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病情况及随访结果。方法:对38例临床诊断为川崎病的患儿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二维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病变的分布及严重程度。结果:38例患儿均出现冠状动脉病变,以左侧冠状动脉病变多见。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清晰显示双侧冠状动脉,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
正临床上部分发热患儿的表现与川崎病相似,但并不完全符合川崎病的诊断标准,称为不典型川崎病~([1]),该病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漏误诊。本组旨在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对不典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选取2010年1月至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不典型川崎病患儿106例,男67例,女,39例,年龄17个月~12岁,平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早期采用阿司匹林口服及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治疗出院后随诊的小儿川崎病3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30例患儿急性期疗效显著,冠状动脉扩张发生率降低,无冠状动脉瘤形成.结论:早期使用阿司匹林及丙种球蛋白可有效消除川崎病急性期症状、促进冠状动脉损害的恢复、预防冠状动脉瘤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超声心动图对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患儿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患儿43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均选择超声心动图技术进行诊断,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此次30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患儿经超声心动图诊断结果显示,其中7例患儿心动图表现为冠状动脉轻度扩张, 1例患儿心动图表现为冠状动脉瘤。30例患儿均合并冠状动脉管壁增厚,周围组织灰度对比增强, 1例患儿合并三尖瓣反流,1例患儿合并二尖瓣反流, 3例患儿合并心包积液。结论:利用超声心动图技术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准确度高,能够清晰显示出患儿冠状动脉、心脏的形态,并可精准获取冠状动脉内径、心脏大小等数据,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儿童早期预警评分在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并发症预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湖南省某三甲医院2018年9月-2019年4月收治的80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住院期间患儿生命体征监测值进行早期预警评分(pediatric early warning score,PEWS),构建ROC曲线,得出预警患儿冠状动脉损害的PEWS截断点。结果 PEWS评分为3分是预测川崎病患儿发生冠状动脉并发症的最佳截断点,PEWS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2(95%CI:0.712 ~0.951,P<0.001),约登指数最大为0.62。结论 PEWS可用于对川崎病患儿并发症的早期预警,以便患儿得到及时治疗与护理,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超声心动图在川崎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7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8例川崎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88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观察超声心动图对88例川崎病患儿的检出率,总结分析川崎病患儿的超声心动图的表现及特征。结果 88例患儿中共有52例患儿出现冠状动脉病变,36例患儿出现心脏病变。52例冠状动脉病变患儿中包括21例冠状动脉扩张,18例冠状动脉肿瘤,7例冠状动脉内膜粗糙,6例冠状动脉血栓。36例心脏病变患儿中包括9例心包积液,16例心脏瓣膜反流,11例心脏扩大。结论超声心动图能够提高川崎病诊断的准确性,降低临床相似病症的误诊率,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川崎病患儿的影像学特点,为疾病治疗以及观察病情变化提供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一种以颈部淋巴结肿大和发热为首发症状的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类型川崎病的认识。方法: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2005年1月—2010年5月收治的82例川崎病患儿中的13例以颈部淋巴结肿大和发热为首发症状的川崎病患儿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该调查中共有13例以颈部淋巴结肿大和发热为首发症状的川崎病患儿,其中男9例,女4例。男女比例2.25∶1;其平均年龄5.5岁。起病至确定诊断的平均时间为8.4d。13例患儿在疾病早期全部被误诊为急性淋巴结炎而采用抗感染治疗。其中有9例(69.2%)出现冠状动脉损害。结论:以颈部淋巴结肿大和发热为首发症状的川崎病多见于年龄较大的患儿,往往表现出较强的炎症反应。而且由于其他主要临床表现在病程中出现的时间分散,容易造成川崎病诊断的延误,且其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率也较高。故临床上对于发热伴颈部淋巴结肿大的年长患儿,应警惕川崎病的发生,使其得到早期及时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的治疗与护理方法。[方法]对69例川崎病患儿的治疗及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儿经全面护理及给予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肠溶片对症支持及抗凝治疗后,56例均治愈出院,12例明显好转,1例收治时已有明显冠状动脉扩张转外院治疗。[结论]川崎病患儿早期确诊、早期治疗及有效护理能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瘤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4月在聊城市人民医院儿科住院的218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等共30项临床指标;根据冠状动脉扩张情况,分为冠状动脉瘤组及非冠状动脉瘤组,比较两组之间相关指标;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冠状动脉瘤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该因素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瘤的预测价值。结果 218例川崎病患儿有39例存在冠状动脉瘤,其中中型冠状动脉瘤5例,小型冠状动脉瘤34例;33例存在丙种球蛋白耐药。冠状动脉瘤组患儿与非冠状动脉瘤组患儿在年龄、是否丙种球蛋白耐药、白蛋白水平、血钠水平等方面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显示低钠和丙种球蛋白耐药是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血钠最佳预测值132.05,灵敏度0.804,特异度0.41,曲线下面积为0.608;血钠、丙种球蛋白耐药联合预测KD相关CAA的曲线下面积为0.642。结论 血钠<132.05 mmol/L、丙种球蛋白耐药是KD并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对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与随访价值。方法用RT-3DE测量66例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内径,观察是否存在冠状动脉瘤、血栓和冠状动脉狭窄。平均随访2年,评价随访结果。结果 66例患儿中,46例出现冠状动脉病变。随访发现冠状动脉恢复时间与其病变严重程度相关。结论 RT-3DE能立体显示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结构。长期随访,大多数川崎病患儿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7例川崎病患儿的冠状动脉进行超声检查,并对伴有冠状动脉损害者进行随访。结果 47例川崎病患儿中,冠状动脉损害19例(19/47,40.4%),其中左冠状动脉扩张10例(10/19,52.6%),左、右冠状动脉均扩张4例(4/19,21.1%),右冠状动脉扩张2例(2/19,10.5%),冠状动脉瘤3例(3/19,15.8%)。经治疗后随访发现18例患儿冠状动脉内径能恢复正常,其中2例冠状动脉瘤患儿均为1岁以下婴儿,瘤体较小,瘤径分别为4.2mm和4.6mm,前者随访18个月恢复正常,后者随访2年恢复正常。结论超声心动图能动态观察冠状动脉病变,是目前随访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最具价值的手段,但对冠状动脉远端损害的检出有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12.
超声心动图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方法结果(35.5%),结论评价超声心动图对川崎病造成的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技术检测川崎病患者冠状动脉的开口、内径、近段走行及其血流特点。本组109例患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者31例(28.4%),其中左冠状动脉病变18例(58.1%),右冠状动脉病变11例左、右冠状动脉病变2例(6.5%)。治疗后,27例(87.1%)冠脉扩张者恢复正常。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技术可以比较准确地诊断川崎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但对远端损害的检出有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声学密度定量技术检测川崎病与发热性疾病冠状动脉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急性期川崎病患儿68例(川崎病组),一般疾病发热组38例及正常对照组38例,测定左室后壁心包组织及左、右冠状动脉壁及其周围组织的背向散射积分(IBS),用冠状动脉壁IBS和心包IBS比值作为冠状动脉壁校正IBS(IBS% )。结果 川崎病组的IBS值和IBS%值(左冠状动脉为40. 83±5. 81和0. 83±0. 11,右冠状动脉为39. 43±5. 37和0. 80±0. 11 )均明显大于发热组(左冠状动脉为36. 54±5. 28和0. 77±0. 23,右冠状动脉为36. 19±5. 74和0. 75±0. 15 )及正常对照组(左冠状动脉为35. 79±4. 6和0. 72±0. 86,右冠状动脉为32. 35±6. 71和0. 65±0. 13),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 01);而发热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声学密度定量技术有助于检出川崎病冠状动脉早期病变,对早期和非典型川崎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刘义红  吴丽敏 《临床医学》2010,30(12):44-45
目的通过研究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探讨血小板异常在冠状动脉病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48例川崎病伴冠状动脉病变患儿及46例川崎病无冠状动脉病变患儿,另选49名健康儿为对照组,患儿于诊断明确后立即采血,健康儿与患儿同时采血,分别测血小板参数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每次采血后均在2 h内完成全部指标测定。结果冠状动脉病变组及无冠状动脉病变组血小板数目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以冠状动脉病变组增高更为明显,冠状动脉病变组及无冠脉病变组血小板压积、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0.01),以冠状动脉病变组增加更为明显。冠状动脉病变组及无冠状动脉病变组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沉,血沉方程K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以冠状动脉病变组更为明显。结论血小板功能亢进和高血黏滞状态在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发展中起很重要的作用。血液黏稠度可能与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如能早期改善血小板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紊乱,可预防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血脂代谢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2007年1月2009年10月住院治疗的82例KD患儿,检测治疗前后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C)、载脂蛋白A1(ApoA1)及载脂蛋白B100(ApoB100)水平。选取5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KD患儿在治疗前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超声心动图显示将KD组再分为冠状动脉病变组(CAL组,n=31)和非冠状动脉病变组(NCAL,n=51)。结果治疗前,KD患儿TC、ApoA1、HDL-C降低,TG、LDL-C升高,与正常儿童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KD患儿CAL组较NCAL组变化更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VLDL-C和ApoB100水平KD患儿与正常儿童比较、NCAL组与CAL组比较变化均不明显(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NCAL组TC、TG、HDL-C、LDL-C、ApoA1恢复正常(P〈0.05)),而CAL组仅TC、LDL-C、ApoA1恢复正常(P〈0.05)。结论 KD患儿存在血脂代谢紊乱,TC、TG、HDL-C、LDL-C、ApoA1与冠状动脉的损害有关,应早期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和N末端脑利钠肽(NT-proBNP)在小儿川崎病(KD)患儿并发冠脉损伤(CAL)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本文通过对2006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儿科收治的32例KD病患儿进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有无冠状动脉异常的急性期、恢复期患儿CRP及NT-proBNP进行检测,并分析CRP和NT-proBNP的变化与冠状动脉损害的关系。另检测32例伴有发热但排除心血管受累的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和32名正常儿童的血浆CRP、NT-proB-NP,进行对比。结果急性期和恢复期KD患儿血浆CRP和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正常组(P<0.01),恢复期KD患儿血浆CRP和NT-proBNP在治疗后显著下降(P<0.01),对于有冠脉损伤组KD患儿血浆CRP和NT-proBNP水平与无冠脉损伤组相比,无论在急性还是在恢复期,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CRP和NT-proBNP水平变化与KD患儿的心血管损害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姜毅  李温慈  徐海滨  邵山鹰 《新医学》2011,42(10):638-639,660
目的:观察胱抑素C在川崎病患儿血清中的变化及与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选取温州市儿童医院42例川崎病和21例发热1周以内的呼吸道感染(对照组)患儿,川崎病患儿在急性期、亚急性期、恢复期接受血清胱抑素C检测,并通过心脏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明确患儿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对照组入院后检测血清胱抑素C水平。结果:川崎病患儿在急性期和亚急性期血清胱抑素C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而且冠状动脉病变组较无冠状动脉病变组下降更为显著,恢复期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胱抑素C水平在川崎病急性期,尤其在冠状动脉病变时明显下降,亚急性期和恢复期持续不升可能与川崎病发生冠状动脉损伤程度有关,故监测胱抑素C水平可作为预测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Kawasaki disease is the leading cause of acquired heart disease in children and most frequently affects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This disease is a systemic vasculitis that invades medium-sized arteries, including the coronary arteries. Coronary arteritis can begin as early as day 6 of fever and lead to permanent damage. Thus, early recognition and treatment significantly reduces the risk for developing coronary artery aneurysms. The overlapping clinical features of 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 secondary to COVID-19 could potentially contribute to a delay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Kawasaki disease. The clinical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re discussed, along with recent guidelines.  相似文献   

19.
川崎病热程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川崎病热程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2007年12月期间352例住院川崎病患儿中不同类型川崎病热程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的关系;将不同热程的川崎病病例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用线性趋势图表示,采用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分析。结果352例川崎病患儿中有冠状动脉病变88例。其中典型川崎病294例,有冠状动脉病变68例;不典型川崎病58例,有冠状动脉病变20例;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无反应川崎病44例,有冠状动脉病变18例。线性趋势图分析显示,所有352例川崎病和294例典型川崎病的热程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呈正相关趋势(P〈0.05),而不完全性川崎病、IVIG治疗无反应川崎病的热程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虽有正相关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儿川崎病发热时间越长,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的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