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舌下免疫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6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荣 《疑难病杂志》2011,10(10):753-755
目的评价标准化粉尘螨变应原疫苗滴剂舌下含服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并初步探索其免疫学机制。方法选择粉尘螨阳性的儿童变应性鼻炎患者62例,随机分为2组:免疫治疗组31例,给予舌下含服标准化粉尘螨变应原疫苗滴剂脱敏治疗;药物治疗组31例,根据患者情况,给予适量抗组胺药口服,或鼻用类固醇激素局部喷鼻。治疗疗程为2年,治疗后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变化,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定疗效,并比较治疗前后血清中总IgE、尘螨特异性IgE的水平。结果免疫治疗组有效率为80.6%,药物治疗组有效率为64.5%,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总IgE、尘螨特异性IgE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标准化粉尘螨变应原疫苗滴剂舌下含服对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免疫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变应性鼻炎患儿的症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抗组胺药物治疗气道反应性增高性慢性咽喉炎的疗效。方法:取慢性咽喉炎伴刺激性咳嗽病人58名,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9名,一组采用常规慢性咽喉炎治疗,另一组在常规慢性咽喉炎治疗同时加用抗组胺药物以观察疗效。结果:加用抗组胺药物组有效率93%;而未加抗组胺药物组的有效率20.7%。结论:抗组胺药物对气道反应性增高性慢性咽喉炎的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ORA生物物理治疗仪联合左西替利嗪对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组胺的影响。方法将9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药物组和仪器组,联合组病人服用左西替利嗪,同时接受生物物理治疗仪脱敏治疗,药物组仅口服左西替利嗪,仪器组仅使用生物物理治疗仪脱敏,不服用药物。治疗12周,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治疗前后血清中组胺浓度的变化。结果 3组患者治疗前血清组胺比正常对照组高,治疗后组胺较治疗前降低,联合组治疗后组胺降低比仪器组和药物组显著,(P0.05)。结论 MORA生物物理治疗仪联合左西利嗪对慢性荨麻疹效果明显,能降低炎症介质组胺。  相似文献   

4.
斯奇康治疗慢性荨麻疹、遗传过敏性皮炎15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斯奇康注射液和抗组胺药联合治疗慢性荨麻疹、遗传性过敏性皮炎的效果。方法 随机将 1 52例慢性荨麻疹、遗传过敏性皮炎分为两组。治疗组遗传过敏性皮炎 1 5例 ,慢性荨麻疹 60例 ;对照组遗传性过敏性皮炎 1 5例 ,慢性荨麻疹 62例。对照组予抗组胺药物 (特非那丁 )或息斯敏及外用止痒酊等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斯奇康注射液。结果 治疗组慢性荨麻疹总有效率 93 .4 % ,对照组 69.4 % ,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1 ) ,治疗组遗传过敏性皮炎有效率 80 % ,对照组 53 .3 % ,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1 )。结论 斯奇康注射液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药 ,对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具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双重作用机制的抗组胺药—咪唑斯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希 《中国医刊》2001,36(6):16-17
药物治疗在变态反应病的治疗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组胺是I型变态反应疾病的主要介质之一 ,所以临床上应用H1抗组胺药即能有效抑制大部分疾病的症状。1 第一代抗组胺药 (传统抗组胺药 )包括苯海拉明、扑尔敏、安泰乐、异丙嗪等。该类传统药物普遍有中枢神经系统镇静作用 ;长期用药易致人体产生耐药性 ;每日需多次服药才能维持疗效 ;出现中枢抗胆碱能效应 ,如口干、眼干、便秘等。2 第二代抗组胺药 (非镇静性抗组胺药 )包括特非那丁、西替利嗪、阿伐斯丁、美喹他嗪、阿司咪唑、氯雷他定等。这类药物 1 980年上市以后 ,它们基本克服了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及第 二代抗组胺药物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对2013年8月至2015年3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就诊的605例慢性自 发性荨麻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疾病严重程度评分下降是否小于50%将患者分为无效组和有 效组,利用t检验及Pearson相关分析对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第二代抗组胺药疗效等临床特征资料与CRP的关系进 行分析。结果:在中重度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中,不同严重程度的患者其CRP水平存在差异(t=–2.715,P<0.01); 同时,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治疗有效组与无效组患者时,有效组治疗前CRP水平低于无效组[分别为(2.5764±2.5059)和 (3.6715±4.7732) mg/d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7,P<0.05)。结论: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治疗前CRP水平可能与 疾病严重程度有关,并且在不同疗效的患者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抗组胺药、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特异性皮炎(AD)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48例AD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5例)用复方甘草酸苷、抗组胺药、糠酸莫米松乳膏;对照组(23例)用抗组胺药、糠酸莫米松乳膏.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SCORAD评分[1]、有效X2检验,两组差异 均有显著性.结论:复方甘草酸苷、抗组胺药、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AD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柳素青 《西部医学》2013,44(1):35-36
目的探索禁食、轮替疗法联合药物治疗食物特异性IgG阳性的慢性荨麻疹的可能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慢性荨麻疹患者90例分为食物耐受组(A组)30例,采用咪唑斯叮、酮替芬治疗;食物不耐受Ⅰ组(B组)30例,同样采用咪唑斯叮、酮替芬治疗;食物不耐受Ⅱ组(C组)30例,采用咪唑斯叮、酮替芬治疗同时,配合禁食轮替疗法进行治疗;检测3组患者治疗前后食物特异性IgG、组胺及LTB4的水平。结果治疗6个月后,A组和C组组胺水平比治疗前明显降低,B组无明显降低;A组LTB4的水平比治疗前明显降低,B组和C组无明显降低;B组的食物特异性IgG水平无明显变化,C组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结论禁食轮替疗法减少了慢性荨麻疹患者致敏原的摄入,从而减少了对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刺激,减少了组胺的释放,使病情得到了控制。  相似文献   

9.
为确定 Ketotifen(治疗哮喘新药萨地同每片含Ketotifen 1毫克—译者注)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曾进行了实验研究和长期的临床试验。实验研究采用了四种模式:支气管抗原激发试验;吸入组胺;吸入乙酰胆碱;运动诱发哮喘。前三种模式,12名病人每隔一周进行三种吸入激发试验。第一种不用任何药物使其肺活量(VC)和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_1)至少下降20%。第二种及第三种用 Ketotifen 或其他药物(其他有效药物或安慰剂),采用双盲法试验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内服抗组胺药物与中药外敷联合治疗接触性皮炎,急性、亚急性湿疹的疗效。方法:816例接触性皮炎,急性、亚急性湿疹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内服抗组胺药物与中药外敷,对照组单纯用内服抗组胺药物,两组疗程为7d。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5.56%,对照组有效率80.8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服抗组胺药物与中药外敷联合治疗接触性皮炎,急性、亚急性湿疹安全、有效、快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单纯抗组胺、抗组胺+抗幽门螺杆菌、抗组胺+免疫调节剂、抗组胺+抗幽门螺杆菌+免疫调节剂4种方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效果。方法将124例患者随机分为A、B、C、D组,A组(抗组胺):曲普利啶胶囊2.5mg,每天2次,脑益嗪片25mg,每天3次,雷尼替丁胶囊0.15g,每天2次,连续1个月。B组(抗组胺+抗幽门螺杆菌):A组疗法+抗幽门螺杆菌“三联7日疗法”(即灭滴灵片0.4g,每天3次,阿莫西林胶囊0.5g,每天3次,奥美拉唑片20mg,每天2次,连续7天)。C组(抗组胺+免疫调节剂):A组疗法+斯奇康注射液2ml,肌注,隔天1次,连用30天。D组(抗组胺+抗幽门螺杆菌+免疫调节剂):各种药的用法用量同上。每周随诊1次,疗程结束后继续随诊2周。结果A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B、C、D组(P<0.05或0.01),D组的总有效率高于B、C组(P均<0.05),但B、C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抗组胺、抗幽门螺杆菌及免疫调节剂联合应用于慢性荨麻疹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2.
唐政  瞿任  袁群霞  张志梅 《重庆医学》2016,(26):3650-3651
目的 评价尘螨变应原舌下含服脱敏治疗对伴尘螨致敏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 将98例伴有尘螨变应原皮肤点刺阳性的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分为脱敏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两组均给予口服盐酸左西替利嗪片并逐渐减量;脱敏治疗组同时接受舌下含服脱敏治疗,在治疗开始前及治疗后的第6、12个月评价所有患者荨麻疹疾病严重程度(UAS)和当月盐酸左西替利嗪片的总服用量.结果 脱敏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在治疗后第6、12个月时的UAS均显著低于治疗前指标评分(P<0.01),且脱敏治疗组治疗在第6、12个月时的左西替利嗪片月平均服用量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 舌下含服脱敏治疗联合抗组胺药治疗可有效改善伴尘螨致敏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的症状并减少抗组胺药的服用量.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应用国产抗组胺新药赛庚啶治疗慢性荨麻疹等皮肤病共70例,有效率达95.7%。本药吸收较快,显效较速,作用亦较持久,初步认为本药抗组胺作用,较优于目前常用的其他抗组胺药物,可应用于一些变应性皮肤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探讨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抗组胺药物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 VCAM-1)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2月至2013年12月于千佛山医院确诊为慢性荨麻疹并进行治疗的资料完备的患者1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平分为两组,观察组(70例)采用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抗组胺药物进行治疗,对照组(70例)单纯采用抗组胺药物进行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IL-4和s VCAM-1的影响。结果 1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92.8%,对照组为7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观察组IL-4、s VCAM-1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抗组胺药物可通过改善体内炎症因子与黏附因子水平缓解患者的症状,治疗慢性荨麻疹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生物共振治疗法系统治疗小儿特应性皮炎的疗效。方法:21例患者采用生物共振治疗方法(治疗组),根据病人情况采用不同治疗和脱敏程序;25例患者采用口服抗组胺药等常规治疗方法(对照组)。结果:生物共振治疗方法的治疗组痊愈病人中半年内无复发人数明显高于常规药物治疗的对照组(P<0.01)。结论:采用生物共振治疗法系统治疗小儿特应性皮炎远期效果好于抗组胺药等常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两组过敏性鼻炎治疗方法的差异和临床症状改善。方法:通过临床症状和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筛选过敏性鼻炎确诊患者345名,分别采用抗组胺药物和鼻喷激素+抗组胺药物治疗2周复诊,比较临床症状改善程度。结果::鼻喷激素+抗组胺药组患者鼻堵的症状改善更为明显,与单纯使用抗组胺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2);而喷嚏、流涕和鼻痒症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中重度过敏性鼻炎患者的治疗策略以鼻喷激素+抗组胺药为主,疗效优于单纯使用抗组胺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曲安奈德联用糜蛋白酶等中耳灌注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 79例(91耳)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48耳)和对照组(36例,43耳),对照组给予口服头孢丙烯分散片和泼尼松片药物治疗,治疗组在上述用药基础上,给予曲安奈德联用糜蛋白酶等中耳灌注1次。治疗2周后,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显效37耳(77%),有效6耳(12.5%),总有效43耳(89.5%);对照组显效22耳(51.1%),有效4耳(9.3%),总有效26耳(6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效药物组合和药物灌注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会使疗效更满意。  相似文献   

18.
中西医结合治疗腹型过敏性紫癜3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紫癜的疗效。方法对照组:主要给于抗组胺药物及糖皮质激素治疗[1]。治疗组:在抗组胺药物及糖皮质激素应用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方剂“加味犀角地黄汤”。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72%(P<0.05)。结论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患者的紫癜、消化道症状等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疗效较高,且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9.
老药新用治疗等麻疹万县地区精神卫生中心(634000)杜彪荨麻疹是皮肤粘膜过敏性疾病,临床使用扑尔敏等抗组胺药物治疗,疗效不很理想。一些老药新用治疗本病疗效好,副作用少。现介绍如下。一、雷尼替了李恒进等[1]报道,用雷尼替了结合H1受体拈抗剂治疗慢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糠酸莫米松联合抗组胺药物治疗NAR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NAR患者34例,应用糠酸莫米松联合抗组胺药物治疗。分别对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的临床症状进行评估。结果患者治疗前主要症状的评分为(2.71±0.53)分,治疗后1个月为(1.81±0.53)分,治疗后3个月为(0.89±0.43)分;对患者治疗前后分类症状语言评价量表评分比较,9个症状评分均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过程中头痛发生率为3.0%(1/33),鼻腔干燥发生率为3.0%(1/33)。结论糠酸莫米松联合抗组胺药物可以有效改善NAR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