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高龄病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分析——附32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高龄病人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的特点.方法 对近8年来32例75岁以上冠心病病人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其中行不停搏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5例,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4例(占12%),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加二尖瓣置换3例(占9%).结果 32例高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无院内死亡,平均术后气管插管时间12 h,重症监护病房停留时间4 d,术后住院时间18 d,术后引流量831 ml.共有29例次术后发生各种不同的并发症.20例随访3~88个月,晚期死亡3例(占9%),其中因心脏病死亡2例(占6%).结论 高龄冠心病病人只要一般情况好,无严重肺、肝、肾和脑疾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可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不停搏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院内病死率,为高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高龄病人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的特点.方法 对近8年来32例75岁以上冠心病病人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其中行不停搏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5例,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4例(占12%),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加二尖瓣置换3例(占9%).结果 32例高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无院内死亡,平均术后气管插管时间12 h,重症监护病房停留时间4 d,术后住院时间18 d,术后引流量831 ml.共有29例次术后发生各种不同的并发症.20例随访3~88个月,晚期死亡3例(占9%),其中因心脏病死亡2例(占6%).结论 高龄冠心病病人只要一般情况好,无严重肺、肝、肾和脑疾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可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不停搏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院内病死率,为高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80岁以上高龄患者冠状动脉旁路手术治疗冠心病。方法:连续63例80岁以上高龄冠心病患者在体外循环(CPB)和非CPB下行冠状动脉旁路手术。结果:全组患者无手术死亡。术后并发症有心房纤颤、液气胸、胸骨感染、肾功能衰竭及呼吸功能不全等,均经积极治疗痊愈。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组患者危重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CPB下手术者(P<0.02)结论:只要术前准备充分,手术方法精确,术后积极处理并发症,80岁以上高龄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老年冠心病患者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疗效。方法:A组选择87例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在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B组选择79例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结果:B组死亡率低于A组(P<0.05),术后胸腔引流量明显少于A组(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5.
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32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32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采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对2002年1月~2005年10月399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进行分析,其中发现65岁以上(含65岁)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32例,占此种手术患者的33.1%。这132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年龄69.8±2.3岁,合并症多。针对病情特点,有78例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54例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结果全部病例手术效果好,无手术过程中死亡,围手术期发生心肌梗死2例,手术后早期(30d内)死亡2例。随访3~45个月,随访期间无病例死亡。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根据病情特点有选择性地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或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都会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高龄患者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21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21例70岁以上高龄(>70岁)患者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围术期治疗经验。方法1998年12月至2007年5月期间21例>70岁患者行OPCABG,并与同期行OPCABG的<70岁患者(平均56.47±8.05岁)进行对比。结果>70岁患者中术后死亡1例,手术死亡率3.85%,其他患者恢复平稳出院。术后心房纤维颤动和脏器功能不全等并发症明显增多。结论>70岁患者行OPCABG结果良好,OPCABG有较多?...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总结 5 2例 70岁以上女性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方法  2 0 0 0年 8月至2 0 0 3年 9月共完成 5 2例 70岁以上女性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平均年龄 (71.4± 1.7)岁。本组病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2 7例 ,1个月内急性心肌梗死 7例。冠状动脉 3支血管病变 4 7例 ,左主干病变 10例。 9例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 30 % ,10例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大于 6 0 mm。结果 完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5 0例 ,包括急症手术 3例。 2例改为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平均远端血管吻合数 (2 .9± 1.2 )例。 4例使用主动脉气囊反搏。 1例术后 3周死于胸骨后感染所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 70岁以上女性患者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80岁以上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1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行CABG手术年龄80岁的高龄冠心病患者60例,其中男性53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82.65±2.27)岁。急诊手术5例。体外循环下搭桥(on-pump)6例,非体外循环下搭桥(off-pump)54例。记录患者冠状动脉搭桥数量,围手术期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住院时间、重要脏器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近期心肌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纳入患者平均搭桥(3.13±0.24)支,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10.11±4.37)h,平均住院时间(11.36±4.51)d。围手术期死亡率为5%。并发症发生率依次为胸腔积液(48.3%)、低氧及高碳酸血症(30.0%)、心房颤动(26.7%)、肾功能不全(23.3%)、低心排综合征(5.0%)等。患者出院后随访3个月,均无心肌缺血事件发生。结论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评估及围手术期管理,80岁以上高龄患者的CABG手术依然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70岁以上高龄冠心病人群中,非体外循环和体外循环两种冠脉旁路术式的近期疗效,探讨高龄冠心病的最佳手术方式。方法1999年8月至2004年5月间,将170例≥70岁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者分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OPCAB,n=83)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CPB-CABG,n=59),回顾性分析其早期疗效。结果OPCAB组的疗效在以下方面优于CPB-CABG组:正性药物的使用(18.1%/61%)、IABP的使用(8.4%/30.5%)、围术期心梗(3.6%/11.8%)、急性肾衰(1.2%/5.1%)、呼吸衰竭(9.6%/18.6%)、肺部感染(8.4%/25.4%)、脑梗塞(0/8.5%)、缺氧性脑病(1.2%/6.7%)、呼吸机使用时间(12.3±5.6/27.7±8.3)h、住ICU时间(2.3±1.2/6.5±2.3)d、住院时间(16.4±7.1/28.2±7.8)d、死亡率(4.8%/10.2%),各项比较P<0.05。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高龄病例中能明显降低因为高龄而增加的手术死亡率和术后并发症,应作为高龄冠心病的外科治疗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手术治疗冠心病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告3例冠心病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手术治疗体会。方法1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另2例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例患者均于围术期给予游离甲状腺激素检测及补偿治疗。结果3例手术治疗近、远期效果良好。结论冠心病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并非手术禁忌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80岁以上超高龄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临床特点和结果。方法:对阜外心血管病医院2003年8月至2013年7月期间,112例行CABG的80岁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术前一般情况、冠状动脉病变、合并疾病、治疗情况、术中手术方式、术后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和病死率。结果:术前3支病变或合并左主干病变的患者占72%,66%的患者合并高血压,52%高血脂,22%心律失常,31%糖尿病,19%呼吸功能不全,58%不稳定心绞痛,9.8%急性心肌梗死,23%陈旧性心肌梗死,22%脑卒中史。70例患者常温下行CABG术,42例体外循环下行CABG术,其中3例为CABG+室壁瘤切除术。平均旁路移植数量为(2.7±0.6)支。全组死亡3例,围术期心肌梗死2例,延迟苏醒5例,肺部感染8例,机械通气时间延长13例,新发生脑卒中2例,肾替代治疗4例,出血需二次手术6例。结论:80岁以上的超高龄冠心病患者,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CABG均可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效果,对于术前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较重,术中需要再血管化搭桥数量较多、合并室壁瘤切除或其他心脏直视手术的患者,采用体外循环下手术。对于冠状动脉病变适合不停跳条件下就可以充分再血管化的患者,采用非体外循环CABG是适宜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龄因素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安全性的影响及围术期管理。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接受CABG治疗冠状动脉(冠脉)病变70岁以上高龄患者共71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23例,发病年龄为(70~83)岁,平均为(74.23±6.8)岁。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停跳和不停跳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围手术期以及住院死亡的情况。结果高龄患者中,53例实施了停跳CABG治疗,18例实施了不停跳CABG治疗。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多见于停跳CABG治疗的患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合并症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冠脉三支病变患者接受停跳CABG治疗比例高于不停跳CABG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CABG中,使用左侧乳内动脉和完全血管重建多见于停跳CABG治疗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胸腔积液多见于不停跳CABG治疗后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术后并发症两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总住院时间为(19.1±7.3)d,住院死亡率为5.6%,两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术前全面详尽检查,术中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及早发现并处理并发症,对于高龄患者行CABG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糖尿病及其合并症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226例连续行冠状动脉主路移植术的冠心病患者分为糖尿病组(116例)和非糖尿病组(110例),应用多变量分析方法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临床特征,并随访术后总死亡率及心脏性死亡的发生率,探讨糖尿病组心脏性死亡的预测因素。结果 两组术前及术后的临床特征、既往心肌梗死病史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等差异无显著性。结果 两组术前及术后的临床特征、既往心肌梗死病史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等差异无显著性。平均随访3.5年总死亡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但心脏性死亡的发生率糖尿病组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15%与3%,P<0.01)。糖尿病和术后低左室射血分数与心脏性死亡的发生率密切相关(95%可信区间1.29-15.20)。糖尿病组的心脏性主要是猝死、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术后低左室射血分数、女性及糖尿病肾病是主要预测因素。结论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长期预后不良,特别在低左室射血分数、女性及糖尿病肾病患者心脏性死亡的发生率高,预后差。应加强对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肾功能障碍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25例老年(≥70岁)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的临床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7月至2013年11月经OPCABG治疗的25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手术均获成功.无手术死亡,无中转体外循环完成手术者,围手术期死亡率0,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及神经系统并发症.全组应用左乳内动脉(IMA)和大隐静脉(SVG)搭桥77支,平均(3.1±1.0)支,行左乳内动脉与前降支吻合20例(80%),大隐静脉搭桥24例(96%),共57支,包括左乳内动脉(IMA)和大隐静脉(SVG)搭桥19例(79%)41支,完全静脉桥5例(20%)16支,其中序贯静脉桥14例(56%)18支.术后低心排综合征3例,应用IABP 1例,术后出现肺部并发症5例,呼吸衰竭2例,开胸止血1例,伤口感染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者,除2例术后无缓解,后经PTCA治疗有所缓解外,大部分手术后完全缓解.心功能不全者术后逐渐得到纠正,心功能Ⅰ~Ⅱ级.术后随访3~60个月,随访期间除1例死于心肌再梗死,1例死于肝癌外,大部分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 老年冠心病患者行OPCABG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对一些左主干病变、三支病变、合并心功能及其他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患者是一种更具优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背景近年来冠心病发病率不断升高,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临床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患者术后疲劳状况逐渐引起重视。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疲劳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进行路径分析。方法选取唐山工人医院、开滦总医院2019年8月—2020年5月收治的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冠心病患者324例,记录患者术前、术后3 d、术后7 d及出院当天疲劳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简式简明心境问卷(POMS-SF)、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疼痛评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冠心病患者术后3 d疲劳程度的影响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及路径分析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不同时间节点VAS评分、POMS-SF评分、PSQI量表评分、疼痛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1)冠心病患者术前疲劳VAS评分为(2.5±1.5)分,术后3 d为(7.9±1.1)分,术后7 d为(5.8±1.1)分,出院当天为(3.4±1.1)分。患者术前、术后3 d、术后7 d、出院当天疲劳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将术后3 d轻度疲劳患者分为轻度组(n=2),中度疲劳患者分为中度组(n=109),重度疲劳患者分为重度组(n=213)。三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POMS-SF评分、PSQI量表评分、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0.297,95%CI(0.166,0.531)]、文化程度[小学以下:OR=34.226,95%CI(3.428,341.737);小学:OR=35.339,95%CI(4.567,273.483);初中:OR=13.280,95%CI(1.530,115.455)]、术后并发症[OR=2.719,95%CI(1.380,5.356)]、POMS-SF评分[OR=1.101,95%CI(1.052,1.152)]、疼痛评分[OR=1.528,95%CI(1.194,1.956)]是冠心病患者术后3 d疲劳程度的影响因素(P<0.05)。(3)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术前疲劳VAS评分与术前PSQI量表评分、疼痛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术后3 d、术后7 d及出院当天疲劳VAS评分均分别与术后3 d、术后7 d及出院当天的POMS-SF评分、PSQI量表评分、疼痛评分呈正相关(P<0.05)。(4)结构方程模型拟合结果显示,df/χ2=3.82,RMSEA=0.040,NFI=0.940,RFI=0.092,TLI=0.910,IFI=0.950,表示该模型拟合程度较好。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疼痛评分、PSQI量表评分对其疲劳程度有直接影响(P<0.05);患者术后3 d疼痛评分、PSQI量表评分、POMS-SF评分对其疲劳程度有直接影响(P<0.05);患者术后7 d POMS-SF评分对其疲劳程度有直接影响(P<0.05);患者出院当天疼痛评分、PSQI量表评分对其疲劳程度有间接影响(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3 d疲劳程度最严重,且年龄、文化程度、术后并发症、POMS-SF评分、疼痛评分是冠心病患者术后3 d疲劳程度的影响因素,疼痛、情绪、睡眠质量可通过相互作用影响其疲劳程度,临床可重点关注上述因素以缓解患者疲劳状态,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早发冠心病惠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94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根据年龄分为早发冠心痛组(男性<55岁,女性<65岁)169例和老年冠心病组125例.对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比较二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血脂水平、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痛史、冠心病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等,评价其是否存在差异性.结果 早发冠心痛组吸烟、冠心病阳性家族史、血甘油三酯水平高于老年冠心病组(P<0.05),而高血压、糖尿病略低于老年冠心痛组(P>0.05).早发冠心病组患者常以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起病(66.3%比45.6%),冠状动脉病变多为单支病变(44.4%比22.4%),老年冠心病组以多支病变为主.结论 吸烟、冠心病阳性家族史、血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在早发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早发冠心痛以单支冠状动脉病变为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讨探药物涂层支架对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疗效。方法:对350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中冠脉多支病变220例,行DES置入术148例,行CABG术72例,观察两组的疗效、并发症,并临床随访24个月。结果:随访327例患者(93.42),围手术期手术成功率均较高,两组间无差异。心力衰竭发生率CANG组高于DES纽(P〈0.05),死亡发生率CABG组高于DES组,但无统计学差异。24个月随访结果,再发心绞痛DES组高于CABG组(P〈0.05),靶血管重建,DES组高于CABG组(P〈0.05)。病死率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CABG70/72(97.22)及DES143/148(96.62)组手术成功率均较高,远期效果也较好,围手术期心力衰竭发生率较低,再发心绞痛及需血运重建者DES5/148(3.38)组高于CABG0/72(0)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研究冠心病患者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效果。方法106例择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分为两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59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47例,对两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在平均搭桥支数、平均动脉桥支数、死亡率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ICU天数、平均住院天数以及胸腔引流量和输血量均低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P<0.05)。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均是冠心病外科治疗有效的方法;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相比,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缩短呼吸机支持时间、减少胸腔引流量、输血量和平均住院天数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指征、时机、危险因素及并发症防治。方法:选择2003年1月至2013年3月,我院施行CABG患者1 077例,其中体外循环下CABG(CCABG)1 027例,非体外循环CABG(OPCAB)50例。术前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834例,60岁以上者671例(62.3%)。合并其他疾病患者854例(79.3%)。左主干病变343例;3支或3支以上病变955例。左乳内动脉旁路移植992例,使用率92.1%(992/1077)。围术期使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36例。结果:死亡10例(0.99%),分别死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心室颤动、感染性休克、脑干梗死、肾衰竭、消化道出血及多脏器衰竭。随访2~96个月,获访941例(88.2%)。结论:合理掌握手术指征、时机,严密术后监测和及时并发症防治,可使CABG术的病死率和并发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