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的脂肪组织一般分为两种:白色脂肪通常被认为是储存脂肪的组织,而棕色脂肪在外在条件的刺激下,可以燃烧产生热量。最近研究发现,在寒冷刺激下或者β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处理后,小鼠皮下白色脂肪组织中会出现散在的棕色样脂肪细胞,并将这种脂肪细胞命名为“米色脂肪”。米色脂肪具有白色脂肪和棕色脂肪的功能,并能在两者之间转换,而且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成年人体中的棕色脂肪与这种脂肪十分类似。本文就米色脂肪研究的相关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肥胖是由于机体能量摄取与消耗失衡而产生的体内脂肪堆积过多状态,现已成为全球范围迅速增加的一种流行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如何预防和治疗肥胖也成为备受关注的科学问题?最近研究发现,在冷刺激条件下,小鼠皮下白色脂肪组织中会出现棕色样脂肪细胞(米色脂肪细胞,beige adipocytes)?与以储存脂类物质为主要功能的白色脂肪细胞不同,米色脂肪细胞具有棕色脂肪相似的产热功能,可促进能量消耗?因此,米色脂肪细胞的发现为预防和治疗肥胖及其相关代谢性疾病提供了新的靶点?文章就脂肪米色化(beigeing of fat)的功能及其调控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3.
脂肪组织包括白色脂肪,棕色脂肪及米色脂肪。白色脂肪以储能为主,过量积聚可诱发肥胖;棕色/米色脂肪属于产热脂肪,具有潜在的抗肥胖作用。三种脂肪细胞在组织分布、能量代谢及细胞因子分泌等方面有所差异,因此,聚焦三种脂肪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分化调控机制的差异,有助于深入了解肥胖发生的机理。  相似文献   

4.
 脂肪组织对全身能量稳态的调节发挥重要作用。人体有3种脂肪组织:白色脂肪(white adipose tissue,WAT),棕色脂肪(brown adipose tissue,BAT)和米色脂肪(beige adipose tissue)。棕色脂肪和米色脂肪通过产热消耗能量,二者并称为产热性脂肪组织。本文将对产热脂肪的调控加以介绍并讨论其对代谢性疾病的治疗潜能,同时也把本课题组在相关领域的贡献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5.
棕色脂肪和米色脂肪合称为产热脂肪,其生理作用为产热和消耗能量,激活产热脂肪是治疗肥胖和代谢性疾病的一条新途径,但无论是从来源?分化过程?生化特征?转录调控因素以及产热作用上,米色脂肪均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棕色脂肪?体育锻炼与脂肪细胞和产热过程密切相关,研究发现其可通过多种信号途径及方式影响棕色脂肪和米色脂肪的诱导分化和产热过程,且不同的运动方式对产热脂肪的代谢影响也存在争议?本文就棕色脂肪和米色脂肪近年来在体育锻炼方面的研究进展和争论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去泛素化酶2(ubiquitin-specific protease 2,USP2)在白色脂肪棕色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 运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USP2在小鼠代谢组织中的表达谱。检测米色脂肪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0、2、4、6、8天)USP2 mRNA和蛋白表达。建立小鼠白色脂肪棕色化模型,检测USP2 mRNA的表达。利用药物干预成熟脂肪细胞激活交感神经-肾上腺素通路,检测USP2 mRNA和蛋白表达。使用USP2特异性抑制剂ML364处理成熟米色脂肪细胞,检测产热相关基因的变化。结果 USP2在小鼠代谢器官中均有表达,且在肌肉中表达最高。USP2在米色脂肪细胞自然分化过程中表达量逐渐增加。在寒冷刺激和游泳训练建立的小鼠白色脂肪棕色化模型中,其皮下腹股沟白色脂肪组织和肩胛部棕色脂肪组织中USP2的mRNA表达显著升高。利用ISO和cAMP干预成熟米色脂肪细胞后,USP2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升高。利用USP2特异性抑制剂ML364干预成熟米色脂肪细胞后,产热相关基因mRNA表达明显下调,UCP1蛋白表达下降。结论 USP2参与米色脂肪细胞的发生、发展过程,抑制USP2的活性会影响其产热功能。  相似文献   

7.
人体内的脂肪组织可分为白色脂肪组织和棕色脂肪组织,分别负责能量的储存和消耗。其中,白色脂肪有望转化为一种类似棕色脂肪的"米色脂肪",从而消耗更多能量,这一过程被称之为"白色脂肪棕色化"。白色脂肪棕色化的过程受许多机制的调控和影响,视黄酸也参与其中。视黄酸通过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及视黄酸相关受体的结合作用增加解偶联蛋白的表达,同时也能通过促进血管生成影响后代棕色脂肪的生成,从而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未来,应深入研究视黄酸对白色脂肪棕色化作用的机制,以为肥胖及相关代谢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鼠不同部位脂肪组织形态和功能差异,为更好地解释代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SD大鼠各部位脂肪组织样本,采用HE染色方法观察脂肪细胞大小和形态,行细胞RNA抽提及c DNA转录,应用实时定量PCR检测脂肪相关基因表达,抽提总蛋白并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脂肪特异性功能蛋白表达。结果:附睾旁、肾周、肠系膜周围等内脏脂肪细胞较皮下脂肪细胞体积大,肩胛间、肩胛下、脊柱旁等棕色脂肪细胞最小。棕色脂肪功能基因(UCP-1、Cidea、PGC-1α)在大鼠的肩胛下、肩胛间、甲状腺下、脊柱旁脂肪组织高度表达,与经典白色脂肪(附睾旁脂肪)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皮下白色脂肪组织(white adipose tissue,WAT)(如腹股沟、腋下、甲状腺旁)及内脏WAT(如附睾旁、肾周、肠系膜周围)则以白色脂肪功能基因(AP2、HOXC9、Leptin)表达为主,与经典棕色脂肪(肩胛下脂肪)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经典皮下WAT(腹股沟皮下)和经典内脏WAT(附睾旁)的棕色、白色脂肪功能基因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附睾旁、肾周、肠系膜周围等内脏脂肪组织炎症因子TNF-α、IL-6、MCP-1表达水平较高,与经典棕色脂肪(肩胛下脂肪)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部位脂肪组织细胞大小以及炎症状态的差异,可能与代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而脂肪的棕色功能差异可能与代谢紊乱疾病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棕色脂肪主要功能是将化学能形式储存的能量转化为热能,棕色脂肪的增加和激活,可促进能量消耗并限制体重增长。而白色脂肪棕色化的米色脂肪具有和棕色脂肪相似的形态、基因表达和功能,两者与机体的能量代谢稳态关系密切。近年发现棕色脂肪和白色脂肪棕色化的众多调控因素,这些调控因素对于探索代谢紊乱相关的糖尿病、肥胖等具有重要意义,并促使棕色脂肪和白色脂肪棕色化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研究老年小鼠糖耐量减退与脂肪细胞分化的关系,为探索老年性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提供基础依据。方法 取6、20、40周龄C57BL/6J小鼠,分别模拟人类的青少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检测体重、附睾白色脂肪重量/体重、空腹血糖、葡萄糖耐量以及冷暴露后体温,取小鼠背部棕色脂肪及附睾、皮下、腹股沟和肠系膜脂肪进行组织学分析。采用RT qPCR方法检测各组小鼠肝脏、腓肠肌以及附睾、皮下、腹股沟和肠系膜脂肪的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小鼠称为Slc2a4)基因相对表达量。在背部棕色脂肪及附睾、皮下、腹股沟和肠系膜5个部位的脂肪组织检测Ucp1、Prdm16和Cidea基因并在后4个部位的脂肪组织检测CD137和Cytc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棕色脂肪解偶联蛋白1(Ucp1)的表达。对棕色脂肪及皮下、腹股沟区脂肪组织的Ucp1相对表达量与各年龄组空腹血糖做相关分析。结果 40周龄小鼠体重、附睾脂肪重量/体重及空腹血糖水平明显高于6周龄组(均P<005),并存在糖耐量减退(P<005);各部位脂肪组织中Slc2a4基因表达均呈下降趋势(P<005)。棕色脂肪细胞脂滴增大并融合,细胞标志物Ucp1、Prdm16和Cidea基因表达量(P<005)及Ucp1的蛋白表达量均下降,40周龄组小鼠在4℃环境下体温下降更快(P<005)。小鼠附睾白色脂肪细胞直径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大,皮下、腹股沟和肠系膜区域米色脂肪分化逐渐减少。米色脂肪分子标志物Ucp1、Prdm16、Cidea、CD137、CytC出现不同程度的表达下调(P<005)。20周龄组小鼠的以上部分指标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背部棕色脂肪及皮下和腹股沟区脂肪的Ucp1基因表达量均与空腹血糖呈负相关(R2=0974;R2=08933;R2=07109)。结论 老年小鼠棕色脂肪形态和功能减退以及米色脂肪细胞分化减少与其糖耐量减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C57BL/6J小鼠不同脂肪组织对于冷刺激适应性应答的相似点与差异。方法:建立冷刺激组及对照组小鼠模型,测量体重、进食量等;HE染色观察各脂肪组织切片形态;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棕色化、线粒体功能等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Western blot检测产热等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免疫组化检测脂肪组织交感神经支配;流式细胞术分析脂肪组织中巨噬细胞的分型。结果:与米色和白色脂肪相比,棕色脂肪组织的产热相关基因解偶联蛋白1表达量最高,但冷刺激不能进一步促进其表达;而冷刺激能够显著诱导米色脂肪组织中产热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冷刺激能够促进棕色脂肪和米色脂肪中交感神经支配和巨噬细胞M2型极化。结论:冷刺激能够诱导米色脂肪组织棕色化,同时促进交感神经支配和巨噬细胞的M2型极化;冷刺激对内脏白色脂肪组织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的患病率逐渐升高,成为一种流行病,引起高脂血症、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等各种代谢综合征~[1]。人体内的脂肪组织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白色脂肪组织(white adipose tissue,WAT)和棕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se tissue,BAT)。白色脂肪主要行使储存能量的功能,而棕色脂肪可以通过非颤栗性产热消耗能量,研究发现某些白色脂肪可以发挥棕色脂肪消耗能量的功能,这种棕色化的特  相似文献   

13.
棕色脂肪组织通过线粒体的脂质氧化解耦联产热参与人体的能量平衡.目前认为棕色脂肪有Myf5阴性的祖细胞(与白色脂肪细胞相同的来源)和Myf5阳性的祖细胞(与肌肉细胞相同的来源)两种来源,并且由于棕色脂肪细胞的不同来源,有主要路径(Myf5阳性的祖细胞发育分化而来的路径,主要分化成分布在经典部位的棕色脂肪细胞)和旁路(Myf5阴性的祖细胞发育分化而来的路径,主要分化成分布在白色脂肪内的棕色脂肪细胞)等多条形成路径.  相似文献   

14.
<正>肥胖现如今已成为全球性健康问题,但目前仍缺乏安全有效的治疗肥胖的药物。哺乳动物体内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脂肪细胞,即棕色脂肪细胞和白色脂肪细胞。白色脂肪组织主要用于储存能量,棕色脂肪组织因细胞内含有丰富的线粒体和表达解偶联蛋白1(UCP1),拥有非颤栗产热的能力。研究表明,体内高水平的棕色脂肪组织可阻止代谢性疾病的发生[1]。因此,棕色脂肪组织的存在提示了一种潜在地有效控制肥胖的新策略。近年来,人们不断探寻白色脂肪组  相似文献   

15.
王相清 《医学综述》2013,19(10):1729-1732
棕色脂肪组织(BAT)在维持体温恒定和调节能量代谢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生理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寒冷刺激可促进成人体内出现棕色样脂肪细胞,这种脂肪细胞的基因表达谱介于白色脂肪细胞和经典的棕色脂肪细胞之间,于是提出了"白色脂肪细胞棕色化"的概念,且认为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肌肉抑制素、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irisin等因子参与了这一过程。白色脂肪细胞棕色化后,能显著促进机体能量的消耗,改善机体糖脂代谢,因此,可能成为针对肥胖症及其相关代谢异常疾病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6.
β3肾上腺素能受体(β3-adrenoreceptor,β3-AR)主要分布在白色和棕色脂肪细胞上,β3-AR激动剂与之结合可刺激白色脂肪组织分解、棕色脂肪组织非颤栗产热,提高脂肪氧化和能量消耗而减轻体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GPR56的Stachel peptide(P19)对米色脂肪组织棕色化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利用q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GPR56在米色脂肪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用ELISA方法检测50μmol/L P19激活小鼠米色脂肪组织中GPR56的Gq通路而导致的下游3-磷酸肌醇(inositol triphosphate, IP3)水平变化。随后,在诱导原代米色脂肪细胞棕色化分化过程中,通过qPCR方法检测棕色化标志基因和产热标志基因的表达水平,对P19、YM-254890(YM)和沉默Gpr56基因的表达对分化进程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GPR56在米色脂肪组织中高表达。P19可以使棕色化标志基因(Tbx和Tmem26)和产热标志基因(Ppargc1a、Cox7a1和Cidea)表达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当加入YM或沉默Gpr56基因的表达时,这些棕色化标志基因和产热标志基因的表达水平出现了反转。结论 P19能够通过激活GPR56的Gq通路来促进米色脂肪组织的棕色化过程。  相似文献   

18.
梁娜  李春鸣  张能  许强  司书遥  符悦  吴丝   《四川医学》2023,44(9):985-987
<正>脂肪组织是结缔组织的一种类型,是机体热量储存的场所,也是游离脂肪酸的来源。人们普遍认为脂肪组织与机体的新陈代谢有关,能维持机体的稳态。在寒冷、运动、药物等刺激下,白色脂肪组织(white adipose tissue, WAT)中出现了另一种产热的脂肪细胞,即米色脂肪细胞,该过程被称为WAT褐变。  相似文献   

19.
超重和肥胖可以引起多种疾病,肥胖的形成与白色脂肪细胞内能量过度蓄积密切相关。人体内的棕色和米色脂肪细胞可以通过适应性产热消耗能量而减轻肥胖,这两类脂肪细胞的分化调控尚在研究中。表观遗传调控机制中的组蛋白H3的第4、9和27位氨基酸残基的甲基化和(或)去甲基化的一部分修饰酶及其催化产物与棕色和米色脂肪细胞分化及相关基因表达密切相关。组蛋白的甲基化修饰可能成为肥胖及其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雄性C57BL/6J小鼠各部位脂肪组织的棕色化功能差异?方法:分离雄性C57BL/6J小鼠各部位脂肪组织,荧光定量PCR检测脂肪组织棕色化?成脂功能的标志基因?脂肪细胞因子?炎症因子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棕色化功能蛋白解偶联蛋白1(uncoupling protein-1,Ucp1)表达?结果:以肩胛间和肩胛下棕色脂肪为比较标准,其中甲状腺上?下部位脂肪的棕色化功能标志基因表达量最高,接近肩胛间和肩胛下;在肩胛间白色脂肪?腋下脂肪和肾周脂肪,上述棕色化标志基因表达量低于甲状腺周围脂肪;腹股沟皮下?附睾旁及肠系膜脂肪的上述棕色化标志基因表达最低?成脂功能的标志基因在皮下脂肪表达量明显高于附睾旁?肠系膜周围脂肪?脂肪细胞因子在白色脂肪特性的脂肪组织中表达量明显高于有棕色脂肪特性脂肪;附睾旁脂肪?肠系膜脂肪中炎症因子表达量显著升高,皮下脂肪炎症因子表达量最少?结论:甲状腺上?下部位脂肪的棕色化程度接近经典棕色脂肪?肩胛间白色脂肪?腋下脂肪和肾周脂肪较甲状腺周围脂肪的棕色化程度弱,成脂功能?脂肪细胞因子?炎症因子与肩胛间?肩胛下棕色脂肪基本一致且均较强?腹股沟皮下?附睾旁及肠系膜脂肪具有白色脂肪特性?皮下脂肪大量分泌脂肪细胞因子,炎症因子表达量小,成脂功能强?附睾旁脂肪?肠系膜周围脂肪细胞因子表达量较少,但炎症因子分泌相对较高且脂解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