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机械洗胃造成洗出液血性改变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机械洗胃造成洗出液血性改变的高危因素。方法对102例口服药物中毒采用全自动洗胃机温水洗胃的患者,插管长度均采用实测长度(鼻尖-耳垂-剑突),洗胃时卧位为左侧卧位。在洗胃过程中严密观察洗胃情况、洗出液颜色的变化等,并分别记录于自制的表格内,然后采用百分率进行描述。结果 102例机械洗胃患者中,洗出液呈血性改变者12例,占11.76%。连续洗胃液量在15 000 ml以下者,无洗出液血性改变的患者、洗胃液量在20 000 ml出现者占13.33%、在25 000 ml以上者占13.79%;饱餐洗胃者占10.53%、空腹洗胃者占12.5%;中毒后30 min以内洗胃者占12%、30~60 min洗胃者占28.57%。结论口服药物中毒机械洗胃造成的洗出液血性改变的高危因素,在排除毒物性质的情况下与洗胃开始的时间、连续洗胃液量、连续洗胃时间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周碧丽  黄丽霞 《齐鲁护理杂志》2006,12(15):1431-1432
目的:探讨洗胃过程中洗出液呈血性改变14例的原因并提出护理对策.方法:对105例急性药物中毒患者洗胃过程中发生的14例洗出液呈血性改变者做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洗胃过程中洗出液呈血性改变的比例为13.3%(14/105).结论:洗出液出现血性改变的主要有毒物腐蚀、医源性损伤及原有疾病的诱发.  相似文献   

3.
药物中毒洗胃造成洗出液血性改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102例急性药物中毒患者洗胃过程中发生的18例洗出液呈血性改变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探讨了药物中毒洗胃造成洗出液血性改变的主要原因:(1)医源性损伤;(2)毒物的腐蚀;(3)原有疾病的诱发.详细阐明了上述原因的发生机理和致病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和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间断推压胃脘部抽液改良洗胃法的效果,提高洗胃质量。方法将110例口服中毒实施电动洗胃机洗胃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5例。实验组采用间断推压胃脘部抽液改良洗胃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法。比较两组洗胃质量。结果在洗胃时间和洗胃液总量、洗出液顺畅、误吸、术后1h内呕吐、胃黏膜损伤情况方面,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断推压胃脘部抽液改良洗胃法可更有效地减少洗胃液量、缩短洗胃时间、减轻胃黏膜损伤,并能防止误吸及术后呕吐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药物中母有造成洗出液血性改变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102例急性药物中毒患者洗胃过程中发生的18例洗出液呈血性改变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探讨了药物中毒洗胃出液血性改变的主要原因:(1)医源性损伤;(2)毒物的腐蚀;(3)原有疾病的诱发。详细阐述了上述原因的发生机理和致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和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6.
去甲肾上腺素盐水洗胃液对洗胃中胃黏膜出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去甲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洗胃液对中毒病人洗胃中胃黏膜出血的影响。方法对因中毒进行洗胃的150例病人随机分为三组,A组50例病人用清水洗胃;B组50例病人用0.001%去甲肾上腺素洗胃液洗胃;C组50例病人用0.008%去甲肾上腺素洗胃液洗胃。从洗胃管和储液瓶中观察洗胃液是否有血性液。结果A组胃黏膜出血15人,B组6人,C组3人,出血率分别是30%、12%、6%。说明用去甲肾上腺素洗胃液洗胃,胃黏膜出血的发生率比清水组低。结论去甲肾上腺素洗胃液能有效减少中毒病人洗胃中胃黏膜的出血和并发症,提高中毒病人的洗胃效果。  相似文献   

7.
护理学基础     
071469间歇脱机抽液洗胃法在口服中毒患者抢救中的应用/金丽萍…//中华护理杂志.-2007,42(3).-253~254将62例口服有机磷农药实施自动洗胃机洗胃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1例。试验组采用间歇脱机抽液洗胃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法,就两组洗胃液量、时间、洗胃术中、术后6h内呕吐和并发症的发生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的洗胃液量、时间、洗胃术中呕吐和胃黏膜损伤发生情况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间歇脱机抽液洗胃法可减少洗胃液量、缩短洗胃时间、减轻胃黏膜损伤并能防止洗胃术中呕吐的发生,明显优于传统洗胃法。表2参6(原文摘要)0714…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灌洗球囊洗胃法在口服中毒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09例口服中毒实施自动洗胃机洗胃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58例和对照组各51例,试验组采用灌洗球囊洗胃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法,就两组洗胃液量、时间、次数、洗胃术中、术后6h内呕吐等并发症的发生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的洗胃液量、时间、次数、洗胃术中呕吐、胃黏膜损伤、上腹部不适等发生情况的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灌洗球囊洗胃法可减少洗胃液量、缩短洗胃时间、减少洗胃次数、减轻胃黏膜损伤、防止洗胃术中呕吐及上腹部不适的发生,明显优于传统洗胃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两种不同洗胃方法抢救中毒的对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自动洗胃机的洗胃方法进行改良,实现最佳洗胃效果,防止误吸等不安全因素的发生,以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将2004年以来口服有机磷农药中毒实施自动洗胃机洗胃的46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3例,实验组采用间歇脱机抽液洗胃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法,就两组洗胃液量、时间、并发症以及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间歇脱机抽液洗胃法可减少洗胃液量、缩短洗胃时间、减轻胃黏膜损伤及出血,并能防止洗胃术中呕吐等并发症的发生,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改良后的自动洗胃机洗胃方法达到洗胃速度快,洗胃液引流通畅,对胃黏膜刺激、损伤小,并发症少,明显优于传统洗胃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影响洗胃效果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口服药物中毒的18例患者,进行经口插管洗胃,并分别留取洗出液进行毒物检测,目测洗出液澄清无味时留取最终标本检测毒物含量。结果最终标本毒物残留量最少0.4%,最多76.7%,说明操作者用目测洗胃液澄清度或闻及气味来判断洗胃是否彻底的方法是影响洗胃的重要因素。另外,对影响洗胃效果的其它因素(如药物的理化性质、洗胃液及患者的体位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深圳地区医院洗胃的基本情况,为合理应用洗胃术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深圳代表性医院24家,采用调查表对2009年洗胃患者的中毒原因、洗胃机数量及分布影响、洗胃效果的因素、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安眠镇静类药物中毒是导致洗胃的首要原因,在二级医院中以毒物中毒为首位.洗胃机以全自动洗胃机为主,三级医院基本均为全自动洗胃机.全自动洗胃机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少于半自动洗胃机.结论 不同医院洗胃主要原因存在差异,尽量选择全自动洗胃机进行洗胃.  相似文献   

12.
去甲肾上腺素洗胃液对胃吸收有机磷农药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为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寻求新的洗胃液体。方法:①给大白鼠不同浓度去甲肾上腺素液灌胃,观察各浓度去甲肾上腺素液对大白鼠胃粘膜病理学改变;②敌敌畏经给狗染毒,然后分为模型对照组(不有)、实验组(去甲肾上腺素液洗胃)和生理盐水组(生理盐水洗胃);染毒后每30分钟监测动物血胆碱酯酶、血压、心率直至4小时结束。结果:①0.03%去甲肾上腺素灌胃给大白鼠,胃粘膜无损伤性改变;②实验组犬胆酯酶下降程度明显小于模型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组(P均<0.01)。结论①0.0085-0.016%去去甲肾上腺素洗胃安全;②用去甲肾上腺素体洗胃能减少洗胃时胃内毒物的继续吸收量,其中以0.008%去甲肾上腺素液洗胃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患病率在脊柱疾患中比较低,但却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采用全椎板截骨原位再植、椎管扩大成形术,可明显增加椎管矢状径,解除脊髓压迫,完善护理计划,可提高疗效,减少手术并发症,现将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不同插管入路的洗胃管插入长度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研究插管入路不同时洗胃胃管插入的长度。方法对197例口服药物中毒患者采用经口插管洗胃,随机分为A、B、C三组,分别给予不同的插管长度,在洗胃过程中对其洗胃情况进行观察,通过统计学分析得出最理想的插管长度;对98例需做胃镜检查的患者,将体表实测长度与胃镜测量“门齿-贲门”的长度进行对比性分析,进而得出两者的差值。结果A组71例经口腔插管长度是体表实测长度时,洗胃效果好,对胃黏膜的损伤小,胃内残留液少。即洗胃管在胃内的合适位置是贲门下10~15 cm时,洗胃效果最好。“鼻尖-耳垂-剑突”的实测长度与胃镜测量“门齿-贲门”的长度相比,其数值平均长出9.49~14.99 cm。结论洗胃胃管经口腔插管理想的插入长度是:“鼻尖-耳垂-剑突”的实测长度;经鼻腔插管洗胃时,在实测长度的基础上再延长10~15 cm。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有机磷农药中毒病人抢救成功率。[方法]把169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病人按来诊先后随机分组,采用不同洗胃方法进行洗胃并时效果比较分析。[结果]左侧卧位插胃管洗胃、延长胃管插入长度洗胃与低压少量洗胃液洗胃在插胃管、洗胃时间、洗胃效果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左侧卧位插胃管、延长胃管插入长度至55cm~70cm、低压少量洗胃液反复洗胃,可提高有机磷农药中毒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不同时间点洗胃(gastric lavage,GL)清除猪胃内百草枯(paraquat,PQ)的效果,以及对血浆PQ浓度的影响.方法 将17头健康雌性家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Q组(n=6)、PQ+1 h GL组(n=6)、PQ+6 h GL组(n=5).所有动物按60 mg/kg经胃管注入40% PQ原液,PQ+1 h GL组和PQ+6 h GL组分别在1h和6h经胃管给予20 L温水单次洗胃,监测生命体征及血药浓度并持续观察24h,LC-MS法测量血浆及HPLC法测量胃洗出液中的百草枯浓度.结果 PQ组、PQ+6 h GL组和PQ +1 h GL组的24 h存活率分别为66.7%、80%、100%;血PQ峰浓度(μg/mL)分别为(5.12±3.38)、(3.99 ± 1.24)、(1.96±1.83);PQ+1hGL组和PQ+6 hGL组洗出液的PQ含量占总摄入量的(24.46±6.49)%vs.(30.72±9.86)% (P>0.05);前10 L和后10 L的洗出液中PQ的清除比例:PQ+1 h GL组为(20.44±5.59)%vs.(4.02±1.82)%(P<0.01),PQ+6 h GL组为(26.17±7.19)%vs.(7.03±4.29)%(P<0.01).结论 1h和6h洗胃均能有效清除PQ,减少24h病死率;尽早洗胃(1 h)能更明显降低血浆PQ峰浓度;洗胃液在后1/2体积(后10 L洗出液)时清除百草枯的能力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改进的洗胃管路固定装置在急诊科中毒患者洗胃操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改进的洗胃管路固定装置包括螺旋母滑栓、面颊固定带、防误吸侧口、唇齿保护层和咬口器主体.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沈阳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急诊科中毒洗胃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9例.试验组采用改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对口服中毒患者洗胃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以寻求有效降低洗胃并发症的护理方法,确保洗胃效果及患者安全。方法:选取2012年1~10月急诊口服中毒洗胃患者154例为对照组,2013年1~10月急诊口服中毒洗胃患者154例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按常规洗胃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按QCC活动步骤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插管成功率及洗胃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一次性插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洗胃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显著降低口服中毒患者洗胃并发症的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洗胃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洗胃效果,控制不安全因素及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分析139例口服药物中毒病例临床资料。结果在洗胃过程中,139例患者中29例出现不同反应,其中以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和吸出血性液体最常见。结论急诊护士掌握科学的洗胃技术,严格操作程序,可发挥最佳的洗胃效果,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