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7 毫秒
1.
目的:观察项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方法:30例患者均采用传统针灸风池,供血或天柱,风池,翳风,翳明及刃针松解方法,比较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痊愈8例,显效16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7%。结论:项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能迅速解除痉挛改善症状,纠正紊乱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2.
张杰  刘雅静 《中国中医急症》2007,16(10):1175-1176
目的观察针刺加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患者主穴取阳白、鱼腰、颧、地仓、颊车,配穴依症状不同选取四白、睛明、太阳、风池、翳风、合谷,睛明施捻转补法,余穴施捻转泻法;阳白、太阳与地仓、颊车分别予电针,各穴均留针20min,每日1次。15次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结果50例患者痊愈35例,显效11例,有效4例,无无效病例;治疗后患者面部各肌肉运动电位显著提高。结论针刺加电针对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有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应用规范化电针方案对MGH患者乳块参数、痛阈及血清IL-2含量影响,以揭示该电针消散乳块、镇痛和部分免疫学治疗机理,为今后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前者取甲、乙两组主穴,并随证配伍,加用电针。后者取《针灸治疗学》所列穴位,针刺不带电。两组均1日1次,10次1疗程,共观察4疗程。分别于首次治疗前和末次治疗后测定乳块相关参数、痛阈及患者血清(肘静脉取血)IL-2含量(放免法)。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乳块大小、范围、硬度积分均显著降低(均P〈0.01),乳块局部痛阈则显著提高(均P〈0.01),4项指标观察组较对照组效果更优(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IL-2含量均提高明显(P〈0.01),但组间无差异(P〉0.05)。结论:应用规范化电针方案治疗MGH能著降低患者乳块大小、范围、硬度积分,明显提高患者的痛阈和血清IL-2含量。该方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体针、头皮针加电针交替应用治疗卒中急性期吞咽困难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48例卒中急性期吞咽困难的患者随机分配至针刺组和康复训练组.针刺组采用体针加电针、头皮针加电针交替治疗,体针取患侧风池、完骨、翳风、廉泉、金津、玉液;头皮针围刺.对照组由语言治疗师进行康复训练.2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5次为1个疗程,共2~...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自定穴"腰四针"电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坐骨神经痛症状的疗效观察。方法:将60例LDH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其中观察组选取自定穴"腰四针"电针;对照组常规电针。5次1个疗程,2个疗程后,通过对比治疗前后坐骨神经痛VAS评分,观察针刺神经根对患者坐骨神经痛症状的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坐骨神经痛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腰四针"电针可明显减轻LDH患者坐骨神经痛症状,较传统针刺有明显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项针、舌针联合言语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构音障碍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60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按住院顺序号简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言语康复训练(呼吸、冰刺激、唇舌技能及软腭运动训练),完成以上动作后逐步进入先发元音,后发辅音到音节,最后过渡到单词和句子训练,30 min/次,1次/d。治疗组30例针灸(项针和舌针),项针取穴:风池、供血、翳明、治呛、吞咽、发音;舌针取穴:聚泉、金津、玉液;风池针向喉结方向,小幅度高频捻转补法,供血、翳明、治呛、吞咽、发音操作同风池;进针后以得气为度,依照辨证虚实进行补泻操作;舌针取穴:聚泉、金津、玉液;风池穴针向喉结方向,施小幅度高频捻转补法,供血、翳明、治呛、吞咽、发音操作同风池;进针后以得气为度,依照辨证虚实进行补泻操作;以点刺放血为主要手法;留针30min,行针2次,行针1~2min/次;1次/d;言语康复训练同对照组。连续治疗4周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反射、呼吸、唇、舌、颌、软腭、喉、言语、不良反应。连续治疗2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19例,有效1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显效2例,有效12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46.6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构音障碍两组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项针、舌针联合言语康复治疗脑卒中后构音障碍,疗效满意,无副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王才源 《针刺研究》1998,23(1):12-15
本实验研究了前根在痛信息和针刺镇痛信息中的传入作用:(1)切断大鼠左侧L4、L5前根前,大鼠处于正常状态下,左右两侧大腿外侧部痛阈没有明显差异。(2)切断左侧L4、L5前根后第三天,切断侧痛阈较切断前和对照侧的痛阈均明显增加。(3)如果在切断后第三天给予电针刺激,切断侧针效与切断前电针刺激后的针效和对照侧电针刺激后的针效相比较,虽有升高,但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家兔钾离子透入法测痛,电针“合谷”“外关”,实验分三组:①弱电针组共33只动物,电针强度约空载55伏,以引起前肢轻微抖动为度,动物始终保持安静。诱导20分钟后,选痛阈提高一倍以上者(占72%)作为“有针效”,在继续电针的基础上,取12只有针效的动物静脉注射纳洛酮0.4mg/kg,于给药后5分钟时测痛,发现9只动物的痛阈下降,3只则不下降,平均下降41%,与盐水组对比,P<0.005。随即痛阈逐步回升,于给药后15分钟时恢复至接近给药前水平,此时停针,痛阈再逐渐下降。另12只有  相似文献   

9.
我们曾报导,损毁大白鼠中缝核后针刺核镇痛效应减弱,表明中缝核群具有易化针效的功能。已知兰斑和中缝核群之间通常呈功能拮抗的关系,于是,我们研究了电解损毁兰斑和用6-羟基多巴胺(6-OH-DA)损毁兰斑去甲肾上腺能(NA)神经元上行纤维——NA上行背束的功能后,针刺镇痛效应的变化。实验在成年雄性大白鼠上进行。每隔5分钟用等速增加的直流电刺激动物尾部皮肤,分别测定引起甩尾和嘶叫反应的电流值。待动物反应稳定后,取连续三次测定的痛阈均值作为对照。电针双侧“环跳”穴,诱导15分钟。然后在电针条件下再测定痛阈三次。以电针时痛阈均值减去电针前痛阈均值,其差值代表针刺镇痛效应(简称针效)。  相似文献   

10.
电针配合推拿治疗面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 198 9年以来 ,笔者采用电针配合药物、推拿治疗面瘫 4 8例 ,取得了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4 8例中 ,男性 14例 ,女性 34例 ;年龄最小者 2岁 ,最大者 6 0岁 ;病程最短者 3天 ,最长者 2年。临床表现 :单侧口眼歪斜 ,感觉迟钝 ,同侧面颊或耳后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感。2 治疗方法(1)电针取穴 :患侧阳白透鱼腰、地仓透颊车、牵正、迎香、风池、太阳 ,健侧合谷。耳后疼痛者加翳风 ,面颊痛者加四白。用G6 80 5 - 1型针灸治疗仪 ,针刺强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度 ,留针 30分钟。每日 1次 ,10次为 1个疗程。(2 )外用药物及制法 :黄芪、桂枝、…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电针聚泉、廉泉对假性延髓麻痹的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假性延髓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之上,治疗组予电针聚泉、廉泉、双翳风、双风池;对照组针刺上廉泉、金津、玉液、双风池、双翳风。两组治疗3周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电针聚泉、廉泉穴治疗假性延髓麻痹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采用基于患者报告临床结局的方式观察针刺联合西药抗抑郁的疗效。方法将88例轻、中度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28例,手针组25例,药物组35例。药物组患者给予盐酸帕罗西汀片,治疗第1、2天每日10mg,每日1次,从第3天开始剂量增加到每日20mg,每日1次,共服用6周。手针组在药物组基础上配合针刺治疗,主穴:百会、印堂,基本配穴:风府、风池(双侧)、大椎、内关(双侧)、三阴交(双侧);电针组在药物组基础上配合电针治疗,选穴同手针组,以百会和印堂、双侧风池连接于电针仪正负极,刺激频率选2/15Hz疏密交替波。手针组和电针组均隔天治疗1次,每次针刺30min,1周治疗3次,疗程6周。观察各组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基于患者报告的症状量表(MYMOP)评分变化情况,治疗后评价临床疗效。结果电针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9.28%、手针组为92.00%、药物组为85.71%,电针组和手针组优于药物组(P0.05)。各组患者治疗后MYMOP各项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电针组和手针组各项评分明显低于药物组(P0.05),而电针组和手针组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西药可以显著降低轻、中度抑郁症患者HAMD-17及MYMOP评分,改善主要症状、总体健康状况和活动情况,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3.
电针对神经病理痛模型大鼠机械性痛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守栋 《吉林中医药》2009,29(12):1093-1094
目的:观察电针对神经病理痛模型大鼠机械性痛阈的影响及与传统毫针的差别。初步探讨电针干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为电针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提供初步的实验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spared nerve injury,SNI)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在术前1d、术后1、3、5、7d以及第6次电针后测定各组的机械刺激缩足潜伏期及其变化。观察电针干预后大鼠机械性痛阈的变化。结果:本次实验观察证实,经治疗后,治疗组神经病理痛模型大鼠的机械性痛阈均有较好的改善,自身前后对照均有显著性意义;两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刺可以提高大鼠术侧机械性痛阈,而以电针的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电针对神经病理痛模型大鼠热辐射痛阈的影响以及与传统毫针的差别。初步探讨电针干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为电针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提供初步的实验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在术前1 d、术后1,3,5,7 d以及第6次电针后测定各组的热辐射刺激缩足潜伏期及变化。观察电针干预后大鼠热辐射痛阈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神经病理痛模型大鼠的热辐射痛阈均没有明显的改善,自身前后对照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同样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这个模型上,电针、单纯针刺在对大鼠术侧热辐射痛阈的影响上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15.
实验用成年雄性大白鼠。用辐射热照射尾巴测痛,以甩尾为痛反应指标。电针一侧“足三里”或双侧“环跳”。在测得稳定的基础痛阈后开始电针。在电针15~20分钟时测痛阈一次,以后每隔10~15分钟测痛一次,连续二次。取这三次的均值作为针刺时痛阈。针刺时痛阈延长至针刺前的1.5倍以上为阳性镇痛效应。对照组不进行针刺。一、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1.摘除垂体后的第3天和7天,大白鼠基础痛阈升高,但针刺镇痛效应大为削弱;而同期的假手术组基础痛阈并不升高,同时针刺仍有明显的镇痛效应(P<0.05),说明摘除垂体能减弱针刺镇痛效应。摘除垂体后注射ACTH_(2.5)单位/只,每天注射一次,  相似文献   

16.
一、针刺镇痛的临床规律过去的工作观察到针刺可使人的痛阈提高,1976年进一步用信号侦察论分析了人体针刺镇痛效应,结果表明:针刺25分钟后,受试者除了报痛标准有所提高外,皮肤的锐痛分辨力亦有所降低。由此认为针刺镇痛主要是一种生理效应而非心理因素。但也有人体测痛资料(32例用钾离子测痛法测痛)指出,电针合谷、内关30分钟对额部、脐旁、胫旁三处皮肤的痛阈和耐痛阈无统计意义的影响。关于心理因素对针刺镇痛效应的影响,这一年来观察到以佯针、语言暗示以及其他视觉、听觉性暗示(如示波器荧光屏上显示电针脉冲或开动手法仪)造成受试者的针刺心理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结筋点电针法治疗急性期后Bell’s面瘫的疗效。方法:8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结筋点针刺组51例(简称结筋组)和对照组37例。两组急性期均取合谷、太冲、尺泽、风池、翳风,直刺进针,用泻法。恢复期起结筋组选择阳白次、下关次、颧骨次、牵正次、迎香次、夹承浆次等结筋点,直刺或斜刺进针,得气后予以阳白次-下关次、牵正次-迎香次等对穴电针;对照组取阳白、攒竹透鱼腰、四白、地仓、迎香、牵正、合谷、太冲等穴位针刺,得气后予以阳白-攒竹透鱼腰、翳风-地仓等对穴电针。两组患者均同时予以同等剂量、时程的强的松、甲钴胺、呋喃硫胺治疗。结果:两组House-brackmann量表、Sunnybrook量表评分分值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结筋点电针法治疗能提高急性期后Bell’s面瘫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电项针疗法(ENA)联合高压氧疗法(HBOT)和单纯HBOT治疗难治性平坦下降型突发性聋的疗效。方法: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电项针联合高压氧(ENA+HBOT)组和高压氧(HBOT)组,每组39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银杏叶提取物片及甲钴胺片口服治疗。HBOT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高压氧治疗;ENA+HBOT组在HBOT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电项针治疗,穴取风池、供血、中渚、外关,患侧翳风、听宫、听会、晕听区,风池、供血穴连接脉冲针灸治疗仪(连续波,频率2 Hz),时长30 min,电针后继续留针30 min。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每周6次,共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平均听阈、耳鸣残疾评估量表(THI)评分、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评分,并评定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2、4周后平均听阈、THI评分、DH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001),治疗4周后ENA+HBOT组平均听阈、THI评分、DHI评分均低于HBOT组(P0.000 1)。ENA+HBOT组总有效率为69.2%(27/39),HBOT组为51.3%(20/3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项针疗法可以提高难治性平坦下降型突发性聋患者的平均听阈,改善耳鸣、眩晕症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不同电针频率及波型配合药物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突发性耳聋(SHL)的疗效,探寻较佳电针刺激参数。方法:将118例SHL患者随机分为针药1组(30例,脱落1例)、针药2组(30例)、针药3组(31例)和药物组(27例,脱落1例)。西药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针药1、2、3组在药物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穴取患侧耳门、听宫、听会、风池等,并于耳门、翳风,听会、翳风交替进行电针治疗,3组分别予频率2 Hz、频率50 Hz连续波及频率2 Hz/50 Hz疏密波,每日1次。各组均治疗10 d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各组于治疗前后进行纯音听阈测试,并比较纯音听阈测试疗效及耳鸣、耳闷、眩晕疗效。结果:治疗后,各组纯音听阈测试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针药1、2、3组纯音听阈测试总有效率均高于药物组(P0.05),针药3组痊愈率高于药物组与针药2组(P0.05);针药1、2、3组耳闷总有效率均高于药物组(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电针能有效改善突发性耳聋患者的听力及耳闷症状,2 Hz/50 Hz的疏密波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陆氏温针结合补泻手法与单纯针刺疗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组和针刺组,每组各50例。实际完成92例,其中温针组44例,针刺组48例。温针组选取风池、天柱、大杼、列缺,均取双侧穴位;并配合捻转补泻手法1分钟,然后在针尾放置艾炷以温针治疗,留针20分钟,隔日治疗,10次后进行疗效评价。针刺组选穴同温针组,施平补平泻法,操作1分钟,治疗时间同温针组。治疗前后进行症状与体征评分,NPQ颈痛量表评分,Mc Gill疼痛询问量表等评估,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各项指标检测,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针组治疗后各项观察指标改善均优于针刺组(P0.05),温针组总有效率95.4%,针刺组总有效率85.4%。结论:陆氏温针结合补泻手法较普通针刺治疗颈椎病更能明显减轻颈椎病患者症状,提高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