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高度紊乱的血管系统是恶性实体肿瘤的共性特征,肿瘤血管与肿瘤的发生及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因而肿瘤血管靶向治疗已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肿瘤血管靶向药物也随之产生。但目前用于肿瘤血管靶向治疗的小分子或抗体药物存在脱靶效应及毒副作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临床需求。因此,如何改善肿瘤血管靶向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纳米疗法为肿瘤血管靶向治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潜力。根据肿瘤血管的特殊结构和功能特点,研究者们设计了多种不同的纳米递送系统用于肿瘤的治疗,如通过纳米技术诱导肿瘤血管栓塞、靶向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及提高肿瘤血管灌注等,从而实现肿瘤的安全、有效治疗。笔者综述了近几年靶向调控肿瘤血管的纳米递送系统,为设计安全、有效的新型抗肿瘤药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纳米递送系统是当前解决抗肿瘤药物靶向性差、毒副作用大及生物利用度低等关键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与正常组织相比,肿瘤微环境具有一些独特的性质,如血管异常、缺氧和酸性pH等,这些复杂的性质极大的影响药物在肿瘤部位的递送。基于肿瘤微环境来设计纳米递药系统可以改善递送效率以增强抗肿瘤治疗效果。本文综述了肿瘤微环境的组成、特征及基于肿瘤微环境所设计的纳米递药系统的应用研究,并讨论了其中存在的挑战和机遇,旨在为促进纳米递送系统在临床上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口服给药是一种最为便利的给药方式,但由于肠道屏障的存在,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普遍较低,尤其对于水溶性低、渗透性差和大分子药物更为明显。几十年来,研究者们已证明纳米递送系统是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策略之一,但纳米递送系统对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提高有限。为此,研究者们提出利用转运体介导的纳米递送系统来促进药物的口服吸收。摄取营养物质(如葡萄糖、寡肽、胆汁酸等)的转运体在肠道上高度表达,是口服递药系统的优良靶点,将其底物修饰在纳米递送系统上,通过转运体靶向的作用可以使负载药物更高效地跨过肠道屏障进入体循环。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转运体在口服递药系统领域的潜力,现将肠道转运体介导纳米递送系统促进药物口服吸收的研究进行梳理,包括肠道上转运体的分布、转运体底物修饰的3种策略,以及不同类型转运体的转运特性及其介导纳米递送系统促进药物口服吸收或治疗疾病的效果,以期为开发肠道靶向纳米递送系统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疾病已经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命健康,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的存在阻止了大部分药物进入大脑,这使得CNS疾病的治疗成为当今医学和药学领域的重大难题。纳米技术的出现使得药物具有穿透BBB的潜力,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药物的快速发展也给CNS疾病患者带来了曙光,但是纳米载体向脑部递药会遇到许多障碍,作为siRNA纳米载体进行脑部递送的条件也非常苛刻。本文主要综述了脂基纳米粒、壳聚糖纳米粒、聚乙烯亚胺纳米粒、树状大分子纳米粒、纳米凝胶、纳米胶束、纳米乳、外泌体、细胞、siRNA缀合物等作为siRNA脑部递药系统的研究进展及优缺点,以期探寻一种合适的siRNA纳米递送系统,用于BBB的穿透。  相似文献   

5.
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是脑组织和脑毛细血管之间的保护性屏障,是药物进入脑组织发挥作用的主要屏障,极大地增加了脑部疾病的治疗难度。跨BBB药物递送系统可以借助载体和制剂优势实现药物的跨BBB高效递送,进而增强药物对脑组织疾病的治疗效果。脂质体和胶束以其独特的结构以及递药优势在跨BBB靶向治疗脑部方面受到了广泛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基于此,作者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了跨BBB脂质体和胶束递药系统的研究现状,围绕跨BBB能力、靶向性、安全性等方面分析了其应用优势及产生机制,同时根据其现阶段的临床转化情况探讨了跨BBB脂质体和胶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应对策略,以期为跨BBB纳米靶向药物的研制提供参考和思路。  相似文献   

6.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反复发作严重时会造成关节畸形。其发病机制复杂且病理生理过程涉及许多不同类型细胞。目前RA患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用药主要以缓解病情,减轻炎症症状为主。DMARDs、非甾体抗炎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生物制剂是治疗RA的临床首选药物。中药复方因其具有明显的抗炎效果也常应用于RA的治疗中。中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悠久的历史,特别是中药复方可以通过多靶点作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纳米技术与中西抗炎药物的结合可减少传递药物的尺寸、提高药物传递准确性、增加药物安全性与有效性,进一步扬长避短地提高药物对RA的治疗效果。该文综述了近五年来用于治疗RA的临床中西药及其纳米制剂,探讨了中药纳米制剂在治疗RA过程中不同的进展,特别通过关注中药及其药效活性成分纳米制剂的研究前景,以期为研发临床效果突出的新型纳米制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黄剑宇  梁启凡  李俊松  王若宁  狄留庆 《中草药》2020,51(23):6102-6111
传统中药矿物药三氧化二砷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近年来还发现其具有良好的治疗实体瘤的效果。其抗肿瘤机制主要包括促进细胞凋亡、抑制Hedgehog信号通路、逆转耐药性以及抑制血管生成等。然而三氧化二砷的体内靶向性较差、肾脏清除速率快、以及高剂量对正常组织的不良反应,限制了其对实体瘤的治疗应用与临床转化。新型药物递送系统在传统纳米制剂的基础上,提高了药物在肿瘤部位的聚集、控制释放以及诊断等能力,在精准治疗、提高生物利用度和降低毒副作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三氧化二砷的抗肿瘤机制及抗肿瘤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为三氧化二砷抗肿瘤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纳米技术为肿瘤药物治疗提供了新型递送载体以增加药物的稳定性和溶解性,延长其半衰期,提高药物治疗效果.但传统的以合成材料为载体的纳米递送系统靶向性差,易被免疫系统清除,并具有潜在的系统毒性.以细胞膜包被药物或纳米粒制备的仿生纳米递药系统具有载药量高、主动靶向性强、生物相容性好等优势,已成为药物制剂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此外,...  相似文献   

9.
纳米载药系统在中药剂型中应用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纳米技术在医学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日益广泛,其中纳米载药控释系统是运用纳米技术而产生的一种新型药物载体,具有靶向性、缓释性和表面可修饰性等特点,为当今医药研究的前沿课题。运用纳米技术,对中药进行必要的改造,将有助于提高中药的研究和治疗水平。 纳米控释载药系统基本特性 纳米载药控释系统是纳米级的胶态给药系统,又称为毫微粒,是粒径介于10-1000nm的固态胶体颗粒。纳米载药系统的药物可通过囊壁沥滤、渗透和扩散释放出来,也可通过基质本身的溶蚀释药[1]。它具有较高的包封率,能控制药物的释放,避免药物的降解  相似文献   

10.
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OCTDDS)被设计用于将治疗剂靶向递送至结肠疾病部位,以改善药物治疗效果,降低全身不良反应,提高生物利用度,对于炎症性肠病(IBD)的治疗十分有利。然而,疾病状态下,胃肠道的生理环境改变会影响药物的治疗功效。临床常用的治疗IBD的药物长期服用会导致严重的全身性不良反应,中药作为其补充和替代药物,吸引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近年来,微米和纳米颗粒因其相对适宜的粒径、较长的药物滞留时间、可控的药物吸收率等优势,逐渐成为治疗IBD的有效工具,文章主要综述影响药物口服递送的胃肠道生理因素,微/纳米制剂的剂型设计和药效作用研究进展,旨在为口服生物利用度低的药物的结肠靶向递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纳米控释系统及其在中药领域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系统检索相关文献,阐述了中医药纳米技术研究发展的方向及主要研究内容。指出纳米控释给药系统是纳米技术在药学领域中应用最活跃的研究方向,它可增加药物靶向作用,提高药物稳定性与安全性,并能改善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性质,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与此同时,纳米材料的安全性评价问题也已引起国内外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水凝胶和纳米颗粒在药物递送方面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以及物理化学的多功能性,可以实现疾病触发的原位自组装和药物持续性或响应性释放。纳米颗粒的高靶向性和低毒性可显著提高抗肿瘤药物的递送效率。然而,水凝胶和纳米颗粒在应用时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水凝胶具有机械强度低和难以递送疏水性药物等缺点,纳米颗粒具有脱靶效应以及在肿瘤的低蓄积和低滞留等问题。因此,将纳米颗粒掺入到水凝胶网络中可形成一种新型的多功能系统,使水凝胶成为抗肿瘤纳米药物局部应用的储库,从而结合两种制剂的优势以产生协同治疗效果。本文综述了纳米粒-水凝胶复合递药系统的药物释放行为设计,并概述了纳米粒-水凝胶复合递药系统在抗肿瘤药物局部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瘤内和瘤周注射、皮下或肌肉注射、透皮给药和腔道内给药,为抗肿瘤新剂型和新制剂的设计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张悦  刘爱迪  范旭东  岳天祥  朴寄纲  李范珠 《中草药》2021,52(17):5358-5368
脑胶质瘤恶性程度高、预后差且易复发,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现阶段临床脑胶质瘤治疗以手术治疗、放化疗等手段为主。然而手术治疗难以彻底切除,且放化疗对患者的副作用较为明显。多种中药有效成分表现出良好的脑胶质瘤抑制效果,但大部分药物存在溶解性差、稳定性差等问题,导致给药后体内生物利用度低,且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中药治疗脑胶质瘤仍存在药物靶向性差和不良反应多等问题,导致治疗效果不佳。针对上述问题,近年来研究人员开发出各类药物递送系统以增加药物的脑内递送。中药靶向递送系统可经血液循环到达脑部深处,提高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浓度及滞留时间,提高中药的脑胶质瘤靶向效率并减少不良反应,提高脑胶质瘤的治疗效果。综述可用于脑胶质瘤防治的中药有效成分以及国内外中药靶向递送系统在脑胶质瘤治疗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中药活性成分靶向治疗脑胶质瘤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李茜  姜赛平  张幸国 《中国药学杂志》2012,47(18):1433-1436
 目的 为了提高现有抗乙肝病毒药物的疗效、降低毒副作用、避免病毒耐药性的产生,采用肝靶向药物传递系统将药物运送至作用靶点。方法 广泛查阅国内外文献,对抗乙肝病毒治疗的肝靶向药物传递系统进行了详细阐述和深入讨论。结果 肝靶向药物传递系统能够将抗乙肝病毒药物定向输送至肝脏或肝细胞,降低药物在其他组织器官分布,减少潜在的毒副作用,同时提高了药物的抗病毒疗效,降低了给药剂量。结论 使用肝靶向药物传递系统特别是采用纳米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抗乙肝病毒治疗效果,为了更好地利用乙肝病毒生命周期的潜在靶点进行干预治疗,具有多功能团的肝靶向药物传递系统仍然会是纳米治疗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中药抗肿瘤活性成分纳米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裴泽荣  李凤云  龚珈苧  邹林恩  丁丽琴  邱峰 《中草药》2021,52(24):7658-7667
与传统化疗药物相比,中药抗肿瘤活性成分具有多靶点、多层次及协同干预等独特的优势。然而,大部分中药抗肿瘤活性成分往往水溶性差、生物利用度低等,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纳米递送系统有望改善中药抗肿瘤活性成分的应用限制,与游离药物相比,纳米载药系统表现出改善的生物利用度、增强的组织靶向性、减轻的脱靶不良反应及更大的体内稳定性。综述了目前最常用的2种中药抗肿瘤活性成分纳米递送系统即包载递送系统和共价结合前药递送系统,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进行讨论,旨在为促进中药抗肿瘤活性成分纳米递送系统在临床上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成药》2015,(9)
介于脑部毛细血管与脑组织之间的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是一层难以通过的生理屏障,其限制了药物从血液向脑内的转运,从而为治疗脑部疾病药物的递送设置了障碍,98%以上小分子以及100%大分子药物难以入脑。为解决上述问题,目前的方法是采用纳米药物递释系统以增加药物的脑内递送。近年来,中药纳米制剂发展迅速,可经血液循环到达脑部深处,提高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浓度及滞留时间,增加对脑内病灶部位的靶向性,提高治疗脑部疾病的效果。本文综述了国内外中药纳米制剂在脑部疾病治疗中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恶性肿瘤患病率的逐年升高,受体-配体介导靶向治疗恶性肿瘤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中由叶酸受体介导的靶向给药系统正倍受关注。该类靶向给药系统是以叶酸为配体,以胶束、脂质体、纳米粒、聚合物等为药物载体,通过叶酸受体介导,实现抗肿瘤药物的靶向运输。主要就叶酸受体靶向治疗恶性肿瘤的作用机制以及一些常见的叶酸靶向药物载体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纳米给药系统是靶向递送抗肿瘤药物的理想载体,它可以极大地提高抗肿瘤药物的治疗效果,明显减轻系统毒性,在替代传统化疗方面极具应用前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抗肿瘤中药有着许多化疗药物难以比拟的多组分协同优势。但是,受制于难溶性成分的吸收障碍以及体内的无选择性分布,抗肿瘤中药的治疗效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近年来,通过对纳米给药系统和中药多组分在抗肿瘤领域优势的有机整合,多种中药纳米给药系统见于报道:在改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提高药物的靶向能力,增加药物体内外稳定性,智能调节组分释放以及增效减毒方面优势显著,大量的研究实例丰富了中药制剂现代化的研究策略,也为今后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大量的科研数据,本文以靶向策略方式为切入点,综述了近年来中药纳米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隔药饼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33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临床常见病之一,以周围关节受累为主的多系统炎症性的自身免疫病。临床表现为慢性对称性、周围性多关节炎。目前,应用药物治疗方案包括非甾体抗炎药,但是西药治疗有一定的局限性。关节肿痛,功能障碍,严重者造成残疾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今年5月到10月采用隔药饼灸方法治疗RA,对于减轻、减少患者疼痛,提高生活能力,取得了一定疗效,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纳米给药系统的淋巴靶向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立民  陈庆华 《中国药学杂志》2006,41(24):1847-1850
 目的就纳米给药系统在淋巴靶向作用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方法在阐述淋巴靶向生理的基础上,综述了纳米制剂的淋巴靶向转运机制,讨论了包括脂质体、纳米球、纳米囊、固体脂质纳米粒、微乳等纳米给药系统在淋巴靶向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结果与结论尽管纳米给药系统用于淋巴靶向的治疗距临床应用仍有相当多的工作尚待完成,但目前的研究已展现其重要的意义,其进展也为将来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