相似文献   

13.
右室永久起搏可行的后备电极放置部位——右室流出道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为探讨冠心病心肌纤维化、合并糖尿病或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后出现房室阻滞的患者右室永久起搏可行的后备电极放置部位,对3例电极脱位至右室流出道、9例因上述疾病主动将电极置入右室流出道的患者进行了起搏阈值测定及随访。结果:12例患者右室流出道起搏阈值(电压:0.86±0.10V,脉宽:0.3±0.04ms)较右室心尖部起搏阈值(电压:5.0±6.06V,脉宽:1.52±0.77ms)显著降低,P<0.01。随访68.5±34.65个月无电极脱位,起搏功能良好。结果提示右室流出道是永久起搏可行的后备电极放置部位。  相似文献   

14.
本文观测204例右室起搏导管电极的嵌入位置,比较各种位置具有相同起搏阈值的例数、心腔内心电图图形及电极脱位的机会。认为除右室心尖部外,与其同一水平的右室流入道以及靠近室间隔的部位,亦有良好的起搏效果。由于有多个部位可供选择,故可缩短X线照射时间及手术时间,对高度依赖起搏的危重患者的抢救,更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右室流出道起搏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右室心尖部作为传统的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位点,主要是因为电极容易放置及电极脱位率低。但是心尖部起搏属非生理性起搏,它使心室除极和机械收缩发生异常,从而导致长期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心室收缩和舒张异常)和组织结构的改变。随着近年主动固定的螺旋电极及螺旋电极操作手柄的问世,使右室流出道起搏成为可能。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提示右室流出道靠近房室结、希氏束部位,在此部位起搏心室激动和收缩顺序趋于正常,从而能明显的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目前右室流出道起搏尚处于临床实验阶段,且关于右室流出道解剖位点的确定,适宜患者群的筛选标准、监测和评价指标的选择尚无统一的标准。其长期效果及能否改善患者预后等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现就目前国内外关于右室流出道起搏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右心室流出道起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传统的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脏有着不利的影响,用其他部位来替代心尖起搏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其中研究最多的是右室流出道起搏。现综述右室流出道起搏的优点和右室流出道的解剖结构及具体起搏部位,电极的定位方法等,以期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一点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螺旋电极导线行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方法连续入组195例具有植入起搏器适应证患者,术前随机分为螺旋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RVOT间隔起搏组(A组)和翼状被动固定电极导线的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B组),两组中每例入选患者均分别行RVA和RVOT两个部位起搏测试,最后固定于相应的位置。比较两组术中手术时间、起搏参数、起搏QRS波宽度、手术成功率及起搏3个月、1年和2年后电极导线参数的变化。结果 A组99例,B组96例。两组起搏后QRS波宽度明显大于起搏前,B组起搏QRS波时限长于A组(176.46±24.54 ms vs 165.45±22.78 ms,P=0.001)。用于固定RVOT间隔部的曝光时间长于RVA。两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相似,R波振幅术后2年内及两组间无差别。术中A组起搏阈值高于B组(0.71±0.30 V vs0.56±0.19 V),术后2年内起搏阈值两组内及组间无差异。术后3个月时阻抗下降,A组的阻抗低于B组并持续整个随访期间。术后2年内超声心动图参数组内及组间无差别。结论采用螺旋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进行RVOT起搏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右室双部位起搏电生理学和血液动力学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 右室流出道起搏的血液动力学效应右室双部位起搏位点为右室流出道或间隔部及右室心尖。其实,右室流出道起搏在国内已有开展[10],只是右室流出道作为心尖部起搏失败而选择的后备电极放置部位,但其应用亦显示右室流出道起搏有良好的电(心电呈RS型)及临床效果。吴印生等[11]对右室流出道起搏的患者应用SWANGANZ漂浮导管进行了血流动力学研究,并与心尖部起搏对比,结果表明右室流出道起搏的每搏心输出量(SV)、每搏心输出指数(SVI)、心输出量(CO)及心输出指数(CI)均较右室心尖部起搏明显增高,详见附表。与国外报道相似[12]…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的血流动力学差异,评估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技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有永久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的患者36例,分为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组(试验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对照组),以超声心动图(UCG)评价右室流出道间隔部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的中远期血流动力学差异。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0个月,结果显示RVOT起搏血流动力学优于RVA起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利用螺旋电极进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基本可行且较为安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优于右室心尖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动脉硬化疾病患者适宜的起搏部位。方法7例(冠心病3例、高血压4例)置入翼状电极至右室心尖部后起搏及感知功能障碍的患者,重置螺旋电极至右室流出道,观察其前后的起搏及感知功能。结果7例右室流出道起搏的起搏阈值较右室心尖部起搏显著降低,感知阈值较右室心尖部显著升高(0.5±0.2Vvs8.7±1.6V,10.6±3.6mVvs2.7±0.8mV,P<0.01),阻抗无明显差异。随访16±6个月,无电极脱位,起搏感知功能良好。结论右室流出道可作为有动脉硬化病史患者的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