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表现与影像学征象,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确诊的58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胸部影像学表现。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6版),将所有患者分为轻型(7例)、普通型(34例)、重型(7例)和危重型(10例)并分析影像学表现。结果:COVID-19患者常见临床表现为发热(47例,81.0%)、咳嗽(31例,53.4%)、乏力(10例,17.2%)。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低52例(89.7%),淋巴细胞计数减低14例(24.1%),C-反应蛋白升高18例(31.0%)。CT表现为双下肺分布阴影(46例,90.2%),COVID-19普通型患者CT主要表现为磨玻璃影(23/34,67.6%)或混合型(17/34,50.0%),周边分布为主(28/34,82.4%),重型及危重型患者CT主要表现为实变(13/17,76.5%)及混合型(14/17,82.4%),周边及中心同时受累(14/17,82.4%)。其他常见征象包括胸膜平行征、晕征、血管增粗征、铺路石征、空气支气管征等。5例重型及危重型患者有胸腔积液。结论:COVID-19患者的胸部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不仅能做为早期诊断参考,还能对临床病程及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CT影像学表现,为其诊断与治疗提供影像学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附属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2020年1—2月收治的28例COVID-19患者胸部CT影像学资料,其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19~86岁,平均(52.4±15.7)岁;均经核酸检测确诊。结果28例患者胸部CT影像学表现为斑片状、大片状磨玻璃密度影(GGO)及实变影,主要累及双肺下叶的外中带。其中发生于单肺5例(17.86%),双肺同时受累23例(82.14%);病灶形态及内部征象表现为GGO 26例(92.86%),单纯实变影1例(3.57%),GGO与实变影/实性结节混合型15例(53.57%),血管增粗影27例(96.43%),空气支气管征24例(85.71%),结节合并晕征15例(53.57%);合并纤维条索灶9例(32.14%),胸膜增厚11例(39.29%),胸腔积液2例(7.14%),纵隔轻度淋巴结肿大2例(7.14%)。结论COVID-19胸部CT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结合流行病学病史可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有利于早诊断、早隔离,及时阻断疫情传播,指导临床治疗并评价后期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胸部CT表现及动态变化,以期为COVID-19早期诊断及疗效评估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经2019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确诊的COVID-19 30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30例中发病1~3 d进行首次胸部CT检查19例,CT检查有片状影18例,主要表现为斑片状、节段性磨玻璃样密度影(GGO),病变局限,分布于外1/3肺野、胸膜下,以双肺下叶居多;CT检查阴性1例。11例初次胸部CT检查时已发病4~7 d,肺内病变表现为多发分布,部分融合,形态不规则,以胸膜下肺野分布为主,GGO与实变影、条索影共存。入院第3天,30例第1次进行了胸部CT复查,24例肺内影像学变化较大,表现为病灶数目增多,体积增大,密度增高,局部实变,GGO合并肺实变影及条索影病灶数目增多,血管束增粗明显。入院第8天,29例进行了第2次胸部CT复查,27例有较明显变化,密度呈现出多样性,病灶GGO与实变及条索影共存,血管束增粗减轻。入院第13天,27例进行了第3次胸部CT复查,主要表现为病灶密度减低,边界清晰,条索影增多,与邻近胸膜粘连、牵拉,部分病灶吸收消失。入院第26天,25例进行了第4次胸部CT复查,主要表现为GGO伴条索影。结论胸部CT检查可清楚反映COVID-19病变密度、形态和范围特点,显示肺间质纤维化改变,可以用于COVID-19早期诊断、了解病变动态变化和进行疗效评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胸部CT初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男12例,女17例,平均年龄44±8岁。所有病例均行高分辨率CT扫描,由放射科高年资医生对CT图像进行分析、总结。结果:COVID-19胸部CT初诊典型表现:双肺野外带胸膜下区为主的单发或多发磨玻璃影,可伴小叶间隔增厚;部分多发病灶中同时可见磨玻璃影及实变影,实变影中可见支气管充气征。不典型者表现为单发的斑片状实变影或小结节影。以上少部分病例伴胸膜反应或叶间胸膜增厚,但未见胸水。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胸部CT初诊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流行病学及实验室检查可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T早期典型征象及有价值的阴性征象,达到快速筛查、精准诊断及指导临床早期处理的目的。方法回顾性分析国内7家医院收治、核酸确诊阳性、有早期CT影像改变的11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资料,男68例,女47例;平均年龄(46.7±17.4)岁。结果.115例患者中,26例单肺发病,89例双肺发病。35例可见空气支气管征,28例可见血管增粗征,24例可见病灶周围晕征,4例纵隔淋巴结肿大,2例可见局限性胸膜增厚,均未见支气管壁增厚征、树芽征、胸腔积液。肺内共发现1071个病变,980个病灶累及≥3肺叶,696个病灶沿着胸膜下分布,575个病灶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753个病灶呈类圆形/楔形状,794个病灶为磨玻璃密度、277个病灶为实性或部分实性,254呈铺路石征改变。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T早期征象复杂多样,除典型征象外,部分少见、阴性征象同样有助于快速识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扬州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NCP患者的胸部CT影像资料,其中男10例,女13例,年龄22~72岁,均符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的诊断标准。结果 23例患者CT表现可分为早期6例,进展期17例;病灶累及肺叶:1个肺叶1例,2个肺叶3例,3个肺叶3例,4个肺叶4例,5个肺叶12例;分布范围:胸膜下为主17例,胸膜下和中心同时受累6例;病灶形态:23例均出现磨玻璃影,同时伴间质增厚、网状影16例,实变10例,血管增粗10例,空气支气管征5例,"铺路石"征3例,淋巴结增大1例,胸腔少量积液1例。结论扬州地区NCP患者CT影像学均为早期、进展期表现,主要为多发磨玻璃影,以胸膜下分布多见,伴有间质的增厚及血管增粗。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上海市浦东新区输入性COVID-19的临床表现及CT分布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毒核酸检查阳性的12例输入性COVID-19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CT主要观察病变的数量、分布、形态、密度、边界、纵隔及胸膜等情况。结果11例有疫区接触史,1例不详;10例有发热,9例有咳嗽;10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正常,7例单核细胞计数升高,10例嗜酸性粒细胞减低,2例C反应蛋白升高,3例血清淀粉样蛋白升高。CT分布特征:12例均为多发病灶,3例累及单个肺叶,3例累及两个肺叶,6例累及多个肺叶;肺下叶累及为主,有10例累及肺下叶;5例肺外周分布,7例肺外周及中心同时分布;胸膜受累11例,12例患者均未见胸腔积液和纵隔淋巴结增大;伴随征象为晕征1例,小叶间隔增厚2例,铺路石征1例,病变内支气管壁增厚、血管增粗7例,充气支气管征3例。结论COVID-19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咳嗽;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多正常,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减低;CT分布特征以肺下叶外周多发磨玻璃样影为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OVID-19的临床特征和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核酸检测确诊的13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CT重点观察病灶的密度、数目、分布、位置和形态,以及有无胸膜增厚、胸腔积液、纵膈淋巴结肿大或其他伴随征象。结果确诊患者包括男性9例,女性4例,年龄31~67岁(49±12岁)。常见临床症状包括发热(8例),干咳或咳嗽(3例),伴有腹泻、恶心呕吐(1例)。2例出现外周淋巴细胞计数减低,5例出现C-反应蛋白增加。CT表现:病灶多发10例,双肺下叶背段或后基底段累及者共11例,以周围性分布(位于胸膜下或叶间裂胸膜下区)为主12例,沿支气管树分布10例,形态以团片状和斑片状为主10例,伴网格状影9例,密度以磨玻璃密度病灶为主11例,病灶临近支气管血管束增粗9例,伴有胸膜增厚或牵拉变形(包括叶间裂扭曲)8例,无胸腔积液和纵膈淋巴结增大。结论COVID-19临床特征常表现为发热和C-反应蛋白的增加,影像表现为肺部外周性磨玻璃影,胸部高分辨率CT扫描能早期发现COVID-19患者的肺部改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肺炎的临床表现与CT影像学征象,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材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确诊的63例NCP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胸部CT影像学表现,根据NCP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将所有患者分为轻型(13)普通型(31例)、重型(11例)和危重型(8例),分析CT影像学表现。运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NCP患者常见临床表现为发热有49例(77.8%),咳嗽36例(57.1%),乏力10例(15.8%)。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低54例(85.7%),淋巴细胞计数减低18例(28.6%),C反应蛋白升高33例(52.3%)。CT表现为双肺分布48例(96%),双下肺最多见47例(94.0%),主要表现为磨玻璃影、实变影及纤维化等,其他常见征象包括铺路石征、胸膜平行征、空气支气管征、血管增粗征、晕征及反晕征等,有3例胸腔积液均为危重型患者。结论 NCP患者临床及胸部CT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不仅能早期诊断,还能对临床病程及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轻型、普通型患者首次及短期(3~5 d)复查胸部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 CT, HRCT)影像学表现及短期演变的特征变化。方法回顾性搜集2020年1月24日—2月17日经临床及两次COVID-19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确诊的12例轻型、普通型COVID-19患者,分析12例前后两次胸部HRCT影像学特征。结果 12例中首次胸部HRCT检查2例(16.67%)无异常,6例(50.00%)双侧肺叶受累,4例(33.33%)单侧肺叶受累,其中左侧肺叶受累1例、右侧肺叶受累3例;以左肺下叶、右肺下叶受累为主[各7例(58.33%)];以右肺下叶背段、左肺下叶前内基底段受累为主[分别为7例(58.33%)、6例(50.00%)]。短期复查肺叶、肺段受累数较首次检查均有增加,但肺叶受累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段受累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例首次胸部HRCT检查影像学特征包括:病变仅位于胸膜下3例、仅位于支气管血管束周围2例、同时位于胸膜下及支气管血管束周围5例,病变仅表现磨玻璃影3例、仅表现实变影2例,伴发胸腔积液1例;短期复查胸部HRCT,明显进展2例,4例病灶吸收好转,1例新见少量胸腔积液。结论胸部HRCT检查方便快捷,COVID-19影像学表现多样化,随时间变化,影像学特征演变快;短期复查胸部HRCT可动态评估COVID-19患者肺组织损伤程度,可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16例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PCP)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临床确诊的艾滋病患者卡氏肺囊虫肺炎胸部CT检查资料16例。分析其不同病理时期的螺旋CT表现及治疗后的CT随访。结果典型CT表现为以两肺实质弥漫性渗出性改变为主的磨玻璃型,以间质改变为主的网格状影,弥漫性小结节影或网织结节型。非典型表现为:局部气囊性改变,胸膜下"月弓征",肺门和/或纵膈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小片实变。结论螺旋CT(SCT)特别是高分辩力CT(HRCT)可以充分地显示PCP的病变征象,对本病的临床诊断及观察、治疗效果有显著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新近的4例LD(有CT—X片对照),结合原报道的2例和文献复习,进行影像诊断分析研究,进一步阐述本病的一些特点:LD的肺实质浸润往往呈进行性改变,提示胸部影像表现的严重程度与临床结果不相关,胸部病灶吸收缓慢,且不完全,常有残留病变,如胸腔积液或胸膜增厚,不规则小片影,肺不张等:游离性胸腔积液或胸膜反应为常见伴随征象,包裹性积液提示混合感染;空洞为免疫抑制患者的显著特点;本组及文献报道均未见淋巴结肿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胸部磁共振T1加权STAR-VIBE序列与CT成像在评估肺实质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同时行胸部磁共振STARVIBE序列和CT成像且检出胸部疾病患者30例。观察STAR-VIBE序列及CT图像肺肿块(≥3cm)、结节(<3cm)、实变、斑片状影、条索状影、网状影、磨玻璃密度影、纵隔淋巴结、胸膜增厚、胸腔积液、肺气肿、肺大泡、牵引性支气管扩张征象。由具有25年工作经验的胸部影像科医师对CT图像疾病征象进行观察并作为参考标准。由另外两名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影像科医师对STAR-VIBE及CT图像疾病征象采用五分法进行双盲法独立评价,计算STAR-VIBE序列各种疾病征象的检出率。结果STARVIBE序列肺肿块、实变、纵隔淋巴结和胸腔积液的检出率均为100%,STAR-VIBE与CT主观评分均大于4分,且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TAR-VIBE序列可以检出94.2%和92.9%的肺结节和胸膜增厚,磨玻璃密度、斑片状影、网状影、条索状影在STAR-VIBE序列的检出率依次为80.1%、85.2%、85.7%、88.0%,牵拉性支气管扩张的检出率(66.7%)高于肺气肿和肺大泡检出率,且低于其他胸部疾病征象检出率,且STAR-VIBE序列各种征象主观评分均高于3分。磁共振STAR-VIBE序列无法检出肺气肿和肺大泡,且STAR-VIBE序列主观评分低于2分。结论胸部MR成像STAR-VIBE序列对于评估肺和纵隔疾病是可行的,且在无辐射剂量前提下帮助评估多种肺实质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多层螺旋CT在恶性胸腔积液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在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我院病理证实的60例疑似恶性胸腔积液病例,所有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分析恶性胸腔积液的CT征象。结果:60例经疑似恶性胸腔积液患者中,CT诊断准确50例,其中发现胸膜环形增厚(32例,占64%),胸膜大小不等强化结节(38例,占76%),胸膜外脂肪层消失征(23例,占46%),胸壁骨质破坏(21例,占42%)。与良性胸腔积液对比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1.胸膜环状增厚、胸膜大小不等强化结节征、胸膜外脂肪消失征、胸壁骨质破坏征常常提示恶性胸腔积液。2.多层螺旋CT在明确恶性胸腔积液及其原因的诊断方面,有较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球形肺炎多样化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抽取在我院经CT检查发现,并经临床观察、手术或穿刺活检证实的球形肺炎患者60例,对其CT表现及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0例球形肺炎患者的CT诊断准确率为96.67%;其CT表现主要为:病灶多位于肺野背侧,沿支气管血管束靠近胸膜分布,其所属支气管壁非狭窄性均匀广泛增厚;病灶呈方形、球形或类球形;中央密度高,边缘密度低,呈"晕圈征",部分病灶内部可见空气支气管征;增强扫描病灶呈不均匀强化征象,肺门侧血管增多、增粗、扭曲,但无僵直及牵拉;垂直于胸膜侧边缘平直,呈刀切样,其他边缘呈较模糊的不规则或锯齿状改变,并可见浅淡的小片状高密度影;局部及周围胸膜肥厚;纵隔、肺门无明显淋巴结肿大;抗炎治疗后病变疏散或明显缩小。结论:球形肺炎虽然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表现,但也具有多样化特征,只有认真的综合分析其影像征象,并结合临床及进行动态观察,才能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家庭聚集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7组临床确诊COVID-19家庭共16例患者的家庭流行病学病史、发病时间、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结果 初次X线检查9例阳性,5例阴性,2例疑诊肺炎。CT显示12例双肺病变,3例单肺病变,1例未见异常;包括单纯磨玻璃病灶(GGO)4例,单纯结节影1例,GGO、实变影及结节影混合存在11例,1例伴心包积液,4例胸膜及叶间胸膜增厚,1例少量胸腔积液。治疗后80.00%(12/15)患者病变吸收≥50%,14例仍见残留灶。结论 家庭聚集性COVID-19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特点;CT检查在病例筛查、早期诊断、病情评估及随访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胸部CT检查在良恶性胸腔积液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24例胸腔积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结果提示恶性胸腔积液者85例,良性胸腔积液者39例,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观察CT诊断结果,分析良恶性胸腔积液的CT影像学特征.结果:CT对于良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总正确率为95.2%,在CT征象方面,恶性胸腔积液组患者结节状增厚、不均匀环状增厚、纵膈胸膜受累的检出率显著高于良性胸腔积液组患者(P<0.05),良性胸腔积液组患者弥漫性线状增厚和胸膜钙化的检出率显著高于恶性胸腔积液组患者(P<0.05).结论:胸部C T检查在良恶性胸腔积液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不同的影像学征象能够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从而降低误诊率和漏诊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通过CT的诊断方法对比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和链球菌属感染肺炎患者的差异,提高临床诊断的效率。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该院接收的4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命名为MC组;选取同时期的链球菌属感染肺炎患儿40例,命名为SC组。采用CT的方法对两组进行检查,比较胸部CT征象、CT肺内病变形态、胸腔积液和淋巴结结影直径等相关指标。结果在CT征象上,MC组胸部支气管壁增厚、支气管血管束增厚、CT磨玻璃影的发生率高于S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肺内病变形态上,MC组无规律肺内实变影、扇形薄片影的发生率分别为27.5%、75.0%,SC组发生率分别为72.5%、25.0%,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组胸腔积液的发生率为20.0%,SC组发生率为4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两组在胸腔积液厚度、淋巴结平均横径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可以很好地区分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与链球菌感染肺炎,具有临床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孙维高  郭荣  陈望  卢定友 《临床医学》2004,24(10):12-13
目的:分析和讨论球形肺炎的CT征象,并与肺癌、结核球相鉴别。材料和方法:搜集25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球形肺炎的CT资料,并与经病理证实的直径≤3cm的周围性肺癌30例、结核球20例的CT表现进行比较。结果:球形肺炎较特征性的表现为:(1)病变呈方形征,病变双侧或一侧缘垂直于胸膜呈刀切样平直边缘;(2)肺窗中球形病灶周围一圈密度较淡的晕圈征。其它征象还包括:病灶边界模糊的锯齿样棘突征、余肺野斑片状影、周围肺纹理增粗及较广泛的胸膜肥厚。结论:球形肺炎的CT征象有其形成的病理机制,相对较具特异性,并与肺癌、结核球有鉴别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比较MR放射状K空间填充的自由呼吸容积内插序列[free-breathing radial 3D fat-suppressed T1-weighted gradient echo(radial volumetric interpolated breath-hold examination),radial VIBE]与常规剂量CT对肺占位基本征象的显示,探讨radial VIBE用于评价周围型实性肺占位形态学征象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前瞻性地纳入46例CT检查发现周围型实性肺占位的患者,共49个病灶,病灶大小约(3.87±1.91) cm,CT检查后48 h内行胸部MR检查。两名放射医师分别对MR及CT图像病灶形态学征象(分叶、毛刺、胸膜凹陷、棘突、空洞、空泡、晕征、纵隔淋巴结肿大及钙化)进行观察。CT图像按照征象显示与否分为两类,MR图像评估采用5分法。以CT作为参照标准,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MR对肺占位形态学征象的显示能力。结果以CT为标准,radial VIBE对分叶征的显示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1.3%、100%;毛刺征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0.0%、78.9%;胸膜凹陷征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62.5%、76.0%;棘突征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1.1%、83.3%;空洞敏感性、特异性均为100%;空泡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0.0%、97.4%;晕征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50.0%、100%;纵隔淋巴结肿大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4.4%、90.3%;其中4例结节出现钙化,radial VIBE对其显示欠佳。结论 radial VIBE序列对周围型实性肺占位分叶征、毛刺征、棘突征、空洞、空泡及纵隔淋巴结肿大等征象显示较好,MR有望成为CT的补充手段来评估周围型实性肺占位的形态学征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