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郑守链 《当代医学》2014,(12):93-94
目的:比较小骨窗与常规骨瓣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医院10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均分为小骨窗开颅组和常规骨瓣开颅组(n=50),分别给予小骨窗开颅和常规骨瓣开颅手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手术治疗情况及6个月随访疗效。结果小骨窗开颅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明显高于常规骨瓣开颅组[(72.06±0.81) vs (3.61±1.10)]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骨窗开颅组患者术中平均输血量[(92.38±51.06) vs (185.21±64.33)]mL、术后切口脑脊液漏发生率(2% vs 12%)、平均住院时间[(26.51±3.11) vs (35.08±2.67)]d均明显少于常规骨瓣开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为30~60 mL时,2组患者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3.87% vs 78.79%);出血量为60~80 mL时,小骨窗开颅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低于常规骨瓣开颅组(52.63% vs 8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时,患者脑出血量在30~60 mL时选用小骨窗开颅治疗,脑出血量在60~80 mL时选用常规骨瓣开颅治疗。  相似文献   

2.
何培武 《当代医学》2010,16(32):101-102
目的探讨不同出血量采用小骨窗开颅与常规骨瓣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脑出血患者128例,按不同术式分为小骨窗开颅组68例和常规骨瓣开颅组60例,比较两组治疗相关情况;按脑出血量分为30~60ml组72例和60~80ml组56例,比较6月后两种术式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相关情况方面比较,小骨窗开颅组与常规骨瓣开颅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出血量为30~60ml时,两种术式治疗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脑出血量为60~80ml时,两种术式治疗效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科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时,脑出血量在30~60ml,宜选用小骨窗开颅治疗;脑出血量在60~80ml,宜选用常规骨瓣开颅治疗。  相似文献   

3.
吴俊波  杨杰 《当代医学》2014,(29):36-37
目的比较小骨窗与常规骨瓣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江西省萍乡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4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常规骨瓣开颅术)和观察组(小骨窗开颅术)(n=24),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和治疗总有效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38.2±21.1)min、(102.3±47.8)mL、(17.5±4.7)d,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0.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1.7%(P〈0.05)。结论小骨窗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确切,可减轻术中损伤,有利于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4.
贾福勇 《大家健康》2016,(4):104-105
目的:分析对比小骨窗开颅术与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选择该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大骨瓣开颅术治疗,实验组采取小骨窗开颅术治疗,并在治疗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的手术效果。结果:实验组的手术时间、再出血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GOS 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与大骨瓣开颅术相较,小骨窗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创伤小、预后效果好的显著优点,值得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5.
易殿强 《安徽医学》2014,35(1):89-91
目的 探讨应用冷光源辅助下小骨窗开颅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并与传统大骨瓣开颅进行比较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冷光源辅助下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的20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采用传统大骨瓣开颅手术的21例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结果 小骨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0.4%(6/20)明显少于大骨瓣组61.9%(13/21),两组术后恢复良好(ADL,Ⅰ~Ⅲ)率小骨窗组85.0%(17/20)明显高于大骨瓣组57.0%(12/21),两组术后血肿清除率、再出血率及病死亡率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 冷光源辅助下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直视下清除血肿,再出血机率小、术后并发症低、功能恢复满意,利于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骨窗开颅微创血肿清除术和传统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采用2种手术方法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传统手术患者再出血概率较低,小骨窗微创手术能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并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致残率(P<0.05)。结论小骨窗开颅微创手术优于传统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  相似文献   

7.
刘苏 《当代医学》2014,(5):105-106
目的:探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与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在高血压脑出血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2例,随机分为小骨窗开颅手术组和大骨瓣开颅手术组,小骨窗开颅手术组采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大骨瓣开颅手术组采用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并对其临床治疗和症状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与大骨瓣开颅手术组相比,小骨窗开颅手术组痊愈的比率和总的有效率均显著提高,可达50.00%及89.13%,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仅为(0.89±0.12)h及(23.15±2.06)d,且术中输血量明显减少,仅为(80.21±35.79)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和临床疗效的提高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忠孝  冯涛 《吉林医学》2009,30(22):2765-2765
目的:观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小骨窗开颅的治疗效果。方法:38例患者根据入院时的临床表现、血肿的部位、出血量综合判断,超早期或者早期采用小骨窗开颅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结果:发现小骨窗开颅较大骨瓣开颅手术效果良好。结论: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小骨窗开颅手术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用小骨窗与常规骨瓣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0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小骨窗开颅组和常规骨瓣开颅组,每组各50例患者,分别采用小骨窗开颅手术和常规骨瓣开颅手术为其进行治疗,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小骨窗开颅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常规骨瓣开颅组患者,差异显著( P<0.05),有统计学意义;其术中平均输血量明显少于常规骨瓣开颅组患者,差异显著( P<0.05),有统计学意义;其术后发生切口脑脊液漏的几率明显低于常规骨瓣开颅组患者,差异显著,( P<0.05),有统计学意义。其平均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常规骨瓣开颅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在出血量为30-60ml时,小骨窗开颅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为83.87%,常规骨瓣开颅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为78.79%,二者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在出血量为60-80ml时,小骨窗开颅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52.63%,常规骨瓣开颅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2.35%,小骨窗开颅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常规骨瓣开颅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骨窗开颅术与常规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方面各有优势,在为此病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若其脑出血量为30~60ml应为其采用小骨窗开颅术进行治疗,若其脑出血量为60~80ml可为其采用常规骨瓣开颅术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0.
骨瓣开颅与钻孔引流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骨瓣开颅与钻孔引流两种不同手术方法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骨瓣开颅组(34例)和钻孔引流组(40例)进行对照观察。结果:两组患者在病死率及近期疗效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早期意识恢复、并发症发生率及远期疗效等方面,骨瓣开颅组优于钻孔引流组(P〈0.05)。两组早期手术者在早期意识恢复、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优于晚期手术者(P〉0.05)。结论:骨瓣开颅术普遍适合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但钻孔引流术由于创伤小,在患者不能耐受重大手术时仍是可采用的术式。针对不同患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结合早期手术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啶在高血压性脑出血锥颅术静脉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6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锥颅术患者(脑出血后意识状况分级Ⅲ~Ⅴ级,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12分),ASAⅡ~Ⅳ级,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啶+芬太尼组(D)和异丙酚+芬太尼组(P),记录静脉给药即刻(T0)、静脉给药后5 min(T1)、10 min(T2)、15 min(T3)、20 min(T4)、30 min(T5)及手术结束时(T6)的MAP、HR、SpO2和RR;观察患者术中呼吸抑制、肢体扭动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D组出现轻度肢体扭动1例(3.3%),与P组0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诱导后及术中D组无呼吸抑制、P组有5例(16.7%)出现呼吸抑制,辅助呼吸后均迅速恢复自主呼吸,面罩供氧下SpO2均保持95%以上。麻醉诱导后两组患者MAP均下降(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诱导后D组患者HR下降(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锥颅术静脉麻醉中右美托咪啶泵注负荷剂量1μg/kg,10 min注完,然后以0.5μg/(kg.h)持续泵注维持,安全性好,无呼吸抑制。  相似文献   

12.
丁燕  刘小平  王兰青 《中国医药导报》2014,(34):113-115,124
目的观察个性化护理在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锻炼遵从性及效能感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2月于浙江省义乌市中心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分配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术后护理组)40例和观察组(个性化护理组)40例,然后将两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后4周及8周时的锻炼遵从性、治疗效能感及对护理各个方面的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干预前的锻炼遵从性、治疗效能感及对护理各个方面的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干预后4周及8周时的锻炼遵从性及治疗效能感均好于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指导及态度的总满意率也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在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锻炼遵从性及效能感中的效果较好,患者对本护理模式的认可程度也更高。  相似文献   

13.
熊建平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4):28-29,32
目的对比探讨小骨窗开颅与直视下锥孔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我院近期确诊收治的12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严格限定入选标准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研究组60例行小骨窗开颅术.对照组60例行直视下锥孔引流术,对比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临床指标、GOS临床评分及血清GFAP水平变化。结果两组间相比,研究组患者的血肿清除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患者的预后优良率为91.7%,高于对照组的83.3%(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血清GFAP水平都有明显提高,在第7天达到高峰(P〈0.05);研究组在第7、14天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小骨窗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一般情况下优于直视下锥孔引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血肿穿刺引流+开颅血肿清除内减压两种手术方式序贯治疗重症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后,脑血流变化情况及与手术效果及预后关联性,探讨两种手术方式序贯治疗重症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2006年1月~2013年6月在邯郸市中心医院手术治疗的180例重症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序贯手术治疗组(60例)与大骨瓣开颅组(120例)。观察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使用经颅多普勒(TCD)超声动态监测大脑中动脉的平均流速(Vm)、搏动指数(PI)值。结果 重症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后TCD显示脑血流发生改变,其波谱形态与临床症状及手术疗效有关。序贯手术治疗组术后第7、14天Vm、PI值、病死率及疗效明显优于大骨瓣开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肿穿刺引流+开颅血肿清除内减压两种手术方式序贯治疗的患者脑血流灌注情况及手术疗效均优于常规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在危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抢救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骨窗开颅、尿激酶溶解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人民医院2008年12月-2011年2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0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颅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小骨窗开颅、尿激酶引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①观察组手术时间[(93.0±14.4)min]、GCS评分((8.1±2.5)分]、COS良好率[66.7%(20/30)]明显优于对照组[(121.7±18.7)min、(10.2±3.4)分、50.0%(15/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残留血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23.3%)明显低于对照组(4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治疗后NDF评分均优于同组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NDF评分【(25.42±5.14)分】优于对照组【(18.51±3.0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小骨窗开颅、尿激酶溶解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较好,可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100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外科治疗方法,分析其疗效。方法:选择10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50例。A组采用单纯彻底清除血肿术;B组采用单纯清除血肿加去骨瓣压减术。比较两组超早期、非超早期外科治疗结果。结果:两组超早期的疗效明显优于非超早期(P〈0.05);B组超早期手术疗效优于A组超早期(P〈0.05)。结论:清除血肿加去骨瓣压减术对超早期脑出血患者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10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利中  赵施竹 《医学综述》2009,15(17):2703-2705
目的观察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穿刺针进行穿刺引流清除血肿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102例与内科保守治疗84例作对照。结果微创治疗组患者存活率与内科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生存者GC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微创治疗颅内血肿是一种抢救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观察高血压脑出血早期行微创血肿清除术与内科保守治疗的效果。方法将符合条件的11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微创组60例,保守组52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微创组死亡率、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均优于保守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血肿量在30 mL~80 mL范围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早期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的效果优于内科保守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王会改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4,(12):1625-1626,1629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1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治疗,治疗3周为一疗程,对比两组治疗一疗程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CSS)、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SSS)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CCSS、S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治疗后CCSS、S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浆粘度,高切粘度、中切粘度、低切粘度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项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总显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患者血液粘度,疗效确切,是治疗安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20.
罗伟  胡建军  肖伟利 《中外医疗》2013,32(11):19-20
目的探讨超早期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以供临床参考。方法以在该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进行传统开颅手术治疗,观察组进行超早期立体定向手术治疗。术后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较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早期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满意,术后并发症少,可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