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9 毫秒
1.
目的 探讨慢性腹泻患者进行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87例慢性腹泻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中14种常见食物特异性IgG抗体.结果 慢性腹泻患者中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阳性77例,占88.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种、2种、3种、4种及以上食物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0.2%,21.8%,14.9%,11.4%,其中以牛奶、鸡蛋和大豆IgG阳性率最高,其次为螃蟹、鳕鱼、虾、鸡肉、猪肉、大米、蘑菇、牛肉、小麦、玉米、西红柿.结论 食物不耐受可能是慢性腹泻患者发病原因之一,其特异性IgG抗体检测对慢性腹泻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荨麻疹和慢性湿疹患者食物特异性IgG变应原和血清总IgE的水平,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153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与135例慢性湿疹患者血清总IgE与14种食物特异性IgG,并与48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结果:慢性荨麻疹食物特异性IgG阳性率94.1%,慢性湿疹阳性率95.6%,而健康体检人群阳性率54.2%。以鸡蛋(蛋白/蛋黄)、牛奶、鳕鱼、螃蟹、大豆阳性率最高,鸡肉、玉米、大米、虾、西红柿、小麦次之,猪肉、牛肉、蘑菇较低。慢性荨麻疹和慢性湿疹患者血清总IgE均为100.0%阳性,而健康体检人群仅有29.8%。结论:慢性荨麻疹、慢性湿疹不仅与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有关,还与食物特异性IgG引起的不耐受有一定相关性;其检测可及时调整患者食谱,缓解临床症状,为患者诊治提供有益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佛山市顺德地区人群食物不耐受情况,为本地区过敏性疾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1 746例食物不耐受患者血清中7种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水平,并根据各组(性别、年龄段、季节)进行分类统计,分析本地区患者食物不耐受情况。结果 1 746例食物不耐受患者中有911例出现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阳性,总阳性率为52.18%。按性别分类后统计,男性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总阳性率51.65%,女性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总阳性率52.8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检测7种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水平,发现鸡蛋的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最高(33.96%),其次为牛奶、大豆。按年龄分类统计:童年组食物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最高(80.26%),其次为少年组、成年组,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中7种食物除虾之外,过敏原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对一种、两种、三种以上食物不耐受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一种食物不耐受阳性率最高。按季节分类统计: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阳性患者在季节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白细胞和C-反应蛋白增多与食物不耐受显著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鸡蛋、牛奶是顺德地区食物不耐受的主要过敏原,童年组较多见,食物不耐受的阳性率与性别、季节分布无关,与白细胞和C-反应蛋白增多相关。通过本研究有助于对顺德地区人群食物不耐受进行健康的饮食指导。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惠州市187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食物不耐受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食物不耐受试验检测食物不耐受与慢性荨麻疹发病的关系.方法 选择广东省惠州市187例荨麻疹患者,检测其血清中14种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人群.结果 荨麻疹患者食物不耐受IgG抗体阳性率为74.86%,鸡蛋、大豆、蟹、牛奶、虾等阳性率较高.结论 食物不耐受与惠州荨麻疹的发生、发展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检测在变态反应性皮肤痛中的临床意义,为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病因诊断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ELISA方法 检测74例荨麻疹、63例过敏性紫癜、23例湿疹以及77例变应性皮炎患者血清中14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结果 237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中,食物特异性IgG总阳性率为67.1%,各组IgG阳性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4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的主要食物致敏源谱系既有相同性也有一定差异性,其中鸡蛋和牛奶是所有疾病组中检出阳性率最高的两种食物.食物不耐受患者中,对1、2种食物不耐受者居多.结论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食物不耐受发生率较高,食物不耐受与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具有密切相关性.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检测对常见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本地区皮肤病患者血清中7种食物不耐受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以探讨饮食指导在皮肤病患者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对1 299例皮肤病患者血清中7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水平进行检测,分析特异性IgG抗体在不同年龄组和性别组之间的阳性率差异。结果患者血清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总阳性率为80.15%,其中以蛋清/蛋黄、虾、牛奶阳性率最高。女性总阳性率(83.14%)显著高于男性(77.24%);未成年组(87.89%)远高于成年组及老年组(77.48%,72.15%)。结论临床上皮肤病患者中普遍存在食物不耐受现象,与食物种类、年龄和性别有关,其结果提示饮食指导对本地区皮肤病患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中7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与慢性荨麻疹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51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及40例健康体检者7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水平。[结果]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食物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增高,总阳性率为54.98%,7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有不同程度增高,其中以鸡蛋最多见;不同年龄组过敏食物比较具有差异性。[结论]对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食物不耐受检查对临床诊治和饮食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食物变应原与变态反应性皮肤病问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134例慢性荨麻疹、118例慢性湿疹患者以及44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总IgE和14种食物特异性IgG水平。结果慢性荨麻疹、慢性湿疹以及健康对照者的食物特异性IgG总阳性率分别为96.7%、97.5%和5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例平均刚性项数分别为3.16项/例、3.09项/例以及0.95项/例。其中以鸡蛋(蛋白/蛋黄)、牛奶、鳕鱼、螃蟹、大豆阳性率最高,鸡肉、玉米、大米、虾、西红柿、小麦次之,猪肉、牛肉、蘑菇较低。血清总IgE阳性率在慢性荨麻疹和慢性湿疹患者中均为100%,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31.8%)。结论慢性荨麻疹和慢性湿疹不仅与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有关,还与食物引起的不耐受有一定关系,此检测可帮助调整患者食谱,有利于临床症状的缓解。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食物特异性IgG抗体和婴儿迁延性、慢性腹泻的关系,为治疗食物不耐受的迁延性、慢性腹泻提供指导。方法选择迁延性、慢性腹泻病105例为观察组,选择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进行食物特异性IgG检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105例迁延性、慢性腹泻患者进行食物特异性IgG检测,其中94例(89.5%)结果阳性,对照组4例(13.3%)结果阳性,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仅1种食物特异性IgG阳性的,观察组67例,对照组4例;2种以上食物特异性IgG阳性的,观察组27例(25.7%),对照组0例。其中牛奶特异性IgG阳性的观察组88例(83.8%),对照组3例(10.0%),其次是蛋清/蛋黄。观察组食物特异性IgG阳性结果在2级以上的共90例(85.7%),而对照组2例(6.7%),2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物不耐受与婴儿迁延性、慢性腹泻的发病有关,食物特异性IgG检测对食物不耐受的婴儿迁延性、慢性腹泻的饮食方案制定和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小儿迁延性、慢性腹泻病食物不耐受检测,了解患儿食物不耐受情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ILSA)半定量法检测80例小儿迁延性、慢性腹泻病患者血清中14种食物特异性IgG的水平。结果迁延性、慢性腹泻病患儿食物不耐受的阳性率为88.75%,9例无食物不耐受的病例均为1岁以下的母乳喂养儿;1岁以下患儿以牛奶不耐受最高,1岁以上患儿以蛋清/蛋黄不耐受最高80%。结论食物不耐受是小儿迁延性、慢性腹泻病的致病因素之一,检测食物特异性IgG抗体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杨闯  杨啸宇  陆晓琴  汪平 《西部医学》2012,24(7):1258-1259
目的分析慢性荨麻疹患者与14种食物不耐受检测结果的关系,指导临床对慢性荨麻疹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选择皮肤科确诊慢性荨麻疹病人221例作为病例实验组,健康体检人员40例作为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14种食物特异性IgG浓度。结果实验组中有131人有不同程度食物不耐受(阳性率59.3%),而对照组只有11例阳性(阳性率27.5%),检测灵敏度为59.2%,特异性为72.5,阳性预测值为92.3%,阴性预测值为24.4%。结论大部分慢性荨麻疹与食物不耐受有关,食物不耐受检测对慢性荨麻疹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旨在采用禁食、轮替疗法联合药物对食物特异性IgG阳性的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其疗效。方法慢性荨麻疹患者分为A、B、C 3组,A组为食物耐受组30例,采用咪唑斯叮、酮替芬治疗;B组为食物不耐受组30例,同样采用咪唑斯叮、酮替芬治疗;C组也为食物不耐受组30例,采用咪唑斯叮、酮替芬治疗同时,配合禁食轮替疗法。治疗2、6个月后观察其疗效,结果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2个月后A组与C组的有效率相差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过均优于B组;治疗6个月后,A组与C组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优于B组,痊愈率也明显高于B组。结论使用禁食、轮替疗法联合药物对食物特异性IgG阳性的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更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张利  赖蓉  尹洁 《四川医学》2009,30(2):256-257
目的探讨湿疹患者血清14种食物过敏原的特异性IgG抗体水平。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检测患者200例。结果湿疹患者血清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不同程度的增高,阳性率依次为:蛋清/蛋黄(51%)〉蟹(47%)〉牛奶(35%)〉虾(33.5%)〉鳕鱼(19.5%)〉大豆(18%)〉鸡肉(6%)〉西红柿(5.5%)〉蘑菇(4.5%)〉玉米(4%)〉小麦(2.5%)〉大米(2.5%)〉牛肉(1%)〉猪肉(0.5%)。结论血清食物过敏原检测可及时发现湿疹患者对哪些食物过敏,并及早将这些食物从患者食谱中排除,此为降低湿疹患者食物过敏患病率和减轻相关症状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4.
李建业  胡卫红  刘运周  王超要  张薇 《西部医学》2012,24(2):383-384,386
目的通过检测10种食物过敏特异性IgG抗体水平,初步分析10种食物过敏特异IgG抗体与荨麻疹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556例患者血清中10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水平。结果 556例荨麻疹患者10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至少有一种阳性的占96.9%(442/556),同一荨麻疹患者有2、3种食物过敏特异IgG抗体均为阳性,健康对照无阳性,食物过敏特异IgG抗体是由荨麻疹而形成的免疫复合物,而食物过敏特异IgG抗体与迟发型食物过敏反应相关,因此,荨麻疹很可能是迟发型食物过敏引起,至少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荨麻疹中的食物过敏特异IgG间接反映可能为多种迟发型食物过敏的食物过敏原。结论鸡蛋、虾、蟹、牛奶、小麦、大豆的食物过敏特异IgG抗体阳性率高,很可能是荨麻疹患者迟发型食物过敏的主要食物过敏原。荨麻疹患者食物过敏很可能和某些蛋白质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14种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211例过敏性疾病患者血清中14种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并在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疾病患者间比较各种食物IgG阳性率。结果211例患者中,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阳性者193例(91.4%)。14种食物中,鸡蛋的特异性IgG阳性率(73.9%)最高,其次为牛奶(70.6%);未见鸡肉和猪肉的特异性IgG升高。0~12个月年龄组患者以牛奶为首要过敏原,其余年龄组均以鸡蛋为首要过敏原。牛奶特异性IgG阳性率在各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阳性率在男女患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湿疹患者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阳性率(96.4%)最高,慢性腹泻患者阳性率(83.3%)最低;但各种疾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牛奶特异性IgG阳性率在各种疾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过敏性紫癜患者对12种过敏原(鸡肉和猪肉除外)均显示阳性反应。结论食物不耐受是一种复杂的变态反应,血清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的检测对过敏性疾病的病因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120例湿疹患者食物不耐受血清特异性IgG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120例湿疹患者食物不耐受的血清特异性IgG的检测及食物干预研究。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湿疹患者食物不耐受的血清特异性IgG并随机分组进行食物干预。结果:120例湿疹患者不耐受的血清特异性IgG的检测阳性率为92%,食物调整组治疗有效率为75%,非调整对照组为19.2%,P<0.01。结论:食物不耐受可作为湿疹患者寻找过敏原的一个有效途径,并可作为湿疹患者的饮食指导。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慢性荨麻疹、湿疹患者的常见致敏原的种类和阳性率。方法总结2004~2009年502例慢性荨麻疹、湿疹患者的皮肤点刺试验(SPT)检测过敏原的结果。结果 502例慢性荨麻疹湿疹患者中阳性者402例,阳性率达80.08%。吸入组、食入组阳性率分别为75.10%、51.59%(P〈0.05),吸入组、食入组均有阳性的257例,占51.19%。吸入性变应原检测中屋尘螨的检出率最高,而食物组中小虾的检出率最高。深圳地区吸入性变应原与慢性荨麻疹湿疹的关联性强于食入性变应原。结论过敏原检测可为慢性荨麻疹湿疹患者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罗虹 《吉林医学》2008,29(3):189-191
目的:探讨慢性咳嗽患者的食物不耐受情况,对疾病的诊治与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门诊慢性咳嗽患者92例,正常对照7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血清中14种食物过敏原IgG浓度并加以比较。结果:患者组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排列在前几位的分别是虾(50%)、蟹(45.7%)、鸡蛋(41.3%)、牛奶(34.8%)。结论:忌食不耐受食物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说明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测定有助于及早发现慢性咳嗽患者的病因,为诊治和预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