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胸部CT初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男12例,女17例,平均年龄44±8岁。所有病例均行高分辨率CT扫描,由放射科高年资医生对CT图像进行分析、总结。结果:COVID-19胸部CT初诊典型表现:双肺野外带胸膜下区为主的单发或多发磨玻璃影,可伴小叶间隔增厚;部分多发病灶中同时可见磨玻璃影及实变影,实变影中可见支气管充气征。不典型者表现为单发的斑片状实变影或小结节影。以上少部分病例伴胸膜反应或叶间胸膜增厚,但未见胸水。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胸部CT初诊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流行病学及实验室检查可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早期超高分辨率CT影像及随访的影像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20年1月24日至2月6日确诊的11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171个病灶,分析病灶的分布、形态、密度、内部及周边特征等影像学表现,并采用人工智能方法对11例患者早期CT随访的磨玻璃影及实变影标准化体积进行定量分析和比较。结果:114(67%)个病灶位于胸膜下区及肺外带区,35(20%)个沿支气管血管分布,22(13%)个病灶位于肺中内带。159(93%)个病灶为小叶/小斑片影。138(81%)个病灶表现为纯磨玻璃影,27(16%)个为混合磨玻璃影,6(4%)个为实变影。64(37%)个病灶内血管增粗,57(33%)个小叶间隔增厚,69(40%)个小叶内间隔增厚,33(19%)个可见含气支气管影,25(15%)个胸膜增厚和粘连,22(13%)个胸膜下病灶可见透亮区影。早期CT随访显示磨玻璃影(p=0.003)和实变影标准化体积(p=0.003)显著增加。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早期超高分辨率CT表现为沿胸膜下/外周分布的多发小叶性/小斑片状纯磨玻璃斑片影,常伴病灶内血管增粗和小叶内/小叶间隔增厚等表现;早期复查磨玻璃影及实变影病灶明显增多、增大、融合。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影像表现,结合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有助于疑似病例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细支气管肺泡癌的DR胸片与CT的表现特点及变化规律。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细支气管肺泡癌的DR胸片及CT扫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支气管肺泡癌分三型,即结节型,弥漫型,浸润型。结节型病灶聚集融合成结块状,结节影内密度不均,内可见小泡状低密度影;弥漫型病灶,多发弥漫性小结节状影逐渐融合成片状、大片状实变影;浸润型病灶,按肺段或肺叶分布,形似普通肺炎的表现,可见充气支气管征,CT增强可见典型“CT血管造影征”。结论无论是结节型,弥漫型和浸润型细支气管肺泡癌,其DR胸片及CT表现均有一定的特点:结节型,DR胸片可见病灶好发于肺外围,边缘有毛刺及胸膜凹陷征象,而其HRCT表现在纵隔窗上可见典型的小泡征;弥漫型,DR胸片呈散在分布多发粟粒样结节影,而CT表现比DR胸片更能发现多发病灶,HRCT特征表现是两肺广泛小结节影,可伴小叶间隔增厚;浸润型,DR胸片表现为肺实变及充气支气管征,而CT表现为CT血管造影征和低CT值肺实变阴影,具有特征性。掌握各型细支气管肺泡癌的DR胸片及CT表现,有助于提高细支气管肺泡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找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进展期的独特CT征象,以便更好地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汇总31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进展期患者多次CT扫描图像和临床资料,统计其中间质性肺水肿和肺部实变特殊征象发生的频数和率,并进行分析。结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进展期特殊CT征象发生率高,包括间质性肺水肿的Kerley线(28/31,90.32%)、肺部实变的黏液栓征(31/31,100.00%)、坠积征(29/31,93.55%)。还发现黏液栓征的分布范围和进展期临床危重程度呈正向相关。而磨玻璃影、结节实变病灶、白肺征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不同发展时期相同病理改变由轻到重的过程。结论:识别出新冠肺炎进展期特殊的CT表现,可以更好地协助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球形肺炎多样化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抽取在我院经CT检查发现,并经临床观察、手术或穿刺活检证实的球形肺炎患者60例,对其CT表现及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0例球形肺炎患者的CT诊断准确率为96.67%;其CT表现主要为:病灶多位于肺野背侧,沿支气管血管束靠近胸膜分布,其所属支气管壁非狭窄性均匀广泛增厚;病灶呈方形、球形或类球形;中央密度高,边缘密度低,呈"晕圈征",部分病灶内部可见空气支气管征;增强扫描病灶呈不均匀强化征象,肺门侧血管增多、增粗、扭曲,但无僵直及牵拉;垂直于胸膜侧边缘平直,呈刀切样,其他边缘呈较模糊的不规则或锯齿状改变,并可见浅淡的小片状高密度影;局部及周围胸膜肥厚;纵隔、肺门无明显淋巴结肿大;抗炎治疗后病变疏散或明显缩小。结论:球形肺炎虽然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表现,但也具有多样化特征,只有认真的综合分析其影像征象,并结合临床及进行动态观察,才能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扬州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NCP患者的胸部CT影像资料,其中男10例,女13例,年龄22~72岁,均符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的诊断标准。结果 23例患者CT表现可分为早期6例,进展期17例;病灶累及肺叶:1个肺叶1例,2个肺叶3例,3个肺叶3例,4个肺叶4例,5个肺叶12例;分布范围:胸膜下为主17例,胸膜下和中心同时受累6例;病灶形态:23例均出现磨玻璃影,同时伴间质增厚、网状影16例,实变10例,血管增粗10例,空气支气管征5例,"铺路石"征3例,淋巴结增大1例,胸腔少量积液1例。结论扬州地区NCP患者CT影像学均为早期、进展期表现,主要为多发磨玻璃影,以胸膜下分布多见,伴有间质的增厚及血管增粗。  相似文献   

7.
球形肺炎21例的CT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耀威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9):1038-1039
目的:总结球形肺炎的CT特征,提高CT诊断水平。方法:对经临床证实的21例球形肺炎患者的CT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主要CT表现病灶中央密度高,边缘密度低,显示晕圈状改变,边缘可不规则,有锯齿状改变,肺外周贴近游离胸膜的肺实质病灶可表现为两侧缘垂直于胸膜,呈刀切样平直边缘,称为“方形征”,病灶内见支气管像,增强后病灶中央可见规则、界面清晰的无强化区;抗炎治疗后复查病灶吸收缩小、消失。结论:上述CT征象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有助于诊断球形肺炎和与周围型肺癌、肺结核球鉴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早期胸部高分辨率CT(HRCT)表现。方法 分析31例确诊COVID-19患者早期胸部HRCT表现。结果 31例发病1周内胸部HRCT呈不同程度肺炎改变。23例见多发病灶(≥3个病灶);24例病变累及2个以上肺叶,7例病灶累及单肺叶;22例表现为肺部磨玻璃密度病灶(GGO),9例GGO伴混合性实变灶,病灶边界均模糊;25例病变分布于肺外周带,6例病灶分布于肺外周伴局部中央分布;26例病灶呈不规则斑片状,5例呈不规则斑片状伴局部球形表现;26例伴细支气管充气征,29例病变内血管增粗,24例见小叶内间隔增厚,6例伴小叶间隔增厚;2例伴小叶中心结节,1例伴少量胸腔积液。结论 COVID-19早期胸部HR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病史有利于早期诊断COVID-19。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卡氏肺孢子菌肺炎的高分辨CT(HRCT)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分析12例卡氏肺孢子菌肺炎患者的HRCT表现。结果卡氏肺孢子菌肺炎HRCT表现为实变、磨玻璃影、小叶间隔增厚、支气管血管束周围间质增厚、小叶内间质增厚、胸膜下间质增厚、牵引性支气管扩张、马赛克表现、碎石路征、肺气囊、纵隔淋巴结增大等征像。结论免疫力低下患者近期出现肺部感染性病变,HRCT扫描可见前述间质性改变、对称性磨玻璃影、新发肺气囊及马赛克表现应高度警惕卡氏肺孢子菌肺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胸部CT检查对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COVID-19)肺炎与肿瘤放化疗所致间质性肺炎(interstitial pneumonia caused by chemoradiotherapy,IP-CRT)的不同时期进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病院区2020年1—3月确诊的73例COVID-19感染患者(COVID-19组)及肿瘤院区2019年12月—2020年3月收治的44例IP-CRT(IP-CRT组)的动态胸部CT资料,评估内容包括:病灶分布、范围、形态、密度、主要征象及伴随征象。结果:①初次阳性胸部CT检查分析显示,两组均以多发、双肺、多肺段受累、多形态共存及磨玻璃密度为主,且均可见条索影、细网格影、"铺路石"征、支气管改变及胸膜增厚(P0.05);COVID-19肺炎病灶主要分布于胸膜下周边区域,可伴"晕/反晕"征及血管改变,"空洞/空泡"征、胸腔积液及淋巴结肿大在IP-CRT更常见(P0.05)。②临床进展期COVID-19肺炎主要表现为小片状影融合成大片状、伴实变病灶、"铺路石"征;IP-CRT发生的部位和表现形式多样。③临床恢复期分析显示COVID-19肺炎可形成"树上挂网"征,随时间后延纤维化条索影可吸收;IP-CRT所致的纤维化条索影多永久存在,伴随胸腔积液量减少、淋巴结大小恢复(P0.05)。结论:胸部CT检查对COVID-19肺炎与IP-CRT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肺Wegener肉芽肿的HRCT表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分析肺部Wegener肉芽肿在HRCT上的形态学特征.方法对11例病理证实的肺部Wegener肉芽肿病变进行高分辨CT扫描,分析病变的分布,形态,内部结构,肺血管、胸膜及支气管有无改变.结果7例(63.6%)为多病灶,可见短毛刺及小空洞,其中6例(85.7%)出现"晕"征,3例支气管壁增厚及支扩;3例为单发病灶;共计5例(45.4%)单发或并发胸膜下楔形实变伴局部胸膜增厚或积液;另1例表现支气管狭窄导致肺段不张.结论肺部Wegener肉芽肿主要表现为多发的胸膜下结节、肿块及楔形实变,一个病例中多种表现可以并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找出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进展期的独特CT征象,以便更好地为治疗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汇总本地31例新冠肺炎患者进展期的多次CT扫描图像和临床资料,统计分析间质性肺水肿和肺部实变征象发生的频数和率;结果:新冠肺炎患者特殊CT征象发生率高,包括间质性肺水肿的kerley氏线(28/31,90.32%)、肺部实变的粘液拴征(31/31,100%)、坠积征(29/31,93.54%)。发现粘液栓征的分布范围和其临床危重程度呈正向相关;还发现GGO、结节实变病灶、白肺征是该病不同发展时期的相同病理改变。结论:识别出新冠肺炎独特的CT特征,可以更好地协助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结节型局灶性肺炎的CT征像,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8例结节型局灶性肺炎的CT资料。结果病变部位:该病大多部于肺外周、胸膜下区.主要CT表现:病灶与相邻胸膜的关系密切:常与邻近胸膜广泛均匀增厚,呈广基相连,部分病灶中部层面有垂直部分呈“刀切样”边缘及出现“方形征”;病灶多呈现楔形或不规则形;病灶边缘可见粗长毛刺状改变,部分病灶与肺门之间可见一条或多条增粗血管相连;病灶内支气管充气征;抗炎治疗后病灶7例吸收缩小,1例无变化。结论病灶部位与CT征像对结节型局灶性肺炎的诊断、鉴别诊断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分析肺炎型肺癌的CT诊断与鉴别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局灶性机化性肺炎患者、肺炎型肺癌患者各60例,将患者分别作为肺炎组和肺癌组,在患者治疗前均采用多层螺旋CT诊断检查,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CT影像学特征。结果:肺癌组患者的右肺下叶发病部位、发病累及肺外周部、疾病呈段性分布、增强扫描的患者占比率显著高于肺炎组(P<0.05);胸腔积液、肺门或纵膈淋巴结大、空泡征、胸膜牵拉增厚或叶间裂膨隆、枯枝征、支气管充气征、实变、小结节、磨玻璃密度等CT征象占比率显著高于肺炎组(P<0.05)。结论:在肺炎型肺癌患者临床诊断检查中,可通过发病部位、发病影响部位、疾病呈现形态、增强扫描特征、CT征象等进行诊断,显著提高了肺炎型肺癌患者的临床诊断检查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肺炎性假瘤平片与CT征象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笔者分析了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炎性假瘤X线平片与CT资料。男9例,女5例,平均年龄55岁。摄胸部正倒位片14例、病灶分层片4例,支气管颜面分层片4例;胸部CT增强扫描11例。结果:病灶发生于左肺9例、左肺5例;形态呈圆形及椭圆形6例、楔形2例、不规则形6例;发现病灶部有局限性胸膜增厚者6例。结论:CT和高分辨率CT在肺炎性假瘤的诊断中有重要作用,应强调对病灶的部位、形态、边缘、密度及胸膜改变等征象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6.
细支气管肺泡癌高分辨率CT征象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细支气管肺泡癌 (BAC)的高分辨率CT征象。方法 对 2 9例BAC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记录结节型、多发结节型和实变型BAC的HRCT征象 ,分析有助于诊断的征象及病理基础。结果  14例结节型病灶中 86%位于肺野外周或胸膜下 ,43 %呈不规则形 ,空泡征出现率 5 1% ,磨玻璃密度 3 6% ,胸膜尾征 71% ;多发结节型的单个病灶与前者相同 ;11例实变型中磨玻璃密度、多发结节和段叶实变混合存在的 6例 ,肺段实变周围或其他肺野分布的磨玻璃密度影内伴随网格影 ,其中 1例呈“碎石路样”。结论 ①周围性结节以及伴空泡征、磨玻璃密度、胸膜尾征 4项中有 3项者高度提示结节型BAC的诊断 ;②肺段叶“蜂房样”实变并其他肺野的“碎石路样”影对弥漫性细支气管肺泡癌 (DBAC)的诊断具有特征性。③HRCT是BAC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肺淋巴瘤CT表现特征及分型,探讨CT诊断肺淋巴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组织病理证实的31例肺淋巴瘤患者的胸部CT影像资料。结果 CT诊断肺淋巴瘤18例,其中肿块结节型7例,肺炎实变型6例,混合型5例,诊断准确率58.06%;含气支气管征、正常血管穿越征、多种类型病灶并存征及跨叶分布征和磨玻璃征为肺淋巴瘤CT典型征象。结论 CT检查有助于肺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肺淋巴瘤的CT表现特点。方法 6例病理报告证实的非霍奇金肺淋巴瘤的CT扫描结果并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 果CT6例主要异常所见有:肺叶、肺段实变5例,其中3例实变肺内伴见扩张的支气管气像征;肿块、结节5例,其中4例病灶多发,3例肿块或结节内可见支气管气像征;小片、斑点影2例;胸水3例,胸膜不规则增厚2例;纵隔淋巴结肿大1例。结论 病灶多发,多种形态病灶尤其是伴支气管气像的肺叶实变和结节、肿块病灶合并存在是肺淋巴瘤的主要CT表现特点;CT表现与临床表现不一致是其另一特点。CT定位肺穿刺切割活检是较理想的确诊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胸部CT表现及动态变化,以期为COVID-19早期诊断及疗效评估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经2019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确诊的COVID-19 30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30例中发病1~3 d进行首次胸部CT检查19例,CT检查有片状影18例,主要表现为斑片状、节段性磨玻璃样密度影(GGO),病变局限,分布于外1/3肺野、胸膜下,以双肺下叶居多;CT检查阴性1例。11例初次胸部CT检查时已发病4~7 d,肺内病变表现为多发分布,部分融合,形态不规则,以胸膜下肺野分布为主,GGO与实变影、条索影共存。入院第3天,30例第1次进行了胸部CT复查,24例肺内影像学变化较大,表现为病灶数目增多,体积增大,密度增高,局部实变,GGO合并肺实变影及条索影病灶数目增多,血管束增粗明显。入院第8天,29例进行了第2次胸部CT复查,27例有较明显变化,密度呈现出多样性,病灶GGO与实变及条索影共存,血管束增粗减轻。入院第13天,27例进行了第3次胸部CT复查,主要表现为病灶密度减低,边界清晰,条索影增多,与邻近胸膜粘连、牵拉,部分病灶吸收消失。入院第26天,25例进行了第4次胸部CT复查,主要表现为GGO伴条索影。结论胸部CT检查可清楚反映COVID-19病变密度、形态和范围特点,显示肺间质纤维化改变,可以用于COVID-19早期诊断、了解病变动态变化和进行疗效评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肺超声监测肺泡充气复张试验(AIRT)对肺实变合并肺不张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 67例经肺超声发现双肺均含肺实变征象的肺炎患者。动态观察深吸气过程,肺实变区征象转为B线或A线,定义为肺超声AIRT阳性,肺实变区征象无变化定义为肺超声AIRT阴性。同时动态观察支气管结构,以吸气时支气管内无流动感定义为静态支气管征。将肺超声AIRT阴性和静态支气管充气征联合:联合方案一,以二者可见其一即为阳性;联合方案二,以二者均可见为阳性。以胸部CT诊断肺实变是否合并肺不张。根据肺超声AIRT征象分为阳性组(38例)和阴性组(29例),对比两组间监护指标、实验室检查和超声指标的差异。结果 静态支气管征、肺超声AIRT阴性、联合方案一、联合方案二对肺实变合并肺不张的诊断准确度分别为67.16%、79.85%、67.91%和78.36%,灵敏度分别为74.51%、58.82%、84.31%和49.02%,特异度分别为62.65%、92.77%、57.83%和96.39%。与CT对比,肺超声AIRT和联合方案二的一致性均为中等,Kappa值分别为0.547、0.497(P<0.05);静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